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2214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ocx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ocx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邓小平讲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而逐渐过渡到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

本文试图探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科技进步政策选择,分析和总结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为我国的科技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

1、二者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如同鸡与蛋的关系,微妙而复杂。

大体说来,对二者关系的论断有三种:

手段目的论、对立统一论、供求论。

[1]

1、1手段目的论

手段目的论认为,科技与经济这两系统既不是孤立系统,也不是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系统。

即它们之间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交换。

所谓手段目的论就是在考察这一交换过程时,把经济增长作为这一交换的目的、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手段的科技与经济交互作用理论。

这样,把经济与科技分成两大系统。

1、2对立统一论

对立统一论用系统论的方法可以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看作一个大系统,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又分别是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

人们追求的目标就是这一大系统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这一大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合理。

所谓对立统一论就是认为构成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这一大系统的两个要素科技和经济间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一面,又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一面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交互作用理论。

1、3供求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以致于很多经济学家己不再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来看待,而是把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但科技进步又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

这样,在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间就需要存在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维持科技进步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所谓供求论就是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供求关系。

供求论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是资金(人、财、物的投入最终都可转化为资金投入),对其供给的是科技成果;经济增长对科技进步的需求便是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成果,对其供给的是资金。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供求关系,受供求规律的约束。

1.4对上述三种观点的总结

手段目的论和供求论代表了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历史上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和目的,同时也是引致科技进步的原因。

例如18世纪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既是经济发展渴求提高劳动效率的结果,也是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加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科技进步的案例显示,科技进步起因于对提高生产力的渴望,但往往因为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又会反过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带动新的科技进步。

因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诱因的。

但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即生产必须与消费相协调。

科技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但是这只是能够促进生产,对于提高消费方面,作用不大。

当“仿佛从地狱中召唤出来一般”的巨大生产力生产出无法被市场完全消耗的产品时,就会爆发经济危机,进而带来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这也可以认为是科技进步而带来的经济倒退。

[2]虽然在消费方面,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改进的各种技术能够减缓生产过剩带来的冲击,使各国面对生产过剩、资本过剩时更加从容,但是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却不是科技进步所能解决的。

2、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

2.1促进经济增长[3]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具有一些重要的功能。

概括起来讲,主要表现在:

1、提高劳动者能力的功能。

即用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劳动者,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劳动能力。

2、创造工具的功能。

即通过掌握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

科学技术愈发展,对自然界的属性和规律认识越深入,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的程度越高,生产工具就越能得到改进和创新,从而生产力水平就得到迅速的提高。

3、拓展领域的功能。

即科学技术的力量还表现于扩大劳动对象,使原来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得到广泛的利用。

科学的发展,不断揭示自然物质可利用的性质,使人们扩大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地得到扩充。

4、组合与管理的功能。

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代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

在社会生产力中,人们科学地利用电子计算机,针对确定的目标,选择最优方案,以取得最大经济效果。

因此,现代科学管理已成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得到充分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2.2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

经济增长的方式可分为两种:

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式增长。

国家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当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会遇到粗放型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劳动力质量、生态保护、生活质量提高的矛盾,从经济学角度看,上述矛盾会带来自然资源的稀缺和价格的上升、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等,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致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无法继续下去。

科技进步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关的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管理水平。

总之,科技进步到一定水平经济才会由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为主的增长方式。

2.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5]

回顾历史,不难看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越来越大。

古代中国,青铜器的使用提高了商代奴隶社会的生产力,而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封建经济取代了奴隶制经济,并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但是,在古代,由于科技进步迟缓,科技对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直到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获得了独立发展,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才日益明显起来。

据统计,从1770年到1840年的70年间,由于科技进步,英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0倍左右。

在刚刚进入现代科技发展阶段的20世纪初期,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仅为20%左右。

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和新兴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减小,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

据世界银行统计,1950年至1970年间,科技进步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在发达国家平均为49%,到80年代达到60~80%。

在发展中国家,80年代这一比重平均为35%,有些国家和地区可达50%。

现在世界上有90%的财富是最近30年积累起来的,而其中一半以上要归因于科技进步。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有人称之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材料工程的大发展,形成了三大新兴智能产业,建立起一个包括高分子合成、电子计算机、宇宙航空、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激光技术、信息技术在内的新技术群。

它把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到信息社会,逐步实现人脑与电脑的结合,为人类创造一个高效能与高节约相结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高新技术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需要较高的投入。

但是,因其凝结着密集的知识和技术因素,能带来更高的产出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世界经济发展逐渐远离资金、人力和自然资源而更多地依靠高新技术。

统计资料表明,在传统手工业中,平均每个劳动力的年产值不过数千元,在近代工业中则要高出十倍,达到数万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人均产值则高达数十万元,呈指数量级的递增,由此可看出在未来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更加巨大。

