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西医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564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9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西医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考研西医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考研西医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考研西医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考研西医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西医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docx

《考研西医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西医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西医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docx

考研西医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1考研西医综合“一对一”模拟试题

【魏保生老师原创,请勿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l.下列生理活动中,存在负反馈控制的是

A.动作电位的产生B.甲亢患者T3对TSH的影响C.排便反射的过程D.兴奋的突触传播

【答案与解析】B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过程中有许多环节都可通过负反馈而实现自动控制,人体生理活动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负反馈控制都有一个调定点。

调定点是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

如正常动脉血压的调定点约为100mmHg,当各种原因使血压偏离调定点时,即可通过上述反馈控制(压力感受性反射),使血压回到正常水平,从而维持正常血压的相对稳定。

血中葡萄糖水平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

B细胞对血糖水平的变化十分敏感,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水平降低(负反馈),当血糖为300mg/100ml时达最大分泌反应;当血糖水平降至正常时,胰岛素分泌也迅速减少,当降到50mg/100ml时则无胰岛素分泌。

动作电位和排便有正反馈参与,而兴奋的突触传递并无自动控制参与。

突触传递的过程:

当突触前神经元有冲动传到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前膜上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细胞外Ca2+进入末梢轴浆内,导致轴浆内Ca2+浓度的瞬时升高,由此触发突触囊泡的出胞,引起末梢递质的量子式释放。

然后,轴浆内的Ca2+通过Na+-Ca2+交换迅速外流,使Ca2+浓度迅速恢复。

甲亢患者T3对TSH的影响是抑制,属于负反馈的例子。

2.胰岛素作用的转导的方式是

A.受体G蛋白AC途径B.受体G蛋白LC途径C.离子通道受体途径D.酪氨酸酶受体途径

【答案与解析】D     根据膜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跨膜信号转导的路径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离子通道型受体分子是一种同时具有受体和离子通道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属于化学门控通道。

它们接受的化学信号绝大多数是神经递质,故也称递质门控通道,又由于激活后可引起离子的跨膜流动,所以又称促离子型受体。

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转导。

例如,骨骼肌终板膜上的ACh受体阳离子通道被神经末梢释放的ACh激活后,引起Na+和K+的跨膜流动,使膜两侧离子浓度和电位发生变化,并进一步引发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

2.G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linkedreceptor)本身不具备通道结构,也无酶活性,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质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转导的,因此也称促代谢型受体(metabotropicreceptor)。

这里所涉及的信号蛋白包括G蛋白耦联受体本身、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和蛋白激酶等。

3.酶联型受体也是一种跨膜蛋白,但每个受体分子只有1次穿膜。

它结合配体的结构域(受体部分)位于质膜的外表面,而面向胞质的结构域则具有酶活性,或者能与膜内侧其他酶分子直接结合,调控后者的功能而完成信号转导。

酶联型受体有几个类型,其中较重要的有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和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通过此类方式起作用。

3.用Nernst公式计算,静息电位值

A.恰等于K平衡电位B.恰等于Na+平衡电位C.多近于Na+平衡电位D.略小于K+平衡电位

【答案与解析】D     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膜对K+的净通量为零,于是不再有K+的跨膜净移动,而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就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为K+平衡电位。

也就是静息电位。

如果细胞在安静时,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由K+外流形成的电位差和此电位差对抗K+外流的力量相等时的平衡电位,就是静息电位。

然而,细胞在安静时,也对Na+有通透性,胞外Na+浓度高于胞内,因此,在产生K+外流的同时,也有Na+内流,但由于对Na+的通透性与对K+的通透性比较是很小的,故静息电位比K+平衡电位负得少一点,绝对值小于K+平衡电位。

4.可导致红细胞沉降速率增快的影响因素是

A.血细胞比容增大B.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C.红细胞脆性增大D.血浆白蛋白量增多

【答案与解析】B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stability)。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k)。

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沉降率为0~15mm/h,成年女性为0~20mm/h。

沉降率愈快,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在某些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rouleauxformation)。

发生叠连后,红细胞团块的总表面积与总体积之比减小,摩擦力相对减小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决定红细胞叠连快慢的因素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而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

