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如何攻克阅读作用含义题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307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2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如何攻克阅读作用含义题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中考语文如何攻克阅读作用含义题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中考语文如何攻克阅读作用含义题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中考语文如何攻克阅读作用含义题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中考语文如何攻克阅读作用含义题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如何攻克阅读作用含义题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中考语文如何攻克阅读作用含义题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如何攻克阅读作用含义题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如何攻克阅读作用含义题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中考语文如何攻克阅读作用含义题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

2019中考语文如何攻克阅读“作用”“含义”题

中考语文考试除了必须掌握的基础题和开放性较强的作文之外,对于学生而言阅读则是最困难且又可以把握的部分。

该如何把握呢?

初中语文在乎四个字的学习,分别是事、情、理、法。

事是指事情、叙事;情是指感情,用来支撑叙事的感情;理是指道理,叙事所要表达的法理;法则是实现以上的方式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解答阅读题如何有法呢?

第一读清题目,理解题目本质。

出题者在题目设置的时候会把答案答题的方向告诉考生,围绕出题者的思路去答可以保证大方向不出错。

第二是分清文体,正解运用术语。

语文答题有很多东西都是有专业术语的,在阅读理解中,有考生是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没有用专业术语就导致扣分。

例如如何突出文章主旨就有烘托、正托、反衬等术语需要考生在答题中表现出来。

第三是手法意识,体现语文的专业。

这个需要考生在答题的时候注意要有手法意识,了解文章所用的象征手法。

第四点,分层答题,规范答题细节。

就像是人都爱去摆放规范的超市买东西一样,阅卷的老师也喜欢整洁规范的答案。

陈正君表示,养成分层答题的能够让答案显得更有条理,阅卷老师一看就能把分数算出来,增加好的印象分。

中考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除了要把握以上四点注意外。

最让学生棘手的两个类型作用题和含义题,下面是一些技巧和指导。

作用题,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说说一个词语、句子、段落甚至是题目在文章中所呈现的作用,例如文中画线句子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个词有什么作用?

可否被替换?

这类题型都是作用题。

要把握这类题型,首先要把握问题的大方向,弄清楚整篇文章的主题写的是什么。

如果是人物的描写,就判断人物描写可能是为了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如果是环境描写,就是用来烘托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等等;如果是侧面描写,就往烘托主要人物方向去想。

其次,要注意手法意识。

看看这些词语、句子、段落是否用了一些修辞手法,考官想要考哪些手法。

最后,要结合全文的内容、结构、人物、主题来回答。

那什么是含义题呢?

含义就是既指什么又指什么,既指表面上的意思,又指隐含的东西。

把面上的东西说完之后再说隐含的。

往往有同学会丢1分或者0.5分,就是因为文字面上的没说,说了文字面上再说隐含会更好。

以考试常考的说说标题的含义为例,标题的含义常常有概括文章中心、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直接揭示中心等作用,这要求考生在通读全文之后了解文章的大方向才可以回答。

此外,还要注意含义题里面的实与虚的结合,要找出其背后的象征与联想,由物及人、由事寓理(情)等意义。

此外,在中考语文阅读题中,如果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答题,就试着把文章故事再概括一下,整理一下思路再答题,千万不可留白卷。

平时做阅读训练的时候也可以针对性地训练。

例如不擅长找议论文的观点就拿很多文章训练的时候只练习找观点这一道题。

这样既保证阅读量,同时书写量又不是很大,时间占用不太多。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7.04

一(28分)

1.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

(4分)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南北朝·刘勰)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1)翩▲然

(2)惟妙惟肖▲(3)斑lán▲(4)一fù▲对联

3.用诗文原句填空。

(10分)

(1)关关雎鸠,▲。

(《诗经·关雎》)

(2)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

(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4)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随风潜入夜,▲。

(杜甫《春夜喜雨》)

(6)▲,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而现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9)随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热播,有些导演将络文学的改编转向了经典文学的改编。

他们表示,改编一定要加入现代的流行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文学价值。

其实,他们真正的用意是迎合大众胃口,提高收视率,这真是“▲,▲”。

(用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句子回答)

班级开展“小说欣赏”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历史与英雄】

4.子豪同学在稿纸上写了几句话:

