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实验室应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docx
《联合实验室应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合实验室应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联合实验室应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
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校园网的建成给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平台,通过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建立,制定基于校园网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实现实验设备资源共享。
1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都是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也是基本上附属于教研室或课题组。
因此,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是分散型的,其特点是专业分得过细,一个实验室仅为一门专业课程服务,依附于课程。
这种模式有明显不足和弊端:
实验室规模小,功能单一,处于从属地位,不仅人员、设备、房屋的使用效益低下,而且影响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科研协作。
我校属于文科类高校,由于文科类高校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多为计算机,各个不同的专业学科教学和科研实验仅仅是基于不同的软件环境,所以以上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所暴露的问题尤其突出,具体表现为:
1.1缺少学科交叉及相互间的渗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的教育趋势,要求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并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而分散型管理模式的实验室相互间独立,实验内容也仅是围绕本门课程设置,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1.2实验室功能单一,实验设备利用率不均衡,难以形成教学和科研的整体优势。
在实验室建设中,各实验室只考虑局部利益,盲目争要经费,使有限的经费被分割,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又导致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同类实验设备在某个实验室不敷应用,而在另一个实验室则常年闲置不用的局面。
我校实验室的实际使用情况显示,单个实验室的使用率从20~100%以上,一部分实验室长期空置或仅被少数人占用,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1.3实验技术队伍参差不齐,实验技术人员专长得不到发挥,积极性难以调动
1.3.1由于管理体制原因,实验室被分割过细,实验技术人员不能统筹安排,工作任务不均。
各实验室人员之间沟通少,很少有共同研讨实验教学的机会,影响了业务水平的提高。
1.3.2实验室归教研室管理,缺乏对实验室的长远和整体规划,实验技术人员在教研室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
1.3.3由于管理体制不合理,实验室留不住优秀人才,加上待遇等诸因素的影响,无法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1.4不利于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
1.4.1由于实验室和人员方面的制约,很多实验室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机会。
1.4.2受专业实验室服务单一专业课程条件的制约,很难接纳高水平的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
2实验室集中管理模式的设想和实践
为统一协调管理各学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形成相对独立于各学院的教学实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包括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在管理体制中,打破传统的小而分散的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建成一个面向全校的实验大平台。
2.1建立校一级实验室管理机制,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学科实验中心。
直接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对实验室的需求和运行有充分的了解,可以合理安排建设资金。
在实验室教学的管理上既强调了实验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又可以保持与学院之间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有机联系性。
根据我校专业和学科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把学科相近的实验室先集中合并,成立公共计算机和语音实验中心,拟合并各单独的财政、税务、会计和金融实验室为大学科综合实验中心,成立信息和网络实验中心等,在管理体制上边实践,边研究,力争使我校院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2改革人员管理体制,建立实验人员工作量标准,充分调动积极性
由于文科专业实验室大多是计算机机房,不同专业学科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室的管理有很多共通性,这样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由实验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打通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要求一专多能,能适应不同的学科和工作。
在实验人员工作量和工作业绩考核上,制订工作业绩考核办法,和实验室开放时间、完成教学课程数和科研项目、实验室的有效使用率挂钩,量化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标准,鼓励实验室尽量多的参与实验教学和科研,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在聘用实验技术人员方面,建立灵活的人员编制,打破分散实验室之间的限制,鼓励人员流动,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拓展学科知识广度和深度,提高业务水平。
2.3建立健全实验中心的功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完善学科实验教学体系。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鼓励实验技术人员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完备和完善学科实验教材,使实验室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实体。
3基于校园网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
高校校园网的建成给新的实验室集中管理和统一开放式模式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在新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的支持下,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手段较好的实现各个实验室的统一开放和管理,一方面能够充分实现新的集中管理模式所体现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新能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充分满足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实验计划内和计划外需求。