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的含量增多时则可抑制叠连发生,使沉降率减慢。

5.女,40岁,孕30周单胎畸形,入院行引产术。

婚育史:

孕4产1。

查体:

T37.5℃,BP135/80mmHg,实验室检查:

Hb73g/L,WBC8.2*109/L,Plt200*109/L,ABO血型为A型,Rh血型CCdEE。

术前为改善贫血应输注

A.A型RhD阳性悬浮红细胞B.AB型RhD阴性悬浮红细胞

C.B型RhD阴性悬浮红细胞D.A型RhD阴性悬浮红细胞

【答案与解析】D     与ABO系统不同,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只有当Rh阴性者在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才会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免疫性抗体,输血后2-4月血清中抗Rh抗体的水平达到高峰。

因此,Rh阴性受血者在第一次接受Rh阳性血液的输血后,一般不产生明显的输血反应,但在第二次或多次输入Rh阳性的血液时,即可发生抗原一抗体反应,输入的Rh阳性红细胞将被破坏而发生溶血。

Rh系统与ABO系统之间的另一个不同点是抗体的特性。

Rh系统的抗体主要是lgG,因其分子较小,因而能透过胎盘。

当RH阴性的孕妇怀有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D抗原可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免疫性抗体,主要是抗D抗体。

这种抗体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造成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

由于一般只有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才有足量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而母体血液中的抗体的浓度是缓慢增加的,故Rh阴性的母体怀第一胎Rh阳性的胎儿时,很少出现新生儿溶血的情况;但在第二次妊娠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可进入胎儿体内而引起新生儿溶血。

若在Rh.阴性母亲生育第一胎后,及时输注特异性抗D免疫球蛋白,中和进入母体的D抗原,以避免Rh阴性母亲致敏,可预防第二次妊娠时新生儿溶血的发生。

6.心动周期中,室内压升高速率最快的时相是

A.心房收缩期B.等容收缩期C.快速射血期D.减慢射血期

【答案与解析】B      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力开始升高;当超过房内压时,心室内血液出现由心室向心房反流的倾向,但这种反流正好推动房室瓣,使之关闭,血液因而不至于倒流。

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因血液是不可压缩的液体,这时心室肌的强烈收缩导致室内压急剧升高,以致主动脉瓣开启的这段时期,称为等容收缩相。

其特点是室内压大幅度升高,且升高速率最快。

故选B。

7.当人处于直立位时,身体中大多数容量血管都处于心脏水平以下,如果站立不动,由于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充盈扩张,可比在卧位时多容纳多少血液

A.300~500mlB.400~600mlC.700~800mlD.800~1000ml

【答案与解析】B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的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当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因而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反之,血量减少或容量血管舒张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则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2)心脏收缩力量:

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则可从静脉抽吸血液。

如果心脏收缩力量较强,射血分数较高,心舒期心室内压就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也就较大。

右心衰竭时,射血能力显著减弱,心舒期右心室内压将增高,血液淤积在右心房和大静脉内,静脉回心血量明显减少。

患者可出现颈外静脉怒张,肝充血肿大,下肢浮肿等体征。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人体在直立状态下,如果下肢进行肌肉活动,与没有肌肉活动时的静脉回心血量不同。

一方面,由于肌肉收缩时肌肉内和肌肉问的静脉受到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另一方面,因静脉内存在瓣膜,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骨骼肌和静脉瓣膜一起,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这种“泵”称为“静脉泵”或“肌肉泵"。

(4)呼吸运动:

由于胸膜腔内压为负压,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较大,经常处于充盈扩张状态。

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膜腔负压值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进一步降低,因此有利于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

由于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也相应增加。

(5)体位改变:

当人体从平卧位转为直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可因跨壁压增大而充盈扩张,容量增大,故回心血量减少。

因为当人处于直立位时,身体中大多数容量血管都处于心脏水平以下,如果站立不动,由于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充盈扩张,可比在卧位时多容纳400~600ml血液,这部分血液主要来自胸腔内的血管。

这样就造成体内各部分器官之间血量的重新分配,导致回心血量暂时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搏出量减少和收缩压降低。

如果人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站立不动,回心血量就会明显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脑部供血不足,可引起头晕甚至昏厥。

