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片段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347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片段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片段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片段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片段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片段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片段反思.docx

《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片段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片段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片段反思.docx

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片段反思

完成一学期教材分析,两个教学设计,三个活动片断,四篇反思日记

作者:

陈燕玲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扶绥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八班)  评论数/浏览数:

0/74  发表日期:

2010-12-1712:

25:

17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体会与认识

(—)使用新教材的体会

(1)内容多,且章章都是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包括:

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实数等六章,且章章都是重点,如:

相交线和平行线这一章涉及对顶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都是以后几何证明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今后学习函数图象的基础,是数与形之间的桥梁,三角形这一章仍是正式介绍证明的准备阶段,是本套教科书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实数这三章是数与代数部分的重点内容。

(2)课时不足,教材跳跃度大

新教材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对知识点的阐述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但这样的编排使学生在某一阶段对某一内容的学习无法深入,学不透彻,不利于响应知识结构的构件,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弥补这些不足。

如何弥补?

增加课时,有些内容让学生学透,如判断直线平行,书本只安排了3课时,如果按照教材要求,学生的说理书写各式各样,而且可以看出有些学生的思维明显混乱,若作要求吧,无疑增加了教学内容,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增加了教学时间,而以往的这块内容安排了5课时,而且即便是5课时,我们往往都还要增加一两节来加以巩固。

这只是我提到的一个内容,还有其它,如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都需要刚才说的增加教学时间。

(3)作业偏难,学生接受能力差

新课程是以城市学校为样本,适用中等偏上的学生,稍微差点的学生则跟不上。

例如在讲平行线时,不提三线八角,而在直线平行的条件中,又讲到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再如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重点讲剪拼,说理一带而过,没有严格的证明。

学生的证明能力迟迟得不到培养,一些老师怕学生学不好,偷偷摸摸给学生补旧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学生基础练习完成已是不错,作业还要综合运用,拓广探索!

(二)新老教材的比较

1、平移

从《标准》看,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图形的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平移、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旋转和图形的相似等。

通过对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发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的有效的工具,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以前的教材没有这方面的安排。

2、三角形

“三角形”一章章节结构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课题学习  镶嵌”。

这与以往的内容安排有所不同。

按照以往的教材,受三角形、多边形、圆顺次展开的限制,这些内容分别属于不同年级。

而新的结构是一种专题式设计,以内角和为主题,先三角形内角和,再顺势推广到多边形内角和,最后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镶嵌。

这样的安排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设计

4.3.1角的度量

龙华中学 陈燕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2.难点:

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3.关键:

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

   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

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

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

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

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板书:

角.

二、新授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

两条射线.

(2)角的定义: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第137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

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

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第138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教师活动:

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答案:

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3.角的度量.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8页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

   板书:

1周角=_____°,1平角=_____°,1°=____′,1′=____″.

   学生活动:

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

   例:

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教师讲解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39页练习.

   2.计算:

(1)48°39′+67°41′;

   

(2)90°-78°19′40″;

   (3)22°30′×8;  (4)176°52′÷3.

   此:

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3.想一想:

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师生互动:

观察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15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

76.5°.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1.什么是角?

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

如何表示一个角?

   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

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144页习题4.3第1、2、3、4题.

等式的性质

                                                                    龙华中学 陈燕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等式的性质;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探究、归纳、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获取学习数学的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情感,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难点:

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为“x=a”的形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上课开始,给出思考,(算一算,试一试)能否用估算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

(学生不用笔算,只能估算)

(1)4x=24   

(2)x+1=3  (3)46x=230(4)2500+900x=15000

方程

(1)

(2)的解可以观察得到,但是仅靠观察来解比较复杂的方程(3)(4)就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还要讨论怎样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讨论解方程,我们先来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

请问,什么是等式?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三个式子是等式吗?

(1)x-2=4  

(2)1+2=3 (3)m+n=n+m

像这样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在等式中,等号左(右)边的式子叫做这个等式的左(右)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等式的性质吧!

让学生能找出等式,分清等式的左边与右边。

(引入新课)

 

(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2、结合天平的例子,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

3、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归纳概括,得出性质。

1、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课本总结规律,得出性质。

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性质2:

等式的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的结果仍相等。

2、提出问题:

你能用式子的形式表示等式的性质吗?

3、学生观察多媒体演示,说出式子,教师板书:

等式性质1:

如果a=b 那么 a±c=b±c

等式性质2:

如果a=b   那么 ac=bc

如果a=b(c≠0)那么   

4、得出等式的性质后,为了加深理解,再用具体的例子验证,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规律。

(四)解释说明,学以致用。

1、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关键在于运用。

因此,出示一组口答题,利用性质进行等式变形。

(1)从x=y能否得到x+5=y+5?

为什么?

(2)从x=y能否得到 =?

为什么?