目前在我校的计算机中心,公共语音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以及部分专业学科实验室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已经采用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各个实验室的统一开放式管理,取得一些经验,并且在局部运行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3.1统一管理,实现开放式管理运行模式。
实验室实行教育超市的开放运行模式,在时间、资源、管理方式和服务等方面全方位的开放。
根据学校教学科研计划,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统一安排教学实验及科研实验计划,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提高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
3.2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机动灵活管理,充分满足师生实验需求。
实验室管理系统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师生提供开放式的平台,各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浏览实验室管理系统主页,查询实验室开放情况,并可和实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
同时,实验室管理系统可根据需要给相应高端用户授权,使这些用户可以根据实验计划自行对实验的使用进行预约,这样,可以充分保证重要的实验和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又给师生提供了最大的方便。
实验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设备使用情况,并及时进行维护和管理。
3.3量化实验室工作量,提供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考核的有效依据。
根据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相关运行数据,可以做到均衡分配实验工作量,另外,改革实验室人员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给实验人员的工作业绩衡量提供有效、科学、准确的依据。
根据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计划的需求,合理划拨经费到实验室,作为实验人员的业绩津贴,鼓励使实验室充分有效的利用,在实验室的开放、提高实验室水平、实验人员工作业绩和收入上形成良性循环。
3.4及时准确提供实验室运行的各项数据,给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依据。
实验室管理系统可以对实验室的开放、使用率、实验设备的各项数据、设备的使用情况自动做出统计,这样,管理人员可以充分了解需求,给今后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避免建设和管理的脱节,有效利用学校的建设资金。
3.5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拓展实验室新空间。
和实验室管理系统管理实验室结合,建设基于校园网络的虚拟实验室,将部分实验项目统一放到实验中心服务器,全校学生可以从校园网内任何工作站登陆虚拟实验服务器,通过用户验证后下载实验教程到本地工作站进行实验。
这样,实验室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4问题和思考
高校建设大学科实验平台是发展趋势,新的实验室集中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前提和保证,而基于校园网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是集中管理模式的技术实现,但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是个复杂的问题。
4.1统一思想,校级领导重视,充分认识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从教学改革的层面设定目标,制定改革计划。
4.2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在具体实验教学环节上应该和教研室加强联系和合作,避免因体制上的差异和管理上的独立使教研室和实验室之间、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之间产生脱节和各行其是的局面。
4.3基于校园网的实验室管理系统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生事物,在这个系统应用推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实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系统冗余,要避免因网络和技术故障影响实验室的正常管理和开放。
联合实验室应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五个一流”的目标进行整体建设:
一是支撑形成一流学科,引领新兴、交叉发展方向;二是承担国际前沿或重大需求科研任务,持续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三是汇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杰出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四是充分利用国际化人才培养手段,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五是执行国际化运行机制、人才评聘、学术评价和支撑服务。
郭仲聚首先对上学期进行的实验教学质量检查活动和2008年实验室建设项目验收工作进行了总结通报,对各学院在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完善实验室内部机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增强经费管理确保投资效益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接下来,针对本学期实验室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是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各中心要按照建设标准和内容,完善硬件建设,加强内部运行机制的优化,打造亮点,学校在适当时候组织验收;二是结合“质量年”,在做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实验室内涵建设,做好实验室实验建设项目执行计划、精品实验项目建设、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测评、固定资产清查、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等工作;三是通过“质量年”活动的开展,各学院要结合年初提出的“质量年”工作计划和目标,切实抓好本学院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工作,保证学校实验室整体工作有新的改观。
1.2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各类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以及学科对应的院系)进行建设,实际承担建设任务的是承担相应学科建设任务的团队。
根据各类重点实验室实际建设以及历年评估的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2.1重点实验室相对独立运行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重点实验室在学校、学院和学科中所处地位不明确,主体性不显著,与此相对应,实验室固定人员缺少主体依托,特别是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归属关系不清晰,难以支撑公共平台的运行和实验室的相对独立运行。
