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810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

《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王学御①于王子期②,俄而与子期逐③,三易④马而三后。

襄王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⑤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⑥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⑦后也。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①御:

驾车。

②王子期:

战国时善于驾车的人。

③逐:

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④易:

更换。

⑤调:

协调。

⑥诱:

引诱。

⑦所以:

……的原因。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往事耳(了解)

B. 即更刮目相待(另外)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向)

D. 未尽也(尽头)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此君之所以后也。

(3)【甲】文中吕蒙才略长进惊人的原因是:

________,【乙】文中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

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4)从【甲】【乙】两文中你各获得了哪些启发?

【答案】

(1)D

(2)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了。

②这就是您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3)蒙乃始就学;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4)①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②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这样才可能取得成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在句子意思的理解基础上进行辨析。

(1)D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改为:

未尽也(完全)。

整句话的意思:

没有完全教给我。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才略”:

才干和谋略。

“复”:

再。

“所以”:

……的原因。

还有“此君之所以后也”判断句的翻译。

(3)甲文中吕蒙才略长进惊人的原因可直接提取“蒙乃始就学”作为答案。

而乙文中赵襄王落后的原因可直接提取“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作为答案。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分别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两文分别都表明了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甲文可从开卷有益,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等角度作答。

乙文可从做事情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目标明确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⑴D;⑵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了。

②这就是您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⑶蒙乃始就学;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⑷①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②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这样才可能取得成功。

【点评】⑴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考生要首先理解整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在再进行国定词语的意思理解。

同时要注意平时对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积累,能将课内的知识进行迁移。

⑵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注意关键字的正确理解,句意要准确。

⑶本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要注意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回答,找准答案,注意括号内的要求。

⑷考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感悟作者在文本中要阐述的中心,由此而写出感悟或者启发。

注意要对两文分别阐述。

【附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

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说:

“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术。

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比赛之时他多次改换马匹而多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

襄王说:

“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

”王子期回答道:

“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问题。

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

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

其实,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

而你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

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慎其所处

   孔子曰:

“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②也日损。

”曾子曰:

“何谓也?

”子曰:

“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③,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④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谱》)

【注】①商:

卜商,字子夏。

②赐:

端木赐,字子贡。

③鲍鱼之肆:

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鲍鱼,咸鱼;肆,店铺。

④漆:

墨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则商也日益________

②赐也好不若已者________

③即与之化矣化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孔子认为“不知其人,视其友”,而刘禹锡的陋室中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从中我们能看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4)从文中总结出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君子要“慎处”的原因。

这个成语是________。

【答案】

(1)每天,一天天也;比得上;同化,与……趋向一致

(2)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

(3)交往人物之文雅可以看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品性与高雅的情趣。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分析】⑴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日”:

每天,一天天。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⑵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是以”“其”“处者”等字词的翻译。

⑶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⑷题干要求总结出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君子要“慎处”的原因。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词语作答。

可用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答案。

作答前可分析“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一句。

故答案为:

⑴每天,一天天也;比得上;同化,与……趋向一致

⑵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

⑶交往人物之文雅可以看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品性与高雅的情趣。

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多古今异义,“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一天天也。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是以:

因此;与处者:

与自己交往的人。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

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

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在人物形象。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文段强调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选择适合的词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合适。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

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

为什么呢?

”孔子说:

“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渐丧失)。

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的!

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

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

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

遂相率呼啸去。

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

以为仇耶?

不杀不辱。

以为盗耶?

未劫一物。

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

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

取此耳又何意耶?

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

天下真有理外事耶?

邱生曰:

苟④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

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

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

【注】①末:

粉末。

②愈:

痊愈,愈合。

③旋:

不久。

④如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2)下列几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但知其一/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 转转不已/壮心不已

C. 当求之于上流/定非我所见之理

D. 愿乞夫人一物/愿驰千里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②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

(4)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用甲文中的句子填空),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

“天下真有理外事也。

”我们可以引用“________”(用乙文中的句子填空)回答。

这两个故事共同告诉我们的道理:

________。

【答案】

(1)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2)C

(3)①原因是这石兽质地坚硬沉重,而(河中)泥沙质地松软。

②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是很痛,不久“伤口”就恢复了。

(4)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世上很多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所以要学会谨慎对待,认真思考,正确判断

【解析】【分析】⑴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故答案为:

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⑵A.但:

只,仅仅;

B.已:

停止;

