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词十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171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鉴赏 词十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阅读与鉴赏 词十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阅读与鉴赏 词十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阅读与鉴赏 词十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阅读与鉴赏 词十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与鉴赏 词十七.docx

《阅读与鉴赏 词十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鉴赏 词十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与鉴赏 词十七.docx

阅读与鉴赏词十七

阅读与鉴赏词十七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事物,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海棠)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丁香)

B.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兰)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

C.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红梅)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杨花)

D.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荷花)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青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项,“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写的是芭蕉,指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B项,“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写的是桂,诗句的意思是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

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

D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的是竹,诗句的意思是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故此题答案为C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赏荷

蔡松年

秀樾①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燕支②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

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

树荫,道旁林荫树。

②燕支:

即胭脂。

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两句中“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指塘中之波光粼粼,从整体上描绘了让人留连不舍的荷塘美景。

B.“燕支”“翡翠”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荷花、荷叶,既表现了花叶颜色相互映衬的绚烂之美,也描绘了花叶参差的形态之美。

C.上片运笔极有层次:

从整体写到局部,从高写到低,从静态写到动态,表现了荷塘之阔大,荷花荷叶之美丽,赏心悦目。

D.下片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

E.这首赏荷词,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

3.“燕支雪瘦熏沉水”一句,王若虚《滹南诗话》中认为“莲体实肥,不宜言瘦”,并尝试以“腻”替之,你认为合适吗?

请根据全词特点分析。

【答案】

2.AC

3.不合适。

“瘦”写出了荷花突出宽大荷叶之上的亭亭之貌,与“燕支”搭配使用,表现了色彩艳丽的荷花的高洁,;如用“腻”字只是表现其颜色的艳丽,与词中“秀、静、远”等描绘的清新雅舒的整体风格不协调。

【解析】

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词的理解。

A项,“水花”指水中的荷花,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C项,没有“动态”描写。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内容理解。

需要明确观点,结合词句内容分析。

“燕支雪瘦”侧面描写荷花身体的丰腴。

如果改成“腻”字,就体现不出荷的一种亭亭玉立的气质,只会感到一种世俗气息,与词中“秀、静、远”等描绘的清新雅舒的整体风格不协调。

用“瘦”,我们就可以感到荷体虽然瘦,但是却撑起了那么大一朵丰腴的荷花,隐隐中感到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表现了色彩艳丽的荷花的高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宋)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只愁飞诏下青冥②。

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

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

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

②青冥:

青色的天空。

这里代指朝廷。

③不应:

不顾。

4.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中,“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

“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

B.“回头双鬓已星星”这句上片是关合前后的过渡句。

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在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

C.“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通过江上杯酒相倾的细节描写,蕴含了诗人与友人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的情景,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怀。

D.“铁马红旗寒日暮”这句,诗人借助意象的描绘表达情感,其中“铁马”表现出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进而表现出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寒日暮”表达了友人思归的急切之情。

E.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花费较多笔墨回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辛苦劳顿的种种情状,与后文离别形成对比,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才情。

5.本词的下片为人称赏,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下片。

【答案】

4.DE

5.词的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

想象使君到任后的在边塞生活的场景以及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

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

【解析】

4.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D项,“铁马红旗寒日暮”写景境界雄阔悲壮。

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

E项,“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作铺垫。

5.试题分析:

题干是“本词的下片为人称赏,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下片。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首先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下片。

上片“四海”二句,金兵南来到此时已十年,兵战不休,胡虏的铁骑已直抵建康。

此二句是叙事,但对金兵南侵和朝廷的妥协,一任金人兵临建康,十分愤怒不满。

“岁华”三句,自己消磨了岁月,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在冬天的寒风中结成冰粒,这一事实使他感到惊恐,自己的年华就在这兵燹之中渐渐消失了。

词的下片虚写,词人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想象使君到任后在边塞生活的场景以及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

情绪更为低沉,词人想到自己一生将尽,以后终老何处呢?

“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

本题要回答出下片使用的艺术手法以及该手法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即可。

点睛: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描写手法主要有: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人南渡

贺铸①

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

罗袜尘生步②,迎顾。

整鬟顰黛,脉脉两情难语。

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

花底深朱户,何处?

