古诗导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598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诗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诗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诗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诗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导学案.docx

《古诗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导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导学案.docx

古诗导学案

课题

9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49、50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懂得珍惜友情。

3.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以诵读课文为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

以诵读课文为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材及学情分析

《古诗三首》是围绕本单元主题“交友”安排的一篇主体课文。

《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别董大》这三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送别诗,诗中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将对古诗的读、诵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在诵读中感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在表达中加深体会,在情景中完成对诗意的理解,在理解和体会中去背诵。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第1课时

一、设情境,巧导入

播放乐曲《送别》,老师深情讲述:

千百年来,故园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离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内容。

人们既然会把离别同生死放在一处,可见别离是何等痛苦的一件事!

以前我们学过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大家背诵这首诗。

现在我们再学习三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

古诗三首)这节课学习第1首《送元二使安西》(板书)。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依照注释,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指导读题:

送元二使安西。

3.学生简介王维,教师做适当补充。

三、重读悟,明诗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互动评价。

3.自主读诗,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

4.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读诗的感受。

5.全班学生汇报交流。

6.在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诵读古诗。

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四、多想象,悟诗情

1.苏轼曾说,读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你闭上眼睛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2.想象旅程。

出示地图,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

这一路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呢?

看地图,想象元二出使路上的情景。

3.背诵全诗。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课件,师诵读《赠汪伦》。

2.板书:

赠汪伦。

(上课伊始,)

二、师生交流,资源共享

1.这首诗是李白写的,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2.读诗题后,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对汪伦的了解?

3.老师讲述李白和汪伦成为好朋友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三、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诗句读顺畅。

2.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同时把不懂之处标注出来。

3.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四、读读议议,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读议结合,理解诗句。

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

3.讨论问题。

(1)见过这样送别的方式吗?

李白要走了,汪伦用踏歌这种特殊的方式给他送行,你感受到了什么?

(2)“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情”有什么关系?

五、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出示课件)学生配乐诵读。

2.背诵古诗。

指名背,齐背。

六、读读演演,拓展延伸

诵读表演:

将古诗编成小情景剧,当堂排、练、演

第3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3.引入新课,板书:

别董大。

二、迁移学法,探究新知

1.解诗题,知作者。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样解释?

(2)这首诗是谁送谁?

学生交流诗中两个人物的有关知识。

(课件出示:

高适与董大的生平资料。

2.重读悟,明诗意。

(1)根据学习古诗的第2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互议释疑,整体把握诗意。

(3)带着感受,配乐诵读。

3.多想象,悟诗情。

(1)你最欣赏诗中的哪句,为什么?

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与董大会说些什么?

(2)想象诗中情境,体会作者感情,品读古诗。

三、对比探究,深化体验

1.学生讲述自己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回忆当时的情景。

2.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三首诗有着怎样的异同。

四、迁移练习,积累内化

1.认读生字,指导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把诗句补充完整,进一步体会诗人用字的妙处。

(1)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2)李白乘舟()欲行,()岸上踏歌声。

(3)千里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纷纷。

3.把三首古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抄写在自己的名言警句本上。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送别的诗篇。

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2.指导朗诵。

3.播放《送别》,感受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4.选取本课学过的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画。

5.课外自己再找几首送别诗,用读古诗的方法,品读背诵这些送别诗。

 

学生听教师介绍并理解离别的意思

 

学生整体《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读《送元二使安西》

 

(元二出使安西,王维为他送行。

齐读课题。

王维(701—761),字摩诘,薄州(今山西永济市)人。

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9岁就负有才名,19岁赴乡试中解元(即第一名举子),21岁成进士。

可以用笔在旁边作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理解重点句子谈一谈自己读后的体会

(通过引导学生读诗、批注、思考、交流等实践活动,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真正读懂诗意。

王维得知元二要去安西,专程从长安赶来相送。

(播放音乐)他们举起酒杯,……

 

学生欣赏生动的画面、深情的诵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下面深入读悟古诗打下基础。

深千尺:

夸张手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

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诗。

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情意。

 

《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

(1)解诗题,知作者;

(2)重读悟,明诗意;

(3)多想象,悟诗情。

 

(互相交换读一读,在诗的旁边作作批注。

 

学生或借助注释或相互启发,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读懂全诗。

出示课件为古诗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体会当时情景,再加入自身的想象,感受诗人豁达、豪迈、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对待朋友的真心实意。

 

