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3348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五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五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五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五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docx

《第五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docx

第五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第六讲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考点精讲

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就在其宪章中明确指出:

“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的症状和表现,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精神以及对社会的适应状态。

”到了1989年,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

新的健康观不仅指躯体健康,而是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

”(识记)

心理健康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以促进人们的自我心理调节,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都达到较好的适应状态,人际关系和谐,意志品质良好,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更有效地位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在于没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行为障碍。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这样的定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大会还具体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的生活。

”(识记)

我国教育者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

(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3)喜欢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有的研究者归纳出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

在此,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应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其次,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有高低之分。

高层次(积极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和创造性的活动,追求高层次的需要满足,追求生活的意义。

再次,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最后,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心理健康的评价方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有三种:

环境适应判定法、症状观察法、心理测量法。

(识记)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能预防精神疾病,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心育是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的共同的心理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

2.个别咨询与辅导。

3.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4.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

(六)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症状表现

症状界定

症状原因

矫正或调适

①活动过多;②注意力不集中;③冲动行为。

多动症:

也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

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

①采用各种行为疗法,如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法等;在程序上多用连续强化。

②自我教导训练法。

紧张不安,忧心忡忡。

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

有心跳加快、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

焦虑症:

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①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②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③学生过分地争强好胜;④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

①情绪消极、失去满足感和乐趣;②自责,悲观,总是消极地看问题;③动机缺失、被动,少热情;④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抑郁症:

是以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①多次不愉快的经历,生活中缺少强化鼓励;②各种丧失或失落,对外界的过分依赖以及愤怒的内化;③个人自贬性的思维方式;④对于成败的不适当归因造成无助感;等。

①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与鼓励;②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③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与人交往的乐趣;④认知行为疗法;⑤药物疗法

①强迫洗手;②强迫计数;③反复检查(门是否锁上);④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强迫症:

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前者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后者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就感到极端焦虑。

①是人们无意识地防止具有威胁性的冲动进入意识的一种替代方式;②具有过分爱干净、谨慎、拘泥细节、刻板、追求完美等人格特征;③成人禁止子女表达负面情感等。

1森田疗法

2“暴露与阻止反应”

3橡皮筋法

①对一件具体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②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广场;③社交恐惧,等。

恐怖症:

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恐惧。

包括:

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

①恐惧是焦虑的移植;②恐惧是学习得来的;③个人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险作了不现实的评估。

系统脱敏法

①依赖性人格障碍;②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

人格障碍或人格缺陷:

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个体先天素质和后天教养的产物。

①提供良好行为的范例,促其模仿;②认知行为疗法:

将社会规范和外部要求纳入个人自我结构;等

二、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1.心理评估的含义

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2.心理评估的方法

心理评估可采用心理测验等标准化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

3.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以正常学生为主。

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

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4.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3)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径。

(二)心理测验

1.心理测验的含义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

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

2.心理测验的分类

认知测验:

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等。

人格测验:

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等。

3.合格测验的基本特征

(1)信度:

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可靠性。

信度的高低可以用信度系数来表示。

信度值在+1与—1之间。

(2)效度:

是对测验有效程度的估计,是一个测验对于它所测量的东西的可测量到什么程度。

(三)评估性会谈

会谈是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方法。

会谈的常用技术有:

倾听、询问、面质、鼓励、澄清、反应等。

三、学校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全体教师为特征、以挖掘学生潜能为目标的发展辅导为主的助人活动。

(识记)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识记)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5.因材施辅的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识记)

1.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2.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队活动之中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4.个别辅导

5.团体辅导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

第二是寻求发展。

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四)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消退法;(6)处罚法;(7)自我控制法;等。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雅各布松20世纪20年代首创)

(2)系统脱敏法(步骤:

进行全身放松训练——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

(3)肯定性训练(步骤:

