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83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1154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76 大小:18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8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8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8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8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8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83页.docx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8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83页.docx(1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83页.docx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83页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

3、感受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

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3、作家老舍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当我们的作家第一次来到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呢?

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

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

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

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

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

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六、升华情感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

教师出示:

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

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

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理解。

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五回顾情境,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

课后认真完成。

课后反思:

这节课,课堂教学很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图片、音乐吸引了它们、感动了他们,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给了学生说真话的机会。

但遗憾的是,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却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来肯定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信,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

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

学生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哪怕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回答不是出色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我真希望能够与合适的话语给他们勇气。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

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

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

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五品读文章,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课后反思: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

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光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

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一一的辨别。

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

此外,也有助于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

3.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

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

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

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

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

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四提出疑问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

生思考:

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

你是怎么理解的?

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

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

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结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

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

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

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