课题

10讲信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51、52、53页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宋庆龄诚实守信的美德,学习宋庆龄,在生活中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从课文中积累“不以为然”“惋惜”等词语。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为什么虽然小珍失约了,但宋庆龄为什么还能毫不后悔没去李伯伯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为什么虽然小珍失约了,但宋庆龄为什么还能毫不后悔没去李伯伯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材及学情分析

《讲信用》是一篇主体课文。

小伙伴间的一个约定,看来微不足道,但宋庆龄却能为此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最想做的事。

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和神态描写来表现宋庆龄守信用的优秀品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读中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在理解中受到美好品质的熏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宋庆龄的画像,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

2.课件出示宋庆龄的生平简介。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问: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一定要读准字音,再认清字形,并把句子读通顺。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三、扣读导悟,读中释疑

1.再次默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2.学生质疑。

教师引导学生将不明白的问题进行归并、筛选,形成有价值的重点问题。

出示重点问题:

宋庆龄为了等小珍没有去李伯伯家,可小珍却失约了,宋庆龄为什么毫不后悔?

3.自由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

宋庆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指名汇报,师生评议。

①“高兴地拍起手来”→“突然想起了什么”

②“早就想去李伯伯家玩儿了”→“我哪儿也不去了”

(2)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4.爸爸对她的这种做法赞成吗?

学生自由读第4~6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多读几遍。

(1)引导学生理解“惊讶”“不以为然”的意思。

(2)指导朗读。

5.学生自读第7、8自然段,看看宋庆龄听了爸爸的话后怎么说,又怎么做的。

(1)出示句子:

宋庆龄想了想,坚定地说:

“不!

跟别人约好了,怎么能失信呢?

你们去吧,我在家等小珍。

理解“坚定”的意思。

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重点读好“9点、10点、11点,整个上午过去了”等句子,并想一想,说一说,宋庆龄在家等小珍时的心情怎样,假如你是宋庆龄会怎么想呢?

6.小珍没有来,当初该不该等她呢?

请自由读第12、13自然段,看看爸爸是怎么说,宋庆龄又是怎么说的。

(1)指名以读代答。

理解“惋惜”“毫不后悔”的意思。

(2)出示句子:

宋庆龄摇了摇头,毫不后悔地说:

“小珍没有来,我也要等。

您不是告诉我们说,做人,要讲信用嘛!

①指名朗读。

②分组讨论:

小珍失约了,宋庆龄为什么毫不后悔?

③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3)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

7爸爸妈妈听了,支持宋庆龄的做法了吗?

指名读、齐读第14自然段。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人物的对话。

2.讨论交流:

宋庆龄小时候就知道“做人要讲信用”。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

2.回顾主要内容。

二、积累内化

1.想一想,如果你是小珍,你知道宋庆龄为了等自己而失去了到李伯伯家玩儿的机会,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宋庆龄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3.把宋庆龄说的话“做人,要讲信用嘛”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

三、落实识写,迁移练习

1.落实要认识的字,

2指导书写生字。

(1)容易写错的字:

“突”字容易落掉最后一笔“点”,“迎”字中间容易加撇。

(2)难写的字:

“段”字左边的部件,“摇”字最后一个部件。

3.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写下来。

如:

“信用”“流传至今”“不以为然”。

4.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她转身对爸爸说今天上午我哪儿也不去了

(2)为什么爸爸惊讶地问

(3)好极了爸爸紧接着问道你的朋友来了吗

四、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让学生讲述这个故事。

2.讨论:

龙龙已经答应吃过午饭和文文一起学骑车,可是吃过午饭后,爷爷从乡下来了……你觉得龙龙应该怎样做?

3.阅读《小学生语文阅读资源》第29课《萤火虫找朋友》,讨论交流:

萤火虫为什么找不到朋友?

4课外收集一些讲信用的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板书设计

10讲信用

宋庆龄高兴地拍手坚定毫不后悔

?

爸爸?

?

惊讶?

不以为然惋惜称赞

 

学生简介宋庆龄。

 

齐读课题

 

自由读课文。

 

(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读书时间,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深层感悟打下基础。

 

边读边画出描写宋庆龄动作、神态和语言变化的词语,

 

学生体会宋庆龄为了一个约定,宁愿放弃自己最想做的事,表现出宋庆龄讲信用的优秀品质。

 

重点读好爸爸说话的语气。

 

爸爸的“不以为然”和宋庆龄的“坚定”形成了对比,从而更表现出宋庆龄讲信用的优秀品质。

 

想一想,说一说,宋庆龄在家等小珍时的心情,假如你是宋庆龄会怎么想呢?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说说看。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同桌互认,抽字卡认读。

 

 

课题

绝交

教学内容

教科书54、55页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读懂课文,懂得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

2.认识课文中的10个生字。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诗中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诗中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

教材及学情分析

《绝交》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课文,写了两个孩子绝交的经过和绝交后的心理变化。

整首诗的语言生活气息浓郁、儿童特点突出,读起来清新流畅,如同面对面地倾心交流。

本设计突出“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会读书,学会说话;既发展语言,又健全人格。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校园中、教室里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故事,瞧瞧,这两位小男孩间发生了什么事?

