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定部编本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875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审定部编本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审定部编本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审定部编本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审定部编本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审定部编本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审定部编本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

《最新审定部编本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审定部编本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审定部编本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

最新审定部编本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

3、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利用歌曲《童年》导入: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

《呐喊》、《彷徨》、《狂人日记》

杂文集:

《二心集》、《坟》

散文集:

《朝花夕拾》、《野草》

三、解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四、题解

从题目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是什么)写百草园的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

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怎么样)从“从。

到。

”可以看出文章空间的顺序写的。

五、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注音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缠络chán觅食mì

竹筛shāi宿儒sù渊博yuān鼎沸dǐng珊瑚shān

锡箔bó倜傥tìtǎng脑髓suǐ蝉蜕tuì

攒cuán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

2、释词

轻捷:

轻快。

鉴赏:

鉴定和欣赏。

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人声鼎沸:

形容人声喧闹。

鼎,古代一种铜铸的锅,一般三足两耳。

沸,水开。

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六、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

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七、作业布置

1、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2、释词要再理解巩固。

3、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

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

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

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

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

“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请同学朗读第2段,引导同学迸行分析。

①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

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水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菜畦,石井栏。

③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那么生动、美好呢?

④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

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

这里的草木虫鸟

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与求知欲。

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⑤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⑥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终点。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⑦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

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第2段最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

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

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

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

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美女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4、朗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得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

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犯“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

5、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力……”的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

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

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三、布置作业

L、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3、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

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

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扁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生机勃勃。

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

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上九,潜龙,勿用”。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

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

”——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满。

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

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

第二个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

老师“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

读的又是什么内容呢?

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

有的低级趣昧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戍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

学生怎能感兴趣呢?

这和百草园中的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

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限”,大声遣;“读书!

”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

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

可是他不自觉地又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

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饱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囚为他是比较慈祥的。

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

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饱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

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

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

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⑤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

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昧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作者通过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二。

2、命题作文“童年趣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