8.体内C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A.组织液B.细胞外液C.毛细血管血液D.静脉血液

【答案与解析】A     体内CO2产生的源头为细胞代谢,CO2的排出是顺浓度梯度,依次经过细胞内液一组织液一毛细血管血液一静脉一肺动脉一肺,所以细胞内液CO2分压最高。

9.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则主要是

A.动脉血液中CO2分压B.动脉血液中HCO3-分压

C.外周血液中的H+浓度D.在机体低氧时驱动呼吸运动

【答案与解析】D     在延髓还存在一些不同于呼吸中枢但可影响呼吸活动的化学感受区,这些区域被称为中枢化学感受器,以别于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部的浅表部位,左右对称,可分为头、中、尾三个区。

头端和尾端区都有化学感受性;中间区不具有化学感受性,可能是头端区和尾端区传入冲动向脑干呼吸中枢投射的中继站。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性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而不是CO2。

但血液中的CO2能迅速通过血一脑屏障,使化学感受器周围细胞外液中的H+浓度升高,从而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引起呼吸中枢兴奋。

由于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CO2与水的水合反应很慢,所以对CO2的反应有一定的时间延迟。

血液中的H+不易通过血一脑屏障,故血液pH的变动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较小,也较缓慢。

中枢化学感受器与外周化学感受器不同,它不感受低氧的刺激,但对H+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高,反应潜伏期较长。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功能可能是调节脑脊液的H+浓度,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稳定的pH环境;而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则主要是在机体低氧时驱动呼吸运动。

10.下列选项中,促进胃排空的是

A.壁内神经反射B.肠-胃反射C.胃酸D.促胰液素

【答案与解析】A    1.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

①胃排空的速率通常与胃内食物量的平方根成正比,胃内的食物量大,对胃壁的扩张刺激就强,通过壁内神经丛反射和迷走一迷走反射,可使胃的运动加强,从而促进排空;②食物的机械扩张刺激或化学刺激(主要是蛋白质消化产物),可引起胃窦部G细胞释放胃泌素,后者可促进胃体和胃窦的收缩,有利于增加胃内压,但同时又能增强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其综合效应是延缓胃的排空。

2.十二指肠内抑制胃排空的因素:

①肠一胃反射。

进入小肠的酸、脂肪、脂肪酸、高渗溶液以及食糜本身的体积等,均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化学、渗透压和机械感受器,通过肠一胃反射而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减慢。

肠一胃反射对胃酸的刺激尤其敏感,当小肠内的pH降低到3.5~4.0时,反射即可发生,因而可延缓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②胃肠激素。

当大量食糜,特别是酸或脂肪进入十二指肠后,可引起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等,这些激素可抑制胃的运动,从而延缓胃的排空。

11.下列选项中,能增加Ca2+离子在小肠吸收的是

A.低钙饮食B.植酸C.草酸盐D.磷酸盐

【答案与解析】A    6版教材有,而7版教材没有的内容。

钙的吸收1)从食物中摄入的钙,30%~80%在肠内被吸收。

2)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有维生素D和机体对钙的需要状况。

3)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4)机体钙缺少或对钙的需要增加时,如低钙饮食、儿童和哺乳期的妇女,钙的吸收增加。

5)体内钙较多时,钙的吸收减少。

6)葡萄糖可刺激Ca2+的吸收,而脂肪、草酸盐、磷酸盐、植酸等由于可与Ca2+形成不溶性复合物而抑制Ca2+的吸收。

7)酸性环境可增加Ca2+的吸收,而碱性环境则降低Ca2+的吸收。

8)Ca2+可通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顶端膜上的钙通道顺电化学梯度进入胞质,然后与胞质中的钙结合蛋白结合。

9)进入细胞的Ca2+由基底侧膜上的Ca2+-H+-AIP酶(即Ca2+泵)及Na+-Ca2+交换体释放到细胞外间隙。

10)Ca2+还可以膜囊泡的形式存在于胞质内,并在基底侧膜以出胞的方式释放。

11)钙结合蛋白也可促进后一种途径的Ca2+释放。

12)1,25.(0H)2维生素D,可通过诱导小肠上皮细胞钙结合蛋白及Ca2+-H+-ATP酶的合成而促进钙的吸收。

13)部分钙还可通过细胞旁途径被吸收。

12.混合食物呼吸商为

A.1B.0.78C.0.8D.0.82

【答案与解析】D    1988和1990年的重复考题。

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不需要实测呼吸商,只需测出一定时间的耗氧量,再乘以混合食物呼吸商(0.82)时的氧热价(4.825),换算即可。