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

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注)①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

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

②罗袜尘生步:

语出曹植《洛神赋》,其句云: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作开篇用“兰”“芷”“汀洲”等意象渲染了气氛,并交代了地点,为下面的描写和抒情做了铺垫。

B.上阕写了女子形象,化用了曹植《洛神赋》中的语句,将女子形象形容为凌波仙子,步态轻盈。

C.“人南渡”既是词牌名,也是上阕结句,在词中对词人表达自己情感的变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半黄梅子”两句与贺铸《青玉案》的“梅子黄时雨”,都用了“梅子”意象,目的是直接写夏季到来。

E.本词的语言特色十分鲜明,通过意象和画面呈现出了浓墨重彩、盛丽婉腻的风格,令人回味无穷。

7.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6.DE

7.①抒发∫词人追求幻灭后的落寞情怀。

上阕写了佳人给自己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人南渡”后,下阕“何处”之问,“疏雨”之景,“断魂”之语,表达出词人心中的落寞之情。

②抒发了词人思念佳人的愁情。

在“回首旧游”吋,借“半黄梅子”“一帘疏雨”之景抒情,以江南黄梅季节的无边雨丝来喻自己思念意中人的满腹愁绪。

③抒发了词人对青春已逝的伤感。

用“断魂”和“春将去”直接抒发了美好时光逝去的伤感。

【解析】

6.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目的是直接写夏季到来”分析错误,目的应是借景抒情,以江南黄梅季节的无边雨丝来喻自己的满腹牢愁。

E项,“浓墨重彩、盛丽婉腻的风格”错误,对语言风格概括错误,从本词的用词和意象类型来看,本词的风格应是清疏淡雅、明隽幽洁。

故选DE。

7.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本题难度大,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下阕中,“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表层是写旧日寻游,山峦重重,实则是写执着追求时所遇到的重重阻力。

因为昔时的恋情是如此的欢乐,如此的温馨,所以在分别之后。

他才会“回首”,也值得“回首”。

然而,举头四望,所见只是群山成列而已。

“山无重数”境界开阔辽远,其用意则在于展示人物内心的寂寥空虚,也暗示关山的迢递。

“花底深朱户”指女子的住所。

而如今,人已去,影无踪,落寞之情可想而知。

“花底”写环境之优美,“朱户”写房室之富丽,其中嵌入一个“深”字,则将小红搂掩映在花木革树丛中的势态表现了出来。

他的思念始终环绕在恋人的身上。

他想象着,他思念的恋人可能在“花底”,有可能在”朱户”。

这问题似乎太迷人了,他象是进入了恍惚迷离的心态之中,于是索性掷出一个“何处”的问号。

接下来“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是写景,又是抒情,无尽的雨丝正像他无法排遣的满腹愁绪。

这是他的所见,也是他的所感。

一片风景,一片心情,梅子烟雨,也是他郁暗心情的表露,梅子黄时,细雨如丝,他的愁,如迷漫天地的梅子雨一般,无边无际地梭织着,使他无法逃遁,无法挣脱。

在雨声的淅沥中,春光流逝了,春色衰残了,他那凄骑、迟暮、孤独的怅恨之情终于饱和到了顶点。

词的结句,直抒愁肠,“断魂分付与,春将去”传达出的是春天将去、时光流逝而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与无奈。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下阕写男主人公对恋人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盼望。

诗人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寄寓着自己失意的心怀,考生可以抓住下阕中的内容分析蕴含其中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应天长·平江波暖鸳鸯语

毛文锡

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船归极浦。

芦洲一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

渔灯明远渚,兰梓今宵何处?

罗袂从风轻举,愁杀米莲女!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平江波暖”两句写水满波平,鸳鴦相对,渔船成双返回之景,表明了词中即将分别的应是一对恋人。

B.上片结尾描绘了一幅“风雨之后,栖于浅滩的白鹭惬意轻飞”的画面,表现了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C.“兰棹今宵何处”句可理解为男子在与女子分别之时的内心独白,与“今宵酒醒何处”一句的意思相近。

D.本词每两句描绘一幅画面,形成一种情景,这些情景表面各自独立,其实都是紧扣主旨,层层递进的。

E.本词通过对恋人之间依依惜别场面的细致描写,把二人即将分别时的凄楚悲酸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

