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256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docx

《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docx

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舟泊桐江

赵湘①

严子陵②边水自流,夕阳无语倚松舟。

乍逄风月羞为客,及到溪山识尽秋。

移树断蝉初过雨,立沙孤雁偶随鸥。

乡心旅思何人会,芦草萧萧一笛幽。

【注】①赵湘,祖籍南阳(今河南省西南部),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宋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官庐江(今属安徽省合肥市)尉。

②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

隐居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畔。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讲究炼字,如“自”“羞”,平凡中见奇崛,写出了诗人深刻的感受。

B.颈联采用拼贴剪辑的手法,写人在船中一路看到的风景,写得有声有形。

C.前面三联重在写景,景情相生;尾联抒情,又借景点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D.本诗和杜甫的《蜀相》一样,都涉及历史人物,以历史为客体,借古讽今。

15.诗的首联景中有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D15.江水“自流”,夕阳“无语”,孤舟“倚松”,诗人描绘了一幅江边薄暮时分静谧安详、悠然自在的秋景图,但眼前寂静安详的秋色,反使他倍感孤独和怅惘,触动了客居他乡的愁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屈原追求高洁品质,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

(2)李白《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达期待施展抱负的愿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结尾写客人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答案】

(1).制芰荷以为衣兮

(2).集芙蓉以为裳(3).闲来垂钓碧溪上(4).忽复乘舟梦日边(5).相与枕藉乎舟中(6).不知东方之既白

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彭蠡湖中望庐山

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黜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①,况兹怀远公②。

我来限于役③,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注:

①尚子,东汉时隐士。

②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

③于役:

有事远行。

9.本诗前十句是怎样围绕“湖中望山”展开的?

请简要分析。

10.诗歌后八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9.一二两联写天风来临,挂帆起航,行于茫茫烟波之上,为“湖中望山”预作铺垫;第三联紧扣“望”字,写船至中流,所见庐山气势雄伟,巍峨高峻之远景;四五两联紧扣“山”字,写黎明至日岀,庐山之妩媚多姿、绚丽多彩。

10.

(1)敬仰高僧,追慕古人的归隐情怀;

(2)漫游淮海,未暇停留的遗憾之情;(3)岁碁时穷、年华易逝的人生慨叹;(4)流连忘返,对庐山风光的神往热爱。

诗歌赏析:

孟浩然写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

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

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

“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

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

第四句开始进入题意。

虽然没有点明彭蠡湖,但“渺漫”这个双声词,已显示出烟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扣题。

“匡阜”是庐山的别称。

作者“见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进中,“势压九江雄”的“压”字,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峻。

“压”字之前,配以“势”字,颇有雄镇长江之滨,有意“压”住滔滔江流的雄伟气势。

这不仅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而且显得那样虎虎有生气。

以下四句,紧扣题目的“望”字。

浩渺大水,一叶扁舟,远望高山,却是一片“黛色”。

这一“黛”字用得好。

“黛”为青黑色,这既点出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渐显露出鱼肚白。

高耸的庐山,在“曙空”中,显得分外妩媚。

天色渐晓,红日东升,庐山又是一番景象。

崔巍的香炉峰,抹上一层日光,读者是不难想象其美丽的。

而“瀑水喷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赞叹不已。

以虹为喻,不仅表现庐山瀑布之高,而且显示其色。

飞流直下,旭日映照,烟水氤氲,色如雨后之虹,高悬天空,显得绚丽多彩。

这样秀丽的景色,本该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却勾起了作者的满腹心事。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脱隐逸的思想。

东晋高僧慧远,他本来是要到罗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便毅然栖息东林。

“追”“怀”二字,包含了作者对这两位摆脱世俗的隐士高僧是多么敬仰和爱戴;“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显露出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为“于役”,是因为他还要继续到长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广大地区去漫游,如今整个行程还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时间却将要完了。

“淮海”、“星霜”这个对偶句,用时间与地域相对,极为工稳而自然,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

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对以上四句又是一个转折。

末两句暗寓出诗人不留在庐山,但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表现出诗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

这虽是一首古诗,但对偶句相当多,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

譬如“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中的“黯黮”与“峥嵘”,都是叠韵词。

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连字形也相对了。

《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于此可见一斑。

此诗结构极为紧密。

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由“舟子”而写到“挂席”,坐船当是在水上,到“中流”遂见庐山。

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

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

见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然后写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

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的感觉。

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正是它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3)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日星隐耀,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5)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

(6)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论语》)

(7)视其所以,观其所由,______________。

(《论语》)

(8)集大成也者,______________。

(《孟子》)

【答案】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直挂云帆济沧海(3).娇儿恶卧踏里裂(4).山岳潜形(5).又恐琼楼玉宇(6).不义而富且贵(7).察其所安(8).金声而玉振之也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完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①

苏轼

门外东风雪洒裾。

山头回首望三吴。

不应弹铗为无鱼②。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

时平不用鲁连③书。

注:

①上党:

