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语文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9912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语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语文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语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语文版

5.回忆我的母亲

1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

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

2.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以爱为感情基调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而又深刻的语言。

4.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2学情分析

1.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

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分析:

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

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已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2.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分析:

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

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3.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分析:

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4.本文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分析:

布局就是安排文章的结构,它主要包括确定顺序、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前后照应、过渡衔接等。

《回忆我的母亲》的布局就很巧妙。

(l)确定顺序。

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

首先,开头和结尾在时间上相照应——开头写“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结尾写“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现在”同“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的时间完全一致。

然后展开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从“我能记忆时”起,到“母亲离我而去”为止,其中,各有侧重地写了“四五岁时”、‘八九岁时”、“庚子年”、“乙未年”、“1905年”、“1908年”、“1909年”、“1919年”发生的事情。

其间还插入横的)顺序,表现了母亲“勤劳刻苦”、“俭朴善良”、“深明大义”、“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

“纵与横”、“点与面”结合得巧妙自然,入情合理,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2)选择材料。

全文紧扣开头的中心句——“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选材和组材。

重点详写了母亲“吃苦耐劳”、“持家有方”、“善良俭朴”、“身传言教”,以照应和突出“特别”;又用一定篇幅写母亲的其他优秀品质以照应“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这便是中心统率材料,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3)安排详略。

回忆母亲优秀品质部分写得详尽,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突出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分析母亲优秀品质对“我”的深刻影响和“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

以议为主,结合抒情。

详略得当,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并突出了母亲的各种优秀品质及其对“我”的深刻教育和影响,从而使报答母亲的深恩升华到尽忠于祖国母亲的高度。

(4)前后照应。

主要体现在时间的纵向发展和事件的横向联系合理交叉,以及母亲各种优秀品质的相互渗透和对“我”的深刻影响等方面,把“回忆”的内容同“我”的感受和谐地统一成整体,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

(5)过渡衔接。

纵向顺序叙述,用了表时间推移的词语,如“从我能记忆时起”、“我到四五岁时”、“庚子年(1900年)前后”等,过渡自然,前后衔接。

横向顺序记叙,则以表现母亲各种优秀品质的提示语来连接上下文。

如“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母亲的聪明能干”等。

通过“回忆”这条线索的串接和提示语的过渡,将文章各部分内容巧妙而紧密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课文的第七段最后写道: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的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

这至关重要一句是全文的枢纽。

它不仅归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而且导启了后文要表现的主线。

其中“勤劳俭朴的习惯”是众所周知的,不赘述了。

值得注意的是“宽厚仁慈的态度”,这一点在前段中虽处于次要地位,但也不时提及。

如母亲“从没有打骂过孩子”,“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更应该重视的是,作者在“同清贫穷的人”后面特意用破折号说明“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从而揭示了“宽厚仁慈”的实质,即中国劳动人民的与勤劳紧密相连的优良品质——善良。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第七段后内容纲目的钥匙。

封建地主阶级深重剥削压迫所造成的血的事实,母亲勉力维持的大家庭被迫破产、分离,严酷的生活现实使母亲经历了“最悲惨”的日子。

从此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更强烈了”,不仅满怀着“对穷苦农民的同情”,而且产生了“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质朴的善良,发展为朦胧的爱憎,并且开始对社会发出了不平的呼声,常有“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

正因为这样,母亲才下决心“节衣缩食”,以备培养出个“支撑门户”的“读书人”,来解脱生活给她带来的重压。

可是,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我”,由于不愿向落后反动的势力、保守因袭的意识妥协,终于远走他乡,并未给家庭带来什么益处,更没能“支撑门户”。

希望的破灭,儿子的遭遇,促使母亲进一步觉醒,认识提高了,爱憎分明了。

所以,当母亲得知“我”参加新军、同盟会等组织时,对这些当时被认为大逆不道的行为,母亲非但不责怪、反对,反而给以不少“慰勉”。

一个身处偏远山村的农妇能有这样的识见是难能可贵的。

而当“我”参加革命并已居于高级领导岗位时,母亲仍甘于“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并“不脱离劳动”,这更是令人钦佩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提高,是贯串课文第七段后内容的主线,它确凿无误地反映了母亲逐步觉醒的过程。

