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708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一章:

1.教育学:

概括地说,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3.教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4.德育:

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5.个体社会化:

个体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人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的个性的过程。

6.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决定,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7.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

三、简答题

1.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

(1)教育者:

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以教育为目的把受教育者作为对象;

(2)受教育者: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

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影响的依据。

2.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答: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简述教育目标的分类:

答:

(1)认知领域:

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定理、定律等;

(2)能力领域:

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审美能力、体育运动能力技术技能等;(3)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

4.简述教育适应个人发展的规律

答:

(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简述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答: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的质量;

(2)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手段之一;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人口”观;教育可以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

6.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答: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是教育内容的源泉,文化越发展,教育内容越丰富;文化对育人具有深刻的影响;社会文化水平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传承延续文化的主要手段;教育是选择与更新文化教育的主力军;教育是普及和提高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根本途径

7.简述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答:

(1)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教育的受教育权;

(2)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促进作用:

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定;教育通过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社会政治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8.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

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

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

(1)教育是一种由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10.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答:

(1)片面追求升学率。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背离我国教育的目的和基础教育的性转移的,也是违反的成长规律的。

(2)中小学生可也负担过重。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两种具体表现:

一是不断加大习题量和使用各种辅导教材;二是不断增加课时,拉长授课时间。

(3)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我国中学教育中,毕业班时期的分化是最严重的分化。

1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四种:

(1)遗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环境,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3)教育,教育是有目的。

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点是对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12.简述远古、古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答:

远古教育的主要特征:

1、非独立性;2、贫乏性;3、无阶级性;古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1、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2、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3、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4、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

四、论述题

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性知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化,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

它还包括生产工作、设备、程序等。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其次,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第三,科学可以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中去。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

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同时,教育也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技术的成果。

2.论述“经济发展,教育要先行”。

答: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并引发了教育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正是人们在自觉适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科技进步的需要;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活广泛渗透了科技的成分,具备现代科技素养是时代对人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使得现代科技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教育的技术基础和社会的科技进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中叶以来,在现代科技技术基础上,教学中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使整个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变。

3.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答: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

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注意人才以下的这样几个方面:

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想;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第二章:

1.角色:

可理解为个人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及其为身份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综合。

教师角色行为的研究,就是从角色入手,研究教师实际表现的特征和进入是多种角色的方法和途径,帮助教师对照基本职能,完善自我。

2.教师:

是受社会的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

答:

教师的劳动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特殊的复杂性;

(2)强烈的示范性;(3)独特的创造性;(4)显效的长期性;(5)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发生;(7)劳动量的隐含性;(8)劳动的协作性。

2.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答:

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

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1)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备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3.简述教师的能力结构

答:

教师所具有多重角色身份表明其教育职能的多样性,因而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多方面的能力。

(1)教育预见性

(2)教育传到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4.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包括哪些方面?

答:

(1)教师的“教员”角色;

(2)教师的“领导者”角色(3)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4)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5)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角色(6)教师的“父母”角色(7)教师的“榜样”角色(8)教师作为“被攻击对象”的角色(9)教师的“研究者”角色(10)学校管理者角色(11)教师角色冲突(12)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答:

它的意义是:

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状态;有利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的具体内容是:

(1)理解学生;

(2)与学生和谐相处;(3)积极的自我意识;(4)教育的期待。

第三章:

1.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

师生之间除了在学校组织中所发生的关系之外,还有十分明显的个人交往,组织行为学称之为非正式交往。

2.人际知觉:

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包括自己与他人关系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

三、简答题

1.简述气质差异的教育。

答:

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工作,使学生适应环境,形成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人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4)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行为修养面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

答:

(1)性格有好坏之分:

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性格特征与个人潜能发挥、心身健康密切相关

(2)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3)良好性格是可以自我塑造的: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要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在困难中磨练自己。

3.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主要表现哪些?

答:

(1)身心失衡带来困扰;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的冲突;(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5)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4.简述师生关系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

(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3)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4)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5)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

5.简述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答:

(1)婴儿期和托儿期(又称先学前期,出生3岁);

(2)幼儿期(又称学前期,3、5,6岁);(3)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6、7岁11、12岁);(4)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5)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14、15岁17、18岁);以后还有青年中期和青年晚期两个阶段。

6.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

(1)学生是人:

是一个能动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的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四、论述题

1.论述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的教育。

答:

(1)针对初中生处在生理发育的激变期,发育快、不平衡的特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

要防止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正常的体育锻炼,也要防止因运动量过大而影响健康。

(2)针对学生进入性成熟的过渡期带来的特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理知识和性的教育,减少初中生对自己身心变化不良的好奇心或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帮助懂得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建立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友谊、同时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和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积极向上的兴趣,帮助他们将精力放在学习、工作上,在健康的生活中度过这一阶段。

(3)针对初中生渴望有独立性而又自控能力差的的特点,教师应该协同家长创设有利于相互理解的教育环境和关系,应该用亲切关怀、启发引导代替限制。

(4)针对他们钦佩和向往英雄模范人物,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的特点,教师应善于组织有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的竞赛活动,使学生这种荣誉感得到满足的发展和巩固。

2.联系自身实际,分析师生关系的改善。

答:

(一)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

(1)对立型师生关系:

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师生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独立思维受阻,师生交往呈明显单向型,已发生冲突,教学效果差;