C.之:

代词,指石兽/助词,的;

D.愿:

希望。

故选C。

⑶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盖”“旋”等字词的翻译。

⑷首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答案,第一空注意题干的要求“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分析理解原文即可。

第二空从下句“邱生曰:

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可分析答案。

从甲文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与乙文中“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可得关键词为“不臆断”,凝结成语句即可。

故答案为:

⑴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⑵C

⑶①原因是这石兽质地坚硬沉重,而(河中)泥沙质地松软。

②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是很痛,不久“伤口”就恢复了。

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世上很多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所以要学会谨慎对待,认真思考,正确判断。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

答题时应注意,划分句子成分分析词性断句较好把握,(时间)夜半/(主语)有数盗/(状语)执炬/(谓语)露刃入。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联系古今异义词,分析适合多义词的哪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

盖:

原因是,旋:

不久。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示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把题目要求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仔细字斟句酌提取关键句子填空,启示道理围绕“谨慎对待,认真思考,正确判断”进行归纳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门人邱生说,一个官员去赴任,船停泊在河滩上,半夜时分有几个盗贼举着火把拿着刀闯入,大家都害怕地趴在地上。

一个盗贼把官员的妻子拽起来,半跪在她面前说:

“我想要夫人一样东西,您不要惊恐。

”于是割下她的左耳,敷上药粉,对她说:

“几天内不要洗掉(药粉),自然会结痂痊愈。

”于是互相叫嚷着离开了。

官员妻子吓得几乎丢了魂,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很疼,不久就痊愈了。

认作仇人吗?

盗贼既没杀人也没侮辱。

认作劫匪吗?

他们没有抢走一样东西。

既没杀人也没侮辱人,却割下了耳朵。

割下耳朵,却又赠送好药,难道是专门为取耳朵来的吗?

拿这耳朵又有什么样的意图呢?

反复思考,终究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难道天下真有情理之外的事吗?

邱生说:

“如果抓到盗贼,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原因。

”他们的原因也必定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一定不是我们常见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难道可以根据常理来判断它是否存在吗?

4.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④何陋之有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________的情趣。

【答案】

(1)出名,著名

;学者

;弹奏

;简陋

(2)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②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C

(4)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安贫乐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陋室铭》的阅读理解能力。

(1)句意分别为:

①有了神仙就出名。

②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③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

④有什么简陋的呢?

据此提取字词意思即可。

(2)①斯:

这;惟:

只。

吾:

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②“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乱耳:

扰乱双耳。

据此整理句意即可。

(3)A项“龙”和“仙”是吉祥、高尚的象征,符合情理;B项属于环境描写,符合情理;C项并没有刻意贬低无学问的人,说法错误;D项是作者内心的独白,符合情理。

(4)从环境、交往、日常三方面分析即可总结出“陋室不陋”所表达的生活情调。

故答案为:

(1)出名,著名;学者;弹奏;简陋;

(2)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②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C;

(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安贫乐道。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作品的中心意思。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注意:

名:

今为名词,文中用作动词。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注意:

“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语气助词,不译。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

注意:

作者重在言论自己的陋室,无闲谈他人的意思。

(4)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归纳、整理能力。

作品包括环境、交往等方面的描写,内容充实。

立意明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万里赴戎机________     ②朔气传金柝________

③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④赏赐百千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木兰辞官不就,可见其具有怎样的高尚品德?

【答案】

(1)战事;北方;记录;有余

(2)①(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3)不图功名利禄,眷恋家园。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3)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人物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文中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体现了木兰不慕名利、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品质。

故答案为:

(1)战事   北方   记录    有余

(2)①(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3)不图功名利禄,眷恋家园。

【点评】文言文翻译句子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还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

如第2句就是互文句,翻译时要依据该句式特点进行理解。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朝代)著名________家。

(2)下列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可爱者甚蕃(值得)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

C. 陶后鲜有闻(新鲜)                                           

D. 亭亭净植(竖立)

(3)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的虚词或指出其作用。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________  而________

②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________  甚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

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

(1)爱莲说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2)C

(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表转折,“却”

;从

;十分,很

(4)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5)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用牡丹来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寄寓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分析】选自《爱莲说》。

作者:

周敦颐。

朝代:

北宋。

(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要注意识记《爱莲说》的作者、朝代等。

(2)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识记,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陶后鲜有闻”的“鲜”是“少,很少”的意思。

(3)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