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高中生物教案模板.docx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高中生物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高中生物教案模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高中生物教案模板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教育学生崇尚生命、热爱科学。
3.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全书的基础。
因为细胞是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及生命的生理、行为特点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特殊结构基础之上的。
所以理解细胞不同于一般非生命结构的特点就是本节最首要的教学重点。
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本章将重点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和特性。
物质透过膜的方式将在第三章中以水代谢和矿质代谢为例详细分析。
细胞器部分将重点学习质体和线粒体,并在第三章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一步详细分析其结构和功能。
核糖体的功能将在第六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部分进一步阐明。
细胞内的中心体将在细胞增殖部分介绍。
液泡的功能在细胞渗透作用吸水部分有所体现。
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理解细胞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以及细胞的整体性方面都是非常关键的知识。
如果对细胞内的膜体系进行简单介绍,将有利于学生理解、体会细胞这一有机整体在结构及功能上的联系性。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只作简单介绍,但是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知识要作为教学重点。
因为细胞分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重要的章节都要用到此知识点。
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教学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用3或4课时完成。
从病毒引入新课。
可以起到在梳理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入新情境的目的。
学生在复习各种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后,体会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仅有其中的几种,哪怕是最重要的成分也不可能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这些物质不能单独发挥生命功能。
根据细胞学说学生可以想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进而激发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分析讨论。
从分析前人实验逐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亲身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基本的生物学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开篇首先要明确说明,研究对象以真核生物为主。
本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能力培养点。
要多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
细胞质部分重点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由于植物的新陈代谢部分还会继续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因此功能方面不用涉及得太深。
细胞核部分重点讲清细胞核的结构;讲清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
其他内容将在细胞分裂以及遗传和变异部分再做深入探究分析。
教学设计示例——细胞膜
教学题目: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
1、围绕细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点进行学习和讨论。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4、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第五章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1、细胞的体积与相对表面积对于细胞的意义。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膜的流动性。
3、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器间的关系。
4、染色质与染色体间互相转换的动态关系
教学过程:
问题:
病毒具有生命物质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核酸。
可是病毒却不能单独存活,病毒只有侵入寄主细胞后才能体现生命的特点。
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
你能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吗?
小结:
从物质基础方面考虑,病毒成分简单不足以完成复杂的新陈代谢;从结构基础上看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学说指出:
细胞是新陈代谢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因此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的细胞生物中才能体现生命现象。
问题:
根据初中知识,举例说明细胞生物可以分成哪几类?
它们在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基本结构?
课件演示几种植物细胞、几种人体细胞、原核细胞。
小结讨论结果。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界把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单独分成一个特殊的界。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又根据细胞是否有细胞核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明确指出:
高中阶段主要学习以真核生物为中心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解释细胞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引发学生探究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兴趣。
在电镜下人们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等电镜照片。
指导学生读图:
识记各结构名称以及各结构的形态结构特征;注意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
课件演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式图,辨认细胞亚显微结构。
比较细胞的异同时要注意纠正错误。
强调细胞共有的结构和特有结构,总结出笔记。
问题:
1、不同点?
植物和动物组织细胞浸在清水中结局相同吗?
为什么植物可以光合作用?
——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有的细胞有叶绿体或大液泡。
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
2、相同点?
说明了什么?
这些生命必不可少的结构究竟用什么作用?
这些结构是如何体现出生命特点的呢?
分别学习细胞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重在理解生命意义)
一、细胞膜
细胞都有细胞膜这足说明其对生命的重要性。
根据细胞膜的相对位置可以推断细胞膜对细胞有保护作用。
学生讨论:
哪些实事可以说明细胞膜是有生命的?
(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
细胞膜是如何保护细胞的?
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与一般的膜存在什么根本的区别?
问题讨论:
学生设计实验:
(1)证明膜的存在。
(质壁分离;显微探针感受阻力;电镜观察。
)
(2)研究细胞膜的结构需要得到实验的材料,选用什么样的生物提供材料?
理由?
如何得到细胞膜?
(培养学生在下结论或推测时要重证据、讲道理。
表达观点时条理清晰的基本素质。
)
介绍细胞膜的获取方法(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
使学生了解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
(3)如何定性、定量的测定细胞膜的成分?
观察法:
电镜观察细胞膜:
暗、明、暗三层结构。
厚度约75~100埃(见扩展资料)。
实验法:
科学家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事实一:
膜易被脂类溶剂溶解。
容易被蛋白酶溶解。
(处理后消失。
)
事实二:
脂类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
事实三:
用指示剂可以确认其成分:
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对于一般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上述资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时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1、成分:
磷脂、蛋白质
2、结构:
问题讨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
这两类物质分别隶属于亲水和疏水物质。
这两类物质应该如何排布?
(1)磷脂分子结构特点:
磷脂分子分疏水端和亲水端。
如果是一层分子排成一个平面会是什么样子?
(不符合细胞膜内外均为水环境的实际情况,使细胞不能正常进行物质交换。
)如果是两层会是如何排列?
理由?
(2)亲水的蛋白质与磷脂分子的关系?
根据前面给出的信息判断:
暗层和亮层哪层是脂类物质?
哪层是蛋白质类物质?
依据?
