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967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笔记.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笔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笔记.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笔记

 

1、文言文两则

一、解词:

1、弈:

下棋。

学弈:

学习下棋。

2、通国:

全国。

3、诲:

教导。

4、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5、鸿鹄:

天鹅。

6、援:

引,拉。

7、缴:

古代指带有丝绳的箭。

8、俱:

一起。

9、弗:

不。

10、矣:

了。

二、出处: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三、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说:

不是这样的。

四、中心思想: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做事情应一气呵成。

两小儿辩日

一、解词:

1、辩斗:

辩论,争论。

2、以:

认为。

3、去:

离。

4、日中:

正午。

5、及(日中):

到。

6、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

寒冷。

7、探汤:

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

热水。

8、决:

判断。

9、孰:

谁。

10、汝:

你。

二、出处: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三、译文: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中心思想:

文章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态度。

孔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名言有: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人人都有自己不懂的地方。

2、匆匆

一、中心思想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二、课文结构

课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叹息不已;最后发出内心的感叹。

三、解词

1、确乎:

的确。

2、涔涔:

汗流不止的样子。

3、潸潸:

流泪不止的样子。

4、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四、句子理解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理解:

用排比句式描绘春景,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理解: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理解:

作者用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饭碗里”“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理解:

作者把八千多个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逝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五、惜时格言、诗句

1、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六、表达方法

1、首尾照应。

2、情景交融,语言优美。

3、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设问、对比的修辞方法。

3、桃花心木

一、中心思想

本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比喻人的生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解词

1、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

2、从从容容:

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

3、语重心长:

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三、句子理解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理解: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

有两点奇怪:

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

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理解:

“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这句话是说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理解:

因为桃花心木在种树人的精心调教下,学会了适应环境,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它们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现在桃花心木不会枯萎了,说明种树人成功了。

四、表达方法

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的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

4、顶碗少年

一、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是(赵丽宏),我们学过他的文章《山雨》。

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讲演杂技的顶碗少年连续两次表演失败后,重新获得勇气和力量,第三次终于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挫折时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二、课文结构

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

(1)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

(2)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

三、问题

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作者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

5、手指

一、中心思想

本文是丰子恺先生(《白鹅》)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

最后说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二、表达方法

1、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对比的表达方法。

6、北京的春节

一、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

他用“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二、作者简介

老舍: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代表作有:

《骆驼祥子》、《龙须沟》、《四世同堂》、《茶馆》,曾学过的课文有:

《猫》、《草原》、《养花》、《母鸡》。

三、课文简析

1、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色彩),鞭炮声日夜不绝(声音),吃团圆饭(香味),守岁;(正月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正月十五)观花灯(数量多、种类多)、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2、本文可分5个时间段:

(1)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

(2)7自然段(除夕真热闹);(3)8-10自然段(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4)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5)13自然段(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

四、课后题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元宵”这四天情景描写的比较详细,“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相对简略些。

好处:

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五、中国传统节目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三十——除夕

7、藏戏

一、中心思想藏戏的开山鼻祖是西藏高僧(唐东杰布)。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本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民俗散文,形象地描写了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我国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课文分析

  ①课文按说明事物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全文。

  ②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三、藏戏的主要特点

1、戴着面具演出;2、演出时没有舞台;3、一部戏可以演三、五天。

四、我国传统戏种

  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浙江——越剧;四川——川剧;江苏——昆曲;河北——评剧

8、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主楼的特点,表现了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说明方法

客家民居:

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傣家竹楼:

引用,举例子,列数字

三、课文介绍

1、客家民居特点:

营垒式的住宅,圆形房屋,按八卦布局

2、傣家竹楼特点: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冬暖夏凉,防潮防水,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

四、我国各地的民居

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皖南民居、土家族吊角楼、西藏碉房、蒙古包

9、和田的维吾尔

一、中心思想

课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和田维吾尔族饶有趣味的民族风俗,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豁达开朗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维吾尔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二、维吾尔人性格特点:

  1、豪气乐观2、热爱土地3、爱美4、俊朗漂亮,能歌善舞5、喜欢聚餐(勤劳质朴、热情好客)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二、课题分析

本文作者(李星华),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写于(1943)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因此课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三、课文顺序

本文是(回忆录),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按(时间顺序)记叙,除开头外,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的。