3、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科技进步

3.1古代的科技进步

在现代科学建立以前,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结和提炼,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技术则是为了实用而创造出的方法或知识。

在以实验室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创立之前,古代的技术多是偶然的孤立的事件。

提到古代的科技进步,不得不谈古代世界的辉煌帝国——中国。

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没有之一。

如上文所言,古代的科技进步不是出自实验室,而是出自实际工作中的或偶然或有意的行为,其目的或作用是能够提高效率、获得利润、改善生活。

中国古代之所以有灿烂的科技进步的案例,其与我国历来人口众多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科技进步,即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改进成功是有一定的概率的。

在现代改进行为出自实验室,对一项技术进行改进,反复做实验则能够成功。

而在古代,在没有系统的实验的情况下,技术进步产生于对实际工作的反复操作,操作的次数越多,技术进步的可能性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人口的多寡就成为了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

人口中的优秀分子的比例是一定的,人口越多,意味着优秀分子越多,则由优秀分子创造的科技进步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活字印刷书,是在雕版印刷流行了上百年后,由印刷匠人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发明。

至于中医,虽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理论,但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由实践而理论进而指导实践的一门技艺。

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农业科技,则完全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而产生的。

但是成也萧何,何败萧何。

古代中国辉煌的科技进步虽然归功于人口众多,但近代中国的停滞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此。

人口众多必然导致劳动力价格低下,而低廉的用工成本不能刺激技术向节约劳动的方向发展。

例如,晚清时期蒸汽纺织机械引入中国所遭到反对原因之一便是此物“与民争利,断民生路”。

当随着地理大发现而带来的经济繁荣、劳动力短缺并因此而导致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节约劳动的工业技术大量应用于西方经济发展时,近代中国的经济状况与几百年前马可波罗所描述的情形别无二致。

当技术的进步逐渐满足了劳动力极度丰富背景下的技术需求时,技术的进步就停滞了,进而带来的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3.2现代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6]

自从现代科学建立以来,科技进步的主要方式由经济工作实践逐渐转向实验室,由实际工作中的反复工作变为实验室的反复操作。

如前文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反过来科技进步所要求的投入也越多。

一般而言,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科技最先进的国家。

以美国为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产业革命。

为了顺利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美国政府放弃了已失去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大力培植和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高新技术和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实施大学与工业界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科技工业园,对高科技风险投资予以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使美国信息技术在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得到了加强。

现在以数字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已经取代了汽车、建筑业等传统行业成为美国新的支柱产业。

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计算机软件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都以12%的速度迅速增长,远高于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率。

根据有关测算,在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7%要归功于高科技通讯和信息产业,而传统支柱产业建筑业和汽车工业只占14%和4%。

信息产业的发展使美国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信息化和知识化转变。

其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也正从钢铁、汽车、化工等到传统产业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一些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引起了计算机工业、电视、通信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崛起;其次,高科技的发展和高技术产业群的出现,促使原有的产业和部门发生了重组和分化。

如个人计算机在广泛应用之后,人们对其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美国计算机的CPU更新升级大约一般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而性能价格比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这不仅需要不断降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还促进了制造业向精度更高,更新更快发展。

2、高科技研发

在研发资金投入上,企业的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2001年美国企业直接用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总支出额超过1600亿美元,比位居第二的日本高出34%。

在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后,美国的科技成果正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众多的技术突破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特别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在基础研究、军事技术、综合应用水平、生产研究水平等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产业的兴起更把美国经济发展送入了快车道。

政府为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各种优惠措施,设立专项投资税收信贷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另外,高技术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据有关数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的28%来源于资本,19%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3%来源于技术进步。

与此相比,亚洲的经济增长中技术的贡献率仅为10%。

3、教育投入

美国强大的技术水平背后是非常发达的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

从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质量和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来看,均居世界前列。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才支撑起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使教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美国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多样化职业教育与高水平的专业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

各州普遍实行11年或12年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同时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也是最为发达的。

美国现有高校3800多所,在校学生1300多万,研究生180多万。

美国在1958年就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长期投资的目标,使政府成为高等教育最大的投资者。

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来完善美国的教育体制,奠定了美国当今教育的主要格局。

在美国,职业培训成为企业提高劳动力素质,清除技能与职业之间的差距的主要途径。

政府相信高质量的劳动力所提高的生产率将抵消美国企业在海外寻找廉价劳动力的任何优势。

如美国国家技术大学是专门向全国工程师提供继续教育的,它是利用卫星电视系统为在职人员提供硕士学位的远程大学,参加人数达到3万人。

美国各大企业都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美国85%的大公司都开办了教育课程,有计划地向本企业的职工讲授知识与技能,并十分注重教育的连续性,企业界每年用于培训在职职工的经费达到2100亿美元。

由于信息产业的革命,对职工进行再教育已成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技术上的优势来源于人才优势。

