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AB卷2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895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AB卷2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AB卷2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AB卷2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AB卷2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AB卷2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AB卷2套.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AB卷2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AB卷2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AB卷2套.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AB卷2套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AB卷(2套)

A卷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读准字音,找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2分)

A、猝不及防(chù)瑟缩(sè)虐杀(nüè)宽恕(sù)

B、言简意赅(gāi)论语(lún)乌桕(jiù)戏谑(xuè)

C、擎天撼地(qí)迸溅(bèng)冗长(rǒng)唱和(hé)

D、忍俊不禁(jīn)滑稽(jī)陶冶(yě)泯灭(mǐng)

2.写准字形,挑出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

A、瘦骨嶙峋小心冀冀怡然自得心旷神怡

B、津津乐道高不可攀头晕目眩出奇制胜

C、恍然大悟萍水相逢问心无愧获益匪浅

D、举世无双明查秋毫一往情深庞然大物

3.了解词义,指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2分)

A.他在我们这群小伙伴中,做事稳当,处事果断,德高望重,很有威信。

B.今天因为要出去游玩,奶奶特意梳洗了一下,打扮得花枝招展,煞是好看。

C.我一直迷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D.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4.巧妙填词,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①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成的海。

②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出了一截小瓜苗。

④紫色的大条幅上,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A、凝踩冒亮B、结探长泛

C、凝探冒泛D、结踩长亮

5.下列现代文语句、诗句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C.古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C、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D、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你累吗?

7.回顾课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

本文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B、《天净沙·秋思》作者辛弃疾,元代戏曲家,这首曲的主旨是:

断肠人在天涯。

C、《在山的那边》运用了象征手法,“山”与“海”分别象征了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和理想的境界。

D、《行道树》一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试一试你的记忆力:

(4分)

①、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②、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③、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

(何其芳《秋天》

二、阅读与探究(52分)

(一)《童趣》(1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⑴,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⑵,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按原文默写

(1)

(2)。

(2分)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鞭数十,驱之别院()(4)徐喷以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2、请从文中至少找出两个成语:

、。

(2分)

13、《童趣》一文的作者是,选自《》(2分)。

14、学了本文你感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2分)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11分)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

那座悬崖就在空地的另一边。

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

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

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

”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在那里好了。

”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

”杰利看来好象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15、在选文中空处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动词、。

(2分)

16、“嶙峋”一词有这样几个义项:

①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②形容人消瘦、露骨;③形容人刚正有骨气。

你认为文中的“嶙峋”应当是哪个义项,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画线句“杰利看来有点不放心”的原因是什么?

此处特别提及在文中有何作用?

(2分)

18、课文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深刻的含义?

谈谈你对此标题的理解。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

是怎样处理的?

有什么经验教训?

请简要写出来。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春》(13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手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阉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设:

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0、给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

(2分)

  第一段:

第二段:

21、课堂讨论中,同学们都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精彩。

请你尝试陈述说它精彩的理由。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写草的段落里,作者为什么要写人们“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第二段里,画出运用拟人手法描写花的语句。

作者把花当成什么样的人来描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2分)

25、你一定积累了许多描写“春”的古诗句,请挑选两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1)

(2)

(四)一颗豆粒(16分)

①我认识一位视一颗豆粒为自己生存意义的夫人。

②她大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二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悲剧降临她家。

丈夫因交通事故身亡。

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还被法庭判成了加害者。

为此,他的妻子只得卖掉土地和房子来赔偿。

③母亲和两个孩子背井离乡,辗转各地,好不容易得到某一家人的同情,把一个仓库的一角租借给他们母子三人居住。

④只有三张榻榻米大小的空间里,她铺上一张席子,拉进一个没有灯罩的灯泡。

一个炭炉,一个吃饭兼孩子学习两用的小木箱,还有几床破被褥和一些旧衣服,这是他们全部家当。

⑤为了维持生活,妈妈每天早晨6点离开家,先去附近的大楼做清扫工作,中午去学校帮助学生发食品,晚上到饭店洗碟子。

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已是深夜十一二点钟了。

于是,家务的担子全都落在了大儿子身上。

⑥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母亲披星戴月,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生活还是那么清苦。

他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8个月、10个月……做母亲的哪能忍心让孩子这样苦熬下去呢?

她想到了死,想和两个孩子一起离开人间,到丈夫所在的地方去。

⑦有一天,母亲泡了一锅豆子,早晨出门时,给大儿子留下一张条子:

锅里泡着豆子,把它煮一下,晚上当菜吃,豆子烂了时少放点酱油。

⑧这天,母亲干了一天活,累得疲惫不堪,实在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打算当天晚上和孩子们一块死去。

⑨她打开房门,见两个儿子已经钻进席子上的破被褥里,并排入睡了。

忽然,母亲发现当哥哥的枕边放着一张纸条,便有气无力地拿了起来,上面这样写道:

⑩“妈妈,我照您条子上写的那样,认真地煮了豆子,豆子烂时放进了酱油。

不过,晚上盛出来给弟弟当菜吃时,弟弟说太咸了,不能吃。

弟弟只吃了点冷水泡饭就睡觉了。

 ⑾“妈妈,实在对不起。

不过,请妈妈相信我,我的确是认真煮豆子的。

妈妈,求求您,尝一粒我煮的豆子吧。

妈妈,明天早晨不管您起得多早,都要在您临走前叫醒我,再教我一次煮豆子的方法。

 ⑿“妈妈,今晚上您也一定很累吧,我心里明白,妈妈是在为我们操劳。

妈妈,谢谢您。

不过请妈妈一定保重身体。

我们先睡了。

妈妈,晚安!

