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04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756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04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04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04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04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04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04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

《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04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04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04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

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04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20年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

阶段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

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2.近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

这主要由于(  )

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

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

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

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

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4.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

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等,京津沪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

中央人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

A.加强统一领导提高行政效率

B.配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D.确保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

5.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该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

A.“一国两制”B.“港人治港”

C.高度自治D.实现“三通”

6.《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2016年9月18日,台湾岛内蓝营与无党籍8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且表示认同并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

这说明(  )

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B.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一国两制”获得台湾各界认可

D.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

7.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虽然苏联也向中国发出了邀请,但中国一直没有加入,仅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

这体现了中国(  )

A.自力更生地建设方针B.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C.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D.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

8.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这一外交思想(  )

A.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B.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D.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

9.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

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  )

A.区域集团化的发展B.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

C.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10.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

这一做法(  )

A.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

B.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C.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D.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

11.1978年邓小平访美,在卡特总统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之后,就在讲话中强调: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

”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  )

A.提高中国国际地位B.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C.在联合国里友好合作D.平衡美苏两国的关系

12.从1990年3月至1991年8月,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相继宣告独立。

但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的第二天,中国外长才分别致电三国外长,宣布承认三国独立。

这表明(  )

A.我国政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C.中国积极开展各种多边外交活动

D.我国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13.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成员国的领导人出席会议。

以下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迄今为止,已有6个成员国

B.能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精神

C.成员国之间已经构建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

14.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规定“马歇尔计划”的金额应逐年审批,不确定4年的总金额,拨款53亿美元作为头15个月的援欧资金,但只是最大限额,并规定受援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

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

A.依靠的是民间和私人资本

B.有利于加强美国控制西欧

C.美国和西欧处于平等地位

D.国会负责该计划具体实施

15.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

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

A.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B.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D.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

16.1956~1961年,印度“二五”计划时期,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8.3亿美元,是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援助规模的一倍以上,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

苏联对印度援助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社会主义阵营B.联合印度夹击中国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

17.关于冷战起源,20世纪40、50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60年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主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进入70年代后,美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原因,双方都有责任;而到了90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

这表明(  )

A.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无法探求

B.苏联才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

C.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

D.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

18.(2019·滨州期末)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

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

这说明(  )

A.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B.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19.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

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

这反映当时(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20.1959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讨论东西柏林和裁军问题;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达成了限制核武器的协议。

这反映出美苏(  )

A.意识形态的对抗逐渐消失

B.国家利益的矛盾趋于缓和

C.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

D.力量的消长影响双边关系

21.二战结束不久,美苏开始冷战,两大阵营激烈对抗,但其间却发生了60年代中法建交,中苏关系公开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却仍联手支持越南抗美战争;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直至建立外交关系,苏联入侵盟友阿富汗等一系列事件。

这反映了(  )

A.“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复杂

B.中国大国地位提升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

C.美苏的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根源

D.一些国家企图冲破美苏控制而独立自主

22.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

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

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战后美德关系的变化

C.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

D.谋求政治大国的野心

23.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

……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

”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24.有学者指出:

“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

材料的主旨是(  )

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

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25.美国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说:

“美国体系的大多数内容是在冷战期间出现的,并成为美国遏制全球性对手苏联的努力的一部分。

一旦那个对手倒下,而美国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美国体系就可以成为现成的东西在全球应用。

”布列津斯基意在说明(  )

A.美国具备建立单极世界的能力

B.单极世界比两极世界更加稳定

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D.世界格局应从整体的角度考虑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摘编自《冷战风云》

材料二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

盟国,是的。

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崭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摘编自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两例论证该观点。

(6分)

(2)尼克松所说“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是指什么?

(4分)

(3)“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

你认为这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出现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正德十一年,葡萄牙人用廉价的商品如镜子、别针、干果、胡椒、香料等换取中国人的茶、生丝、瓷器、绸缎以及黄金、宝石、珍珠等贵重物品,获利可达二十多倍,故葡人趋之如鹜,这些贸易均未得到中国政府准许,属于走私贸易。

葡萄牙使团通事火者亚三通过贿赂武宗宠臣江彬,得以陪侍向喜玩乐的武宗,亚三依仗武宗宠溺甚为骄横不法。

留在广东的葡人,则“筑室立寨,掠买良民,为久居计”。

正德十五年底,御史丘道隆首请逐葡使臣,御史何鳌亦提出尽驱葡人的建议:

“乞悉驱在澳舶及番人潜居者,禁私通,严守备,庶一方获安。

”此疏得到允准。

葡萄牙利用“兵械独精”,“海外诸番无敢与抗”的军事优势,于嘉靖二年(1523年)发动西草湾之役,明奋力抵御,杀敌35人,生擒42人,大获全胜。

西草湾之役给葡萄牙人以沉痛打击,是中国人民在反抗殖民者历史上取得的第一次辉煌的胜利。

——摘编自李为香《葡萄牙侵占澳门的历史回顾》

材料二 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总理代表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

联合声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在“一国两制”政策的指引下,澳门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从而澳门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特色得以保留并延续。

——摘编自《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200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葡萄牙侵占澳门的历史背景及手段。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澳门回归的意义。

(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世界

中国

20世纪70年代

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

美国确认从越南撤军

苏联展开全球战略性攻势

苏联入侵阿富汗

尼克松访华

“文化大革命”结束

改革开放

中美正式建交

20世纪80年代

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

中共十二大“特色理论”