上党近辽,偏远险要。

学官:

负责地方文教,职位不显。

②弹铁为无鱼:

战国冯谖嫌生活清苦弹剑作歌。

③鲁连:

即战国鲁仲连,擅长外交,梅庭老也有此才华。

9.请简要概括上阕的内容。

10.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9.分别时的环境;友人回首不舍的情态;对友人的劝慰。

10.上党地区偏远险要,对友人未来处境的担忧;先生具有古代儒人之风,对友人才华的赞许;借用典故,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见复关,__________。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氓》)

(2)孔子曰:

“君使臣以礼,____________。

”(《论语·八佾篇》

(3)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4)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5)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6)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7)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8)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泣涕涟涟

(2).臣事君以忠(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4).夕揽洲之宿莽(5).不求闻达于诸侯(6).艰难苦恨繁霜鬓(7).别有幽愁暗恨生(8).泣孤舟之嫠妇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唐叔良溪居

张羽①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②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①张羽:

元末江南诗人。

②香灺(xiè):

灺,灯烛灰,此指香灰。

9.诗中的颔联、颈联是从哪些方面、如何表现溪居主人的生活状况的?

10.全诗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9.①居住环境方面:

居中所望之景。

东边村落下了一场阵雨,仍然能看到西边村落那边的落日;住所周围有“疏林映水”等清幽的景象,不知不觉中已到秋天。

②日常活动方面:

唐氏白日里背着药囊行医、手持诗书漫步,夜晚静坐于灯烛中看那灯火闪烁。

③虚实结合、白描等艺术手法。

10.塑造了一位在溪居的行医济世、诗书自遣,闲散淡泊的世外隐士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其生活的仰慕之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信誓旦旦,________。

(《诗经·氓》)

(2)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

(《论语·述而》)

(3)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4)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_________,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________,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答案】

(1).不思其反

(2).于我如浮云(3).辩乎荣辱之境(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5).海上生明月(6).凌万顷之茫然(7).赢得仓皇北顾(8).谈笑有鸿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

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

反、辩、宫阙、做、生、万顷、赢得、仓皇、鸿儒。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

 [注]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

嫖姚:

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15.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14.C。

“主动请缨出使,深人敌营不辱使命”错误,诗中有“误落胡尘里”,注释也有“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

15.(6分,每条2分)

(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

(2分)

(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2分)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2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 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①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

满袖尘埃推不去。

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

且尽清樽公莫舞②。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张榘:

南宋词人。

②辛弃疾有词“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清晨,天边淡月,板桥浓霜,瑟瑟西风,枯叶漫舞,菊花含羞;悠远的鸡鸣声中,“嘚嘚”的马蹄,朝那宁静的山野之村行去:

一幅荒村行旅图首先呈现于眼前。

B.“马蹄”三句,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意境,一词一景,使本不相关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感情浓烈的图画。

C.“秋在黄花羞涩处”一句,“羞涩”二字极妙。

以拟人、动作描写和双关手法写出黄花经一夜浓霜摧打,还没有抬起头来,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情状,又表达出词人无限愁苦的心情。

D.时隔十载,词人旧地重游,已是物是人非,“身名都被儒冠误”。

杜甫诗云: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词人借杜甫诗意来表达自己际遇,“身”与“名”都为儒冠所误,可见愤慨之深。

(2)词作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感情,试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答案】

(1)C;

(2)①误入仕途的怨恨与懊悔。

②被檄出郊的苦痛、郁闷与无奈。

③对官场得势小人的讽刺警告。

④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

⑤对国家命运及个人前途的伤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 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①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

满袖尘埃推不去。

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

且尽清樽公莫舞②。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张榘:

南宋词人。

②辛弃疾有词“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清晨,天边淡月,板桥浓霜,瑟瑟西风,枯叶漫舞,菊花含羞;悠远的鸡鸣声中,“嘚嘚”的马蹄,朝那宁静的山野之村行去:

一幅荒村行旅图首先呈现于眼前。

B.“马蹄”三句,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意境,一词一景,使本不相关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感情浓烈的图画。

C.“秋在黄花羞涩处”一句,“羞涩”二字极妙。

以拟人、动作描写和双关手法写出黄花经一夜浓霜摧打,还没有抬起头来,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情状,又表达出词人无限愁苦的心情。

D.时隔十载,词人旧地重游,已是物是人非,“身名都被儒冠误”。

杜甫诗云: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词人借杜甫诗意来表达自己际遇,“身”与“名”都为儒冠所误,可见愤慨之深。

(2)词作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感情,试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答案】

(1)C;

(2)①误入仕途的怨恨与懊悔。

②被檄出郊的苦痛、郁闷与无奈。

③对官场得势小人的讽刺警告。

④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

⑤对国家命运及个人前途的伤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朱庆馀所居贾岛 

天寒吟竟晓,古屋瓦生松。

 

寄信船一只,隔乡山万重。

 

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

 

