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817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33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

《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

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检测含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检测(含答案)

一、认真细心填一填。

(每空1分,共23分)

1.根据15×12=6×9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

()和()。

2.如果5a=4b(b≠0),那么a:

b=():

();如果a:

0.5=8:

0.2,那么a=()。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

,则另一个内项是()。

4.白兔与灰兔的只数比是9:

11,白兔有54只,灰兔有()只。

5.把

千米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A、B两地相距120千米,在这幅图上A、B两地相距()厘米。

6.在比例尺是1:

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15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千米。

7.把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万形按3:

1的比放大,得到的图形长()厘米,宽()厘米,周长和原来的比是(),面积和原来的比是()。

8.一块长方形菜地画在比例尺是1:

500的图纸上,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这块菜地的实际面积是()平方米。

9.一个正方形按1:

4的比缩小后,现在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原来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10.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将它按1:

2000的比制作成模型,模型高()米。

11.用2、4、6可以和数()、()或()组成比例,其中内项积是24,比值是2的一个比例是()。

12.王阿姨用10个鸡蛋换了8元钱,照这样计算,李奶奶用75个鸡蛋可以换()元钱,王叔叔用84元钱可以换()个鸡蛋。

二、火眼金睛判一判。

(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8分)

1.用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10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100。

()

2.用2、3、4、5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

3.任意两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都能组成比例。

()

4.在比例尺是10:

1的图纸上,5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是50厘米。

()

5.一个平行四边形按4:

1的比放大后,每条边的长度放大为原来的4倍,周长放大为原来的16倍。

()

6.图上距离越长,实际距离也就越长。

()

7.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25和0.4,它的两个外项的积一定是10。

()

8.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一个新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

三、精挑细捡选一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8分)

1.一张贺卡的长是6cm,宽是4cm,笑笑按一定的比把贺卡放大,放大后贺卡的宽是6cm,则长是()cm。

①8②9③10

2.甲、乙两地相距20米,在比例尺是1:

400的平面图上应画()厘米表示两地距离。

①0.05②0.5③5

3.在比例尺是1:

8的图纸上,甲、乙两个圆的直径比是2:

3,这两个圆实际的直径比是()。

①1:

8②4:

9③2:

3

4.一列火车3时行480千米,照这样计算,5时行800千米。

根据题意,可得

的比值的意义是()。

①火车每时行的路程②火车行每千米所用的时间③5时行了800千米

5.当

x=

y(y≠0)时,x:

y=()。

:

②5:

3③3:

5

6.一个零件长2毫米,画在设计图上长是20厘米,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是()。

①1:

10②1:

100③100:

1

7.把4.5,7,5,

,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其内项的积是()。

①1.35②3.75③2.25

8.一幢教学楼,长40米,宽10米,画在同学们的美术本上选()的比例尺比较合适。

①1:

40②1:

400③400:

1

四、解方程。

(告12分)

15:

3=12:

x

:

=x:

6:

2.4=x:

6

:

x=1.5:

729.5:

=1.9:

x

 

五、按要求做一做。

(共11分)

1.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组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8分)

(1)7:

5和8:

6

(2)10:

9和0.2:

0.18

(3)

:

和0.5:

0.3(4)

:

和0.6:

0.1

2.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与路程如下表。

(3分)

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写出三个不同的比例。

六、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

(共16分)

1.

(1)将三角形A按3:

1的比放大,得到三角形B。

(2分)

(2)再将三角形B按1:

2的比缩小,得到三角形C。

(2分)

2.量一量,算一算,填一填。

(1)广场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厘米,已知实际距离是300米,则此图的比例尺是()。

(2分)

(2)学校到书店的图上距离是()厘米,实际距离是()米。

如果乐乐平均每分走50米,那么她从学校到书店需要走()分。

(3分)

(3)聪聪从游乐场出来途经学校回到家中,他实际走了多少米?

(3分)

(4)明明家在学校的北偏东30°方向距离学校375米处,请你算一算他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并在图中标出明明家的位置。

(4分)

七、解决问题。

(共22分)

1.狗跑10步与马跑4步的长度相等。

照这样计算,狗跑125步,马要跑多少步?

(用比例解)(4分)

2.在一幅比例尺是1:

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地与乙地的距离是3厘米,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4分)

3.下图是某学校足球场的平面示意图,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比例尺是1:

2000)(5分)

4.在一幅比例尺是1:

18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厘米。

张师傅凌晨4时从甲地出发,平均每时行驶90千米,到达乙地时是几时?

(4分)

5.甲、乙两城市的实际距离240千米,在一幅图上量得两城市的距离是8厘米。

在这幅图上,丙、丁两城市的图上距离是15厘米,丙、丁两城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5分)

答案:

一、1.答案不唯一,如4.5:

6=9:

124.5:

9=6:

122.45203.64.665.12:

00000066.9007.1593:

19:

18.10009.410.0.1611.