抓住这根主线,那些看来纷繁复杂现象的内在联系便昭然若揭了。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

对于本文的语言,初教者与初学者往往只看到它朴实的一面,而忽视它深刻的一面,认识不到它朴质中见真情,平实中见哲理的特色。

这是讲解与学习本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词藻的着意渲染,但总司令回忆的是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母亲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读来亲切而感人。

“我爱我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母亲“整日劳碌”、“汗流满面”的高大身影。

“很自然地”、“就悄悄”、“便整日……跟着”这些词语,说明“桃李不言,下自成跟”,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总司令从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学会了许多生产知识。

85岁高龄,精神、饮食俱不如前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再如:

“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

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8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

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5个孩子。

这个怵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干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

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呵!

再如: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

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

在这里,“和平”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

“不得不”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而“上梁山”——成群结队去“吃大户”。

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

下文所述“血溅四五十里”就是明证。

3重点难点

1.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

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分析:

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

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已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2.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分析:

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

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3.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分析:

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4.本文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分析:

布局就是安排文章的结构,它主要包括确定顺序、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前后照应、过渡衔接等。

《回忆我的母亲》的布局就很巧妙。

(l)确定顺序。

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

首先,开头和结尾在时间上相照应——开头写“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结尾写“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现在”同“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的时间完全一致。

然后展开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从“我能记忆时”起,到“母亲离我而去”为止,其中,各有侧重地写了“四五岁时”、‘八九岁时”、“庚子年”、“乙未年”、“1905年”、“1908年”、“1909年”、“1919年”发生的事情。

其间还插入横的)顺序,表现了母亲“勤劳刻苦”、“俭朴善良”、“深明大义”、“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

“纵与横”、“点与面”结合得巧妙自然,入情合理,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2)选择材料。

全文紧扣开头的中心句——“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选材和组材。

重点详写了母亲“吃苦耐劳”、“持家有方”、“善良俭朴”、“身传言教”,以照应和突出“特别”;又用一定篇幅写母亲的其他优秀品质以照应“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这便是中心统率材料,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3)安排详略。

回忆母亲优秀品质部分写得详尽,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突出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分析母亲优秀品质对“我”的深刻影响和“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

以议为主,结合抒情。

详略得当,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并突出了母亲的各种优秀品质及其对“我”的深刻教育和影响,从而使报答母亲的深恩升华到尽忠于祖国母亲的高度。

(4)前后照应。

主要体现在时间的纵向发展和事件的横向联系合理交叉,以及母亲各种优秀品质的相互渗透和对“我”的深刻影响等方面,把“回忆”的内容同“我”的感受和谐地统一成整体,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

(5)过渡衔接。

纵向顺序叙述,用了表时间推移的词语,如“从我能记忆时起”、“我到四五岁时”、“庚子年(1900年)前后”等,过渡自然,前后衔接。

横向顺序记叙,则以表现母亲各种优秀品质的提示语来连接上下文。

如“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母亲的聪明能干”等。

通过“回忆”这条线索的串接和提示语的过渡,将文章各部分内容巧妙而紧密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课文的第七段最后写道: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的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

这至关重要一句是全文的枢纽。

它不仅归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而且导启了后文要表现的主线。

其中“勤劳俭朴的习惯”是众所周知的,不赘述了。

值得注意的是“宽厚仁慈的态度”,这一点在前段中虽处于次要地位,但也不时提及。

如母亲“从没有打骂过孩子”,“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更应该重视的是,作者在“同清贫穷的人”后面特意用破折号说明“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从而揭示了“宽厚仁慈”的实质,即中国劳动人民的与勤劳紧密相连的优良品质——善良。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第七段后内容纲目的钥匙。

封建地主阶级深重剥削压迫所造成的血的事实,母亲勉力维持的大家庭被迫破产、分离,严酷的生活现实使母亲经历了“最悲惨”的日子。

从此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更强烈了”,不仅满怀着“对穷苦农民的同情”,而且产生了“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质朴的善良,发展为朦胧的爱憎,并且开始对社会发出了不平的呼声,常有“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