美国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提高了各经济部门和企业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

同时,美国高水平的教育质量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使大量受过高等教育、有着高智商的外国留学生来到美国,弥补了美国国内许多方面的不足,确保了美国在基础学科、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地位。

3.3现代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7]

发达国家处于科技进步的最前沿,只能依靠大量的科技投入,不断摸索前进,因而科技进步速度较慢。

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能够利用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科技进步速度更快,经济增长也能较高。

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下面本文以曾经的发展中国家——日本为例,介绍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特点。

1、利用后发优势,迎头赶上。

由于二战的蹂躏,日本在战后社会经济形势与中国类似,“一穷二白”。

“有压力才有动力”,对于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来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往往成为其追赶的动力,从而使这种劣势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

技术进步,可以使后进国家跨越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走捷径,获得跳跃式发展,所以常常会使后进国家获得发挥“后发优势”的机遇。

50年代中期的日本,科技水平大约落后于美欧二三十年。

而在五六十年代,世界总体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各国竟相采取了全力发展经济的政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技术革新的浪潮,其中美国的技术水平最为先进。

美日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美国出于“冷战”的考虑,使美国一是不担心日本自身实力会在短期内壮大到赶上美国的程度,二是需要使日本成为自己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伙伴,从而采取了对日本大力扶持的政策态度。

日本在美国的“优抚”下,可以廉价甚至是无偿地获得来自于美国的先进技术,通过引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使日本的经济、技术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2、根据自身禀赋,改进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但是,1973年底爆发了“石油危机”,每桶从2.48美元上涨到11.65美元,一举上涨了3.7倍,这使日本有如在美梦之中遭了重重一棒,在1973——1975年世界同期性经济危机中所受打击最深,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达20.6%,远远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于是,痛定思痛,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开始通过科技进步节省能源: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加大节省能源的投资、采取厉行节约民用能源的措施,并投入巨资开发新能源。

所以当第二次石油危机再次袭击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时,日本已经不仅能够轻松脱险,而且由于其产品的节能效果显着,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大大打开了产品的国外市场,并在1983年后取得巨额贸易盈余。

日本针对能源节约化进行的科技投资,使日本省能源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不仅对日本当时避免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功不可没,而且对于日本的汽车、家电等产品具有长期的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

80年代美日之间的贸易战中,日本汽车能够大举输入美国,主要就是由于日本产品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日本生产的小汽车比美国的节省汽油,美国消费者愿意购买日本的产品。

因此使得美国政府和汽车生产厂家虽想禁止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却是力不从心。

3、源头创新不足,增长放缓。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实力的逐渐壮大,而美国由于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和侵越战争等使经济实力相对削弱,美日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从而使得美国对日本的扶持不再有昔日的热情和大度,而是转向了“对等关系”的竞争。

从60年代起,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就时有发生;尤其进入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由于美国将日本作为其在东亚的战争壁垒的需求大大削弱而且此时日本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对手,因此美国更是放弃了对日本的“宽容态度”,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

美国以行政手段更加强烈地要求日本进行“输出自动限制”,以保护美国的就业和商品市场;同时,美国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得日本通过美国获得尖端技术的旧路就大大受阻,加大了日本引进技术的成本、延缓了日本科技进步的速度,导致经济的增长率不断下降。

1999——1995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0.6%,1997、1998年更是连续两年负增长,分别为-0.7%和-2.8%。

而在此时,数字技术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lT产业带动整个美国走向“新经济繁荣”,留给日本的,却只有望洋兴叹。

4、总结

综合前文内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作用巨大,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2、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取得较发达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从而赶上发达国家。

3、科技创新必须结合本国自身禀赋情况,创造出各有特点的科技成果。

4、当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发优势发挥殆尽,引进转化科技进步的方法不再适用,则必须加强自身的源头创新,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这正是我国发展的“后发优势”。

因此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利用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根据中国的自身情况,加强技术的本土化改造和再创新能力。

根据中国的资源禀赋特点,研发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

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发展30年,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发优势不再明显。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限制加大。

以市场换技术的科技进步思想需要转变。

中国有必要把巨大的资金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

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配套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引导源头创新、保护知识专利、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等。

这些问题纷繁复杂,亦非本文宏旨所在。

有俟能者另具专文论述。

参考文献

[1]张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J].科技管理研究,2008(9):

68-70.

[2]阎维洁.科技进步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物价,2010(11):

64-67.

[3]李雅莉,石锐.试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5

(2):

35-38.

[4]孙明高,吴育华.科技进步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4(5):

76-78.

[5]闫峻.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2000(3):

45-47.

[6]刘澄.美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J].发展,2002(4):

65-66.

[7]王丽民.从“日本奇迹”到“日本问题”转化中的科技进步[J].日本问题研究,2002(3):

35-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