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431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

1.(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

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答: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解析】

(1)首先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即前六句,并注意题干中的条件“雨后”,排除写雨中的首句,即可从诗中第二至第六句概括出答案

(2)只要考生熟悉“艺术手法”中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注意从多角度思考,就很容易看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再按照要求“结合诗句说明”即可。

从律诗的角度看,颔联、颈联一定是对仗的;从“柳拂鞍鞯”中可以看出柳是动作的发出者,运用了比拟手法;根据颈联中的“红”“绿”这些表颜色的词语,“香”这样表嗅觉的词语,以及“拂”这样表触觉的词语,可以看出诗句运用了多角度及通感的描写手法。

(3)从诗歌标题“雨过至城西苏家”可知,诗人是雨后天晴时到城西苏家访友;由诗中写景字词及“痛饮”一词可知诗人忙中偷闲的快乐、喜悦之情;联系注释内容,再联系苏、黄二人的师生友情,不难得出诗人因苏轼贬后授职而对自己的仕途踌躇满志的感情。

【答案】

(1)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

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2.(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

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解析】

(1)这是一首题咏诗,作者来到窦员外在崇德里的新居,感到欣喜异常,遂写此诗。

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主要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寻找答案。

写作的顺序是先写新居外景,后写新居内事。

关键信息点有:

“秋色墙头数点山”“碧松”“红药”指外景的优美,“认得诗人”指志同道合。

(2)颔联写近水远山,颈联写碧松红药,均选取“新居”周围之美景,空间层次分明,色调和谐。

松间明月朗照,春来红药盛开,均是想象之景,与实景相配,引人遐思。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赞美主人新居中书籍堆案,主人以诗书自娱,作者亦是同好之人,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答案】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3.(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

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

(1)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首先要明确词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本题中的“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很软,也可以看作动词,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是一语双关的用法。

答题时,理解“软”字的意思,并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回答本题首先明确“过”的词义,“过”有经过,路过的意思。

诗题中的“过”字在文中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与景物的变化上。

答题时抓住“遥辨市”“忽移湾”“一江水”“九子山”等表示移步换景的词语来回答。

【答案】

(1)“软”字—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2)“过”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

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

颈联写江风拂面,云朵飘过九子山间,

写出了行舟之快。

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的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4.(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

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

【解析】

(1)这是一道炼字炼句题。

“高卧”二字是解题的关键,从此二字可见作者的心情是悠闲自在和放松的;对“插”字分析时要注意对意境画面进行描述,并将山峰陡峭挺拔的特点概括出来。

(2)联系前句“乱篙撑处”可知,这里是指水中景象,而非山间景象;再联系下阕的第一句“天开”“画屏”,可见江景之美,所以着一“怕”字,来表现自己的担心,从而衬托出江景之美,写出了对江景之喜爱。

分析时要联系具体诗句。

【答案】

(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

“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

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5.(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

银河。

②太清:

指天空。

③散关:

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

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答: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1)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信息“第二联”“写景精细”

,组织答案时应重点分析怎样写景。

此诗首联状夜,写北斗垂地,银汉浮天,写得苍茫空廓;颔联状秋,写风过暗林,一叶飘零,露浸衰草,百虫嘶鸣,写得深沉落寞。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走笔抒怀,写卧病,写吟诗;然病中所思,诗中所吟,仍是难以忘怀的大散关,那铁马冰河的边防,那驿炬来迎的抗金前沿。

全诗从状景始,以纪怀收,而纪怀藉状景为铺垫,状景因纪怀见精神。

诗的题目、小注也是组织答案的重要信息。

【答案】

(1)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6.(2015·河北石家庄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瘦马图

龚开①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②。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①龚开,宋末元初人,曾居广陵幕府,宋亡后深隐不仕,靠卖画为生。

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作的题画诗。

②闲,马厩。

《周礼·夏官·校礼》曰:

“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

(1)诗中塑造马的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通过马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1)诗人将这匹马与“先朝十二闲”对比,突出其神骏;然后指出今非昔比,如今已是“瘦骨”嶙峋,落魄失意。

前两句写马昔日的神采,是虚写;后两句写马今日的落魄景象,是实写。

虚实结合,对照鲜明。

(2)诗的大意是:

想当初这匹骏马从天空腾云驾雾来到人间,

非凡的气概使皇帝的御马都形神惨淡。

今日有谁来爱怜它的嶙峋瘦骨?

夕阳下沙岸上它的身影像一座孤独的山!

诗中言“今日有谁怜瘦骨”,出语凄婉,但并非怨恨之语,而有品高自赏之意。

“夕阳沙岸”,喻国家已衰亡,原先的神马也流落沙岸,但“影如山”却写出了它形象的高大。

【答案】

(1)①对比(衬托)的手法。

前两句写这匹神马昔日从天而降,比皇帝的御马都神骏,今日却站在岸边的沙滩上,夕阳把它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座瘠瘦的山。

今昔对比(或以昔衬今),突出了其今日骨瘦如山的形象。

②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赞美马昔日的神采,并不着力形容,只用“空尽先朝十二闲”虚写,连御马都相形失色

,可见此马的神采,引人想象。

后两句实写马今日虽瘦却依然屹立,坚定如山,突出了此马可贵的精

神气质。

(2)本诗塑造了一匹昔日神骏今日骨瘦如山的瘦马的形象,托物言志(或以马自喻),以瘦马之独立夕阳、无人怜惜,表达了亡国的落寞、失意;以马之虽“瘦”却依然如“山”屹立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忠于先朝、守志不阿的气节,清高、坚贞的傲骨。

7.(2015·山西太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

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

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①中斋:

邓剡的号。

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

②烧灯节:

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

③梅发:

