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语文.docx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语文.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语文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 走进神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自然中的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
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
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板书标题: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相当于绪论课。
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
哥白尼说:
“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
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板书:
第一节 走进神奇)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自然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
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1至图1-4,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哈雷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
彗星含量中冰最多。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做“扫帚星”。
“彗”在中国有扫帚的意思。
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
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
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17年准确应验:
1759年、1835年、1910年。
图1-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
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图1-3,大自然为什么有五颜六色,为何如此绚丽多彩、令人惊叹?
图1-4,在雪山的底部受压力很大,这样就有一部分冰雪化成了水,就好像给冰雪层涂了润滑油,当人说话时,会使积雪层振动,这样就产生了雪崩。
龙卷风有时又称为旋涡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
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
3、请学生列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自然中的神奇。
探究点二 生活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
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些神奇。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5至图1-7,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图1-5,充分利用大气压的作用。
图1-6,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折射。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但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往往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弯折。
还有海市蜃楼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拉链被美国的《科学世界》:
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
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
拉链这种连接方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
人们习惯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是完全封闭的,费时也不牢固。
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冲浪者弓着腰,分开两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
图1-7撑竿有弹性势能,转化成动能和重力势能。
3.请学生列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神奇。
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四、总结梳理 达成目标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展示PPT)
自然界中的神奇没有人工制造或利用的痕迹,非凡而震撼人心,让人惊叹、惊心动魄。
生活中的神奇很平常,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平凡而充满智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是不管有多神奇,都应该能够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1.用美的观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会看到什么?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走进神奇
1.在自然中——非凡而震撼人心
2.在生活中——平凡而充满智慧
生活中的神奇现象有很多,应该精选一些配有演示实验的,有代表性的实例,课前要先亲自动手操作,认真地做每一个实验,以便课堂达到最佳教案。
第二节 探索之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
1.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多媒体资料:
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
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
“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止的渴望”促使世界各民族努力探索、坚持不懈,从茫茫远古延续至今,并将走向未来。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物理学的探索之路。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古人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了,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从古人的文字和图画中便可看出他们的一些科学思索。
请学生看文字、图形思考。
1.图1-8,甲骨文“殸”。
甲骨文“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
石头上分叉的笔画有时被解释成悬挂它的绳子形象,有时又被解释成某种形式的装饰品。
殸和耳组成了“聲”(声)字,这似乎表示耳朵听的是木槌敲打殸发出的声音。
2.图1-9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
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的目的。
3.图1-10,古人的宇宙模型之一。
4.图1-11,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思想的雕刻玉版。
5.图1-12,石头阵,出现在世界不同地方的石头阵神秘莫测。
有研究认为其功能之一是古人用于观察天象的。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
它大约建立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
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
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
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
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探究点二 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1.讲述:
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
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献。
接下来我们了解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2.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你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物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提出了“日心说”。
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
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突破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物理学正是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巨匠经过漫长、不断的艰辛努力的探索下,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经过你们年轻一代的艰辛努力,物理学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四、总结梳理 达成目标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本节内容。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探索之路
1.古文明的科学思索……
①甲骨文 ②象形文字
③古人的宇宙模型④雕刻玉版
⑤石头阵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①哥白尼的“日心说”
②牛顿的经典力学
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课前应该更多地搜集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这样更直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过程与方法
对人类积累知识、探究科学的过程进行感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2.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难点
1.知道物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2.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及方法。
多媒体资料:
教材配置的VCD,科学探究环节讲解课件。
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
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园地、科学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很多的前辈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
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那么什么是物理学呢?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体会课本图1-17至图1-21人类科学探究的硕果。
正是由于众多的科学家致力于不断的探究,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丰富起来。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化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通过一些实例,感觉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探究点二 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
提问:
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学生看课本后回答,教师总结:
科学探究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探究点三 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
学生看图1-24至图1-26阅读后讨论。
问:
通过阅读,你们认为科学家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诀窍在哪里?
学生认真看图,阅读课本P10~P11的内容,进行发言总结,老师进行归纳,梳理。
“长江后浪推前浪”,物理学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才发展到由量子论和相对论作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阶段。
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必将导致新的探索,新的探索推动物理学进入新的时代。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同学们将发现科学巨人们留下的知识、方法及精神等无尽的财宝。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巨人”!
四、总结梳理 达成目标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内容。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
(三)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应该着重强调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理性的认识,有科学的世界观。
重点
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难点
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相对运动演示仪,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扮演者六小玲童真能腾云驾雾吗?
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至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探究点二 运动的描述
1.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如:
(学生举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图2-5);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图2-4)。
问:
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
(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2.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
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
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
(4)概括
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
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静止: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5)讨论分析
a、先讨论课本图2-6和图2-7,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b、分别以地面和电梯的轿厢为参照物,乘客是怎样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怎样的?
同步卫星的同步是什么意思?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归纳小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
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四、总结梳理 达成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1.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D)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
2.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
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静止: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4)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
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这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性的知识点较多。
比如与参照物有关的问题,学生老是分不清楚一句描述物体运动的语句中,哪个物体是研究对象,哪个物体是参照物。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
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测量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1dm=10-1m;1m=102cm=103mm=106μm=109nm。
1光年=9.461×1015m
2.时间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
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探究点二 测量活动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引导学生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补充:
什么是分度值、量程,估读的方法)。
(4)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为减小误差,我们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多测几次,求平均值。
2.用表测量时间
提问:
通常我们用什么来测量时间?
学生回答:
钟表、停表。
学生看图2-13,了解时钟的演变过程。
探究点三 测量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偏差叫做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测量时(如估读时)有的误差偏大,有的误差偏小。
引导学生总结:
因为测量器材精确度有限,眼睛分辨能力有限,另外还有天气、实验的设计都有可能影响误差的大小。
所以误差总是存在的。
我们可以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
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
四、总结梳理 达成目标
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思路打开,如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1.小明多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如下:
则错误的是(D)
A.1.21cm B.1.22cm C.1.20cm D.1.11cm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换算
长度的基本单位:
米
时间基本单位:
秒
(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三)长度的测量与估测
(四)时间的测量与估测
被测物体末端在刻度线上的读数,很多学生忘记了估读的“0”;还有就是对于单位的掌握,由于学生没有学指数运算,单位换算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第三节 快与慢
第一课时 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2.初步尝试测量、计算速度。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实验的乐趣。
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速度的测量。
难点
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
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观看相关视频,问:
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方法。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让两学生分角色来做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
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
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点拨]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
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
定义:
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即:
速度=
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
v=
单位:
米/秒(m/s)、千米/时(km/h)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
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
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
读法:
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m/s”读作10米每秒。
提问:
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
[针对训练]
1m/s的速度与1km/h的速度相比较哪个大1m/s=
km/h=3.6km/h
因为3.6km/h>1km/h,所以1m/s>1km/h
提问:
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
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
探究点二 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教师点拨]学生阅读例题,提出应注意的几点:
(1)路程单位km要换算成m。
(可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
已知、求、解、答。
补充例题:
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已知:
v=45km/h=12.5m/s
t=4min=240s
求:
s=?
解:
根据v=
s=vt=12.5m/s×240s=3000m
答:
两车站相距3000m。
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
探究点三 速度的测量
学生阅读“测量速度的方法”,用刻度尺测出路程s,用停表(或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