理解内外两侧暗中央发亮的观察结果。
由于观察技术所限,科学家对细胞膜的认识基本上是假说和推测,了解学说和假说的区别。
为形象表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科学家根据假说设计了一些生物模型。
其中被广为接受的是:
液态镶嵌模型——突出液态结构
(1)两层磷脂分子——基本骨架
(2)蛋白质覆盖、镶嵌、贯穿于“骨架”上。
问题:
这样的结构与一般的“膜”有什么重要区别?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对其生理功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亲水物质可以充分接近膜,但是不能随意通过膜!
磷脂分子相互之间不连接,而且分子始终处于运动中——液态流动状。
磷脂分子中的2分子脂肪酸总有一个是不饱和的链,因此脂肪酸长链在双键处发生弯折。
当分子旋转时会使相邻分子发生位移,有可能制造出一个瞬间的缝隙,为物质扩散创造了机会。
(——如果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分子又比较小或是不被磷脂分子排斥的脂类物质即可以发生扩散。
)
离子的直径应该是比较小的,应该按照浓度差扩散。
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
原因?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作用:
蛋白质是两性化合物。
因此带电的离子不易通过细胞膜。
细胞外有些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可能会与膜上某些蛋白质发生作用,导致相关蛋白质分子发生临时性该变。
蛋白质会出现临时“隧道”或发生穿膜运动。
结果是使相应的离子或小分子有机会通过细胞膜。
膜上的这些蛋白质分子被称作载体。
糖蛋白形成的糖被的生理功能:
(1)保护润滑作用
(2)细胞识别作用:
实验一、取低等多细胞动物黄海绵和红海绵各一块。
分别打散并充分混合。
静置培养一段时间。
结果:
细胞重新聚集,形成黄海绵和红海绵。
没有混合色海绵。
实验二、人类ABO血型的免疫反应。
(选择讲述)
通过学习蛋白质的功能(如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的物质交换和免疫反应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蛋白质的分布特点及其作用。
载体:
(蛋白质)分布于膜上,专一性运输特定物质的工具。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学习,总结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事实以及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细胞的意义:
(1)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2)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白细胞吞噬细菌;胞饮与分泌;
(3)细胞分裂时膜的流动性
(4)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
荧光标记膜上的蛋白质,(红色和绿色)细胞结合处界限分明。
37℃、10分钟后,界限消失,红绿荧光标记的蛋白质均匀分布已经看不出任何界限了。
学生总结:
细胞膜通过流动可以完成什么生命过程?
(为细胞吸收、分泌、修复、融合、运动、捕食、变形、分裂等提供了基础)
3、细胞膜的特点:
①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②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膜与一般非生物膜的不同,体会生物膜的生命特点。
学生讨论:
细胞膜的流动性与功能上的选择透过性之间的联系。
[1] [2] [3] [4] 下一页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教材花了相当的篇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为什么会遗传,决定遗传的物质到底是什么。
所以,学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体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
遗传物质不仅与遗传有关,同样是生物变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应在本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
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
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实际例证向学生介绍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变化的影响,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学生很难接触选种、育种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
教材介绍了有关选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人工诱变育种)。
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例,特别是可能涉及到学生身边生活的例证,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能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受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理解。
若有时间,教师也可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3.关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两个实例。
遗传的变异的选用的例子是色盲遗传。
色盲遗传为伴性遗传,教材中未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也不易理解。
所以,我以为以人的上眼睑单双眼皮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合适。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关于变异种类牛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
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
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
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
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
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
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
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
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
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
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
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
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
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
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
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
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
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
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
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
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
一个孩子单眼皮。
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
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
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
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
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
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
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
(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
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
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
为什么?
提出问题:
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
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
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
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
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
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
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
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
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
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下一章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
如春秋时代的《楚辞》中记载“马母驴父,生子曰赢”,意思就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
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
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生物的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创造新的生物。
如将决定人的生长激素的基因、决定人的胰岛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让大肠杆菌发生变异,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长激素或者胰岛素,造福于人类。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变异,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产生的变异选育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
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于人类,但若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会带来灾难。
所以,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必须慎重。
小资料
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选育新品种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方法。
(1)选择育种法:
以自然变异为基础,根据个体的表现型选择符合人类需要的基因型,经过长期积累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2)杂交育种法:
用不同品种杂交获得杂种后,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这种方法是广泛应用而且有效的育种方法。
(3)诱灭育种法:
是指人为地利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来诱导生物发生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的目标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4)单倍体育种法:
常用于植物育种。
一般指利用组织和细胞离体培养技术将植物的花药(花粉)、未受精的子房、胚珠进行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进行育种的方法。
这种育种的方法与常规的杂交育种的方法结合,可以提高育种效率。
(5)多倍体育种法: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植物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多倍体植物。
利用这种育种方法可以使种间不同物种杂交成功而获得多倍体新物种。
(6)遗传工程(基因工程):
指按照预先设计的生物施工蓝图对基因进行操纵,以达到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目的。
具体来说,是使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把人们所需要的甲种生物的基因(目的基因)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入乙种生物的细胞中,让引入的基因在乙种生物的细胞中能够自我复制并正确的表达。
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新的生物品种。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
作者/孙连鹏
这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一个实验。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此实验在过渡教材中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在课标教材中是一个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探究性实验,这是教材中第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的实验,所以上好该实验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设计理念
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本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力目标: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
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
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仪器准备和学生的情感、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三、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
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法学法
教法:
组织、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学法: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五、教学程序
六、教学反思
本节实验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重点,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管理调控课堂,分工合作,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