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题画诗紧扣美育考点提高审美水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791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码题画诗紧扣美育考点提高审美水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解码题画诗紧扣美育考点提高审美水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解码题画诗紧扣美育考点提高审美水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解码题画诗紧扣美育考点提高审美水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解码题画诗紧扣美育考点提高审美水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码题画诗紧扣美育考点提高审美水平.docx

《解码题画诗紧扣美育考点提高审美水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码题画诗紧扣美育考点提高审美水平.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码题画诗紧扣美育考点提高审美水平.docx

解码题画诗紧扣美育考点提高审美水平

解码题画诗——紧扣美育考点,提高审美水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题画诗和咏画诗

周金标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

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

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

  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沈德潜认为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

“(杜甫)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

”但杜甫等人的诗歌并未真正题于画面,只是咏画诗。

现存题画诗真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其《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空白处各题有绝句一首,但这在宋代也是偶一为之罢了。

文人画兴盛于元代,文人而兼画家,自画自题,题画诗随之而兴。

唐宋以来诗画分途的局面,在元代尤其是元末彻底改观。

到了明清,题画诗进入繁荣期,几乎是无画不题,数量之多,远超唐宋。

  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

杜甫咏画就常常以画为真,疑画物为真物,又用真物衬托画物,渲染画物的逼真效果。

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这种手法为后人继承,如黄庭坚《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二:

“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

”也是疑画作真,忘情赞美。

  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表明观画缘起和自己的观众身份,否则显得突兀,易致读者茫然不知所云。

如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

普门与开元”等,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亮出自己观画者的身份。

此后对画面或作精细描写,或作概要提示。

而题画诗直接题于画面,两者水乳交融。

  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

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无论如何超脱,却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

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既可全篇照应画面,亦可随心所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优势是题画诗所不具备的。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则从画面引申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朴素哲理。

一句话,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

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郑板桥自题《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内容已大大超越画意。

  从篇幅看,咏画诗海阔天空,篇幅不限,如杜甫咏画诗多长篇七古或歌行。

而题画诗则强调“不侵画位”“不伤画局”。

传统文人画在创作伊始就要考虑留白,“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

而传统画的留白大小和位置,决定了题画诗一般不可能是长篇大作,即所谓“客不欺主”也。

所以明清时期的题画诗大多为绝句或短诗。

  (摘编于“中国青年网”,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者多将题画诗和咏画诗混为一谈,而作者认为,两者有诸多不同,需要好好分辨。

  B.题画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诗画分途,文人画兴起后,题画诗就进入繁荣期。

  C.咏画诗常采用衬托手法,以观者的感受来衬托画面的逼真,这也体现了其尊题的特点。

  D.文章主要围绕“咏画诗”和“题画诗”的不同来论述,但并不否定两者也有相同之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先驳后立,明确了中心论点,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篇的作用。

  B.文章使用举例、对比、引用和比喻论证等手法,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C.现存最早的题画诗真迹是宋徽宗的作品,所以说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是错误的。

  D.文章细说题画诗和咏画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有力地证明全文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咏画诗在时间、空间上可尽情挥洒,不受拘束,故而比题画诗更具有优势。

  B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题画诗则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

  C.文人画考虑留白,是为了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题跋和钤印。

  D.题画诗在篇幅上一般都要遵循“客不欺主”的原则,以免“侵画位”,所以都比咏画诗简短。

 

二、诗歌鉴赏

黄大痴云山图①

【明】袁华

荆浩关仝善山水,大痴继作非俗史。

技艺毕给世称贤,图画乃其余事耳。

筲箕泉头月苍苍②,蝉蜕秽浊凌风翔。

斯人九原不可作③,泚笔题诗增慨慷④。

【注】①黄大痴:

黄公望(1269-1354?

),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元代画家,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

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等。

②筲箕泉:

黄公望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

③九原:

九泉,黄泉。

④泚笔:

以笔蘸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直接点明了创作关涉的对象,诗歌是为黄大痴所画的云山图而作。

B、首联从史上知名画家荆浩、关仝说起,引出对黄大痴山水画作的赞扬。

C、颔联称赞黄大痴兼通多种技艺,继而对黄大痴作画水平提出些微质疑。

D、颈联上句寓情于景,借月抒情,下句赞美了黄氏洁身高蹈的精神品格。

2.简要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鉴赏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②愁胡:

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③绦(tāo):

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xuàn):

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④轩楹:

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5.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瘦马图

【宋】龚开①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②。

今日有谁怜瘦骨?

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①龚开,宋末元初人,曾居广陵幕府,宋亡后深隐不仕,靠卖画为生。

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作的题画诗。

②闲,马厩。

7.诗中塑造马的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这首诗通过马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其二)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题米元晖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③。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注】①米元晖,名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

②惨淡:

指画面色彩浅淡。

③神灵集:

指画面传神,韵味深沉。

9.两首题画诗蕴含共同的情感:

既表达了诗人对米元晖画作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           。

10.两首诗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4~15题。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

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写诗人询问对方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屏风的,因为他一眼就看出字是怀素写的,说明诗人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很熟悉。

B.颔联上句的“尘色染”形象写出了屏风不被人重视的现实,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

C.颔联下句中的“墨痕浓”的“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

D.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表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E.主人家所在之处奇石藤松的环境布局,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12.诗歌的后两联使用了哪些手法?

