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239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9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大学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大学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大学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大学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docx

《大学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docx

大学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国内统一刊号CN13—0802/(G) E-mail:

xbbjb@

中共河北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办2009年6月15日第13期

河北师大新闻中心校报编辑部出版总第242期本期共8版

第一版

副省长杨崇勇来我校视察时强调

大学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本报讯6月8日上午,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崇勇轻车简从,莅临我校,亲切看望他所联系的民主党派朋友、我校校长蒋春澜,在与我校领导班子座谈时强调,大学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思想文化传承的高地,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高尚人文精神的领导干部的重任。

河北师大作为省属重点高校之一,一定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杨崇勇高度评价了我校近年来在发展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他说,河北师大历史悠久、英才辈出,历年来为国家、社会培养出众多的优秀人才,这是学校的骄傲,也充分展现了学校的深厚底蕴和办学水平。

学校重视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注重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施了“顶岗实习支教工程”,使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全面素质,增强了就业能力。

学校发展的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定位准确。

学校重视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作方针和要求,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计划创建旅游学院就很有远见。

杨崇勇特别对我校的领导班子提出表扬,他说,河北师大由过去的四所院校合并而成,师生的思想状况、工作环境、科研方向和能力都有很大不同,但合并以来,学校的各项工作运行良好,师生思想稳定,各项事业有较大发展,这些都是学校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的结果,也是班子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

对于我校的新校区建设,杨崇勇认为,新校区的全面开工建设是河北师大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是今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水平的转折点,是学校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

他表示将全力支持我校的新校区建设工作。

杨崇勇结合河北省发展实际,分析和强调了大学的职责和作用,对我校现在和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他说,河北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河北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河北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要进行由以重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型的产业结构调整,要围绕首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就需要大批的应用性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河北环绕京、津,长期以来形成了干部的官本位意识强,服务社会、企业、大学意识差的弱势,这就需要有效增强干部的人文精神。

基于此,大学就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尚人文精神的管理干部的重任。

大学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思想文化传承的高地,就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引领社会进步和发展。

杨崇勇指出,河北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应该为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智力支撑,重视并扶持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

杨崇勇希望我校在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起到智囊团和培养基地的作用,要在河北省发展的软件建设方面做出贡献,促进河北省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在为社会培养优秀师资的同时,要继续培养更多的具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的优秀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

他还希望我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多做贴近河北发展实际的创新和研究,多出更好的成果。

杨崇勇对我校今后的发展思路提出两点要求:

一要继续贯彻并执行“学校发展靠师生”的工作方针,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全体师生参与学校建设,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做贡献;二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继续提高质量意识,不断规范学术环境,强化并用好学术权力,高扬大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努力实现建设人民满意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我校党委书记李建强主持座谈会,校长蒋春澜汇报工作。

李建强代表学校表示,一定会认真贯彻落实杨崇勇副省长的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学校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为河北省经济、文化建设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杨崇勇的陪同人员有省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那书晨、办公厅综合六处副处长陈书良、副处级秘书赵景南等。

我校领导周有林、高福禄、王长华、王春丽、陆军恒,办公室主任张士欢参加座谈。

(周红松)

孙大业获科技重大专项资助

本报讯近日,接国家农业部通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孙大业院士牵头申报的项目“蛋白组学方法高通量克隆植物抗逆功能基因”获得立项,总经费350万元。

这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是2008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投入资金约200亿元。

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的目的在于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焦仁普)

我校学生获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奖

本报讯“挑战杯”2009“动感地带”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5月28日在廊坊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圆满结束。

我校推报的20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特等奖两项,一等奖六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八项,同时获得优秀组织奖。

此次“挑战杯”2009“动感地带”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共收到全省44所高校提交的576件参赛作品。

