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0.56KB ,
资源ID:100443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443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docx

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六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炼六 古代诗歌鉴赏1.(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雨过至城西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答: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答:(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解析】 (1)首先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即前六句,并注意题干中的条件“雨后”,排除写雨中的首句,即

2、可从诗中第二至第六句概括出答案。(2)只要考生熟悉“艺术手法”中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注意从多角度思考,就很容易看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再按照要求“结合诗句说明”即可。从律诗的角度看,颔联、颈联一定是对仗的;从“柳拂鞍鞯”中可以看出柳是动作的发出者,运用了比拟手法;根据颈联中的“红”“绿”这些表颜色的词语,“香”这样表嗅觉的词语,以及“拂”这样表触觉的词语,可以看出诗句运用了多角度及通感的描写手法。 (3)从诗歌标题“雨过至城西苏家”可知,诗人是雨后天晴时到城西苏家访友;由诗中写景字词及“痛饮”一词可知诗人忙中偷闲的快乐、喜悦之情;联系注释内容,再联系苏、黄二人的师生友情,不难得出诗人

3、因苏轼贬后授职而对自己的仕途踌躇满志的感情。【答案】 (1)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2)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比拟,如“柳拂”。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3)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2.(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答:(2

4、)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答:(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解析】 (1)这是一首题咏诗,作者来到窦员外在崇德里的新居,感到欣喜异常,遂写此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主要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寻找答案。写作的顺序是先写新居外景,后写新居内事。关键信息点有:“秋色墙头数点山”“碧松”“红药”指外景的优美,“认得诗人”指志同道合。(2)颔联写近水远山,颈联写碧松红药,均选取“新居”周围之美景,空间层次分明,色调和谐。松间明月朗照,春来红药盛开,均是想象之景,与实景相配,引人遐思。(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赞美主人新居中书籍堆案,主人以诗书自娱,作者亦是同好之人,羡慕

5、之情溢于言表。【答案】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3.(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早过大通驿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注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

6、作赏析。 答:(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解析】 (1)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首先要明确词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本题中的“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很软,也可以看作动词,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是一语双关的用法。答题时,理解“软”字的意思,并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回答本题首先明确“过”的词义,“过”有经过,路过的意思。诗题中的“过”字在文中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与景物的变化上。答题时抓住“遥辨市”“忽移湾”“一江水”“九子山”等表示移步换景的词语来回答。【答案】 (1)“软”字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

7、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2)“过”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面,云朵飘过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的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4.(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8、。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答:【解析】 (1)这是一道炼字炼句题。“高卧”二字是解题的关键,从此二字可见作者的心情是悠闲自在和放松的;对“插”字分析时要注意对意境画面进行描述,并将山峰陡峭挺拔的特点概括出来。(2)联系前句“乱篙撑处”可知,这里是指水中景象,而非山间景象;再联系下阕的第一句“天开”“画屏”,可见江景之美,所以着一“怕”字,来表现自己的担心,从而衬托出江景之美,写出了对江景之喜爱。分析时要联系具体诗

9、句。【答案】 (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5.(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夜纪怀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明河:银河。太清:指天空。散关:即大散关。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答: (2)三、四两联抒发了

10、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 (1)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信息“第二联”“写景精细”,组织答案时应重点分析怎样写景。此诗首联状夜,写北斗垂地,银汉浮天,写得苍茫空廓;颔联状秋,写风过暗林,一叶飘零,露浸衰草,百虫嘶鸣,写得深沉落寞。(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走笔抒怀,写卧病,写吟诗;然病中所思,诗中所吟,仍是难以忘怀的大散关,那铁马冰河的边防,那驿炬来迎的抗金前沿。全诗从状景始,以纪怀收,而纪怀藉状景为铺垫,状景因纪怀见精神。诗的题目、小注也是组织答案的重要信息。【答案】 (1)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全联细致地写