9.本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并作简要赏析。

【答案】

8.BE

9.①以乐衬哀,本词前两句通过平静的江波、嬉戏的鸳鸯、归岸的钓船等物象营造出温馨闲适的画面,反衬人物离别的愁情;②对比,一二句的温馨与三四句的凄清形成对比,突出离别的伤感,五六句中钓船归来与兰舟远去的对比,突出离别时的不舍和担忧;③虚实结合,主人公看到远处渔船明亮的灯光,想象离人不知今晚栖止何处,更添对远行人的担忧牵挂之情;④起兴,词人先写鸳鸯相对、渔船成双之景,由眼前的温馨生发离愁,既显得自然又拓展了诗的意境;⑤借景抒情:

词人借栖息于滩头上的白鹭在经历一夜风雨后惊飞而散,凄苦萧条之景来暗示人世的悲欢离合。

【解析】

8.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表现了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情感理解有误,上片结尾写惬意舒适的白鹭因风雨的袭击惊飞而散,是以愁景渲染离情;E全词没有对恋人之间依依惜别场面的细致描写。

点睛:

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艺术手法分为:

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抒情方式)。

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对手法艺术效果的分析,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如:

以乐衬哀,本词前两句通过平静的江波、嬉戏的鸳鸯、归岸的钓船等物象营造出温馨闲适的画面,反衬人物离别的愁情;对比,一二句的温馨与三四句的凄清形成对比,突出离别的伤感,五六句中钓船归来与兰舟远去的对比,突出离别时的不舍和担忧;虚实结合,主人公看到远处渔船明亮的灯光,想象离人不知今晚栖止何处,更添对远行人的担忧牵挂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①

贺铸

紫府东风放夜时。

步莲秾李伴人归。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香苒苒,梦依依。

天涯寒尽减春衣。

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注)①贺铸青年时期曾在京城度过一段少年侠气、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此后却长期辗转在偏僻之地任一些微小官职,有志难展,郁闷在心。

回首往昔,梦绕魂牵,这首词就是作者在此境况下写出的。

10.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一是

A.上片首句“放夜”点明时间,正月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宵禁,可以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

B.上片第二句写词人与佳人归来时的情景,这位佳人步态似莲,容貌娇美如秾艳的桃李。

C.上片三、四句通过“五更”和“十里”写曲终人散之后,借灯火阑珊写词人的失落之感。

D.梦中的欢乐情景与梦醒后的凄清和失落形成对比,含蓄表达抚今追昔、怀才不遇的情感。

11.赏析“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表达的精妙之处。

【答案】

10.C

11.词人把目光望向窗外梦中的灯月,心中的京城都看不到稀疏的晨星中,一只孤雁鸣叫着飞过。

这虽是眼前景的实写,却更具象征和比喻的意味。

远离京城有志难展的词人正像那只失群的孤雁。

在这一凄清画面的衬托下,词人抚今追昔、郁闷失意的心绪显露无疑。

【解析】

10.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一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C项,“借灯火阑珊写词人的失落之感”理解不当,应该是“暗示喧闹时间之长,点明欢度佳节范围之广”,从侧面烘托出东京元宵佳节的欢腾热闹。

11.试题分析:

题干是“赏析‘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表达的精妙之处。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某一联的内容、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解答此题分为三步走:

一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并指出意境的特点;而是准确指出其表现手法;三是准确答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记梦词,写梦中京城元宵节的欢乐情景,以及梦醒后的凄清之境和失落之感,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抚今追昔、怀才不遇的情绪。

上片通过对梦境的描绘,体现了东京元宵之夜的良辰美景和舒心惬意,也表达了词人对之追念、珍惜、留恋的感情。

下片写梦醒之后的情和景,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

一觉醒来,笙歌、灯火、佳人全都子虚乌有。

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脑海中梦境历历,回味无穷。

现实与梦境,如今与往昔,孤凄与欢乐,对照分明。

梦中京城,如今天涯;梦中佳节,笙歌灯火,激动人心,如今暮春,只有琐碎平凡的减衣换季;梦中的五更,他与佳人相伴,踏月赏灯而归,眼前的拂晓,只有对往昔的思念,更品味出此刻的孤寂。

“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凤凰城阙:

