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02372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

《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

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精品

 

云南省彝良县

荞山乡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项目

规划设计报告

 

第一部分项目规划

1综合说明

1.1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区属于昭通市彝良县荞山乡安乐村民委员会所有,项目建设总规模为127.6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13.69公顷,占项目建设规模的89.09%;其他农用地面积8.44公顷,占项目建设规模的6.61%;未利用地5.49公顷,占项目建设规模的4.30%,均为荒坡地。

项目实施后耕地面积达到124.95公顷,新增耕地11.26公顷,新增耕地率为9.0%,项目实施后的耕地全部规划为旱地。

项目区未利用荒坡地及坑塘地得到整理,土地垦殖率和土地利用率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项目预算总投资352.79万元,单位面积投资为2.76万元/公顷。

1.2项目类型

本项目类型属于市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

1.3项目性质

本项目性质为新建项目。

1.4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区所在地位于彝良县东北部的荞山乡安乐村民委员会境内。

1.5项目所在地区和项目区地貌类型

项目区地势较平,自然坡度10~25度,海拔1620m~1840m,属于丘陵地貌,位于荞山乡政府驻地,土壤多为冲积物形成的黄壤,土壤PH值在6.0-8.0之间。

该区域土壤肥沃,地块集中,交通方便,经济条件较好。

1.6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土地属于荞山乡安乐村集体所有,土地权属定界以彝良县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的村组界线协议为准,权属合法,界线清楚。

各村民小组之间现状界线核定清楚,无土地权属纠纷。

1.7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及新增耕地率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5.65公顷,建设规模为127.62公顷。

通过对项目区现有土地综合整理、改造与治理,项目实施将新增耕地面积11.26公顷,新增耕地系数为9.0%。

1.8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计划3个月建设完成,实施期限为2011年9月~2011年11月,2011年12月初按照相关标准验收。

1.9项目投资预算

项目总投资3527886.17元,单位面积投资为1843.83元/亩。

其中工程施工费3110911.97元,占工程项目总投资的88.18%;其它费用347799.96元,占工程项目总投资的9.86%(其中前期工作费为139991.04元,占项目总投资费的3.97%;工程监理费46663.68元,占项目总投资费的1.32%;竣工验收费为93327.36元,占项目总投资费的2.65%;业主管理费为67817.88元,占项目总投资费的1.92%)。

不可预见费69174.24元,占工程项目总投资的1.96%。

1.10公众参与情况

彝良县荞山乡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土地整理难度不大,实施后可增加耕地11.26公顷,耕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土地利用结构达到进一步优化,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有力促进了荞山乡的新农村建设。

本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受到市政府、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项目前期调研、论证工作中,市、县两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参与项目的组织策划工作,相关领导、专家及技术人员亲自到项目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广泛听取了村社干部及村民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综合分析与评价,为项目申报立项和实施创造了条件。

该项目集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于一体,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解决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最佳选择和根本保证。

项目实施后既可适于规模经营,也可适合农民家庭承包。

通过适当的经营方式,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对科学种田、规范化田间管理、新农村建设等,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当地群众对项目实施盼望已久,愿为项目建设投工投劳,项目实施具有良好的公众基础。

2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条件

2.1.1地形地貌

荞山乡属高原湖积盆地,项目区地势较平,自然坡度10~25度,海拔1620m~1840m,属于丘陵地貌,位于荞山乡政府驻地,土壤多为冲积物形成的黄壤,土壤PH值在6.0-8.0之间。

该区域土壤肥沃,地块集中,交通方便,经济条件较好。

2.1.2气象

项目区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温差不大,干湿季节分明。

多年平均气温26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7C,极端最低气温-2.0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34C,极端最高气温37.0C,>10C的积温3160C,无霜期218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0毫米,降雨集中于主汛期5~10月,占全年87.3%,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年平均日照为1702小时,日照率38%,年太阳总辐射量112.41千卡/平方厘米;多年最大风速22米/秒。

项目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而集中,适宜多种粮经作物生长。

2.1.3土壤

经实地调查,项目区内土壤属潮土和水稻土,土层厚度大于1米,土壤成分含量丰富,熟化程度高,耕性较好。

光热条件好,肥分释放快,有效肥力高,通透性和渗水性较高,整理利用后,适宜种植各种粮食和经济作物。

项目区土壤理化性状见表2.1-1。

表2.1-1项目区土壤理化性状

名称

层次

深度

(cm)

结构

质地

PH

有机质

%

全氮(%)

全磷(%)