11、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6.(2015河北石家庄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瘦马图龚开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注龚开,宋末元初人,曾居广陵幕府,宋亡后深隐不仕,靠卖画为生。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作的题画诗。闲,马厩。周礼夏官校礼曰:“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1)诗中塑造马的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2)这首诗通过马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解析】 (

12、1)诗人将这匹马与“先朝十二闲”对比,突出其神骏;然后指出今非昔比,如今已是“瘦骨”嶙峋,落魄失意。前两句写马昔日的神采,是虚写;后两句写马今日的落魄景象,是实写。虚实结合,对照鲜明。(2)诗的大意是:想当初这匹骏马从天空腾云驾雾来到人间,非凡的气概使皇帝的御马都形神惨淡。今日有谁来爱怜它的嶙峋瘦骨?夕阳下沙岸上它的身影像一座孤独的山!诗中言“今日有谁怜瘦骨”,出语凄婉,但并非怨恨之语,而有品高自赏之意。“夕阳沙岸”,喻国家已衰亡,原先的神马也流落沙岸,但“影如山”却写出了它形象的高大。【答案】 (1)对比(衬托)的手法。前两句写这匹神马昔日从天而降,比皇帝的御马都神骏,今日却站在岸边的沙滩上

13、,夕阳把它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座瘠瘦的山。今昔对比(或以昔衬今),突出了其今日骨瘦如山的形象。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赞美马昔日的神采,并不着力形容,只用“空尽先朝十二闲”虚写,连御马都相形失色,可见此马的神采,引人想象。后两句实写马今日虽瘦却依然屹立,坚定如山,突出了此马可贵的精神气质。(2)本诗塑造了一匹昔日神骏今日骨瘦如山的瘦马的形象,托物言志(或以马自喻),以瘦马之独立夕阳、无人怜惜,表达了亡国的落寞、失意;以马之虽“瘦”却依然如“山”屹立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忠于先朝、守志不阿的气节,清高、坚贞的傲骨。 7.(2015山西太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忆秦娥刘辰翁中斋上元客散感旧

14、,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注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梅发:白发。(1)“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答:(2)“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答:【解析】 (1)句子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结构上,为下文表情达意作铺垫;内容上,联系注释,分析抒发的情感,写风雪虽然相同,江山也依然如旧,所不同的是在异民族的统

15、治下,有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2)“当时月”,月是历史的见证人,见证历史的沧桑变化,表达国破家亡的凄凉之感。对“照人烛泪”的分析,联系注释“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可知是表达对旧国的怀念之情。“照人梅发”主要是解读梅的象征意义。【答案】 (1)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2)“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8.(2

16、015东北三省四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夕望江桥何逊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 尔情深巩洛,予念返渔樵。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注巩洛:泛指通都大邑。(1)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夕望江桥所见景色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解析】 (1)本题可从写景的顺序安排的角度考虑。一、二两句里的夕阳、飞鸟、晚霞,是远景;三、四两句里的风声、水波和长桥,是近景。诗人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安排景物,是本诗写景最为突出的特点。另外,第三句写风声,第四句写水波和长桥,一为所闻,一为所见,视听结合也是本诗写景的

17、特色之一。(2)作答本题要理清思路,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思考。“旅人”点明羁旅在外,“寂寥”则是诗人此时的心境;“尔情”和“予念”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诸君一意追求功名,追求富贵,而诗人却无留恋之意,一心归隐,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向往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答案】 (1)诗人由远及近(或从高到低)地描写了夕望江桥所见的寂寥景象。一、二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倦鸟远飞,残霞渐消的远景;三、四两句分别从视、听的角度描写了风吹竹动、水波荡漾、长桥倒映的近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羁旅而生的寂寥之情,对城市的厌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9.(2015江西南昌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夜独坐唐王维