描摹出怀素草书的什么特点(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3~14题。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和诗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14.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

“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

”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

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找出本诗(节选部分)与《蜀道难》的相同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②流水,《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

“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

”郭璞注:

“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

“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

“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6.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相关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B(“文人画兴起,题画诗就进入繁盛期”错,根据原文第二段,文人画兴起是在元代,而明清时期,题画诗才进入繁荣期。

  2.C(表述太绝对,原文所举宋徽宗的作品,并没有认可是最早的题画诗。

再者,因果关系不成立,“现存最早”不能完全否定“杜甫首创”的说法。

3.B(A说“咏画诗比题画诗更具有优势”错,原文第5自然段所说“这种优势”是指“咏画诗没有顾忌”这一方面,全文也只是分辨两种画的不同,并没有厚此薄彼。

C原文最后一段说“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

选项说法太片面。

D虽然咏画诗篇幅不限,题画诗受留白大小限制,但不能绝对地说题画诗一定比咏画诗简短)

二、1.C【解析】 “提出些微质疑”不正确,颔联说黄氏身兼多艺(注释也作了一点补充),图画并不是他投入主要精力的事情,这其实同样是一种赞扬。

试想,不投入主要精力还能与史上知名画家齐名,这难道不是说黄大痴水平极高么?

这里表达的重点实际是对黄氏的赞美,而不是对其作画水平的质疑。

故选C。

2.①尾联写的是作者感慨一代知名画家已然逝去,面对其画作题笔写诗,心生许多感慨;

②作者表达了对先辈画家深切的怀念;

③表达了对不能与黄大痴相见的遗憾。

三、5.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

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6. 

(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

(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

(任意答两点即可)

四、【答案】

7.

(1)①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写这匹神马昔日从天而降,比皇帝的御马都神骏;后两句写今日却站在岸边的沙滩上,夕阳把它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座瘦瘠的山。

今昔对比,突出了其今日骨瘦如柴的形象。

②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赞美马昔日的神采,并不着力形容,只用“空尽先朝十二闲”虚写,连御马都相形失色,可见此马的神采,引人想象。

后两句实写马今日虽瘦却依然屹立,坚定如山,突出了此马可贵随精神气质。

8.

(2)本诗塑造了一匹昔日神骏今日骨瘦如柴的马的形象,托物言志(以马自喻),以瘦马之独立夕阳、无人怜惜,表达了亡国的落寞、失意;以马之虽“瘦”却依然如山“屹立”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忠于先朝、守志不阿的气节,清高(高洁)、坚贞的傲骨。

五、【答案】

9.对隐居山林(江湖)生活的向往(渴望)。

10.①尤诗侧重视觉,选取晓山、远水、雾气、平沙等意象,渲染素淡苍茫(迷蒙悠远)的氛围;张诗则视觉和触觉相结合,触觉“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

②尤诗侧重静态;张诗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秀丽幽雅的画面;

③尤诗侧重远景、大景(广镜头);张诗则先写远景、大景,再写近景、小景(特写镜头),如“百花飞”,细腻生动;

④尤诗实写眼前所见;张诗则虚实相生,“只恐春衣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

六、11.BE(B的“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表述错误,从“虽多”二字的分析,表达的应是诗人爱惜中的惋惜之情。

故B项不正确;E“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以“怪石”来比喻怀素草书中的字,指笔画中的“点”,好象正向秋涧奔赴。

“寒藤”比喻笔画中的“竖”;“古松”比喻笔画中的“弧钩”。

而不是指主人家的住处,所以E不对)

12.

(1)手法①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歌把怀素书法中的笔画比作奔秋涧水的怪石,倒挂在古松上的枯藤等。

②想象的写作手法(或:

化静为动)。

诗人想象如果把这个屏风放到水边的话,怀素的字就会化成入水的龙。

(2)怀素草书的什么特点:

①“狂(怪)”的特点:

怀素草书中的变化“点”就像怪石一样,“奔秋涧”说明笔画迅疾有力。

②苍劲有力:

“寒藤”“古松”等表现出怀素草书刚劲浑厚的特点。

翻译:

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

上面分明有怀素的书法的踪迹。

虽然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

写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

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七、答案:

13.D  D项,“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理解有误。

“凡几家”意为“多少名门大家”。

最后两句以夸张之词强调当地民众喜爱怀素的草书。

14.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②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③两首诗都使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这些内容都能佐证本诗是李白所作。

八、答案:

15.D(“诗人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

16.①侧面描写。

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

②比喻。

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

③用典。

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

“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写琴音与钟声交响,兼寓知音之意。

(每点 2 分,3 点 6 分,如答“夸张”等其他角度符合情理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