四、表达方法

1、前后照应的写法(如课文开头与结尾三个自然段就是前后照应,好处是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感情。

文章还有多处前后照应的,这样的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加深刻。

2、对比手法(如:

父亲整理书籍和文件时对“我”的提问表现的含糊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

3、对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

五、句子理解: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解:

因为当时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写出了李大钊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的统一。

2、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解:

李大钊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和危险,但他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解: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他对亲人的爱。

4、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解: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

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11、灯光

一、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王愿坚),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表达方法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12、为人民服务

一、中心思想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于(议论文),以(中心)命题。

二、词语解释

1、泰山:

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2、鸿毛:

大雁的毛,比喻事物微不足道。

3、精兵简政: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4、五湖四海:

泛指全国各地,文中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5、死得其所:

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6、追悼:

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三、课后习题

1、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二是正确面对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解:

整段话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

“完全”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别的目的。

“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2)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解:

固:

本来。

或:

有的。

 于:

表示比较。

句意: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3、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共有几句?

每句说的是什么意思?

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解:

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批评,只要批评是正确的我们就改正。

第四句是讲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四句话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增,句与句之间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侧面展开论述的。

13、一夜的工作

一、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作者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亲眼目睹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敬仰和怀念

二、课文分析

1、《一夜的工作》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

2、全文重点是写陪总理审阅稿件这部分。

这部分是从(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这两方面表现总理崇高品质的。

其中(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和(工作态度认真)三方面表现总理工作劳苦;(室内陈设简单)和(夜餐简单)两方面突出总理生活简朴。

三、词语解释

1、极其简单:

简单到极点。

2、如此而已:

不过这样罢了。

3、浏览:

粗略地看,不仔细地看。

4、咨询:

了解情况,征求意见。

5、千钧一发:

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二、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作品还有《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等。

三、课后习题

1、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解:

小女孩共(五次)擦燃火柴。

第一次看到暖和的火炉,说明她非常寒冷,渴望得到温暖;

第二次看到喷香的烤鹅,说明她非常饥饿,渴望得到食物;

第三次看到美丽的圣诞树,说明她非常孤独,渴望得到快乐;

第四次看到慈祥的奶奶,说明她非常痛苦,渴望得到疼爱;

第五次看到跟奶奶一起飞走,这是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中。

结果是火柴一灭,美好的幻象全不见了。

作者将小女孩美好的幻象与严酷的现实进行鲜明对比,写实与写虚交替进行,更加突出了她现实生活的悲惨、痛苦。

2、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

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解:

第一个“幸福”是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第二个“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通过这两个“幸福”,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15、凡卡

一、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

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课文分析

1、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

先是(准备写信),再是(写信),最后是(寄信)。

2、表达特点

(1)课文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

(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

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

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3、作者在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的回忆,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圣诞节前夜美丽的夜景;另一是跟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时的“快乐”生活。

4、凡卡写信过程中有(三次)叹气。

对于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来说,这叹气跟他的年龄是很不相称的,写一封信的过程中,他连续叹气,可见这样的生活的确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万分。

三、课后习题

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怎样的?

解:

(1)挨打;

(2)挨饿;(3)挨冻,睡不好觉。

(4)受捉弄

16、《鲁宾孙漂流记》梗概

中心思想

《鲁宾孙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

本文按鲁宾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突出了鲁宾孙恶劣的生存环境,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积极乐观的特点。

17、《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

一、中心思想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名著,本文由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的精彩片段组成,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过程,塑造了汤姆这个“顽童”的形象,表现了他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特点。

二、课文简述

汤姆的五次历险分别是:

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

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

和哈克到鬼屋寻宝;

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

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中心思想

本文是(梁衡)同名散文的节选,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

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课文分析

1、本文采用(倒叙)的写法。

2、课文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也表现了她(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

三、解词

1、人声鼎沸:

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煮沸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2、淡泊:

(对名利等)超脱,不追逐。

3、刚毅:

刚强、坚毅。

4、卓有成效:

卓,卓越,高超。

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5、盛名:

很大的名声。

四、句子分析

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解:

“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貌美、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五、课文中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1、居里夫人有端庄美丽的容貌;

2、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精神永久“美丽”——对科学执著的追求,为科学献身以及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一、中心思想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

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二、解题

题目中的“梦”指中华民族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圆”是使完满、使周全的意思。

三、航天知识

1、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