①《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水浒传》应该是英雄传奇的经典之作。

②历史与英雄是两个永恒的话题,它们在历代文人的妙笔之下,流淌出许多灿烂的篇章。

③其后的《隋唐演义》又加入新意,既有线索、形象,又能看到才子佳人的小说踪影。

④因为中国文人对历史有特殊的嗜好,以史为题材的小说都能将英雄表现得极为个性。

下列对上述几句话中的相关内容分析与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②句中的“灿烂的篇章”是偏正短语。

B.第③句中“其”是代词,“才子”是副词。

C.第

句中的“嗜好”“个性”为贬词褒用。

D.四句话衔接最紧密的排序应为④①②③。

5.梦妍同学读完《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将其中一小段改成了下面剧

本。

袁博同学想出演剧本中的“镇关西”,但他不知道“镇关西”当时是怎么样的心理

活动,于是,你走上前对他说:

“▲。

”(2分)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剧本片段)

鲁提辖郑屠!

镇关西提辖恕罪!

提辖请坐。

鲁提辖奉着经略相公钧旨:

要十斤精肉,切作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面。

镇关西使得,——你们快选好的切十斤去。

鲁提辖不要那等腌臜厮们动手,你自与我切。

镇关西说得是,小人自切便了。

【人情与世态】

6.“人情与世态”多反映在凡人的故事里,即所谓的“人情小说”。

下列对“人情小说”的相关文学常识搭配不当的一项是(▲)(2分)

A.《红楼梦》—曹雪芹—清代小说家B.《儒林外史》—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

C.《家》《春》《秋》—短篇小说—鲁迅D.《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法国作家

7.老舍的《骆驼祥子》可谓是“描摹世态,见其炎凉”。

露承同学搜集了下面两则材料,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

【材料一】

2017年1月22日,由北京市曲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北京曲剧经典《骆驼祥子》在天桥剧场隆重上演。

作为北京(2017)第三届天桥小年文化庙会暨老舍京味文化节的重头剧目,北京曲剧经典《骆驼祥子》再现舞台,受到京城观众的热烈欢迎。

据悉,本次演出是北京曲剧《骆驼祥子》首次在小年庙会期间亮相,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孙东兴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上演《骆驼祥子》,一是为了纪念老舍先生原著创作发表80周年,二是▲。

【材料二】

某地区初中生阅读的调查表

类别

特别喜欢

《骆驼祥子》等经典名著

28%

《玄界之门》等络小说

88%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25字,2分)

(2)结合材料二内容,为材料一中“《骆驼祥子》上演的原因”补充一条理由。

(2分)

二(38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2题。

(14分)

【古诗阅读】

辋川①六言(其五)

〔唐〕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

地名。

8.作者为什么要写“颜回”和“五柳先生”?

请结合前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3分)

【古文阅读】

登扫叶楼记①

〔清〕管同②

四望③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

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

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

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④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

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

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

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⑤,顾⑥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

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选自《因寄轩文集》)

[注释]①扫叶楼:

南京市清凉山名胜之一。

②管同:

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

③四望:

山名。

④挹:

牵孔,这里指接连。

⑤差远流俗:

尚能远离流俗。

⑥顾:

却,反而。

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乃未始一/至焉B.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

C.落木/齐下D.盖/远则其至必难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是楼起于岑山之巅▲

(2)艳若绮绣▲

(3)虽乡之所谓奇胜▲(4)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语及,因相携以往。

12.登上扫叶楼后,作者写景的顺序由▲到▲。

而后,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用自己的话或文中的话回答)(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12分)

幸福的醒客

周国平

中国的屈原,希腊的赫拉克利特,都早已把思想者喻为醒着的人,也有人将其喻为醒客,而把不思想的人喻为昏睡或烂醉之徒。

众人皆醉,惟我独醒,这诚然是痛苦的。

但是,做一个醒客,自有其清醒中的幸福。

而幸福与满足是两回事,不满足的人是醒着的人,他比满足的人幸福,在这不满足之中,醒客展开了对意义的寻求,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世界,且不满足的人更追求快乐的品质。