(3)从a+2=b+2能否得到a=b?

为什么?

(4)从-3a=-3b能否得到a=b?

为什么?

2、例1,例2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利用性质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照应开始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体会等式性质的用途。

例1、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         

(2)-4=x-6

解:

(1)两边减7,得x+7-7=26-7

于是           x=19

    

(2)两边同时加上6,得-4+6=x-6+6

于是           x=2

练习1、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巩固等式的性质1)

(1)x-5=6

(2)x+4=9 (3)y+7=-1 

例2、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1)-5x=20       

(2)=-1

解:

(1)两边同除以-5,得

于是               x=-4

   

(2)两边同时乘3,得

于是            y=-3

练习2、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巩固等式的性质2)

(1)3y=-2   

(2)-0.3x=12     (3)-y=12

3、             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1.等式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变为x=a(a为常数)的形式。

3、通过巩固练习,全面检查本节所学的知识。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习题3.1 4

                                             活动片段一

     教师与学生一起折立方体,然后张开立方体,寻找规律。

教学反思一 

    我在上数学常规课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理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

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我有以下的几点浅显的认识:

 

1、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

教师变“教育权威”为“朋友同学”,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你真行!

”“你讲得真棒!

”“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价语,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2、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不妨讲讲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历史、时事、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增长学生的知识;  

3、教学过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

……为什么学?

……怎么学?

……用在哪?

”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传统的教法是直接介绍圆的特征,然后应用这些特征进行相应的练习,而新的教学方法却从问题出发,研究圆的特征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动机;利用已有经验,用折(把圆形对折,再对折)、描(描出圆心、直径、半径)、找(找出圆的特征)等方式对圆的特征进行研究;学习了圆的特征,又利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创造性地从不同方式画图;再把学到的圆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学习的成功,体会学习的功效,整个过程让学生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而教师只从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生只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使其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提高其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

 

4、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传统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

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

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就泯灭了,哪里还有创造能力?

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

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

比如说近几年兴起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教学反思二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

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

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

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

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

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

”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三、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

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

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

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

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

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四、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

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

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体自我探索            

在教学《七巧板》中,教师事先让学生上网查询课件,让学生去拼七巧板,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学生死记的教学方式。

两个班学生兴奋投入了学生。

综合来看,新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看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一会儿几何知识,一会儿代数知识,好比一台机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生的面前,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探究,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已在教台站不着脚。

同时,新教材还有独特的一面,那就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考虑:

七年级的学生还很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片,所以教材编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游戏中的数学,学学玩玩,玩玩学学的24点计算,火柴棒、排方桌等生活中的数学,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变的学生好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 从教学的方面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信息资源的采集者,好比“机器零件”供应商,要从讲台上的“独奏者”转变到后台的“伴奏者”。

教师必须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关系。

寻找相关数学资源、图片、实物模型,创造和平共处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体会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新教材的优点很多,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困惑: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但在此过程中,好的学生能积极讨论、发言、学到了很多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但对于哪些调皮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放松。

什么都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作为新教师十分头疼,如何解决呢?

还有待探索和研究。

                                                    教学反思三

人之成长犹如竹之生长,每向上一段,就需要有一个小节。

走上工作岗位即将满100天的今天,我要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反思,为自己日后的工作增添些经验的砝码。

   期中考试的成绩真实的对我的工作进行了评价:

   首先,从分数段上可以看出,我对中间学生的教育力度不够。

经过这次考试,我认识到刚刚结束小学生活的初一学生在自觉和自律性上不强,而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没有能够有效的约束学生。

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导向,促进其理性认识的形成,这是我的第一点认识。

   其次,要增强课堂管理。

在考试结束后,我与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交谈,其间让我收益匪浅:

“力求课堂45分钟的成效。

”课堂是最直接的传道,授业之所,有着良好的输入,吸收的时机。

所以,一定要加强课堂管理,使学生保持课堂45分钟的听课积极性

   最后,作业反馈要及时,做到点面结合。

作业批改是一门艺术,反馈作业结果就是要让学生取其“精华”,弃固有之“糟粕”。

因此,这个反馈越及时,成效就越大。

点面结合即在以老师批改作业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积极倡导学生间相互检查,改错。

无形中引导学生再学习,再理解。

   黑格尔曾经说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阿里巴巴CEO(首席执行官)马云也曾经说:

“今天是残酷的,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

而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

”这两句话都在告诉我挫折会有,但若有持之以恒之心,就不怕等不到铁杵成针之日。

在这一成长小站中的经验与教训将会是我下一段工作的宝贵财富。

这一次成长的小节将会为下一小节的成长奠定基础。

我为自己加油,给自己信心!

                                                            教学反思四

   近年来,通过我们的教学和努力,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

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

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

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

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

 2、结合实际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

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

”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存在于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我是小小设计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