白发。

(1)“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1)句子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

结构上,为下文表情达意作铺垫;内容上,联系注释,分析抒发的情感,写风雪虽然相同,江山也依然如旧,所不同的是在异民族的统治下,有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2)“当时月”,月是历史的见证人,见证历史的沧桑变化,表达国破家亡的凄凉之感。

对“照人烛泪”的分析,联系注释“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可知是表达对旧国的怀念之情。

“照人梅发”主要是解读梅的象征意义。

【答案】

(1)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2)“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

8.(2015·东北三省四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夕望江桥

何逊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

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

尔情深巩洛①,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注]①巩洛:

泛指通都大邑。

(1)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夕望江桥所见景色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1)本题可从写景的顺序安排的角度考虑。

一、二两句里的夕阳、飞鸟、晚霞,是远景;三、四两句里的风声、水波和长桥,是近景。

诗人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安排景物,是本诗写景最为突出的特点。

另外,第三句写风声,第四句写水波和长桥,一为所闻,一为所见,视听结合也是本诗写景的特色之一。

(2)作答本题要理清思路,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思考。

“旅人”点明羁旅在外,“寂寥”则是诗人此时的心境;“尔情”和“予念”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诸君一意追求功名,追求富贵,而诗人却无留恋之意,一心归隐,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向往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诗人由远及近(或从高到低)地描写了夕望江桥所见的寂寥景象。

一、二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倦鸟远飞,残霞渐消的远景;三、四两句分别从视、听的角度描写了风吹竹动、水波荡漾、长桥倒映的近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羁旅而生的寂寥之情,对城市的厌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9.(2015·江西南昌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首诗分别从什么角度并借助哪些形象描写夜景?

请作简要说明。

答:

(2)两诗中的“独坐”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1)本题应首先从诗题和诗中景物出发,明确两诗中的“夜”之不同:

王诗写的是秋夜,周诗写的是春夜。

其次要找出两诗中直接描写夜景的句子,明确两诗都是后两句直接描写夜景;然后从诗句中摘出对具体景物的描写,并思考写景角度的不同,本诗可从动与静来感知景物描写的角度。

(2)把握诗歌的情感,可抓住诗眼和景物特点来判断。

王诗首句有“悲”字,且景物凄凉;周诗有“不知”“不闻”等语且景物清新美好。

据此可以探知王诗

心境悲凉,周诗心境宁静。

【答案】

(1)王诗从动态角度,借助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描写“秋夜”;周诗从静态角度,借助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等景象描写“春夜”。

(2)王诗:

心境悲哀孤独。

前两句先叙述诗人独坐的孤寂和时间流逝的悲凉;后两句以哀景衬哀情,通过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周诗:

心境宁静安适。

前两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后两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10.(2015·辽宁五校协作体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

建安七子之一,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

②铜雀:

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答:

(2)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

“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

”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

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答:

【解析】

(1)颈联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

前句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同时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

后句由缅怀陈琳进而联想到铜雀台。

“铜雀荒凉”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之中了。

(2)抓住关键词“飘蓬”,关键句“霸才无主始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去分析两人的相似之处。

【答案】

(1)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

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所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遥对着暗淡的暮云。

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2)“飘蓬”“霸才无主始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诗人也一直怀才不遇。

11.(2015·贵州七校联盟联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1)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一、第二句,找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作分析。

答:

(2)有人认为这首诗虽题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

(1)先指出诗中生动传神的两个字,然后结合诗句具体说明艺术效果。

本诗中“透”“更”二字写出了边塞环境的艰苦和戍边将士的艰辛。

(2)“一时齐保贺兰山”是关键句,“齐”是关键词,通过准确理解以上关键句和关键词可以领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答案】

(1)用字生动传神的是“透”“更”。

①“透”,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穿透刀瘢。

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该字不单写风雪本身,而是说风雪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地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②“更”字,增“寒”字之分量,并且化用了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极言边塞的苦寒。

(2)“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响起敌人夜袭的警报。

“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的诗意所在。

“一时”,言同时,无先后;“齐”,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度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同仇敌忾。

诗歌前两句对北地的严寒的描写,也正为下文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蓄势。

所以,这是一首高扬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诗。

12.(2015·吉林长春质检二)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送人游岭南

[唐]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

[宋]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1)两首诗都写到了别情,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徐诗后两句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1)戴诗中描写了“红芳绿笋”,色调明快,可见其基调积极乐观;而徐诗中的“不见”“一见”“忘却”“清梦”等词把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揭示得淋漓尽致。

(2)“虚写”的判断标准之一就是想象的内容是“虚”:

梦游西城,不忍离开就是诗人的想象。

“实写”判断标准就是现实的、眼前的,忘记问明朋友泊船显然就是“实”了。

【答案】

(1)戴诗的别情有着清新明快的色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

诗人将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友人,描绘了一幅景色秀丽、四季如春的岭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宽慰之情。

徐诗的别情流露出低沉感伤、深切留恋的情调。

诗歌通过未见时思念之深、既见时又觉时光短促、离别后寻访之苦,表达出二人心意相通的情谊,以及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2)诗人忘记问朋友泊船之处是现实之事,是实写;自己的梦魂在西城一带整夜飘荡寻找,不忍离开是梦幻中情状,是虚写。

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境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留恋之情。

13.(2015·山西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

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1)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首句,经常回忆起西湖的景色,那时每天都爬上高楼,凭栏向远处眺望,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停在湖面上,表明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

接下来一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对西湖无尽的留恋,用感情带动写景。

(2)下阕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前一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

“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阕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

词之下阕,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廓苍茫的背景,寓情于景,寄托了作者的“出尘”思想。

【答案】

(1)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②提示下文。

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2)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作者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作者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