经严格的资格审查后共有535件作品参加了终审决赛,其中有40件作品参加了最终答辩。

我校共有9件作品参加了现场展示,其中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菁、沈彦军、武建晓等同学的《河北省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及处理模式探讨》和软件学院陈龙同学的《潮汐应力与全球7级以上地震发震时间关系的研究及“固体潮时钟法”的提出》两项作品脱颖而出获得特等奖,戴建兵、许清海、任国荣、刘劲松等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近几年来,校团委通过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立项,组织我校“真知杯”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积极推进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推动我校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全面提高。

(王颖宏)

我校首次举办毕业生夏季就业双选会

  本报讯5月31日,我校在西校区西院成功举办“2009年毕业生夏季就业双选会”,省内外的220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我校及兄弟高校的近5000名毕业生前来谋求就业机会。

自1999年始,我校每年举办全省师范类毕业生冬季、春季双选会,冬季、春季双选会已成为我省基础教育选聘人才的最大市场。

2006年,我校发起创建省会高校毕业生校园人才市场,2007年发起创建环渤海地区高师院校学生就业协作会。

校园人才市场和就业协作会不仅整合了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实现了校园招聘的常态化,也通过加强沟通,拓宽了市场。

本次“2009年毕业生夏季就业双选会”是我校首次在夏季举办,目的在于为至今尚未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按照我校“一统两会四推”就业工作机制,5月中旬,我校对未就业学生开展了摸底帮扶工作,并建立了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援助服务台账。

根据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援助服务台帐汇总的求职意向,招生就业处认真谋划,积极筹备,向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前期来校招聘用人单位征集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并成功组织了本次就业双选会。

本次双选会既是应对金融危机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整改阶段,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具体行动。

(周红松)

拓展教育援藏的内涵

文学学院努力办好阿里党政干部培训班

  本报讯我校文学学院认真落实国务院教育援藏的指示精神,积极拓展教育援藏的内涵,从2008年开始,为西藏阿里地区培训党政干部,受到参训学员和阿里地委的广泛称赞。

长期以来,我校始终把教育援藏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发挥自身优势,为西藏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献力献策。

2005年,我校创建西藏班,招收西藏自治区优秀初中毕业生、高中生,为西藏培养专科学历的小学师资,兼顾少数民族人才及专科层次的师资培养。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我校积极为西藏培养定向生,大批毕业生奔赴雪域高原,把知识的种子撒在西藏的山山水水。

近年来,我校资环学院的教师多次奔赴西藏,帮助当地政府进行土地规划。

去年,河北省省委组织部和西藏阿里地委组织部共同确定了一种新的援藏计划,即通过成人高考的形式,3年内从阿里选派100名户籍在阿里的汉族或藏族的党政干部、基层管理人员到我校学习。

文学学院主动承担培训任务,把培养人才看作是最好的援藏方式,看作是我校教育援藏的延伸和拓展,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教师、班级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作了精心安排。

2008年3月,第一批21名学员正式入学,今年3月又迎来了第二批39名学员。

明年再接收第三批40名学员。

这些学员跟普通的大学生不一样,他们有的只上过专科,学历都不是很高,并且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在学校集中学习了。

针对学员的这一实际情况,文学学院多次与阿里地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科领导电话沟通,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所实施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

一期学员秦建军说:

“因为我们是参加工作后又进行学习,所以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理论如何运用到实践中。

这样的方式很好,对我们的发展很有帮助。

”阿里地委组织部的有关领导也多次称赞文学学院实施的教学计划是切合实际的。

(田永平)

 

第二版

思想政治工作

笔谈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吴秀明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也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付诸实践的使命与责任。

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掌握新情况探索新方法

大批的80、90后独生子女步入大学校园,他们关注自身的发展、积极争取自己的利益,主张个性的发展,但同时也表现出自我约束力欠缺、责任感缺失、挫折耐受力差等不足。

另外,大学生自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就业压力、贫困生的生活压力,社会和教育的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等。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下大力气,还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方法。

