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9310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学习目标】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区域水土流失问题提出治理的措施。

2.探究学习与生本理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主干知识链接

图1—图6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景观图,请在横线上填写出序号所代表的治理措施。

 

 

①在沟谷中修淤地坝②植树种草,减小地表水流速度和流量③退耕还林还草

④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抗侵蚀能力⑤合理放牧⑥开发利用新能源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

二、相关知识链接

1.南小河沟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遭到破坏,流域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面积曾达到总面积的80%。

而如今的南小河沟草木葱茏,环境优美,瓜果飘香,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翡翠”。

下图为南小河沟流域某地等高线图和景观图。

 

2.下图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及横剖面示意图。

 

【探究篇】

一.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及相关知识链接1、2,说出南小河沟流域在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并谈谈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黄土塬(a):

平整土地,修整农田

 

缓坡(b):

修筑梯田

 

沟谷(c):

打坝建库,蓄水拦沙

 

陡坡(d):

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

 

3.近年来,长江上游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迅速,陡坡开荒、采薪、开矿、修路等活动日益频繁,导致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

下图为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及水土流失景观图。

 

4.长江上游山区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实施了“山顶戴帽子(植树造林)、山腰穿裙子(退耕还林还草)、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台地内发展粮经作物)、入户建池子(沼气池)、村庄移位子”等方法,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

如下图:

 

二.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及相关知识链接3、4,谈谈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拓展题目:

假如你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一位市委书记,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

学情分析

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尤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严重,而黄土高原又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承载着千年的中华文明,因此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刻不容缓。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背景、危害和成因的基础上开展的,主要内容是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但不能拘泥于黄土高于的水土流失,而应该形成分析该类问题思路,并强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效果分析

1、以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状态,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后,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同时也作为一个话题很好地引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

继而由地貌导出千沟万壑,由千沟万壑导出水土流失,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及其原因。

  

2、知识的拓展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开阔。

本课我将课本中“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情况”的内容作为拓展性题目,充分放手给学生,我只需指点迷津,而同学之间互相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产生了和谐的学习气氛,取长补短,共同学习。

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还算理想,这说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课堂小结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包括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思想方面等等,学生也能很好地抓住这个机会,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实力。

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理解黄土高原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分析,说出分析区域问题的方法。

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

三、本节教学方法、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教学资源:

水土流失小视频

 

练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表。

据此完成1~2题。

降雨量

(mm)

降雨

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

量(L)

泥沙

量(kg)

径流

量(L)

泥沙

量(kg)

径流

量(L)

泥沙

量(kg)

径流

量(L)

泥沙

量(kg)

33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草地荒草地

C.混交林地油松有林地荒草地坡耕地

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据此回答3~6题。

3.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①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②利用沟底谷地,扩大种植业 ③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④采用轮荒耕作制度,提高土地肥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黄土高原林草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

A.蓄水拦沙、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滞洪蓄水

C.绿化美化、吸烟滞尘D.保塬护坡、固沟保肥

5.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

A.生物措施B.工程措施C.农业技术措施D.生物、工程措施

6.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坚持贯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表达为主体,教师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因此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充分的自由”和“恰当的组织引导”,使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以改正。

课标分析

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分析:

1.区域应作为学习区域环境问题的载体,学生以某一区域为实例,由认识该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入手,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展开学习;

2.人地矛盾是由于环境本身以及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过度索取造成的,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如:

体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荒漠化问题等;

3.教学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为案例引述问题,通过分析产生原因、对区域发展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展现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后以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作为补充案例加以印证;

4.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密切相关,不能把问题孤立起来讲述,而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