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能思想。

思想是人之为人的高级属性,思想的快乐是享受人的高级属性的快乐。

一个人一旦深尝到这种快乐,再也改不掉思想的习惯,他就成了一个醒客,从此以后,他在自己身上就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这又是一种幸福。

在醒客的快乐中,一项莫大的快乐是阅读人文经典。

人类精神始终在追求某些永恒的价值,这种追求已经形成为一个伟大的传统

,而人文经典则是这个传统的主要载体。

这个载体里有丰富的内容,能带给人们巨大的影响。

人文经典像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

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扎根在人类精神生活的至深土壤之中,正因为如此,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的个人的心灵中抽出新芽。

卡尔维诺列举经典作品的特征,有两点最为精辟: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阅读经典之妙趣,正在于发现和重温的双重喜悦。

思想离不开传统。

置身于传统之外,没有人能够成为思想者。

数学家陈景润,为了学习“歌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清晨三点起床学习,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中;马克思写《资本论》,研读过一千五百多种著作。

他们之所以成为醒客,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别人的精神传统中去,成为其中积极的一员。

所以,阅读经典是成为真正醒客的必由之路。

不过,走在这条路上,未必总是艰难跋涉,也完全可以轻松漫步。

林语堂曾经戏言:

大师带学生往往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沙龙里,抽着大烟斗闲聊,烟雾缭绕中就把学生熏陶出来了。

一本本书正像是一个个沙龙,让你听大师们聊天,并且逐渐加入他们的聊天,在快乐阅读中成为一个幸福的醒客。

阅读经典,就是在今天成为一个醒客,就是今天的醒客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醒客对话。

这时候你会发现,存在着一个醒客的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于历史的变迁和人间的喧哗而长存,把一切时代的思想者联结成一个整体。

走进经典的世界,与伟大的醒客们为伍,尽兴品尝思想的快乐吧。

(选自周国平《生命的品质》,有删改)

[注释]①传统:

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13.作者围绕“幸福的醒客”,表达了自己什么主张?

(2分)

14.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2分)

人文经典像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

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

15.阅读第四段,按要求答题。

(6分)

(1)请简要分析第四段的论证思路。

(3分)

(2)结合下列某一本名著内容,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是成为真正醒客的必由之路”的理解。

(3分)

《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

16.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醒客是幸福的。

(2分)

(三)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17—20题。

(12分)

【材料一】

生机

丰子恺

去年除夕夜买的一球水仙花,养了两个多月,直到今天方才开花。

  今春天气酷寒,别的花木萌芽都迟,我的水仙尤迟。

因为它到我家来,遭了好几次灾难,生机被阻抑了。

  第一次遭的是旱灾。

它于去年除夕到我家,当时因为我的别寓里没有水仙花盆,我特为跑到磁器店去买一只纯白的磁盘来供养它,可是不到一个月,盆与花就要别离。

为的是我要到石门湾去过阴历年,预期在缘缘堂住一个多月,希望把这水仙花带回去。

如何带法?

颇费踌躇。

工人阿毛提议:

“盘儿不要它,水仙花拔起来装在饼干箱里,携了上车,到家不过三四个钟头,不会旱杀的。

”我通过了。

水仙就与盘暂别,坐在饼干箱里旅行。

回到家里,大家纷忙得很,我也忘记了水仙花。

三天之后,阿毛突然说起,我猛然觉悟,找寻它的下落,原来被人当作饼干,搁在石灰甏上。

连忙取出一看,绿叶憔悴,根须焦黄。

阿毛说:

“不要紧。

”立刻把它供养在家里旧有的水仙花盆中,又放些白糖在水里。

幸而果然不要紧,过了几天它又欣欣向荣了。

  第二次遭的是水灾。

家里的水仙花盆中,原有许多色泽很美丽的雨花台石子。

有一天早晨,孩子们说石子里统是灰尘,他们把水仙花拔起,暂时养在脸盆里,把石子倒在另一脸盆里,掇到墙角的太阳光中,给它们一一洗刷。

  看的人越聚越多,女孩子最热心。

她们把石子照形状分类,照色彩分类,照花纹分类;然后品评其好坏……直到晚上,阿毛在墙角发见了石子的图案,叫道:

“咦,水仙花哪里去了?