1.2.2部分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不高,在重点实验室所在科学研究领域难以发挥学术领袖的作用,对内组织和协调实验室学术发展方向比较困难,难以凝聚一支优秀的学术研究队伍,难以调动和发挥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的积极作用。
1.2.3部分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难以形成能够支撑重点实验室整体发展的优势方向,存在研究方向发展不均衡,或者研究方向发展缺少后劲的问题。
1.2.4部分重点实验室运行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维持重点实验室有序运行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落实,容易造成实验室管理平时松散、评估时拼凑应付的状况。
1.2.5部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类基地缺少稳定的科研业务和开放运行支持,难以开展自主性创新科研工作,推进国际国内开放和合作研究、维持正常运行也比较困难。
1.3重点实验室布局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重点实验室布局存在空白。
学校重点建设的数学、化学、农学、环境、核科学、航空宇航、土木、建筑等学科,尚没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作为依托。
已经具备一定优势的动力工程、临床医学、物理学等一级学科,以及发育生物学、控制、信息等二级学科,争取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尚不稳固。
另外,附属医院在若干临床医疗领域具有较大优势,科学研究方面也处于上升阶段,具有建设重点实验室的要求和愿望,但是基础和方向凝聚能力相对薄弱。
1.3.2新增重点实验室发展空间受限。
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在新增重点实验室方面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限制,短期内新增一批省部级基地非常困难。
在现有省部级基地基础上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渠道比较单一,并且难度较大。
二、推进重点实验室改革发展的思路
2.1清醒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1国家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重视重点实验室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以及上海市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更新、开放运行的支持体系比较完善;教育部正在酝酿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大支持方案;上海市也建立比较完备的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支持体系。
2.1.2重点实验室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从单个实验室近年来的发展来看,实验室在承担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数额、科研成果方面都有较大幅度增加,在科研团队方面也得到了加强,实验室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和开放都有所加强。
但是从横向比较看,在国家部委和省市有利政策的引导下,一批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重大项目的承担主体,并且重大项目完成情况较好,也由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国家一等奖,多项国家二等奖),在若干行业起到了重大引领作用,形成了一支由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领衔的科研团队(比如基金委创新群体),开展深入的国际科研合作,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
因此,在每个建设期的评估中,重点实验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2.2完善重点实验室布局
学校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基地已经具备一定的数量规模,“十二五”期间主要通过新增布局、方向调整和优化等完善实验室布局,其思路是:
学科覆盖,即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应有至少有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基地)为依托;学校重点发展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应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基地)为依托;基础较好的学科应有基础研究、工程应用二种类型的基地为依托。
现有在建重点实验室,通过研究方向调整,整合优势学科方向和队伍,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实现更大规模覆盖,更高效益产出,从而更有力的支持学科发展。
2.3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理顺实验室与院系关系,保障相对独立运行
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的根本在学科,基础在学院,重点实验室脱离学科是无本之源,脱离学院是无源之水,难以长期稳定发展;同时也要非常明确,学科和学院的发展,如果没有重点实验室等基地的支撑,就难以推动学科上水平,学院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因此,要理顺重点实验室和依托学院之间的关系,完善实验室体制机制建设,既保障重点实验室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又能更好地发挥重点实验室对学科和学院发展的支撑作用。
2.4强化评估期过程管理
主管部门组织的重点实验室评估一般按3-5年为一个周期举行一次,评估工作重在考察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贡献,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核心是对每一个周期科研积累,核心队伍,规范管理的考核。
要抛开评估就是应付检查的想法,强化评估期全过程的管理,即从上一次评估结果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谋划中长期发展,并有计划地推动落实,为下一次评估做好积累和准备。
三、加强和改进重点实验室工作的若干具体措施
3.1规划“十二五”期间发展布局
3.1.1建立上海交通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
建立校级重点实验室基金(省部级基地培育基金),围绕学科建设发展需要,整合学科和团队优势方向,“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15个左右校级重点实验室。
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应遵循学科发展需要、领军科学家明确、团队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基础等若干条件,建设目标是培育成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新增省部级基地,原则上从列入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对象中遴选。