正因为这样,母亲才下决心“节衣缩食”,以备培养出个“支撑门户”的“读书人”,来解脱生活给她带来的重压。

可是,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我”,由于不愿向落后反动的势力、保守因袭的意识妥协,终于远走他乡,并未给家庭带来什么益处,更没能“支撑门户”。

希望的破灭,儿子的遭遇,促使母亲进一步觉醒,认识提高了,爱憎分明了。

所以,当母亲得知“我”参加新军、同盟会等组织时,对这些当时被认为大逆不道的行为,母亲非但不责怪、反对,反而给以不少“慰勉”。

一个身处偏远山村的农妇能有这样的识见是难能可贵的。

而当“我”参加革命并已居于高级领导岗位时,母亲仍甘于“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并“不脱离劳动”,这更是令人钦佩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提高,是贯串课文第七段后内容的主线,它确凿无误地反映了母亲逐步觉醒的过程。

抓住这根主线,那些看来纷繁复杂现象的内在联系便昭然若揭了。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

对于本文的语言,初教者与初学者往往只看到它朴实的一面,而忽视它深刻的一面,认识不到它朴质中见真情,平实中见哲理的特色。

这是讲解与学习本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词藻的着意渲染,但总司令回忆的是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母亲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读来亲切而感人。

“我爱我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母亲“整日劳碌”、“汗流满面”的高大身影。

“很自然地”、“就悄悄”、“便整日……跟着”这些词语,说明“桃李不言,下自成跟”,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总司令从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学会了许多生产知识。

85岁高龄,精神、饮食俱不如前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再如:

“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

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8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

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5个孩子。

这个怵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干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

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呵!

再如: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

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

在这里,“和平”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

“不得不”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而“上梁山”——成群结队去“吃大户”。

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

下文所述“血溅四五十里”就是明证。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yyu语文教学过程设计

一)快速精读测试。

在速读全篇的基础上,快速归纳1~8自然段的段意,并概括全文第二部分第一层(2~8)的层意: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第六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第八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一层层意:

测试记录:

快速归纳段(层)意速度(10段?

时间):

______________段/每分钟

快速归纳段(层)意正确率:

___________%

快速归纳段(层)意效率:

___________段/分钟

(二)激疑质疑。

1.关于“构架与思路”。

下面是本文内容提纲。

如果用结构示意图表示(每段用序号代替)哪项更准确?

总叙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

分叙:

记叙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美德,感谢母亲养育之恩。

《回忆我的母亲》1.回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以及坚强不屈的性格。

2.写母亲同情和支持作者参加革命。

3.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结叙一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思的决心。

结构示意图:

总叙1

A:

分叙

结叙

总叙

B:

分叙

结叙

总叙

C:

分叙

结叙

2.关于“训词与析问”。

辨析下列各组两个词的不同含义,井口头造句,掌握其用法。

①勤劳②记忆③管束④期望⑤家庭

勤苦回忆管教希望家境

⑥和睦⑦周济⑧隔绝⑨滋味⑩悄悄

和蔼救济断绝风味默默

哀痛

悲痛

3.关干“鉴赏与评价”。

(l)第9至13自然段写母亲同情和支持参加革命,这部分内容中有许多与前面呼应的,试举出几个例子。

答:

(2)第14、15段的内容,与上文有什么联系?

答:

(3)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

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什么特点?

答:

(4)本文与一般回忆性文章比,在立意、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

(5)点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

4.关于“概括与提炼”。

(l)本文点明全文中心的是哪一句?

答:

(2)本文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

(三)精读引导。

第1题:

“关于构架与思路”,难点在于14、15段的作用,它们是对全文的总结,还是对第二层意思的总结。

第2题:

关于“训词与桥句”,目的在辨析同义词,要善于抓住不同的语系进行辨析。

第3题:

关于“鉴赏与评价”。

(1)

(2)两小题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本文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题目的在于体会记叙中的议论的作用及其特点。

(4)(5)两小题着重体会本文在立意、选材、组材,利用线索等方面的特色。

可以参照一般回忆文章来对比着理解本文的高明之处。

(四)疑难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