”东寻西找,发见它横卧在花台边上的脸盆中,浑身浸在水里。

自晨至晚,浸了十来小时,绿叶已浸得发肿,发黑了!

阿毛说:

“不要紧。

”再用小石子给它扶持,坐在水仙花盆中,过了几天,竟然又开始发绿了。

  第三次遭的是冻灾。

水仙花在缘缘堂里住了一个多月。

其间春寒太甚,患难迭起,始终不能开花。

直到我要离开缘缘堂的前一天,它还是含苞未放。

我此去预定暮春回来,不见它开花又不甘心,以问阿毛。

阿毛说:

“用绳子穿好,提了去。

”我赞成。

于是水仙花倒悬在阿毛的手里旅行了。

它到了我的寓中,仍旧坐在原配的盆里。

雨水过了,不开花。

惊蛰过了,又不开花。

阿毛说:

“不晒太阳的原故。

”就掇到阳台上,请它晒太阳。

今年春寒殊甚,阳台上虽有太阳光,同时也有料峭的东风,使人立脚不住。

所以人都闭居在室内,从不走到阳台上去看水仙花。

  直到次日清晨,阿毛叫了:

“啊哟!

昨晚水仙花没有拿进来,冻杀了!

”(A)一看,水仙花的鳞茎冻得像一块圆圆、白白的石头,叶子冻得像许多绿绿的翡翠条。

惋惜,赶快拿进来,放在火炉边。

久之久之,盆里的水溶了,花里的水也溶了;但是叶子很软,一条一条弯下来,叶尖儿垂在水面。

阿毛说:

“糟了。

”但是看它的花蕊还是笔挺地立着。

阿毛随后说:

“索性拿到灶间里去,暖些,我也可以常常顾到。

”我赞成。

垂死的水仙花就被从房中移到灶间。

  谁说水仙花清?

它也像普通人一样,需要烟火气的。

自从移入灶间之后,叶子渐渐抬起头来,花苞渐渐展开。

今天花儿开得很好了!

阿毛送它回来,我见了心中大快。

此大快非仅为水仙花。

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选自丰子恺《白鹅》,有删改)

【材料二】

 

丰子恺画作《生机》

【材料三】

抗日战争让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之中。

1936年丰子恺写下《生机》一文,1938年创作了画作《生机》。

【材料四】

水仙,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水仙的叶是从鳞茎顶端抽出来的。

(B)鳞茎,呈盘状,上有肥厚多肉的鳞叶,内贮藏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

叶狭长带状。

一般每个鳞茎可抽花茎1-2枝,多者可达8-11枝,伞状花序。

17.材料一中的水仙花每一次遭受灾难后依然“生机”,何以见得?

请分别概括。

(3分)

18.材料一中的画横线句有什么作用?

(2分)

19.分析材料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说说它们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3分)

(A)一看,水仙花的鳞茎冻得像一块圆圆、白白的石头,叶子冻得像许多绿绿的翡翠条。

(B)鳞茎,呈盘状,上有肥厚多肉的鳞叶,内贮藏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

叶狭长带状。

20.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从“画面内容”与“画面含义”两方面,为材料二配写一段解说词。

(4分)

三(54分)

21.按要求修改下面习作。

(4分)

院子口的梧桐树

奶奶不曾没有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

但在我看来,她却满腹经纶,尤其是奶奶自编自创的那些童谣,一直流淌在我童年记忆的长河里。

夏日的燥热刚刚退去,月上中天,皎洁温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静与祥和。

每晚睡觉前,院子口的那棵梧桐树下,年幼的我依偎在奶奶的怀抱中,奶奶一边用手拍着我,一边念叨着:

“娃娃乖,穿花鞋,花鞋哪?

猫拉了,猫哪?