如针对现在的学生较之以前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自主意识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启发和利用好他们的智慧,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我们搭台,学生唱戏,人人是主角才能个个有收获。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院2006级学生党支部的26名党员,49名入党积极分子,全部分散在山东、黑龙江、内蒙古、辽宁、甘肃和本省各县市的几十个实习点,无法按照在校学生党员的要求开展活动。

为保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顺利开展,支部委员们集思广益,创新学习方式,建立了网络党支部。

依靠这一平台,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保证顶岗支教和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下,同步参加了学习实践活动。

学习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

网络党支部建立至今,访问量已突破8万人次,收到该支部党员和积极分子撰写的学习心得600多篇。

学生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识,真正做到了“两学习、两不误、两促进”。

真——学习理论要真学真懂,教育学生要用真心真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的主渠道就是“两课”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唱响的主旋律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两课”让学生获得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而能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用于指导实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作用则是非常关键的。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一员,我们首先自身要加强学习,对于宣传、倡导的内容,力争做到真学真信真懂。

这样,我们才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引导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信任感。

学生关注自己的前途命运、关注自身的发展,这是他们真实意愿的表达。

学生有发展的愿望,国家有发展的需求,我们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成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这不仅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往往就是感情的沟通。

学生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我们要用真心真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们是从他们的需要出发,从关心他们成长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成长成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可度提高了,我们工作的效果就会更为明显,这也正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细——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大处着眼细小处着手

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守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原则,从细小处着手,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

我们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交流沟通,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实际工作中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合理利益诉求。

同学们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我们不必要强制去做。

同学们需要的、关注的东西,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把远大的目标分解成具体行动,使他们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泛的理论,枯燥的说教。

在他们需要帮助时,要能够真心实意地给予关心和帮助,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使学生有被理解、被尊重的主观感受,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热情。

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有重点地真抓严管,努力做到情要真、理要透、管要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园论坛

重视景观的文化内涵

李涛

前段时间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报道的是今年4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建成了一道秦简文化墙。

文化墙选取里耶秦简的精华部分,放大仿制在防腐松木上,保留了秦简的文化精华和书法风格,犹如展开的秦简长卷。

由此想到,重视景观的文化内涵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处好的景观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既“中看又中用”。

石家庄市有很多这样的景观:

似片片白帆的河北省文化艺术中心,如蓝色地球的河北省科技馆,碧波荡漾、花木葱茏的民心河、太平河……装饰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使这些景观有效地发挥出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一处好的景观更重要的是在装饰性和实用性中渗透文化内涵。

文化需要借助某些形式来表达,景观就是文化的表达形式之一。

文化需要积淀,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文化景观包括具体事物和那种感觉得到却难以言表的“味道”。

文化也需要随着时代激荡而创新,散发时代的气息。

景观是变化发展的:

花草树木等有生命的东西会繁衍生长,文化的积淀也需要随时间积累而逐渐丰富。

这些景观对于提高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大学的景观蕴涵着大学文化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注重文化和情感的表达,渗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

大学文化的积累和传承经过长期的演变与积淀,成为其与众不同的特质。

校园是无声的课堂,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不易言喻的意境发挥着影响,因此,我们在建设各种景观时要充分发扬科学精神,尽可能多的注入文化因素,争取为后来者留下像苏堤、赵州桥等流传千古的文化印迹。

美术学院举办毕业生作品展

本报讯美术学院2009届34名研究生、112名本科生的国画、油画、版画、设计、雕塑作品约200件作品6月2日在河北美术馆展出。

此次展览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毕业生学习成果的展示,表达了他们在学院学习过程中对从传统到当代教学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作品在直接传达对当代生活与艺术创作更深层面关注的同时,也体现了风格的各异和清晰的原创精神,折射出个性鲜明的审美视角。

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画院院长张国军、我校副校长戴建兵以及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研究生教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有关领导参加了开幕式。

(齐兴)

 

第三版

文化百年

泽及士林吉被学子

——怀念朱泽吉教授

王金生

朱泽吉,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理论家、教育家,我校(原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