凤凰栖息的宫阙,这里指京城。

京城迢递,不知在何处,只望见稀疏冷落的银河下孤雁高飞。

“凤凰城阙”远在天边,当年的生活亦不再来。

“知何处”表达了一种怅惘之情。

词人把目光望向窗外,梦中的灯月,心中的京城都看不到;稀疏的晨星中,一只孤雁鸣叫着飞过。

这许是眼前景的实写,却更具象征和比喻。

远离京城,有志难展的词人就正像那只失群的孤雁。

在这一凄清画面衬托下,词人抚今追昔、郁闷失意的心绪显露无疑。

点睛:

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精妙之处,其实就是赏析该联的内容、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抓住手法来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绮罗香·咏春雨

宋·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

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

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

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注)史达祖:

南宋词人,工于描摹景物,以咏词见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

12.“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三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的特点。

13.作者在词中抒发了哪些“愁”?

请简要作答。

【答案】

12.拟人,寒冷或迷蒙

13.

(1)词的上阙先写冷雨欺花,偷催春暮,表达了一种惜春愁绪。

(2)上阙的最后两句写因春雨绵绵,而无法赴“佳约”,表达了无法赴约的愁苦心情。

(3)下阙最后两句回忆往事,抒发怀人相思之愁情。

【解析】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意思是:

你生成一片寒意将百花欺负,带来一团烟雾将绿柳困束,在广阔的空间暗暗催紧了春天归去的脚步。

所以从“欺、困、催”可知,主要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上片一下笔,词人就创设了一种烟雨迷离昏沉的境界。

濛濛春雨,带来寒意,使性喜温暖的花儿受到摧残,凄迷的雾气笼罩柳树,天空昏沉黯淡,一片暮色,仿佛是春雨偷偷促使而成。

“做冷欺花”,给人以触觉上的感受;“将烟困柳”,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偷催春暮”,更是巧妙地调动了人们的听觉器官,使人如闻春雨那沙沙的步履声。

起笔三句,不同凡响,摄住了春雨之魂,使纸面上的绵绵春雨,变成可感可触、可见可闻的对象。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

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在词中抒发了哪些“愁”,回答本题可逐句分析,把作者在诗中所要抒发的“愁”一一罗列出来即可。

如词的上阙先写冷雨欺花,偷催春暮,表达了一种惜春愁绪。

上阙的最后两句写因春雨绵绵,而无法赴“佳约”,表达了无法赴约的愁苦心情。

下阙最后两句回忆往事,抒发怀人相思之愁情。

综观全词,构思措辞都很工巧,没有一字说出“雨”字,却句句不离春雨。

同时,全词发抒愁情,写得婉转层折,情致深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宋>晏殊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14.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C.“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

“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

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一览无疑。

“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

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

15.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

【答案】

14.A

15.参考答案:

(1)上片“求得人间成小会”,“歌长粉面红”,写出主人公对相聚的渴盼,“试把金樽傍菊丛”,展现了主人公的想象和憧憬,是虚写。

(2)下片写主人公与情人的短暂相会,内心千言万语倾诉不尽,只得在信笺里写下诗词歌赋,以传达不尽的思念之愁是实写。

(3)上片由“燕子欲归”和昨夜秋风叶落恋人高楼独倚,引发主人公对相聚的憧憬,下片在短暂相聚的感慨中表达了主人公千言万语诉不尽,唯有托词排遣自己的愁思,渲染不舍离别之情。

运用虚实对比,将感情表达得真挚细腻。

【解析】

1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项考核诗句作用,其余选项考核诗歌的内容,其中A项,应该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

15.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要求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答题时答出哪些是实,哪些是虚,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上片“求得人间成小会”,“歌长粉面红”,写出主人公对相聚的渴盼,“试把金樽傍菊丛”,展现了主人公的想象和憧憬,是虚写。

下片写主人公与情人的短暂相会,内心千言万语倾诉不尽,只得在信笺里写下诗词歌赋,以传达不尽的思念之愁是实写。

上片由“燕子欲归”和昨夜秋风叶落恋人高楼独倚,引发主人公对相聚的憧憬,下片在短暂相聚的感慨中表达了主人公千言万语诉不尽,唯有托词排遣自己的愁思,渲染不舍离别之情。

运用虚实对比,将感情表达得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