⒀泪水从母亲的眼里夺眶而出。

⒁“孩子年纪这么小,都在顽强地伴着我生活……”母亲坐在孩子们的枕边,伴着眼泪一粒一粒地品尝着孩子煮的咸豆子。

一种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从母亲的心里生成出来。

 摸摸装豆子的布口袋,里面正巧剩下倒豆子时残留的一粒豆子。

母亲把它捡出来,包进大儿子给她写的信里,她决定把它当做护身符带在身上。

 ⒂十几年的岁月流逝而去,兄弟俩长大成人。

他们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双双毕业于妈妈所chōng jǐng()和期望于他们的一流国立大学,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⒃直到如今,那一粒豆子和信,仍时刻不离地带在这位母亲身上。

26、、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辗转(    ) 被褥(  )  chōng jǐng(    )

27、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第④段作者在一一描写了“她”家的家当后,又强调“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一强调?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第⑥段中,母亲为什么想到了死?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第⑾段中,大儿子为什么向母亲道歉?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第⒁段中母亲最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读完《一颗豆粒》后,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写作(50分)

人,总在变化——从待人接物到处事态度,从言谈举止到心理状态,从衣着打扮到气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目标追求。

当人生开始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这种变化来得更猛。

现在,你走进了初中校门了,你发觉自己在不经意之间已情然发生变化了吗?

请你选择某一方面,与你小学时进行比较,以“我在变“为题写一篇作文,篇幅不少于500字。

 

2017-2018学年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B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词拼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凝成(ní)眩目(xuàn)小憩(qì)盘虬卧龙(qióu)

B呵责(hē)洗濯(zuó)厄运(è)迸溅(bìng)

C伫立(zhù)黄晕(yùn)发髻(jì)禅心(chán)

D啜泣(chuò)澄清(dèng)冉冉(rǎn)玷污(zhān)

2选出下列字词全对的一项:

()(2分)

A诱惑辜负雏形崛强

B贮畜朗润训戒忍俊不禁

C潦亮耸立烘托录录终生

D抖擞安适诅咒仙露琼浆

3选出下列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欣欣然:

欢欢喜喜的样子。

花枝招展:

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B响晴:

(天空)晴朗无云。

可望不可即:

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C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卖弄:

摆弄。

D明察秋毫:

极细小的事物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秋毫,指鸟类在秋天重新生出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细微的事物。

嶙峋:

形容人瘦削。

4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

()(2分)

A.我校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B.屋子里放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所使用过的东西和书籍。

C.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我的教育太大了。

D.谁也不会否认提高学习成绩不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5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在山的那边》一文中所说的“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B《童趣》一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千万倍,从而享受到一种独有的乐趣。

C“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

”这句诗并不矛盾,因为诗人所说得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D《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济南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然后紧扣“山”和“水”,铺展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文中写山景,先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次写城外远山,再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6、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漫湿”指心灵得到理想的滋润,不再干枯)

B、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前途茫茫”指人生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难,举步艰难)

C、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宽恕”指终于放过了蝉。

D、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辉煌”指盛开的藤萝花气势非凡,一片灿烂。

7、能和“天边偶尔漂浮着的白云”连接成贴切比喻的一项是()(2分)

A像条条闪耀的银链。

B像片片光滑的羽毛。

C像股股奔涌的喷泉。

D像缕缕洁白的棉絮。

8.按照下面的两句话的形式和含义续写两句话。

[提示:

(1)句式:

假如你是……,

就……。

(2)修辞:

比喻](至少写一句,多写一句加一分,最多可加3分)

假如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去一片温馨;假如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

一份春色;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带“春”字的古诗,(至少写一句,多写一句加一分,最多可加3分)

 

二、阅读与探究(50分)

(一)感悟生命(13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0——14小题。

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

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风光。

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让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

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

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至于我,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是如此。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10、作者说:

“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这里的“这个样的”是指什么?

(2分)

11、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

请你从下列内容中选出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作者列举了消极的人生态度。

B、作者批评了“消磨时光”的人生态度。

C、作者批驳了虚无主义的生命观、人生观、坚持积极的生命观、人生观。

12、选文中提到的“哲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你是否赞同他们的看法?

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

(3分)

13、选文中“我”对生命的思考又是怎样的呢?

结合本学期学过的课文说说哪篇课文的主题与选文一致?

(3分)

14、请从文中摘录你认为很有哲理的一句话,让它伴随你健康成长。

(2分)

 

(二)感受自然(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

(甲)春(朱自清)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骆驼祥子(老舍)

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

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

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

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5.下面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甲段中“别恼”一词表达人们对长时间下雨的厌恶之情和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B.甲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从侧面烘托春雨闪亮的特点,和“像花针”相照应。

  C.乙段中“乱撞”一词形容风和雨点的急骤、猛烈,神韵毕现。

  D.乙段中“砸”字既突出大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又照应下文祥子的“哆嗦”,写得准确,精彩。

16.甲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乙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举一例即可)。

(4分)

17.甲段从视觉角度写雨,运用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温和的感觉;乙段中运用比喻描绘夏雨猛烈的词语是、。

(5分)

18.“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一句中加点词“掀”能否换成“撕”,为什么?

(3分)

 

(三)感知古人的智慧(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9——22题

(1)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2)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3)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4)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为政》)

(6)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19、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0、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1.从选文中摘出两个现在仍然在用的成语。

(2分)

22、第二则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体会。

(3分)

三、创新写作(60分)

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多少年来,它给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丰厚的资源。

珍爱它,它将会对我们报以温馨的馈赠;践踏它,它将会对我们施以严酷的惩罚。

请联系现实,以“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