1921年,朱泽吉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清寒的书香门第。

1938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参加沈兼士、陆宗达、周祖谟等著名学者主持的“语文学会”,开始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研究。

1942年毕业,留校任教。

在校期间,朱泽吉就颇受陈垣、余嘉锡、孙楷第等著名学者赏识和器重。

留校后,又成为余嘉锡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教,继续从事国学研究。

自1946年起,与我地下党建立联系,并在地下党领导下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建国初,在河北北京高中任语文教师,1952年调入河北师院(天津)任中文系讲师,后随中文系调入河北北京师范学院(1969年改名河北师范学院),历任河北师院中文系副教授、教授、主任,河北师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1983年当选为河北省第五届政协常委,1984年6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兼任中国吴敬梓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语言文字学会副会长、河北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理事。

朱泽吉先生在担任繁重的教学和行政领导工作的同时,潜心于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在吴敬梓研究、冯梦龙研究、文献目录学、俗文学以及鲁迅研究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建树。

朱先生国学根基深厚,理论素养很高,对人生、对历史、对自己研究的对象,往往有独到的体味和见解,发言为文,即中肯綮,绝无空泛教条之言。

他的论文《吴敬梓的用世思想与〈儒林外史〉的主题》,不只是分析了一位古代作家和一部作品,而且是写出了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普遍文化品格和心路历程,其视角之独到,体味之深刻,远在时人之上,所以,被中国社科院编的《文学研究年鉴》(1982年)几乎全文选录,予以高度评价。

他的《吴敬梓对清代文化专制政策的批判》写于“四人帮”刚被粉碎的时候,文章同时观照了历史和现实,具有知古察今的远见卓识,入选《建国三十五年来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选》。

朱先生的研究论文,不仅以精辟的结论吸引着我们,在论述阐发的过程中,也凝聚着值得后学再发挥的知识、资料和科学方法。

《冯梦龙师友录》是朱先生未竟的学术著作《冯梦龙研究》的部分手稿,朱先生用沙里淘金的办法,从浩如烟海的明人文集中,披检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向我们展示出一组明代卓异文人的群像,这不但使我们明白冯梦龙的“知音”圈子的构成和基本情况,而且可以从中看到明代的文人心态,以及背后的制度文化的深刻影响,对明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生态,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

朱先生以博学见长,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讲坛上,他辛勤耕耘,几乎从诗经讲到郭小川,其学者风度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深受学生的爱戴;在文学研究领域,他深入研究了施耐庵、冯梦龙、吴敬梓以及明清两代的许多文学家、文学作品,成果颇丰;朱先生还有研究鲁迅的文字十余万言,对鲁迅有深刻独到的认识,他曾说,“没有恕道,鲁迅不能成其大”。

另外,朱先生在文献目录学和民间俗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发表过很有价值的论文,深受著名目录学家来新夏先生推崇。

(当年来新夏先生在辅仁大学读历史系,兼修余嘉锡先生的目录学。

其时,朱泽吉任余先生的助教)朱先生的学术研究,从不随风应景,拾人牙慧,且往往是厚积薄发,肯下“笨”功夫,他坚持的原则是:

“宁迟毋速,宁拙毋巧”,表现了一位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的认真和执著。

他也从不夺人之好,常常说:

“既然有人做这项工作,那我就不要去做了。

朱先生的认真和对自己要求的苛刻,也是出了名的。

每一篇要发表的文章,都是改得不能再改了,他常常说,没有过分的严谨。

他有许多的社会兼职,每一周都有大量的社会活动,但对系里的例会从来都积极参加,实在有公务不能参加了,也一定要让夫人到系里去请假。

去世前的星期天,他到北京出差,为赶上星期一系里的例会,他凌晨2点坐火车赶回石家庄,而且是在火车的过道上坐着一个提包赶回来的。

就在那一周的星期四,朱先生就进入了昏迷状态,再也没有醒来。

朱先生常说“我是一个教员”。

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位勤奋的教育家,其教学效果、教学艺术有口皆碑;他的学生有作家、艺术家,还有著名的科学家;有博士、硕士研究生,也有遍布各地的大学、中学教师。

