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496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

《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

文言文专题训练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训练题精编

 

(一)于公平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

其父号曰:

“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

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其姑告邻人之曰:

“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其后,母自经死。

母女告吏曰:

“孝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

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

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

“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

”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

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

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

“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

”及子,封为西平侯。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狱:

案件

B.郡中离文法者文法:

法令条文

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丁减:

年轻男子

D.其后,母自经死自经:

上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B.其姑告邻人之曰

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C.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D.郡中离文法者

不赂者以赂者丧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下列句中的“姑”字与例句中的“姑”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养其姑甚谨

A.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B.昨夜洞房停红烛,侍晓堂前拜舅姑

C.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

D.姑妄听之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

③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⑥及子,封为西平侯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⑤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爸爸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

《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

“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东海孝妇的婆婆可怜她,不忍心长久地拖累他,上吊身亡。

后来,她婆婆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告到官府,说:

“这个女人杀了她的婆婆。

”官府逮捕了孝妇。

D.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她就借病辞去官职。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

(2)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

【答案】

1.C2.D3.B4.A5.C6见译文

【附译文】: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是东海郡下邳县人。

他的父亲被称为“于公”。

于公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又升为郡里的狱官副佐。

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郡中触犯法网的人,经于公判决的,都不敢隐瞒真情。

东海郡中百姓在于公活着时就为他建立了生祠,名叫“于公祠”。

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母特别恭谨,她的婆母想要她改嫁,她始终不肯答应。

她的婆母告诉怜人说:

“这孝顺媳妇侍奉我很是恭谨,我哀怜她没有子女,守寡的日子很久了,我年纪老了,怎么能长久地拖累年轻人呢?

”后来,她的婆母自已吊死了。

婆母的女儿告到官府说:

“这个女人杀了我母亲。

”官府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死婆母,办案的官吏企图用毒刑拷打治罪,孝妇自己被迫招认了假罪名。

定案后报送上级官府。

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母十年并以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母。

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

太守后来终于杀了孝妇。

此后,郡中枯旱三年。

后任太守到此,卜卦寻问枯旱的原因,于公说:

“孝妇不应当处死,前任太守强行杀死了她,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

”于是新任太守就杀牛为牲去祭奠孝妇的坟墓,太守以下的官吏都亲自到坟前祭奠。

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当年五谷丰登。

郡中的人因此更加敬重于公。

于公修建房屋住宅,对工匠说:

“替我把门修造得高高大大的,我判案从未有过冤案,我的后代一定有受封赏的人,要让高车驷马都能通过。

”到了他的儿子于定国,果真被封为西平侯。

(二)晏子犯颜直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

“据忠且爱我。

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晏子曰:

“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

”公曰:

“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

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

”晏子曰:

“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

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

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

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

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

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

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

”公曰:

“善哉!

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

”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

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厚其葬,高大其垄垄:

田埂。

B.据以其所有共我共:

同“供”。

C.暮夜求,必存吾存:

问候。

D.今四封之民封:

疆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不对,则无以事君B.钟爱其兄弟

C.诚信于朋友D.废厚葬之令

3.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丰厚其葬——“丰厚其葬”意思是“让其葬丰厚”。

B.有司未能我具也——可译为“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

C.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暮夜求”前省略了主语“梁丘据”。

D.慈惠于众子——翻译时应调整语序,译为“对子倒们慈爱仁惠。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符合晏子所说“忠”的标准的一组是()

①导亲于父兄②有礼于群臣③诚信于朋友

④臣无隐忠⑤以其私财忠于君⑥有惠于百姓

A.①③④B.①②⑥C.②③⑤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

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对。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颜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于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

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

译文:

(2)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

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

译文:

【答案】

1.A2.A3.C4.B5.C6,见译文

【参考译文】

梁丘据死了,齐景公召见晏子并告诉他说:

“梁丘据对我既忠诚又热爱,我打算让他的丧事办的丰裕些,让他的坟墓建得高大些。

”晏子说:

“请问梁丘据对您的忠诚和热爱的表现,能说给我听听吗?