上树啦。

月光越来越淡,薄得几乎透明。

奶奶一遍又一遍不知疲倦念叨着,奶奶的童谣犹如一支催眠曲,伴我入眠,直到我酣然入睡……。

(1)文中画线句用词重复,应改为▲(1分)

(2)最后一段有一处标点错误,修改意见:

▲(1分)

(3)此标题不太恰当,请结合文意改写一个标题,并说说这样改写的理由。

(2分)

标题:

《▲》理由:

22.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有句经典的台词:

“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

它赐

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是的,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

阅读上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50分)

要求:

(1)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7.04

一(28分)

1.(4分)用正楷字或行楷字书写,1分;书写正确,1分;端正,1分;美观,1分。

2.(4分)

(1)piān

(2)xiào(3)斓(4)副(每空1分)

3.(10分)

(1)在河之洲

(2)思而不学则殆(3)直挂云帆济沧海(4)千树万树梨花开(5)润物细无声(6)沉舟侧畔千帆过(7)会挽雕弓如满月(8)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每空1分,有错、漏、添、倒一处,该空不得分)

4.(2分)A

5.(2分)你好!

在这个剧本里,镇关西的心理是很紧张、害怕的。

(礼貌用语1分,心理1分)

6.(2分)C

7.(4分)

(1)(2分)曲剧《骆驼祥子》隆重上演受到京城观众的热烈欢迎。

(2)(2分)示例:

希望初中生们多阅读《骆驼祥子》这一类的经典文学作品。

二(38分)

(一)(14分)

8.(3分)第一、二句描绘了恬静远处小村庄,袅袅的炊烟、云雾缭绕的高山,挺立的青松,表达

诗人对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也表明了诗人安于颜回、陶渊明那样清贫的宁静生活。

9.(2分)A

10.(4分)

(1)这

(2)好像(3)通“向”,从前(4)……的原因(每空1分)

11.(2分)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

(每句1分)

12.(3分)近远(每空1分);行事不应该好高骛远,在眼前得之容易的事物中,也有着使人赏心悦目的内在价值。

(或“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或“不能有轻‘易’重‘难’的心理;或“不能只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

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从未去过。

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

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大树茂密,山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

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

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

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

我的见识,自认为还能远离世俗(高于一般人),却也不能知道奇丽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近处的美景而想远游的地步,(由此而看)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

虽然如此,(但这一次)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失去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二)(12分)

13.(2分)走进经典的世界,与伟大的醒客们为伍,尽兴品尝思想的快乐。

14.(2分)运用比喻论证,把“人文经典”比作“圣殿”,通俗易懂地论证了人文经典的丰富以及带给人们的影响。

15.(6分)

(1)(3分)先提出论点“思想离不开传统”,再举“陈景润”“马克思”的例子进行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阅读经典是成为真正醒客的必由之路”。

(2)(3分)示例:

《童年》中,童年的阿廖沙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环境里,外祖母给予他无私的爱,阅读这本书,让苦难中的人增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16.(2分)醒客在不满足中,展开了对意义的寻求,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世界;醒客更追求快乐的

品质;醒客能享受思想的快乐。

(回答两点即可,每点1分)

(三)(12分)

17.(3分)第一次遭受旱灾后,过几天又欣欣向荣了;第二次遭受水灾后,叶子由黑变绿第三次冻灾后,花蕊还是笔挺地立着。

18.(2分)渲染了寒冷的气氛,为自己闭居在室内交代了原因,为水仙花受冻埋下了伏笔,还从侧面衬托了水仙花的生机活力。

19.(3分)(A)句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鳞茎和水仙花叶子受冻后的形状,表达了作者对受冻水仙花的惋惜之情。

(如果从叠词的角度赏析也可)(B)句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准确且生动地说明了鳞茎和水仙花的形状。

20.(4分)一只蜻蜓飞向一株从砖缝里钻出来的新苗,新苗和蜻蜓勾画出一种静态与动态的生命,相互辉映,象征着困境中也孕育着希望,告诉人们即便在困境中也要顽强。

(画面内容2分,画面寓意2分)

三(54分)

21(4分)

(1)(1分)奶奶不曾上过一天学(或“奶奶没有上过一天学”)

(2)(1分)删除句号(或“删除省略号”)(3)(2分)示例:

流淌在记忆里的童谣此篇文章主要写我对奶奶童谣的怀念,而梧桐树只是文中的一个景物,原标题偏离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2.(50分)参照南京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积累·运用(30分)

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10分)

(1)       ▲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       ▲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无可奈何花落去,         ▲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4)学而不思则罔,          ▲             。

(《论语•为政》)

(5)白居易的《观刈麦》中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