3124:

2=12:

6(或12:

6=4:

2)12.60105

二、1.×2.×3.√4.×5.×6.×7.√8.√

三、1.②2.③3.③4.②5.③6.③7.③8.②

四、x=

x=

x=33.6x=15x=28x=

五、1.

(2)(3)可以组成比例

2.答案不唯一,如1:

55=2:

1103:

165=5:

2754:

220=5:

275

六、1.略2.

(1)21:

15000

(2)34509(3)600米(4)2.5厘米图略

七、1.50步2.450千米3.5000平方米4.16时5.450千米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

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

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一般来进,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

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

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④太阳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

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

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颜色深黄、股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B. 暗弧上的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大,光散射弱

C. 四方天空出现述人的紫光——人眼的叠合效应    

D.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

(2)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④⑤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

①作比较  ②分类别  ③打比方  ④下定义  ⑤列数字  ⑥作诠释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⑥                           

D. ①③⑤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②④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 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

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C. 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

D. 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答案】

(1)B

(2)D

(3)B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B项判断错误,高层大气密度小。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说明方法的种类即可。

D项正确,选文④⑤段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B项理解分析错误,文章重在介绍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

故答案为:

(1)B;

(2)D;(3)B

【点评】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时,首先要了解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常见说明方法的特征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

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

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

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

(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

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

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

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

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

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

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

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

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

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

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

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

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

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

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儿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雄踞:

颇有气势地蹲坐。

B. 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

热闹,眼花缭乱

C. 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正规:

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 卖弄泛滥的情感                           泛滥:

过度,不加节制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 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 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 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3)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请分别从内容、手法、主旨和结构上加以比较、归纳。

(4)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请联系全文,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阐述“水缸”对“我”的文学梦的影响。

)?

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即标题的作用)

(5)作者说:

“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

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

要求:

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提示:

阅读什么,有何体验和感悟,要写出来。

)(不少于150字)

【答案】

(1)B

(2)D

(3)内容上:

第三段中的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他的青年摆脱贫困。

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

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

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出作者喜欢的美味。

这表明了作者当时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

手法上:

①第四段增加了更多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有趣天真的想象力;②两段通过对比凸显出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出的想象力;

主旨上:

揭示主旨,表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这些给了物质贫乏时代的我最早的阅读。

结构上:

承上启下,共同承接上文回忆童时期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4)寓意:

①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认识世界,体味人生的起点,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③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力;④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作活力。

表达效果:

①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生动形象;②激发读者想象力,吸引读者兴趣;③由事及理,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造的看法;④揭示文章的主旨,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想象和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体味人生,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作奇迹。

(5)略

【解析】【分析】

(1)ACD解说正确。

B 热烈:

具有强烈激情或热情的。

 

(2)ABC理解正确。

D“只有简陋贫穷生活才能刺激想象”理解太片面。

(3) 内容方面,认真阅读这两个自然段,从写作内容和写作目的方面进行概括。

第三段中的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他的青年摆脱贫困。

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

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

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出作者喜欢的美味。

这表明了作者当时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

手法上:

第③段的童话故事是我听大人讲的,我只是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而第④段是我在那个童话故事的基础上的想象,相比那个童话故事,增加了更多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有趣天真的想象力;通过对比内容的对比可以表现出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出的想象力。

主旨上:

第④段我在那个童话故事的基础上的想象,而这些给了物质贫乏时代的我最早的阅读。

从而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结构上:

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两段话共同承接上文回忆童时期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题目的寓意,文章第一段首先概括写“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第②段写我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第③段和第④段写我对水缸丰富的想象;第⑤段写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第⑥段写我感谢水缸刺激了我的想象和智力。

第⑦段写所有成人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

第⑧段写我从水缸里看见奇迹的光芒正是我职业的支撑。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看到“水缸里的文学”,读者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疑问,水缸里怎么会有文学,因此这个题目能激发读者想象力,吸引读者兴趣;从全文内容来看,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生动形象;结合文章主旨分析,水缸刺激了我的想象力,从水缸里看见奇迹的光芒正是我职业的支撑。

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另外,作者也通过自己的经历,由事及理,表达对文学创造的看法:

文学创作者要有好奇心,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能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不少于150字即可。

故答案为:

⑴ B;⑵D;

⑶内容上:

第三段中的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他的青年摆脱贫困。

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

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

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出作者喜欢的美味。

这表明了作者当时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

手法上:

①第四段增加了更多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有趣天真的想象力;②两段通过对比凸显出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出的想象力;

主旨上:

揭示主旨,表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这些给了物质贫乏时代的我最早的阅读。

结构上:

承上启下,共同承接上文回忆童时期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⑷寓意:

①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认识世界,体味人生的起点,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③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力;④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作活力。

⑸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⑵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