设置训练情境——以角色扮演方式逐一进行训练——决定其他变通方式——在现实中运用学得的交往方式——评价训练的效果)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合理情绪认知训练法(ABC理论)

4.辅导策略的综合运用

关注、反馈、阅读治疗、行为练习、行为改变、角色扮演、示范作用、同辈辅导、家庭治疗、改变环境、自我管理等。

四、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辅导

(一)挫折与适应(识记)

学校心理辅导在进行挫折教育时重点可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2)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

(3)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承受力

2.教会学生积极适应挫折的方法和技术

常见的积极适应方式有:

理智的压抑、升华、幽默、补偿、合理宣泄、认知改组等。

(二)学习问题及辅导

1.发展性学习辅导

学习动机辅导(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学习情绪辅导(解决“爱不爱学”的问题)、学习能力辅导(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学习行为辅导。

2.特殊学习问题辅导

例:

考试过度焦虑的辅导

考试焦虑与学习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

常用的克服考试焦虑的心理训练方法有调整自我认识法、自信心训练法、放松训练法和系统脱敏法等。

(三)青春期辅导

1.青春期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有以下几点:

(1)过度关注自我

(2)情绪的两极化

(3)性别角色混乱

(4)人格冲突

(5)人际关系冲突

(6)性心理问题

2.性教育与辅导

青少年性教育包括:

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卫生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律教育。

性心理辅导主要是解决广义的性行为上的问题。

(1)学校心理辅导应从青少年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约会”问题,尽可能创造更多的适当的社会化的机会,使男女生有更多的公开交往的机会,这将极大地有助于青少年将性的能量用于建设性的、与学校任务相关的活动中。

(2)对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学生来说,适度的交往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既不必压抑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欲望,又要帮助他们自己去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

(3)由于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模仿性,加之电影、电视、图片、互联网等特别生动的传播方式,使青少年往往不加怀疑地接受和模仿影视中所假定的事实。

因此,在我们大力呼吁净化社会环境的同时,也要通过持续的努力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有能力对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及为他们提供科学的性知识是我们性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

五、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1.教师的心理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主要包括:

观察力特征、思维特征和注意力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

情感特征、意志特征、领导方式

2.教师的能力素质

一般来说,作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一种能力:

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二)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教育能力。

影响教师教育机智发挥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自身。

首先,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教师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基本前提。

其次,教师的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是产生教育机智的重要因素。

再次,教师深厚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使教师能够灵活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此外,教师的思想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机智的发挥产生作用。

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2)灵活果断,随机应变;(3)对症下药,方法多样;(4)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三)教师威信

教师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师的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角色、顺利地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教师威信的形成过程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教师建立自身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教师的成长历程

富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利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系统”研究,以及德赖弗斯职业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提出的。

(1)新手阶段;

(2)熟练新手阶段;(3)胜任阶段;(4)业务精干阶段;(5)专家阶段。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察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教学决策训练

(4)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

3.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它建立在对教学的道德责任以及技术性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分析基础上。

波斯纳认为,经验的反思非常重要,并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的反思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

教学反思的四个环节:

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布鲁巴奇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考点强化训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D)

A.心理障碍学生B.重度心理健康问题学生C.大多数学生D.正常学生

2.心理测验的信度大小一般介于多少之间?

(B)

A.—1与0之间B.-1与1之间C.0与1之间D.0与10之间

3.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D)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

4.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做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C)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B.发展性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5.以下不属于多动症特征的是(C)

A.活动过多B.注意力不集中C.睡眠不安稳D.冲动行为

6.(C)是继2岁之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症现象的又一个高峰年龄。

A.4~5岁B.6~7岁C.7~8岁D.8~9岁

7.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A)

A.行为塑造B.行为训练C.行为矫正D.行为强化

8.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B)

A.自我控制训练B.肯定性训练C.自我强化训练D.自我监督训练

9.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D)

A.心理测验B.心理咨询C.心理辅导D.心理评估

10.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他的这种行为属于(B)