2.课件演示:

教室里,两个小男孩正在学习,但都有点心不在焉。

一小男孩斜着眼睛偷偷地看同桌,同桌也正垂着眼睛悄悄地看他,四目相对,他俩又慌乱地把脸转开,不知所措。

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去探个究竟吧!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感知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圈画出来,通过查字典或请教他人,再多读几遍认识它。

2.把课文读给同桌听,相互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绝交的原因。

1.他俩为什么绝交?

2.请你体会一下第1小节所写的情境,读读这一小节。

(指名读))

(二)绝交后的行为。

这对昔日的好朋友吵完架后,除了互不说话,看看他俩还做了些什么?

1.默读课文1~4小节,并用笔画出这对昔日的朋友现在是怎么做的。

2.同桌相互交流。

3.指名汇报。

4.出示课件“还东西”“画线”“叫前后同学传递信息”“挑毛病”等画面。

学生边观看边配词

5.指导朗读1~4小节。

(三)绝交后的心理感受与变化。

1.体会他们先前的友谊。

2.指名读第5、6小节。

想想从前的友谊,面对现在的尴尬,此时此刻他们会怎么想呢,指名说说。

指名读、齐读最后一小节。

四、巩固识字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把生字词送回课文中,再次自由读课文。

五、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1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第30课《石崮和洼地》,想想两条小河为什么和洼地做朋友,而不和石崮做朋友?

2.课外摘抄:

摘抄有关“交友”“友情”的名言警句或谚语,读一读,背一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评赏。

例如:

(1)朋友之间应该记住恩惠,忘记怨恨(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3.课外练笔:

写一写“同桌,我想对你说”或“XX,我想对你说”。

 

(学生在反复朗读实践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在读中与汉字反复见面,达到在记中落实识字任务的目的。

(吵架了,闹翻了脸……)

联系生活体会绝交时的心情,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

 

并用笔画出这对昔日的朋友现在是怎么做的

 

朗读1~4小节

 

他们俩此时也很怀念从前的生活、从前的友谊,这两个孩子也渴望重归于好。

小组互相检查识字或由教师用卡片抽查,做识字游戏。

 

 

课题

知音

教学内容

教科书56、57、58页

教学目标

1.反复品读,体会俞伯牙、钟子期的深厚友谊,懂得“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含义。

2.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含义

教材及学情分析

《知音》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俞伯牙断琴谢知音的故事。

古琴师俞伯牙在乘船游览时遇到了知音钟子期,并相约来年再见。

再见时得知钟子期已病逝,俞伯牙悲痛至极,断琴发誓,终生不再弹琴。

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整篇故事情节曲折、悲戚感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谈话导入新课。

老师板书课题:

知音,

2.你知道“知音”是什么意思吗?

“知音”一词是怎么来的?

这中间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二、初读,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细读,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俞伯牙为什么称钟子期为“知音”?

(1)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俞伯牙的孤独寂寞。

(2)读第2自然段,重点朗读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对话,体会俞伯牙因为遇到了“知音”而欣喜的心情。

2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为什么再也不弹琴了?

读第3自然段,体会俞伯牙失去了知音的痛苦。

找出表现他痛苦时动作、语言的句子反复读。

(1)“一曲终了,他突然举起琴,狠狠地摔在地上……一辈子再也不弹它了!

(2)“俞伯牙果真再也没有弹过琴……这样的知音了。

四、读文,落实认字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愈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感,体味“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含义。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你都认识了吗?

(1)自己练习认一认,还没记准的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音。

(2)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3)出示生字卡片,以不同形式反复认读、巩固。

五、拓展、延伸阅读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该怎样与朋友相处?

2课内拓展。

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课文《一张贺卡》。

(1)读后回答课后问题。

(2)如果是你,会怎样写呢?

和同桌说一说。

3课外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课文《上课前的友谊》,读后回答文后问题。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

 

学生读课文完成老师留的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