(2)依赖型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感情平稳,吴冲突。

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明显缺乏学生的主动性。

从知识掌握看,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差;(3)自由放任型师生关系:

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各行其是;教师能够解答学生的问题,但不能给予及时地正确指导,不认真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效果明显下降;(4)民主型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教学效果良好。

(二)教师的人格态型:

从每一个从业的教师,都有一个稳定的倾向性的职业人格态型,它决定多样的教学风格,影响这多种教育行为方式的选择。

它构成教师具体行为的组织机理,还直接产生着教学效益。

(1)父母态:

父母态人格结构,往往有明显的权威感和优越感,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以及权威似的色彩。

(2)成人态:

成人态人格结构,则有客观理智的特征,体现健康成熟的成人人格。

其教学行为大多数具有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

自我广延的能力;与他人热情相处的能力;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表现具有现实性知觉;具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3)儿童态:

儿童态人格结构的人常常像因而那样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其教学行为是:

无甚主见,不善于临场决策,感情用事;一味做学生的兄弟或姐姐,忽视师生间的角色差别,处理问题情绪化;按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教学随意性答,教学方式多变;不能控制自己,易冲动、好激动、喜欢诙谐。

很少有肯定的意见。

(三)教师的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和他人关系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

教师人际知觉,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教师与学生关系知觉表现为两种:

教师与所教班级集体的关系知觉;教师与某个学生个体的知觉。

教师在与某个具体学生的知觉中,不管教师想法如何,他们的行为必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

因此,教师就建立正确的学生的知觉观,了解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才能在处理与学生相互关系上得心应手。

教师人际知觉在当前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知觉失真。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摩擦和矛盾交往的情境里。

教师对学生的知觉失真还可能演变成严重的知觉偏见,即以己度人,以自己的情绪和品质来判断别人也有类似的情绪和品质。

教师的知觉偏见将对职业行为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互相尊重,提倡并主义培养儿童积极性主动精神,尊重儿童的人格和个体特长,反对用专职的方法来强迫儿童学习,反对用各种死板、教条的模式限制儿童个性特长的自由发展。

第四章:

1.校风:

是一个学校社会气氛,即校风,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

2.社区文化:

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公共一致的文化。

它拥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行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某种价值观念。

它有力地约束着社区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教育和人的发展方向有着潜在的影响。

3.社区:

是社会学中一个以空间形式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概念。

4.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会造成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经不起风浪,难获得社会成就;

5.同伴影响:

学生同伴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6.服务功能:

是指社区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和自我意识,把教育的发展真正当成与社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置于应有的重要地位。

三简答题

1.简述微观环境的影响。

答:

学校还有影响学生个体成长的一些微观环境:

(1)同伴影响:

学生同伴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

(2)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会造成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经不起风浪,难获得社会成就;(3)教师的期待效应:

教师对差生的期望传递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家庭的教育功能表现在哪个方面?

答:

(1)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也起重要作用;(3)家庭在知道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的作用;(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影响。

3.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

家庭的教育影响不久带来广泛性,色热切具有特殊性,家庭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有着它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

(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显著性;

(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4.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答:

(1)由于家长在职业类别上的不同,使得家庭教育和家生活都受到不同影响;

(2)家庭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道德面貌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3)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水准在温饱以下,就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正常或必要的学习条件;(4)家庭结构在其完整性上,可区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5)家庭的气氛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非自然的主管因素;(6)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

5.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

只有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才能保证家庭教育任务的完成。

良好的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的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表率作用;

(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父母的文化修养;(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6.简述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

答:

(1)服务功能

(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基础(5)协调功能

7.简述社区教育功能。

答:

(1)社区环境对儿童请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有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它简介地反馈整个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信息,它对人影响往往超过整个社会或国际社会;

(2)生长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在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沿海的城市社会与内地的城市有别,城市社区与一般农村社区又有差异;(3)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意味着我国不同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方向等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8.简述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

答:

(1)相互访问

(2)通讯联系(3)召开家长会(4)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答: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

(2)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3)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联系和保持经常性的关系:

安排学生到公共文化机构进行活动;请这些部门的通知帮助把关,引导学生不要去接触一些不适宜接触的东西,把在公共场所有不良现象的学生即使反映给学校;(4)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5)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2.教育为什么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答:

(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连接:

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青少年的整个生活。

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在空间和时间上出现断层。

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空白。

都将使对青少年的各种教育无法有效地衔接起来,使青少年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从而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趁机深入提供了机会。

因此,搞好上述三种教育的衔接和协同,是整体化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

(2)有利于保证增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之间,除了在失控上不能出现断层外,还有一个在方向上能否保持一致的问题。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如果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的一致,那么,它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相互抵消,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论。

(3)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一层血缘关系,因此,在教育中常常伴随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信任气氛。

总之,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种教育是各有特色的,它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整体教育效益。

第五章:

1.必修课:

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2.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秩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3.融合课程:

亦称“合科课程”。

由若干相关科学组合成的新学科。

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科学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

4.广域的课程:

亦称“综合课程”。

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学科”。

5.隐性课程:

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者无意地传递给学校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6.核心课程:

亦称“问题课程”。

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者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精密结合。

7.显性课程: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哥们学科,以及有目的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8.活动课程:

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9.教学计划:

指的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

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

10.教学大纲: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有了教学大纲就能选择具体教材和编写教科书。

11.课程:

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12.课程结构:

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13.相关课程:

亦称“联络课程”。

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

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

组成的各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