A.强迫观念B.强迫行为C.焦虑D.强迫恐惧

11.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C)

A.存在正相关B.关系不明显C.存在负相关D.有利有弊

12.一般是具有(C)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处于业务精干阶段。

A.2~3B.3~4C.5D.4

13.教师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能力的自我评价与判断称为教师的(A)

A.教学效能感B.教学监控能力C.自我强化能力D.自我校正能力

14.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是(C)

A.能否充分考虑教学情境B.能否更多地考虑课堂的管理

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D.能否关注自身的生存适应性

15.(B)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A.布鲁纳B.波斯纳C.布鲁巴奇D.科顿

16.教师的教学风格有讨论式和(A)教学。

A.演讲式B.学习式C.探讨式D.灌输式

17.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D)

A.相关学科知识B.教育学知识C.心理学知识D.专业知识

18.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有(C)

A.系统性B.结构性C.预见性D.实效性

19.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A)

A.教育机智B.教育手段C.教育反响D.教育灵感

20.关于教师人格的作用,被广泛接受的是(D)的观点,“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A.加涅B.布鲁纳C.班杜拉D.乌申斯基

21.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A)

A.积极的社会功能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D.道德精神风貌

22.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B)

A.怪异观念B.强迫行为C.强迫洗手D.强迫恐惧

23.下列的(B)不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A.学习辅导B.特长辅导C.生活辅导D.生涯辅导

24.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C)

A.严重恐惧B.原因不明地恐惧C.非理性恐惧D.持久性地恐惧

25.下面那句话是不正确的(A)

A.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B.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

C.小学生心理发展比较协调

D.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最基本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

1.人际关系包含几种成分(ACD)

A.认知成分B.理智成分C.行为成分D.情感成分

2.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ABC)

A.学习辅导B.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C.职业辅导D.心理救助

3.合格测验必须具有(AC)

A.信度B.精度C.效度D.区分度

4.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CD)

A.情感特征B.意志特征C.思维特征D.注意力特征

5.教师的教育能力是(ABCD)

A.人际关系处理能力B.课前准备能力C.言语表达能力D.班级管理能力

6.布鲁巴奇等在1994年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包括(ABD)

A.详细描述B.交流讨论C.关注问题D.行动研究

7.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否实现预期效应,取决于(ABCD)

A.教师自身的因素B.学生的人格特征C.学生的自我意识D.学生的归因风格

8.教师的威信的内容包括(AB)

A.人格威信B.学识威信C.行为威信D.认知威信

三、填空题

1.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它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必须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

2.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含义中增加了道德的健康。

3.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发展,前者是基本目标,后者是高级目标。

4.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5.一般来说,专家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所决定的。

6.教师角色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

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7.教师反思的环节包括:

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和积极的验证。

8.教师的威望是由其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决定的。

9.教师成长的策略包括系统的理论学习、完善的技能训练、科学的自我反思、自觉地科学研究。

10.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简答题

1.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多种多样的看法,我们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符合年龄特征。

2.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方式和途径。

答:

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全体教师为特征、以挖掘学生潜能为目标的发展辅导为主的助人活动。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主要有: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发展性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因材施辅的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方式有:

发展性(团体)辅导和矫治性(个别)辅导。

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和团队活动之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3.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建立途径。

答:

教师的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师的威信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是有一定威信的,但这种威信是短暂的“不自觉威信”。

随着学生对教师德才方面逐渐了解,师生之间情感的日益加深和融合,教师的威信就由“不自觉威信”发展成为“自觉威信”了,这才算是真正的威信。

教师威信的建立途径主要有: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4.简述教学反思及其意义。

教学反思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它建立在对教学的道德责任以及技术性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分析基础上。

美国教育加波斯提出: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这个公式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为,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没有反思的经验是封闭的、僵化的和有局限的。

在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功能:

(1)反思使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相信自己才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

(2)反思使教师隐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