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十三五基础测绘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61598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十三五基础测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武汉市十三五基础测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武汉市十三五基础测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武汉市十三五基础测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武汉市十三五基础测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十三五基础测绘发展.docx

《武汉市十三五基础测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十三五基础测绘发展.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市十三五基础测绘发展.docx

武汉市十三五基础测绘发展

武汉市基础测绘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适应我市打造城市、经济、民生“三个升级版”的要求,统筹组织好“十三五”期间我市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进一步提高基础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省、市加强基础测绘工作系列方针、政策及规定,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基础测绘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按照“拓展区域、优化结构、重点跨越、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我市实施完成基础测绘5大工程和1个科研课题专项。

(一)扎实推进,保障能力实现新突破

1.城市测绘基准体系进一步巩固。

实施测绘基准现代化工程,完成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升级及维护,开展了北斗导航系统(BDS)测试并按年度实施了稳定性监测;完成全市C级GNSS网测量标志调查和维护;完成二等水准维护与复测1702.2公里和主城区范围内三、四等水准加密联测1557.1公里,确保城市测绘基准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完成WH2000坐标系方案研究论证,并获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复。

2.基础资料覆盖水平进一步提高。

实施基础地理信息覆盖工程,首次实现1:

2000数字地形图全市域覆盖;完成数码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8个批次,并完成相应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制作;持续开展主城区地下管线普查整测与更新,累计更新探测管线约9640公里,全市测绘基础资料覆盖率在“十一五”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3.地理信息服务与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

完成数字影像信息系统建设,构建了多源、多时相、多比例尺影像数据库;完成测绘基准应用开发,形成中小城市现代测绘基准建立方法和数据处理流程,开展了动态地心坐标系参考框架维持技术和WHCORS基准站三维坐标变化规律研究;经民政部门审核,完成了中心城区和全市行政区划图的制作;编制完成我市首部综合性城市地图集─《武汉市地图集》。

4.关键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完成空间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研究,建成自主知识产权车载移动全景数据采集平台;开展变化检测和变化图斑类别识别等技术研究,为全市地理国情普查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形成了一套涉密测绘地理信息成果防扩散技术;通过城市空间信息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完成以“五图六库”为核心的城市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通过地理信息统计方法研究,形成了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评价的技术方法、工艺流程。

5.成果更新维护进一步加强。

实施完成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体系建设工程,进一步强化了成果更新维护和数据建库工作。

创新性完成主城区1:

500数字地形图更新和时空数据建库;按年度完成主城区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个开发区约1600平方公里范围1:

2000数字地形图重点更新;完成全市1:

10000数字地形图更新和时空数据建库;完成各种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入库累计达75000平方公里。

6.基础测绘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

大力实施基础测绘档案保存保护工程,完成档案系统建设,开发了数字地图档案查询、分发服务系统,实现了测绘成果的在线查询、借阅和利用;完成16000多幅纸质历史地形图的扫描数字化工作,建立了历史地形图档案库;开展了测绘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和档案备份机制研究,制定了全过程的城市档案管理流程,研发了测绘工程数字地图档案盒系统,进一步提升了测绘成果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率先行动,国情普查取得新拓展

1.全面完成地理国情普查任务。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要求,组织完成全市各区地理国情初始普查和数据建库,初步摸清我市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基本情况,为常态化监测奠定基础。

2.加强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研究。

围绕城市发展重点和热点问题,编制完成了地方标准《武汉市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规程》(DB4201/T478—2015);按照统一技术要求,按期完成10大类地表覆盖要素和4大类地理国情要素的采集,完成全市人口、企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12类57项专题信息整理上图;完成市区两级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报告18份;完成地方技术规范与统计分析方法、遥感变化监测、成果管理与查询平台、移动查询平台等4项科研课题。

(三)主动服务,成果应用取得新成效

1.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保障作用。

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地下管线图等测绘成果先后为武汉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城乡统筹规划、三环线生态控制规划、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等重点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为鹦鹉洲长江大桥、江汉六桥、长江大道、三旧改造、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及时的测绘保障。

2.服务政府决策和城市管理,发挥支撑作用。

为二七沿江商务区开发、武汉市绿道网络系统规划、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通用汽车等项目规划选址、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市网格化管理、城中村改造等一系列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数据资料。

为各委、办、局等编制大量工作用图。

3.服务城市信息化进程,发挥平台作用。

基础测绘成果覆盖范围的扩大和持续更新为规划国土管理信息化和行政审批提速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民防、环保、建设、农业、物价等不同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统一的平台和基础数据,为推进全国领先的武汉城市“三维数字图”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服务人民群众生活,发挥促进作用。