全钾(%)

ppm

ppm

ppm

潮土

A

0~17

黄色

粒状

轻粘

6.4

2.64

0.118

0.134

1.10

74

5

197

P

17-38

褐黄

块状

中粘

6.3

2.88

0.132

0.156

0.99

66

3.1

189

B

38~100

棕黑

块状

轻粘

6.2

3.34

0.156

0.106

0.98

51

2.2

182

水稻土

A

0~19

浅黄

粒状

轻粘

6.7

2.36

0.093

0.047

1.73

75

4.8

97

P

19-42

黄色

块状

轻粘

6.8

5.06

0.173

0.078

1.84

97

2.9

118

B

42~100

褐黄

块状

轻粘

6.5

4.51

0.195

0.078

1.51

132

3.7

122

2.1.4植被

项目区平均海拔1750m,具有较好的地质、地形、光、热、水、土壤、日照等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粮经作物种植,多为一年一熟或两熟;粮食作物以玉米、荞麦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马铃薯等。

周围山上植被完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彝良县森林覆盖率为35%,荞山乡森林覆盖率为33%。

2.1.5水文与水文地质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0mm。

气候特点是:

两头低温突出,冬春季干旱严重,一般要5月下旬或6月初才能进入雨季。

6—8月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进入9月气温急速下降。

根据项目区地层岩性,地下水类型可分为裂隙水、孔隙水和岩溶裂隙水。

砂岩、砾岩为孔隙型含水层;砂岩为裂隙含水层;碳酸盐岩为岩溶含水层。

2.1.6工程地质

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荞山乡中部,地形地貌为剥蚀残丘和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山顶浑圆,地形坡度较平缓。

属新生代以来地壳长期急速上升所形成的湖泊沉积高原盆地中部。

受多条东北、南北及西北断裂拗陷而成,呈东北向展布,西北沿断层由三迭系的砂岩,灰岩形成的山地分界清楚,山前堆积20~40余米厚的黄、棕黄色粘土类碎石坡洪积物。

项目所在地工程地质条件:

出露为中生代三迭系,岩性为:

中统,泥岩、砂岩;上统,泥岩、灰岩夹砂岩。

灰黑色泥岩夹砂岩,灰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灰紫、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砂砾岩夹泥质岩、砂岩。

第四系残坡积砂壤土和粘土,冲洪积的碎石、砂卵砾石和壤土。

项目区范围较小,地质构造简单,没有断裂、褶皱通过。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本区域所在的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映特征周期为0.4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本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设计烈度为7度。

2.2社会经济状况

彝良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全县共辖15乡(镇),137个村(居)委会,2921个村民小组。

2010年全县总人口569616人,其中农业人口538843人,占总人口的94.6%,少数民族人口75943人,人口密度203.74人/km2;有耕地面积603120亩,粮食总产量157731吨,人均粮食产量553.81斤;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233253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94.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0元。

荞山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227个村民小组,10875户,43817人,居住着汉、彝、苗、布依四种民族。

该乡镇土地贫瘠,基础设施滞后,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以烤烟、畜牧、天麻、竹子、核桃、劳务输出、中药材等为经济支柱,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

2010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1.19亿元,财政总收入为233.29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67万元,支出219.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32.56元。

安乐村全村国土面积17.3km2,耕地面积5236亩,林地面积8680亩,全村总人口4942人,居住着汉、苗、彝三种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86人,主要经济收入烤烟、外出务工,人均有粮320kg,人均纯收入2446元。

2.3自然灾害

项目区内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其次是洪涝灾,还有低温、霜冻、烂冬雨、冰雹及大风等自然灾害。

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4土地利用现状

2.4.1土地权属

项目区土地属于荞山乡安乐村集体所有,土地权属定界以彝良县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的村组界线协议为准,权属合法,界线清楚。

各村民小组之间现状界线核定清楚,无土地权属纠纷。

2.4.2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已利用土地有灌溉旱地、荒坡地、建设用地、坑塘等4个三级地类。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5.65公顷,结构如下:

1、耕地113.69hm2,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83.81%,全部为旱地,产出率较高。

2、其他农用地6.77hm2,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4.99%,其中:

农村道路0.13hm2;坑塘4.11hm2;居民占地2.53hm2。

3、项目区未利用土地面积为15.19hm2,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11.19%,其中:

荒坡地5.49hm2,天然水沟2.12hm2,裸岩石砾地7.58hm2。

天然水沟、裸岩石砾地属于不动工范围,面积不进入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见表2.4-1。

表2.4-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

地类

项目区总面积(hm2)

占总面积比例(%)

建设规模

(hm2)

占建设规模比例(%)

农用地

耕地

灌溉水田

 

 

 

 

旱地

113.69

83.81

113.69

89.09

菜地

 

 

 

 

小计

113.69

83.81

113.69

89.09

其他农用地

农村道路

0.13

0.10

1.80

1.41

坑塘

4.11

3.03

4.11

3.22

农田水利用地

 

0.00

 

 

居民占地

2.53

1.87

2.53

1.98

小计

6.77

4.99

8.44

6.61

合计

120.47

88.81

122.13

95.70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

荒坡地

5.49

4.04

5.49

4.30

天然水沟

2.12

1.56

 

0.00

裸岩石砾地

7.58

5.59

 

 

合计

15.19

11.19

5.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