”齐景公说:

“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诚。

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问侯我,因此知道他热爱我。

”晏子说:

“我应对(您的话),就会获罪;不应对,就没有用来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应对呢!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臣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君王身上,叫做不忠;儿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父亲身上,叫做不孝。

事奉君王的原则是,劝导君王亲近父兄,对群臣以礼相待,对百姓施加恩惠,对诸侯讲信用,这叫做忠。

做儿子的原则是,要钟爱他的兄弟,(把这种爱心)施加到他的父辈身上,对子侄们慈爱仁惠,对朋友诚实守信,这叫做孝。

如今四境以内的人民,都是君王你的臣子,可是只有梁丘据竭尽全力爱护您,为什么爱您的人这样少呢?

四境以内的财富,都是您所拥有的,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

梁丘据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吗?

”齐景公说:

“好啊!

没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据达到这样的地步了。

”于是停止了修造高大坟墓的劳役,废除了厚葬的命令,让主管的官员依据法制各负其责,让群臣指出君王的过失进行谏诤。

因此官员没有无法运用的法律条文,臣子没有难以表达的忠诚,而百姓非常高兴。

(原文节选自《晏子春秋》)

(三)斗且见微知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1],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

“楚其亡乎!

不然,令尹其不免乎!

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

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

公货足以宾献[3],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

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

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

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

人谓子文曰:

‘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

’对曰:

‘夫从政者,以庇民也。

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我逃死,非逃富也。

’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4],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

民之羸馁,日已甚矣。

四境盈垒,道歹堇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

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

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

楚语》,有改动。

注释:

[1]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

文中这些人名及地名下加了横线;文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这类王名下也加了横线。

[2]称赋:

与兵赋相称。

[3]宾献:

馈赠及进贡。

[4]若敖氏,与斗子文同族。

[5]放:

依。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羞子文羞:

羞辱

B.是勤民以自封勤:

使……劳苦

C.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令:

美好

D.其速怨于民多矣速:

招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

句读之不知

B.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D.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

寡人之于国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国马足以行军B.是勤民以自封也

C.至于今处郧D.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据一项是()

①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②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

③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⑤无礼不顾甚于成、灵⑥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且见微知著,从与令尹的交谈中看出对方一心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临着亡国之灾。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禄,子文却避而不受。

C.子常身居高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腾,终被百姓抛弃。

D.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福及子孙后代。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

译文:

(2)。

四境盈垒,道歹堇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译文:

【答案】

1.A(羞,送给,从上下文看,羞辱不合文意。

2.C(两个“而”字都表转折关系;A项两个“之”字,前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用作提宾标志;B项两个“其”字,前者是代词,代“子常”,后者是副词,表示推测语气;D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前者表比较,后者表对待)

3.A

4.B(③是斗子文与人对话时自述其志,故不能做“子常必亡”的证据。

⑥是子常的结局)

5.B(打了一个时间差,“常例”是成王“羞子文”后才形成的。

)6,见译文

【译文】:

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

(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

“楚国大概要灭亡了!

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

我拜见令尹,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

“古时候(君臣)积蓄财宝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饭,聚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

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行军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度。

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

财物和马匹超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凭什么来立国呢?

“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

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

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

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

有人对子文说:

‘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

’他回答说:

‘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

’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庭,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

“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

百姓疲弱饥饿,一天比一天厉害。

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百姓无所依靠。

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子常难道能比成王、灵王更贤明吗?

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

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百姓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

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

他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

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

(四)叔向贺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

子贺我何故?

对曰:

“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②,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子③,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④桓之罪,以亡于楚。

谷阝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⑤。

不然,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⑥以下,嘉武了之赐。

”病交加

【注释】①叔向:

晋国大夫。

韩宣子,名起,晋国正卿。

后文提到的谷阝昭子,也做过晋国的正卿。

②栾武子:

栾书,晋国上卿。

一卒之田:

一百顷土地(古称一百人为一卒),这,只是上大夫的傣禄,上卿的俸禄应为五百倾(一旅之田)。

③桓子:

栾武子的儿子栾黡(yǎn)晋国大夫。

后文提到的“怀子”,即栾盈,是栾黡的儿子。

④离:

通“罹”,遭受,这里有受牵连的意思。

⑤绛:

晋国故都。

⑥桓叔:

韩氏的祖宗。

选自《国语?