每忆江中屿,更看城上峰。

[注]朱庆馀,曾有“画眉深浅入时无”诗句,得张籍引荐,考取进士。

贾岛,唐河北道幽州范阳人。

文宗时被排挤,贬长江主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描写朱庆馀居所,“古屋瓦生松”一句形象地描画出一幅冬晨老屋图景。

 

B.颔联以一只寄信之船入笔,写诗人羁旅在外的愁苦,表达对遥远家乡的思念。

 

C.贾岛在朱庆馀居所题诗,是希望自己能引起当权者的关注,得到引荐与重用。

 

D.尾联刻画了一个遥看城外山峰,怅然回忆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难以言状的感叹。

15.本诗颈联“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一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14.【答案】C

【解析】C项,“希望自己能引起当权者的关注,得到引荐与重用”错,本诗的情感更多的是表达落寞和乡思,即便思及朱庆馀的故事,也不过是由人及己,生出感叹而已。

15.【答案】颈联以白描手法写了冬树、飞鸟、沙岸、雪窗、钟楼等凄冷意象。

鸟儿飞来,停在沙岸的树上,雪花从钟楼的窗口飞落进来。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委婉表达出凄冷、落寞、孤独之情。

(每点3分)

【解析】形象、语言和主题情感是重点,明显的表达技巧要关注。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石湖仙·寿石湖居士①

姜 夔

松江烟浦,是千古三高②游衍佳处。

须信石湖仙,似鸱夷③翩然引去。

浮云安在,我自爱绿香红舞。

容与,看世间几度今古。

卢沟④旧曾驻马,为黄花闲吟秀句。

见说胡儿,也学纶巾欹雨。

玉友金蕉,玉人金缕,缓移筝柱。

闻好语,明年定在槐府⑤。

【注】①石湖居士: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成大的号。

②三高:

代指古代隐逸、放达之士。

③鸱夷:

春秋时期范蠡功成身退,变姓名为鸱夷子皮。

④卢沟:

卢沟桥,金都(今北京)名胜。

乾道六年范成大曾出使金国。

⑤槐府:

古代三公的官署或宅第。

9.上阕从哪些方面可看出范成大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分)①居住环境;②人生志向;③兴趣爱好;④生活态度(胸襟气度)。

(每点1分,答对4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10.(6分)①“卢沟旧曾驻马”等,表达对范成大功业的颂扬;②“玉友金蕉,玉人金缕,缓移筝柱”表达对范成大寿宴的祝贺;③“明年定在槐府”表达对范成大美好前程的祝愿。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李贺①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①李贺是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而且一生郁郁不得志,英年早逝。

②三梁:

古人帽中横的硬村,用竹制成。

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

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二句,俯看竹子倒映水中、水波荡漾,仰观竹影凌空而上,一片生机。

B.三、四句写竹林小径所见,笋尖上挂着露珠,竹根快被青苔遮住,环境十分幽雅。

C.诗的前四句写竹子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为后面诗人直抒其志作了充分铺垫。

D.后四句转换笔法,描写竹子的功用,寄寓作者的感慨,抒发了作者的怀抱与希望。

15.有人评价这首诗以一“喜”字贯穿全诗,你同意吗?

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14.(3分)C(“直抒其志”错,这首诗是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

15.(6分)

(1)同意。

首先,在诗人的眼中,无论是竹子水中倒影的姿态,还是挺拔向上的状态,都充满了生机,可爱的翠竹,幽雅的环境,给诗人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感。

其次,诗人写竹,意在寄兴。

诗人怀不世之才,自信中充满期许,渴望能像竹子一样被重用,济世报国,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喜”溢于诗中。

(2)不同意。

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虽然令诗人歆羡和感慨,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于吟物之中寄托自己的失意,所以是明“喜”实“愁”,以乐见衬悲情。

(可以任选观点作答,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销愁斗几千。

【注】①宝剑篇:

唐郭震因上诗歌《宝剑篇》而受武则天赏识。

②新丰酒:

初唐马周游历长安时住新丰旅舍,因受冷遇,遂取酒独酌;后受到太宗赏识,拔居高位。

9.本诗颔、颈两联是怎样表现“凄凉”之感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赏析首尾两联的用典。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①以物喻人,凋零黄叶更加风雨摧残,象征自己身世的凄凉遭际。

②苦乐对比,以青楼管弦的热闹,对比作者羁旅漂泊的凄凉境况。

③以友衬己,新知遭诋毁,旧交关系疏远,写出诗人孑然孤独的凄凉困境。

(每点2分)

10.①就近取事:

都用本朝之事,使郭、马被重用和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归的对比更强烈,流露出对初唐开明政治的欣慕之情。

(3分)②意蕴丰富:

既透露不甘沉沦、想要匡时济世的胸怀,又委婉表达志向无法实现时内心无处排遣的苦闷。

(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的一面。

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觉得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

D.本诗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变化相同。

15.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最后两句的大意:

不要说我们老了,你看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

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相信暮年还可以有美丽人生,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