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2373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复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复习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复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复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生物进化论

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 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D)

A、 剩余价值论B、 阶级斗争学说C、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 科学的实践观

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D)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 德国B、 奥地利C、 中国D、 俄国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C)

A、它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B、它是以革命性为基础的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C、它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多选题

1、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 巴黎公社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启蒙思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变革体现在那些方面(ABCD)

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了起来 

D、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融为一体

4、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BC)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5、以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内在统一的正确表述有(ABD)

A、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

B、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

C、革命性优先于科学性

D、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6、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无产阶级已经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的标志性运动有(AC)

A、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的巴黎公社起义

C、德国的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D、俄国的十月革命

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体现在(AC)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对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

三、判断题

1、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2、马克思主义是所有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

()

3、“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

()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

5、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7、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自觉的实践性尤为重要。

()

8、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9、是否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

10、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毛泽东思想不属于马克思主义。

()

四、填空题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在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7、是否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8、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这个范围是指(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3、“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这两种观点(C)

A、一致,都是唯物主义观点

B、一致,都是唯心主义观点

C、不一致,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不一致,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人是机器”的观点是(C)

A、唯心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6、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

A、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7、“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8、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9、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说明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是(D)

A、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

B、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

C、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D、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联系和发展。

12、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1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C)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实质D、事物的发展表现为曲折性

1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5、“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麻烦,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

从哲学上看,此诗的错误在于(B)

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B、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C、否认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D、只注意主要矛盾而忽视次要矛盾

16、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7、度是(B)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18、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20、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21、“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

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二、多选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BC)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3、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BCD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4、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

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B)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6、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7、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BC )

A、“抓典型”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C“一切经过实验”D“欲擒故纵”

8、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ABCD)

A“一分为二”B“和二为一”C“万物莫不有对”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D)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0、古语说: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CD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1、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2、“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BC)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辩证的否定是(  ABCD )

A、事物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环节C、事物联系环节D、扬弃

14、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ABC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

15、“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BD)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16、“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  CD )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17、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BD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18、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有(CD)

A、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也要干B、只要决心大,没有办不到的事

C、没有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再干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

三、判断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

2、世界统一于存在。

()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6、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列宁的物质定义不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最终认识。

()

7、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

()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11、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

12、在实践中有正确思想指导就不会犯错误。

()

四、填空

1、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概念进行了全面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

3、近代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__________的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五、分析题

1、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规定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

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0、联系的特点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C)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

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价值D、主体为了满足自己需要,实现客体价值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

3、直接经验和见解经验的关系是(B)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未来学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5、“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6、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D)

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生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8、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和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这主要说明(A)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等于理论认识

9、认识有待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认识论的(B)

A、唯物论B、辩证法C、可知论D、无限论

10、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11、“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这句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C)

A、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和扩展的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1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3、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1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1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6、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18、“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上(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9、“纸上得来终觉深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2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21、“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22、下列哪种情况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A)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D、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23、“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24、“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5、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6、“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