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20世纪90年代

东、西两德统一

苏联解体

欧盟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

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香港、澳门回归

21世纪初

“9·11”事件爆发

欧元正式启用

加入世贸组织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摘编自《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5分)

 

答案及解析

阶段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解析:

选A 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

2.解析:

选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又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集中统一,符合中国的国情,故B项正确。

3.解析:

选C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1954年宪法的参加人员广泛,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4.解析:

选A 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故A项正确;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依法治国方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D项错误。

5.解析:

选D 实现“三通”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愿望或两岸交往的状态,与香港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6.解析:

选D 材料中“台湾岛内蓝营与无党籍8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说明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故D项正确。

7.解析:

选C 材料说的是中国与经互会的关系,经互会是以苏联为首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的,中国一直没有加入,仅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目的是要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故C项正确。

8.解析:

选C 由材料内容“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可知当时新中国在坚持“一边倒”的前提下,积极谋求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故C项正确。

9.解析:

选C 万隆会议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抵制帝国主义的殖民霸权主义,故C项正确。

10.解析:

选D “维持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是第一次日内瓦会议的影响,故A项错误;B、C两项与史实不符;题干表明中国一方面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说明中国在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故D项正确。

11.解析:

选B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表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两国,对全世界都有影响,这有助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故B项正确。

12.解析:

选A 依据材料可知,在1991年9月6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前,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与苏联的关系属于苏联内政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互不干涉内政”是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重要内容,所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前中国政府并未表态,直到苏联承认三国独立后,中国政府才宣布承认三国独立,因此A项正确。

13.解析:

选B 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上海合作组织现有8个成员国,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项正确;C项“已经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而非参与联合国事务,故D项错误。

14.解析:

选B 援助是国家行为而不是民间行为,故A项错误;金额控制和承担某些具体义务有利于加强美国控制西欧,故B项正确;美国处于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美国国会只是立法而不是具体实施,故D项错误。

15.解析:

选B 通过在美苏争霸中,“意识形态……从属于利益”及“是传统大国的行为”可知美苏冷战的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故B项正确。

16.解析:

选D 据材料“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8.3亿美元……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可知苏联极力拉拢印度,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故D项正确。

17.解析:

选D 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在材料中存在争议,而不是无法探求,故A项错误;材料中苏联是否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存在争议,故B项错误;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在冷战之前,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同时期关于冷战的主要责任方存在争议,反映出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故D项正确。

18.解析:

选A 材料中提到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两国领导人有25封书信来往,最终苏联做出妥协撤出导弹,美国也解除封锁,这体现了美苏在对抗中伴随着妥协,故A项正确。

19.解析:

选A 从60年代提出“发展”概念到70年代提出“发展权”概念,80年代通过“发展权利宣言”,可见发展成为国际共识,这是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紧密相连的,多极化趋势下各国开始注重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故A项正确。

20.解析:

选D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美苏两极格局影响世界和平,故C项错误;1959年,美攻苏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讨论裁军问题,1972年,苏攻美守,尼克松访问苏联,达成限制核武器的协议,可知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影响双边关系,故D项正确。

21.解析:

选A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既有美苏之间的冷战,也有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还有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斗争,还有中法建交、中美关系的缓和等,反映了“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故A项正确。

B项只是国家关系复杂的表现之一,排除。

美苏的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源,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一些国家企图冲破美苏控制而独立自主”,排除D项。

22.解析:

选A 根据材料可知联邦德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主动调整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打破了美国对西欧国家外交的限制,体现了随着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外交政策转向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是唯美国马首是瞻,故A项正确。

23.解析:

选A 材料中的“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说明美国一家独大;“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说明还存在多个力量中心,美国也不可能主宰世界,故答案为A项,排除C项;其他力量中心与美国存在强弱之分,诸强争霸不能反映这种现状,排除B项;两极格局终结后,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项。

24.解析:

选C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国际政治体系”“充满不确定性”“减震器”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对各国间政治冲突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因此B项错,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单极世界的信息,A项错;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和政治的关系,不是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的关系问题,D项错。

25.解析:

选A 材料“美国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美国体系就可以成为现成的东西在全球应用”说明美国具备领导世界并建立单极世界的能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然是想建立单极世界,故C项错误;布列津斯基仅从美国角度思考,并不是整体角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解析:

(1)问,依据材料中“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结合所学知识,冷战是指除战争之外的美苏之间的对抗。

“亚洲是充满了火药味”则体现全面冷战下亚洲的局部热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注意材料中尼克松讲话的时间“1971年”“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日本的崛起与美国展开竞争,冲击了美国的地位。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战后仅25年”“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崭新的力量在萌动”体现了新兴力量的崛起,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多极力量的发展有利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等角度回答。

答案:

(1)亚洲: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欧洲: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

(2)西欧、日本迅速崛起与美国进行竞争。

(3)格局: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影响: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言之有理即可)

27.解析:

(1)问第一小问,结合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等历史信息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内容归纳回答。

(2)问,结合所学祖国统一大业,从国内、国际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葡萄牙海外贸易发展快;与东方贸易获利巨大;明朝政治腐败,沉浸在盛世迷梦之中。

手段:

走私贸易,派遣使臣,贿赂官员,发动战争。

(2)意义: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保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并使其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特色得以保留并延续;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28.解析:

小论文题要有论题,要史论结合,思路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展开。

如国际局势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或者世界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结合表格中史实进行说明。

答案:

示例一

论题:

国际局势的演变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阐述: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并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政府实行战略收缩,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也需要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基于两国的共同需求,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示例二

论题:

世界格局的变化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阐述:

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趋于瓦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

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同时,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