13.在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

A.辐射B.传导C.对流D.蒸发

【答案与解析】D    人体散热的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散热几种方式。

其中在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以上几种方式都有效,但是以辐射散热为主;在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只有蒸发散热一

14.下列选项中,能使肾小球滤过率升高的是

A.肾血流量增多B.肾小球囊内压降低C.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答案与解析】B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如在血容量减少,剧烈运动,强烈的伤害性刺激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入球小动脉强烈收缩,导致肾血流量、肾小球毛细血管血量和毛细血管血压下降,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2)囊内压:

当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或任何原因引起输尿管阻塞时,小管液或终尿不能排出,可引起逆行性压力升高,最终导致囊内压升高,从而降低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

(3)血浆胶体渗透压:

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或病理情况下肝功能严重受损,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或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丧失,都会导致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4)肾血浆流量:

当肾血浆流量增大时,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缓,滤过平衡点向出球小动脉端移动,甚至不出现滤过平衡的情况,故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反之,当肾血浆流量减少时,滤过平衡点则靠近入球小动脉端,故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当肾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引起入球小动脉阻力明显增加时,如剧烈运动、失血、缺氧和中毒性休克等情况下,肾血流量和肾血浆流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也显著降低。

(5)滤过系数(Kf)是指在单位有效滤过压的驱动下,单位时间内经过滤过膜的滤液量。

Kf是k和s的乘积,k是滤过膜的有效通透系数,s为滤过膜的面积。

因此,凡能影响滤过膜通透系数和滤过面积的因素都能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最大的迷惑选项是肾血流量增多,肾血流量增多改变的是平衡点

15.尿液浓缩的部位主要是

A.近端小管B.髓质集合管C.髓袢升支粗段D.远曲小管

【答案与解析】B    易错选D。

尿液的稀释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注意:

远端小管包括髓袢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

在髓袢升支粗段末端,小管液是低渗的。

因为只有在髓袢升支粗段大量的Na+和CI-被主动重吸收,而对水不具有通透性。

尿液浓缩主要发生在髓质集合管。

16.视网膜中央凹对光的感受高其主要原因是

A.感光色素含量高B.感光细胞的兴奋性高

C.低程度汇聚或无汇聚的“单线联系”D.感光色素处于合成状态

【答案与解析】C    2009年的重复考题。

人类的感光细胞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间的联系中普遍存在会聚现象。

已知视杆细胞在与双极细胞之间的联系中存在会聚现象;而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之间的会聚程度要小得多,在中央凹处常可见到一个视锥细胞仅与一个双极细胞联系,而该双极细胞也只同一个神经节细胞联系的一对一的“单线联系”方式,这是视网膜中央凹具有高度视敏度的结构基础。

17.当声强过大时,导致鼓膜紧张,听骨链传递的振动幅度

A.增大B.减小C.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与解析】B    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其振动的压强增大,而振幅稍减小,这就是中耳的增压作用。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鼓膜的实际振动面积约59.4mm2,而卵圆窗膜的面积只有3.2mm2,二者之比为18.6:

1。

如果听骨链传递时总压力不变,则作用于卵圆窗膜上的压强为鼓膜上压强的18.6倍。

②听骨链杠杆的长臂与短臂之比为1.3:

1,这样,通过杠杆的作用在短臂一侧的压力将增大为原来的1.3倍。

18.神经纤维快速轴浆运输的主要是

A.线粒体B.递质合成酶C.微管D.神经营养因子

【答案与解析】A    轴浆运输有自胞体向轴突末梢方向的顺向运输和自末梢向胞体方向的逆向运输,以顺向运输为主。

顺向轴浆运输又可分为快速和慢速轴浆运输两类。

顺向快速运输主要运输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如线粒体、突触囊泡和分泌颗粒等;是通过一种类似于肌球蛋白的驱动蛋白而实现的。