利用基础测绘成果开发交通、旅游、商务、生活等方面的实用地图产品,为交通旅游、市民出行等提供服务。

完成“幸福武汉、美丽江城”系列公益地图编制,并为在汉举行的多个国际、国内会议编制主题地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十三五”时期基础测绘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面临的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阶段。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特大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体系,巩固综合经济实力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地位,力争进入第一梯队,中国中部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的总体目标。

今后5年,全市经济发展转轨、社会治理转型、城市功能转换、生态环境转变等各方面都对基础测绘地理信息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

构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点,进一步发挥武汉核心带动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需要建立跨区域、统一的空间基准框架;实施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城市基本生态线,需要全面、可靠的影像和地形图等基础测绘成果;构建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主城区“三旧改造”,需要不断更新的基础测绘数据;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完善“1+6”空间发展格局,统筹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需要立体覆盖、准确完整的空间信息数据。

2.满足地理信息服务需求的重要支撑。

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需要建立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发挥战略性基础信息平台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新城组群建设,需要测绘为规划研究提供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手段;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地下管廊的建设管理,要求测绘好地下“生命线”;应对突发事件,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不可或缺。

3.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条件。

“十三五”时期,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实施“工业倍增升级版”、“武汉制造2025行动计划”,将是全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加强“十三五”期间时空地理信息的建设与维护,将为全市信息资源的集成应用提供统一的基础平台,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政府管理和服务网络化、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创新公共服务新模式。

4.掌握地理国情变化的重要内容。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地动态获取我市湖泊、山体等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城镇化建设等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对于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建设美丽武汉,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5.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新形势下,发挥地理信息的基础作用,促进服务业加快融入互联网时代,不仅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础测绘成果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资源。

发展地理信息产业,要求基础测绘必须扩大数据覆盖范围、加快数据更新、丰富数据内容、提升生产能力、强化资源共享。

(二)面临的挑战分析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经过“十五”以来三个五年的不断努力,全市基础测绘工作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经济新常态下的新需求相比,在整体发展水平、成果更新维护、测绘供给结构、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仍面临着新的挑战。

1.成果更新维护面临巨大压力。

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带来城市形态的频繁变化。

一方面基础测绘成果覆盖率的提高,需要更新维护的总量在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客观上造成现势性维持的周期不断缩短,要求进一步加快更新频率,提高更新效率。

“十二五”期间统计分析表明,都市发展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表构(建)筑物变化年均面积超过25%,且呈现数量众多、分布零散、变化快等特点。

已有成果的更新维护将是“十三五”基础测绘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任务十分繁重。

2.基础测绘发展水平不平衡。

近年来,我市城市空间布局不再局限在传统的主城区范围,城市建设热点也逐步向外扩张。

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重点功能区建设等任务,对新城区测绘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新城区基础测绘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其重视程度、覆盖水平、技术实力、保障能力等差别较大,需要通过加强规划编制、组织实施、经费投入、技术标准和成果整合等方面的统筹,促进全市基础测绘工作协调发展。

3.供给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自“十五”以来,我市基础测绘工作弥补了大量历史遗留的“欠账”,基础地理信息战略性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但面临的供给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由于工作发展不均衡,全市基础测绘成果覆盖水平的地域差异明显;二是常规基础测绘工作范围需要由以地表为主向地上地下一体化拓展,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覆盖;三是传统意义上基础测绘成果内容已难以满足社会信息化广泛且快速发展的新需求,需要加快推进测绘工作的供给侧结构创新,进一步丰富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地理要素。

4.公共服务能力仍亟待提高。

公共服务是基础测绘工作公益性的重要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地理信息的需求日益多元化。

现有的测绘公共服务以地形图、影像图的直接提供为主,品种较为单一、信息内容有限;现有服务方式以离线拷贝为主,在线服务渠道不足,信息集成度不高,适应综合分析和挖掘的数据产品缺乏,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城市管理和“智慧武汉”建设的需要。

面向应用需求,加大公共服务产品的开发力度,丰富服务手段,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是实现“十三五”基础测绘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所在。

三、“十三五”时期基础测绘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法落实国家对基础测绘工作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创新发展、服务转型”的工作方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宗旨,健全完善基础测绘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夯实基础测绘数据资源基础,提升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为全市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城市功能转换、生态环境转变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满足需求为宗旨、以提升服务为目标、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市区统筹为平台、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推进我市基础测绘工作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加强地理国情监测、公共服务和测绘应急保障,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1.以满足需求为宗旨。