18、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首诗分别从什么角度并借助哪些形象描写夜景?请作简要说明。答:(2)两诗中的“独坐”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解析】 (1)本题应首先从诗题和诗中景物出发,明确两诗中的“夜”之不同:王诗写的是秋夜,周诗写的是春夜。其次要找出两诗中直接描写夜景的句子,明确两诗都是后两句直接描写夜景;然后从诗句中摘出对具体景物的描写,并思考写景角度的不同,本诗可从动与静来感知景物描写的角度。(2)把握诗歌的情感,可抓住诗眼和景物特点来判断。王诗首句有“悲”字,

19、且景物凄凉;周诗有“不知”“不闻”等语且景物清新美好。据此可以探知王诗心境悲凉,周诗心境宁静。【答案】 (1)王诗从动态角度,借助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描写“秋夜”;周诗从静态角度,借助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等景象描写“春夜”。(2)王诗:心境悲哀孤独。前两句先叙述诗人独坐的孤寂和时间流逝的悲凉;后两句以哀景衬哀情,通过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心境宁静安适。前两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后两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0.(2015辽宁五校协作体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过陈琳墓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

20、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注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答:(2)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答:【解析】 (1)颈联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前句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同时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后句由缅怀陈琳进而联想到铜雀台。“铜雀荒凉”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

21、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之中了。(2)抓住关键词“飘蓬”,关键句“霸才无主始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去分析两人的相似之处。【答案】 (1)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所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遥对着暗淡的暮云。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飘蓬”“霸才无主始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诗人也一直怀才不遇。11.(2015贵州七校联盟联

22、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卢汝弼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1)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一、第二句,找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作分析。答:(2)有人认为这首诗虽题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答:【解析】 (1)先指出诗中生动传神的两个字,然后结合诗句具体说明艺术效果。本诗中“透”“更”二字写出了边塞环境的艰苦和戍边将士的艰辛。(2)“一时齐保贺兰山”是关键句,“齐”是关键词,通过准确理解以上关键句和关键词可以领会诗中表达的感情。【答案】 (1)用字生动传神

23、的是“透”“更”。“透”,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穿透刀瘢。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该字不单写风雪本身,而是说风雪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地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更”字,增“寒”字之分量,并且化用了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极言边塞的苦寒。(2)“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响起敌人夜袭的警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的诗意所在。“一时”,言同时,无先后;“齐”,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度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同仇敌忾。诗歌前两句对北地的严寒的描写,也正为下文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蓄势。所以,这是一首高扬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

24、的诗。12.(2015吉林长春质检二)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送人游岭南唐戴叔伦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赠黄鲁直宋徐积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1)两首诗都写到了别情,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2)徐诗后两句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解析】 (1)戴诗中描写了“红芳绿笋”,色调明快,可见其基调积极乐观;而徐诗中的“不见”“一见”“忘却”“清梦”等词把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揭示得淋漓尽致。(2)“虚写”的判断标准之一就是想象的内容是“虚”:梦游西城,不忍离开就是诗人的想

25、象。“实写”判断标准就是现实的、眼前的,忘记问明朋友泊船显然就是“实”了。 【答案】 (1)戴诗的别情有着清新明快的色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诗人将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友人,描绘了一幅景色秀丽、四季如春的岭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宽慰之情。徐诗的别情流露出低沉感伤、深切留恋的情调。诗歌通过未见时思念之深、既见时又觉时光短促、离别后寻访之苦,表达出二人心意相通的情谊,以及对朋友的留恋之情。(2)诗人忘记问朋友泊船之处是现实之事,是实写;自己的梦魂在西城一带整夜飘荡寻找,不忍离开是梦幻中情状,是虚写。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境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

26、的深切留恋之情。13.(2015山西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酒泉子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1)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答:(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解析】 (1)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首句,经常回忆起西湖的景色,那时每天都爬上高楼,凭栏向远处眺望,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停在湖面上,表明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对西湖无尽的留

27、恋,用感情带动写景。(2)下阕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前一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阕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阕,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廓苍茫的背景,寓情于景,寄托了作者的“出尘”思想。【答案】 (1)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 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作者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作者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