驱动蛋白具有一个杆部和两个呈球状的头部。

杆部尾端的轻链可连接被运输的细胞器;头部则形成横桥,具有ATP酶活性,能与微管上的微管结合蛋白结合。

当一个头部结合于微管时,ATP酶被激活,横桥分解ATP而获能,使驱动蛋白的颈部发生扭动,于是,另一个头部即与微管上的下一个位点结合,如此不停地交替进行,细胞器便沿着微管被输送到轴突末梢。

慢速轴浆运输是指轴浆内可溶性成分随微管、微丝等结构不断向前延伸而发生的移动,其速度为1~12mm/d。

逆向轴浆运输可运输一些能被轴突末梢摄取的物质,如神经营养因子、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毒素等。

这些物质入胞后可沿轴突被逆向运输到胞体,对神经元的活动和存活产生影响。

逆向轴浆运输由动力蛋白(dynein)完成,运输速度约为205mm/d。

动力蛋白的结构和作用方式与驱动蛋白极为相似。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也可被逆向运输,因而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可用作示踪剂。

19.下列关于腱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枢病变时反射减弱B.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效应器为肌腱D.肘反射为单突触反射

【答案与解析】D    1993年重复考题。

牵张反射(stretchreflex)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腱反射(tendonreflex)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例如,当叩击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肌腱时,可引起股四头肌发生一次收缩,这称为膝反射。

属于腱反射的还有跟腱反射和肘反射等。

腱反射的传入纤维直径较粗,为12~20wm,传导速度较快,可达90m/s以上,反射的潜伏期很短,约0.7ms,只够一次突触接替的时间,因此,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

腱反射减弱或消退提示反射弧损害或中断;而腱反射亢进则提示高位中枢有病变,因为牵张反射受高位中枢的调节。

腱反射和肌紧张的感受器是肌梭。

效应器是被牵拉的肌肉。

脊休克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与内脏反射均减退以至消失,如骨骼肌紧张降低,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粪、尿潴留。

以后,一些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可逐渐恢复。

其恢复速度与动物的进化程度有关,因为不同动物的脊髓反射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不同。

恢复过程中,较简单的和较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较复杂的反射恢复则较慢,如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

所以腱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

20.下列关于生长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长骨生长B.增大内脏器官C.缺乏导致呆小症D.促进肌肉的生长

【答案与解析】C    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

GH可促进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对机体各器官组织产生广泛影响,尤其对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作用更为显著,故GH也称为躯体刺激素。

GH还是机体重要的应激激素之一,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

1)促进生长:

若幼年时期GH分泌不足,则患儿生长停滞,身材矮小,称为侏儒症(dwarfism);如果幼年时期GH分泌过多,则引起巨人症(gigantism)。

成年人如果GH分泌过多,表现为手足粗大、鼻大唇厚,下颌突出和内脏器官增大等现象,称为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GH主要促进骨、软骨、肌肉和其他组织细胞的分裂增殖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加速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GH直接刺激骨骼生长板前软骨细胞或生发层分化为软骨细胞,并使其对IGF-1的反应性增强。

IGF-1使软骨细胞增殖成为骨细胞,从而促进骨生长发育。

2)调节代谢:

GH对物质代谢具有广泛作用。

GH促进蛋白质代谢,总效应是合成大于分解,特别是促进肝外组织的蛋白质合成;GH可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增强DNA、RNA的合成,减少尿氮,呈氮的正平衡。

同时,GH可使机体的能量来源由糖代谢向脂肪代谢转移,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

GH可激活对激素敏感的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提供能量,并使组织特别是肢体的脂肪量减少。

GH还可抑制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减少葡萄糖的消耗,升高血糖水平。

GH分泌过多时,可因血糖升高而引起糖尿,造成垂体性糖尿。

甲状腺激素对脑的发育最重要。

2l.下列关于甲状腺腺激素对于物质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常情况下,加强蛋白分解B.分泌过多时,血钙降低

C.使血糖轻度升高D.加强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

【答案与解析】D    甲状腺激素加速蛋白质及各种酶的合成。

其分泌不足时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减少,组织间黏蛋白增多,结合大量的正离子和水分子,引起黏液水肿;还可以促进小肠黏膜对糖的重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