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判断政治常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2553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识判断政治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常识判断政治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常识判断政治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常识判断政治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常识判断政治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识判断政治常识.docx

《常识判断政治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识判断政治常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识判断政治常识.docx

常识判断政治常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

(1)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承认事物的量变。

(3)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区观察、研究问题。

(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

3、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5、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是有积极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6、实践

所谓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时间、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7、联系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就要有一系列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意思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

这是从普遍和特殊关系角度分析联系。

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

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

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8、发展

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是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的原理要求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

10、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物质生活的所有过程和条件,它包括人民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三个要素的地位来看,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条件。

11、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切要素和观念形态的总概括。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意志、情感、情绪、社会舆论等各种心理因素和心理活动,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意识、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

12、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星辰的改造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在生产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吗,进而决定社会的形态及性质。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媒介和手段的总称。

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在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13、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14、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必须具有两个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5、商品的二要素

使用夹着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矛盾统一体。

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向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6、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17、货币的职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尺度的职能;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作用的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有退出流通,贮藏起来的职能;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同赊购买卖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的货币,就是世界货币。

只有黄金、白银等有价值的货币商品,才能充当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来的。

18、资本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主要特征有: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戏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19、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

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以手工劳动为主时期的主要方法。

随着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成为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20空想社会主义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他们虽然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却充满了空想色彩。

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方案,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良的尝试。

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1、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二、毛泽东思想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任务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求得人民解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在性质上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一样,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范畴,但又有着严格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的特点:

一是革命领导权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则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二是时代条件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三是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四是革命目标与革命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要在中国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三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

所谓“三三制”,是指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三分之一。

4、土地改革总路线

1948年2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提出了土地改革总路线,要求: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工农武装割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6、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区别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统一战线中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括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

第二个层次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对资产阶级采取的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第三个层次是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

7、三大作风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毛泽东把这三大作风作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8、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是紧密联系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统一战线工作是直接或间接地配合武装斗争,为武装斗争服务的;人民武装是统一战线的坚强支柱,离开了革命的武装和革命的军队,统一战线就不能巩固,就不能发展;统一战线是革命战争的担负者,反过来,革命战争和革命军队又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9、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指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

10、三反、五反

三反运动是指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五反运动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

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

11、三大改造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2、七届三中全会

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确定党在国名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实现这些任务所必须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战略策略方针。

毛泽东向全会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指出:

全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要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报告中把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

1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会议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先发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

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真理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3、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首先,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最根本的体现。

其次,只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奠定坚固的物质基础。

再次,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要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这也要求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5、“三个有利于”

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应该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至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式形成。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重申了这条基本路线,并将它正式写入了党的章程。

8、四项基本原则

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实行这种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

11、一国两制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12、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将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4、与时俱进

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与时俱进强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内涵;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富于创造性的新要求。

15、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