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电》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13633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docx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用电》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docx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江苏南京29中致远校区殷发金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和正确的处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常见事故的了解,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安全用电是初中电学的最后部分,也是学生今后生活、生产中安全使用电能的重要准则之一.本节内容是由“电压越高越危险”“常见的触电事故”“安全用电原则”和“注意防雷”几部分组成,向学生介绍了安全使用电能的注意事项,以及遇到触电事故的处理方法等是学生安全用电的基本技能.因为学生对触电事故没有感性的认识,也无法通过实验来演示,只能结合欧姆定律等知识了解安全用电的知

识,所以本节重点是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以及正确处理触电事故,难点是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结合实例使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重点:

了解安全用电的原则及正确处理触电事故

难点:

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学生对生活用电比较熟悉,但没有较强的安全用电意识.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用电安全警示标志,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用电就在身边.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有关,人是导体,结合欧姆定律可以分析得出,在人体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流越大,当超过人体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生命危险.

在触电事故中电流要有电流经过人体,在平时用电时要注意避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在维修、移动用电器前应断开电源开关;不要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对家庭电路和用电器要注意维护等.

在掌握了安全用电的原则后,要做到安全用电,不惧怕电,遇到触电事故时要及时切断电源.在生活中还要注意防雷,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云层间、云层与大地间有着极高的电压,当放电时,会产生强大的电流,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为了防止雷电造成的破坏在高大的建筑物上都要安装避雷针,让雷电通过导线流向大地.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等.学生课前对人体对电流的反应作一定的调查,对安全用电常识进行一定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5分钟)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安全警示标志,如“高压危险”、“有电危险”等.思考:

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些标志?

学生观看用电安全警示标志,说出生活中在哪见过这些标志.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课

(5分钟)

播放由电引起的火灾,在高压线下钓鱼触电等视频,说明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了解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从实际引入本课内容,培养分析与总结能力.

新课内容(25分钟)

电压越高越危险

触电是指当人体接触或接近带电体,并有电流通过人体时,引起人体的受伤或死

阅读“电压越高越危险”,思考下列问题:

1.电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结合自己所查资料,说说人对不同电流的不同反应

3.人用直接接触一节干电池两端,会发生危险吗?

4.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

人体是导体,在不同情况的电阻也不同,身体干燥时电阻较大,潮湿时电阻较小.

补充: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性除跟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外,还与电流的频率、通过人体的部位及触电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可以适当讨论后回答

1.电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及持续时间有关.

2.人对100〜200微安的电流无反应;电流达到1毫安左右会引起麻的感觉;不超过10毫安时,人尚可摆脱电流;超过30毫安时,就会感到剧痛、神经麻痹、呼吸困难,有生命危险;当达到50毫安时,很短时间使人心跳停止.

3.人的电阻约为103〜105®,根据欧姆定律

4.根据欧姆定律,在人体电阻不变时,电压越高,流过人体的电流越大,越危险.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增强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的能力.

常见的触电事故

触电对人体会产生极大的危害,那么在哪些情况下会造成触电事故呢?

分析下列几幅图中,是如何造成触电事故的.

展示挂图,分析常见触电事故

1.人站在凳子上,两只手分别接触火线与零线

2.人站在地上,手接触火线.

通过上述两幅图可以看出,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导致触电事故?

人不接触导线会造成触电事故吗?

播放高压电弧触电视频

3.人靠近高压输电线路

4.人经过掉落的高压输电线旁

当有较大的电流经过人体时会出现触电事故

分析结合课本内容分析下列各种触电事故

人站在凳子上,电流经过人体,使人体和导线、电网中的供电设备形成回路.

电流经过人体流过大地,使人体和导线、大地和电网中的供电设备形成闭合回路.

当人体接触火线时,使人体成为导线、电网中回路的一部分,电流经过人体,会造成触电事故.

高压电弧触电

即使不接触也会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压高达几万伏甚至几十万伏有触电危险,容易产生高压电弧触电.

跨步电压触电

当人经过掉落的高压输电线旁时也会触电,在两脚间会形成较高的跨步电压,电流从一条腿流入,另一条腿流出,同样会发生触电事故

培养观察思考、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得出不要接触低压带电体的结论

通过视频使学生对生活中不常见的高压触电有所了解

归纳总结得出不要靠近高压带电体的用电原则.

思考:

人站在干燥的凳子上,用一只手接触火线会触电吗?

想想议议:

想一想,除了

图中给出了工作和生活中几种容易引起触电的情况

图示的几种情况外,还有哪些情况可能引起触电?

展示课本中几种容易引起触电的情况

播放几种容易引起触电的情况的动画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触电事故,我们如何处理呢?

播放“触电的急救”动画

大家小结一下,如果遇到触电事故应如何处理

学生针对此图进行讨论

此人不会被触电,此人站在干燥的凳子上,凳子是绝缘体,手虽与火线接触,但与零线和大地之间不能形成回路,人不能成为火线与地、火线与零线形成的回路的一部分,所以人不会触电.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后提出一些容易引起触电的情况

如:

在电线上晾衣服;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用湿手接触开关、电器等.

学生说出处理触电事故的流程,其余同学进行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学生小结对触电事故处理流程

在发生触电事故时,千万不要用手去拉触电的人,而是要立即切断电源或用绝缘体挑开电线,必要时对触电者进行急救,尽快通知医务人员抢救!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从安全用电的角度来分析生活用电常识.

掌握触电急救的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

安全用电原则

家庭电路的电压远远高于人的安全电压,为了防范触电事故,家中一般都安装了漏电保护装置,但这也并不是绝对可靠的,也有出现故障和失灵的时候.通过前面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一些安全用电的原则吗?

补充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

学生结合前面常见的触电事故,说出一些安全用电的原则

1.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2.更换灯泡、搬动电器前应断开电源开关

3.不弄湿电器,不损坏绝缘层.

4.经常维护家庭电路及用电器

通过前面常见的触电事故的了解,总结出安全用电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注意防雷

除了确保家庭用电安全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防雷.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

播放雷电导致人员伤亡的视频

请大家说说如何避免雷电对人的伤害

高大的建筑物一般都会采取防雷措施,如安装避雷针等.

播放建筑防雷、高压输电线上的防雷视频

观察视频中雷电对人的伤害

结合生活常识,说说生活中如何防雷,如雷雨天不在树下躲雨;不要打伞在空旷地;打雷时不要用手机、听耳机等.

通过视频了解防雷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5分钟)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

3.说说常见的触电事故发生场景

4.简述安全用电的原则

5.注意防雷.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从触电的危害、触电事故发生、安全用电原则、防雷等几方面进行总结.在总结内容时,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利用物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作业布置

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3题

2.课后调查生活中如何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提出一些措施.

按要求完成作业,课后调查需要在家长协助下完成,注意用电安全.

知识巩固,通过课外调查,增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