3.1.2加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增布局规划。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新增布局一方面与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相结合,另外需与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长远规划相结合,把一批有望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地培育对象优先纳入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体系中。
3.1.3策划和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金,“十二五”期间遴选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培育对象。
遴选应遵循重点学科(原则上应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发展需要、领军科学家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团队和基础在国内的比较优势明显等若干条件。
3.1.4在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评估结果为“较差”,或者评估结果待定的,该实验室建设单位(院系)在5年内不得申报新增基地建设项目。
3.1.5学校成立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作为全校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最高指导机构,由主要领导、主管领导、主管部门、部分重点实验室主任等组成。
3.2健全管理委员会等实验室管理架构
重点实验室应建立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实行在学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3.2.1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
学术委员会应机构健全,运转有序,并且能切实发挥学术咨询的作用,至少每年组织一次会议,审议开放课题立项,听取各位委员对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2.2成立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各重点实验室应成立管理委员会,其成员由院系领导、实验室领导、学术方向骨干、学校管理部门等组成。
管理委员会作为实验室管理决策机构,对实验室发展规划、财务、公共平台管理、考核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3.2.3鼓励实行院系领导和实验室领导交叉任职。
为了促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和实验室之间的管理融合,促进各项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鼓励实行重点实验室依托院系领导和实验室领导交叉任职制度,即依托院系行政领导兼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依托单位领导兼任实验室主任的,由行政副职领导兼任实验室副主任),在依托单位领导班子建设中,注重体现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3.2.4凝聚优秀领军人才。
优秀的领军人才是凝聚学科、学院和研究团队的核心,也是推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完善重点实验室领军人才产生的机制,实验室主任需具备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具有一定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应通过选聘产生。
主要研究方向的带头人需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并且所带领的方向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的布局和发展需要,应广纳海内外人才。
重点实验室应根据发展要求,根据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的建议,及时调整学术带头人。
3.3重点实验室相对独立运行保障措施
重点实验室是以科研活动为主的团队和平台的结合体,运行管理与院系相对独立,可以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实行实体化管理。
3.3.1加强专职管理队伍建设。
重点实验室应在实验室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建立精干的专职管理队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由2-3名,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由1-2名专职管理人员组成,专职管理人员的聘任和考核由实验室负责。
学校支持运行费中一定比例部分可以用于管理队伍建设。
3.3.2加强公共平台和技术队伍建设。
重点实验室应建立并不断加强公共技术平台,该平台同时也是学校和学院的共享实验平台,对校内外开放。
为促进重点实验室公共平台的建设和维护,重点实验室应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和维持一支较高水平的技术支持队伍。
技术队伍的建立和支持方式可以参照学校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
学校支持运行费中一定比例部分可以用于技术队伍建设。
3.3.3建设专职科研队伍。
为了重点实验室完成重大科研任务和实际发展需求,可以根据学校关于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规定,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和聘任专职科研人员,组成专职科研队伍。
3.3.4实行重点实验室部分财务独立核算。
在实验室管理委员会领导下,重点实验室部分财务实行独立核算,即设立独立的重点实验室财务账号,实行运行、开放等经费的独立管理。
实验室固定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其经费,根据固定人员行政隶属关系纳入所在院系管理,但由实验室管理人员纳入实验室统计。
3.3.5完善项目和成果共享机制。
实验室固定人员发表的科研论文应署名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论文和其他成果,纳入实验室统计,同时根据完成人的隶属关系纳入所在学院统计。
3.4加强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使用管理
3.4.1规范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为使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发挥最大效益,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结合我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上海交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实施细则》(附件1)。
《细则》规范开放运行费、科研业务费的使用,支持深入的系统性自主研究和探索性自主选题研究,促进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支持技术队伍和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和研究生培养,鼓励实验室固定人员从事高水平研究,产出高水平成果。
同时,通过专项资金的合理统筹使用,支持依托单位管理投入、实验室阶段性检查和周期性评估工作以及新增重点实验室发展等(附件2)。
3.4.2规范和完善学校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的使用。
学校为支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省部级基地而设立的专项经费,为规范管理,修订《教育部科技创新基地发展基金管理办法》(附件3),《校级重点实验室基金(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基金)管理办法》(附件4);为提高使用效益,适当扩大使用范围,包括开放课题费、实验室运行管理费,以及一定比例用于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