综合考虑全市经济发展、城乡建设、行业管理、应急保障、公共安全及人民生活等相关领域的需要,统筹市、区两级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优化布局、科学设置、适度超前,有重点、有计划地规划实施基础测绘项目。

2.以促进服务为目标。

紧密联系服务需求,积极开展数据挖掘,加快测绘公共产品研发,提升成果转化能力,不断丰富数据内容和成果形式,加强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测绘成果社会化服务的新手段、新形式,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

3.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落实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公共财政对基础测绘工作的稳定投入机制。

调整分级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市、区财政共同投入的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4.以市区统筹为平台。

加强基础测绘工作运行机制建设,统筹协调全市基础测绘规划制定、计划安排、组织实施、经费管理、成果汇交、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等工作,促进全市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5.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完成装备体系升级,加快地方标准建设,完善创新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实施技术路线,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三)发展目标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市级基础测绘项目布局,完善区级基础测绘工作机制,实施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工程、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工程、成果数据更新维护工程、时空地理信息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基础测绘公共服务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工程等6大工程,不断加强全市基础测绘信息资源体系、基础装备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应急保障体系、人才队伍体系等6大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全市基础测绘工作在空间范围、信息内容、更新方式、服务手段、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等6个方面的拓展与突破,基本形成以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为核心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链,进一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努力建设服务城市发展的基础公益智库。

1.扩大数据覆盖,实现空间的拓展。

充分考虑新形势下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新方向,强化全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和城市测绘基准的空间覆盖;加强地下管线、湖泊水域和地下空间测绘;创新地理信息获取手段,提高获取效率和质量,推进基础测绘成果覆盖范围的战略拓展,努力实现基础地理信息全方位、立体化覆盖。

2.丰富数据内容,实现信息的拓展。

紧密联系基础测绘成果应用需求的新变化,着力扩充数据采集的深度和广度;面向应用需求,科学确定数据内容、数据类型和精度标准,提高数据质量,优化数据结构,加快从以数据生产为主向以信息服务为主的转变,进一步增强基础测绘成果的实用性、可靠性。

3.

加快更新频次,实现时空的拓展。

主动适应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基础测绘成果更新机制,加快更新频次,实现定期更新与适时动态更新相结合,成果单一更新与联动更新相结合;引进和创新数据获取与处理新装备,进一步提升数据更新能力和效率,不断增强基础测绘成果的现势性。

4.深化服务转型,实现应用的拓展。

积极应对“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应急保障等方面的新要求,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努力扩大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完善网络化服务基础设施,拓展地理信息在线技术服务,丰富服务手段;挖掘信息内容,探索海量、无缝融合的基础数据服务,提高服务效能。

5.坚持创新驱动,实现能力的拓展。

认真研究测绘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发挥武汉高校云集的优势,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通过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密切产学研协同,建设有特色的城市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平台,以开放促进合作,以合作繁荣创新。

6.升级技术装备,实现手段的拓展。

统筹分析基础测绘项目实施、应用服务、应急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需要,通过基础装备升级换代,高新技术装备合理配置,应急保障装备填补空白,实现装备水平的整体提升,提高信息获取、处理、管理与应用能力。

四、“十三五”时期基础测绘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健全基础测绘工作机制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和法治政府建设要求,加强依法测绘,结合全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基础测绘工作机制。

按照进一步优化市级项目布局、规范区级工作机制的原则,着力推动建立“分级管理、共同投入、统筹实施”的基础测绘管理和组织体系。

逐步实现全市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测绘基准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跨区域、整体性、统一性工作的市级统筹组织。

完善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等新城区以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功能区基础测绘工作机制。

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编制完善时空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建库、地下管线普查与更新、地下空间调查与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公共地图编制等技术标准,进一步提高基础测绘成果标准的统一性,促进共享应用。

完善技术培训、质量监管、成果应用、安全管理、应急保障、联动更新等机制,落实基础测绘成果汇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提高基础测绘保障服务效能。

(二)优化城市测绘基准体系

进一步完善我市测绘基准体系,形成“全域覆盖、动静结合、区域互联”的现代化高精度测绘基准框架,为城市发展提供动态、三维、高精度的空间定位保障。

完善市域高精度平面和高程控制基准网,定期复测与维护连续运行基准站、C级GNSS控制点和二、四等水准点等测量标志,维持控制网点覆盖范围和密度,保持全市测绘基准框架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加快现有武汉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的改造,建设北斗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进一步提高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能力。

针对地面沉降、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等,加强城市基准体系应用研究。

根据国家新一代坐标系统工作要求,组织完成WH2000坐标系启用与实施,保持地理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