1986年9月,朱泽吉先生与世长辞,他的亲人、同事、学生和仰慕他品学的人都来为他送行,他的灵堂前有一副挽联,寄托了人们的哀思:

河北学界骤失钜子,

莘莘学子痛失良师。

北京大学教授李汉秋先生的一副嵌字联则形象而深情地总结了朱先生的一生功业:

银蚕吐丝泽及士林锦绣存人世,

春泥护花吉被学子桃李慰生平。

新书评介

在缤纷灵动的光影中探索

——评魏力群的《中国皮影艺术史》

毛佩琦

 人类学会使用光大概与学会使用火是在同时。

火与光一起指引人类脱离野蛮走向文明。

有了光,人类延长了生活的时间,工作因此可以夜以继日,娱乐因此可以秉烛夜游。

光之所赐,其功甚巨,其业甚伟!

而有光就有影。

人们发现不仅光可用,影也可用。

人类在光和影上寄托了无尽的巧思,为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皮影艺术就是中华先民利用光和影为表现手段的一大创造。

皮影艺术起源于中国应该没有疑问。

皮影艺术起源于何时,还有一些争论。

关于皮影表演的完整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即使从那时算起,皮影艺术的历史至今也有1000年了。

在长长的1000年时间里,皮影艺术在中华大地上有声有色地成长着。

古往今来,小小影幕上上演了多少故事,或儿女情长,或英豪节烈,或惊心动魄,或开怀解颐,忠奸毕现,爱憎分明。

它伴随着男女老少、城乡百姓,照亮了多少漆黑的夜,温暖了多少孤寂的心。

而同时,一代又一代皮影艺人,为之付出劳动,付出心血。

皮影艺术不断地吸收来自民间、来自姊妹艺术的营养,越来越成熟。

皮影艺术形成了自己的规范、程式,皮影的制作、表演、声腔有了不同的流派,有了名家,有了传世剧本。

它已长成一株夺目的鲜花,独具风韵,虽然还带着野性,一直没离开城镇乡村的街头、炕头,但也颇为风光地登上了大雅之堂。

与许多民间戏曲、曲艺品种相比,皮影艺术绝不逊色。

中华文明根植于中华大地,有自己独特的样式,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辉煌灿烂。

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国力衰退、国运不昌,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凌辱下,中国文化几乎陷于灭顶之灾。

像皮影这样的民间艺术,更失去了抵抗的力量。

国人中也有对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的,一些人对于野生的民间艺术,更视为落后、粗俗,而不屑一顾。

但正如一些人拿起武器拯救国家一样,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拿起了笔拯救中国文化。

他们不惜放下架子走向民间,走进村野,与百姓、与艺人一道保护、培育民间艺术。

许多前辈学者筚路蓝缕,为皮影艺术的研究、发掘、整理立下了开拓之功。

他们当中有不少闪光的名字:

顾颉刚、周贻白、孙楷第、常任侠……他们认真地梳理传统文化,考察民俗、民间艺术。

他们希望国人更加了解、更加爱护像皮影这样的民间艺术,也向外国介绍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民间艺术,使之与各国文化、各国民间艺术一道妣美于天下。

一些国内外学者认为,电影的起源其实是可以上溯到影戏的。

这个问题虽然还可以讨论,但这种认识至少说明了电影的表现手法和影戏是相通的。

但是电影无论如何发展,也无法取代影戏。

因为,影戏的每一次演出都是唯一的。

具体操作的艺人不同,表演方式也就不同。

而且,每次演出都受到当时的场地、观众的成分、艺人的情绪和临场发挥的状况影响。

因此每场演出都是不可重复的,就像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物是不可重复的一样。

也因此,我们称影戏这类艺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娱乐方式和审美观念。

皮影艺术像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在不断失去自己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