晋语八》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其德行,顺其宪则宣:

发扬

B.诸侯亲之,戎、狄怀之怀:

怀念

C.恃其富宠,以泰于国泰:

骄恣、奢侈

D.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宠:

荣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3.对下列短语中画横线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贷居贿居贿:

积蓄财物

B.贪欲无艺无艺:

没限度

C.而无其实其实:

他的实权

D.行刑不疚不疚:

无过失

4.将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的一组是()

①无一卒之田②顺其宪则③行刑不疚④修武之德

⑤有栾武子之贫⑥忧德之不建

A.①③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向诚心希望韩宣子不嫌贫穷并能施行栾武子那样的德行。

B.曾经显赫一时的谷阝昭子及其家族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沦丧。

C.叔向以桓子食婪骄横终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

D.韩宣子认为是叔向的开导挽救了自己,表示世代铭记他的恩惠。

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译文:

(2)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译文:

【答案】1.B(怀,应解作“归向”。

2.A(两个“而”字都是转折连词。

B项,上一句的“何”字,表疑问,作“什么”讲;下一句的“何”字,作“怎么”讲,使语句有反诘语气。

C项,上一句的“其”字,指示代词,作“那些“讲;下一句的“其”字,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

D项,上一句的“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下一句的“之”字,相当兼词“诸”。

)3.C(其字,在这里是指“正卿的财产”。

)4.D(①和⑤说的是状况,②③④⑥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

)5.C(桓子贪婪骄横,是事实,但他沾了父亲栾武子光,免于难而混过一生。

6.

(1)现今您有如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您能够施行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

(2)我韩起在趋近灭亡的时候,靠您的教诲而生存下来。

【附录】文言阅读材料补充注释及译文

①而无其实:

实,财。

②行刑不疚:

刑,法律,与文中“宪则”同义。

疚,病;另,疚,也通“咎”;不疚,没有毛病。

③略则行志:

略,违犯;则,法律;行志,任意妄为。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自己贫穷而忧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

“我只有正卿的虚名,而没有正卿的财产。

没有条件与卿大夫们交往,我为此而忧愁。

你向我表示祝贺,这是什么缘故?

叔向回答:

“从前,栾武子边百顷田产也没有,他家里置备不齐那些祭祀用的器皿。

但他能发扬美德,笃行法度,使晋国地位超过各诸侯国。

各诸侯国亲近晋国,戎、狄也归附晋国,因此晋国安定。

栾武子执法没有弊病,而避免受责难。

到桓子时,他骄纵自大,奢侈无度,贪欲无餍,干犯法度,任意妄为,借放债而聚敛财物。

他本应罹祸遭难,只是依恃其父栾武子的道德影响而终其一生。

到怀子时,他一改其父桓子的作法而修飞祖父栾武子的德行。

这本可使他免遭灾难,但因受父亲桓子罪孽的牵连,而流亡楚国。

那个谷阝昭子,他家的财富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的子弟在晋国三军将佐中占了半数。

他依仗自己富有而骄纵,在国中不可一世。

最终,他被杀,尸首在朝堂示众,他的宗族在晋国故都绛被灭门。

倘若不是这样,谷阝家八人中有五位大夫三位卿相,那荣耀是够大的了,但一朝被诛灭,竟没有人来哀悼,只因谷阝氏太无德了。

现今,您有如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您能够施行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

如果不为没有建树德行而忧虑,而为财产不足发愁,表示哀悼都来不及,还有什么可祝贺的呢?

宣子跪拜,并叩头说:

“我韩起在趋近灭亡的时候,靠您的教诲而生存下来。

不只我韩起一人承受您的恩德,从我先辈桓叔以下,世代都赞许您的恩德。

(五)苏秦游说六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候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

“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不下纴:

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

B.式于廊庙之内:

式,用;廊庙,指朝廷。

C.未战一士:

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

D.使赵大重:

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形容枯稿B.简练以为揣摩

C.山东之国D.嫂蛇行匍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引锥自刺其股B.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君将哀而生之乎

C.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D.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苏秦合纵成功的一组是()

①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②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③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④式于政,不式于勇

⑤转毂过骑,炫煌于道⑥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若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各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译文:

(2)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

“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译文:

【答案】

1.D(“使赵大重”的意思是“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

2.D(A“形容”这里是“体态面容”,现代是动词“描述”。

B“简练”这里是“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现在是“简明精练”。

C“山东”这里指崤山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