主动对接武汉“1+8”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推动跨区域地心、三维、动态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统一的测绘基准平台。

(三)丰富地理信息数据资源

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应对不动产统一登记、智慧武汉和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综合开发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需求变化,持续推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建设与成果更新维护。

按照“全方位、立体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市域系列比例尺地形图、遥感影像、地理国情、地下空间、水下地形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全覆盖工作,进一步充实多源、多时态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体系。

积极对接新城区“独立成市”,加快填补新城组群1:

500数字地形图、地下管线图等基础资料的无图区,启动小区管线调查,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支撑。

积极采用倾斜摄影、机载激光扫描等新技术,开展三维影像图建设,为规划研究、生态保护、国土管理等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提供新支撑。

完善全市航空航天遥感信息获取、处理、加工与服务统筹机制,加快时空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促进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强化测绘成果更新维护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中心城区和各新城区建设发展实际,按照“建立联动更新维护机制,加快地理信息更新频次,创新时空信息更新手段”的总要求,进一步强化全市基础测绘成果的更新维护。

建立全市统筹的基础测绘数据管理和更新维护机制。

按照“统筹安排、共同投入、分级管理、统一标准、资源整合”的原则,建立市、区基础测绘联动工作机制,逐步实现覆盖全市的航空航天影像获取、测绘基准、时空数据库、应急保障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实施,促进资源共享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明确职责分工,根据建设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成果更新频次。

市级基础测绘更新任务主要为:

全市C级GNSS控制网、二等水准网、中心城区三、四等水准网,全市1:

10000数字地形图、中心城区及周边1:

2000等基本地形图与相应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等数字测绘成果及相应数据库,及其他跨区域和需要统一整体完成的基础测绘成果更新维护。

区级基础测绘更新任务主要为:

属地范围内D级及以下GNSS控制网和二等以下水准网,1:

2000等基本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等数字测绘成果及相应数据库,及其他按属地分级管理的基础测绘成果更新维护。

以时空数据库为目标,突破比例尺限制,丰富属性信息,按照定期更新与动态更新相结合、全要素统一更新与分要素重点更新相结合、单一成果更新与系列化更新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依托互联网技术更新平台研发,升级更新基础技术装备,进一步提高更新维护效率。

(五)推进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

全面总结全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经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探索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运行机制,为政府决策、规划研究、城市管理、自然资源资产化、灾害应急、行业调查统计等提供地理国情公共基底和服务保障,为各类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支撑和智力支撑。

完善地理国情监测标准体系、技术体系、成果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业务化、常态化、规范化和法定化。

结合城市发展热点和重点,开展基础性监测和专题性监测,持续对我市自然资源和城镇化建设等地理环境要素进行空间化、定量化、常态化监测与分析,探索建立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发布机制,形成定期报告和监督机制。

(六)加强公共服务与应急保障

加强基础测绘成果、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及其他社会、经济信息的集成、分析与挖掘,不断丰富基础性公共地图成果内容和形式。

针对政府决策和百姓生活,开发公开版数字化测绘产品和城市地图(册、集)、政务用图、公共地图等在内的通用地图产品,开发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地图定制服务成果,加强智能位置服务研究,开展地理信息在线技术服务研发,进一步完善我市基础测绘公共产品体系。

围绕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按照“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要求,优化完善武汉市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系。

加大测绘应急保障装备投入,配备无人机、无人测量船、移动测量系统以及相应的数据处理、传输等仪器设备,逐步建立快速信息获取、智能信息处理、实时信息传输等应急测绘装备体系。

健全应急测绘工作机制和部门间应急协作机制,强化信息互联互通,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应急测绘保障能力。

(七)加强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制度,健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全市基础测绘工作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依托我市高校智力优势,加快建立以测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单位和地理信息企业等组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测绘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制与平台。

积极探索建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奖励机制,努力打造适应测绘地理信息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队伍。

持续推进基础性科研攻关,按照“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开放共享”的原则,依托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加强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应用、智能位置服务、时空数据库建设、三维激光扫描、众测平台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建立适应“互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的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和应用新模式。

五、“十三五”时期基础测绘工作的重大项目

一)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分级布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市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高精度、统一定位基准的需要;开展现有城市平面和高程基准的监测和维护,建设北斗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保持我市空间定位基准的系统性、稳定性、可靠性、先进性,推进WH2000坐标系统的推广使用。

1.基础控制网检测与维持项目。

为维持城市测绘基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新农村建设、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地形图测制等基础测绘项目实施对基础控制保障的需要,依据相关法规,“十三五”期间对全市域高程和平面基础控制网进行加密、维护与检测,分期完成C级GNSS网维护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