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与点评三则名师教学设计 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9135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与点评三则名师教学设计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与点评三则名师教学设计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与点评三则名师教学设计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与点评三则名师教学设计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与点评三则名师教学设计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与点评三则名师教学设计 教案.docx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与点评三则名师教学设计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与点评三则名师教学设计 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与点评三则名师教学设计 教案.docx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与点评三则名师教学设计教案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与点评【三则】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与点评之一

〖教学目的〗

  1.认识10个生字及相关词语,会写12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信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与热爱。

〖设计思路〗

  课文是一篇说明文,没有必要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耗去太多的时间,所以,我准备让学生在读通、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内容作为进一步了解、探究生活资源,从而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出示信封]大家认识我手里的东西吗?

  生:

是一个信封。

  生:

是一个用过的信封。

  2.师:

信封有什么用?

  生:

信封可以帮助我们通信。

  3.师:

[取出信封里的信]大家观察观察,这封信上写有什么?

  生:

信里有写信人想说的话。

  师:

那写信的人是通过什么表达自己的想说的话?

  生:

字。

  4.师:

可是,你们知道吗?

不用文字也可以写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信的历史[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除文字障碍

  1.师:

请同学们同桌互相听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生字。

  2.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生:

我想请大家注意,“示”字下面的“小”字不要写出头。

  生:

我觉得生字条里出现的“历”字和“厉”字是一组形近字,请大家把它们区别开。

  师:

那大家来组词区分,行吗?

  生:

经历、历史、日历、年历、厉害、严厉。

  生:

我也想请大家区分“代”字和“伐”字。

  生:

“代”字右边没有一撇,“伐”字右边有一撇。

  师:

谁能试着组词区分?

  生:

代表、代价、代替、伐木、砍伐。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独特见解,因为这些完全可能成为全新的、有益的教学资源。

在生字的记忆过程中,让他们主动去观察、比较的效率,远远高于接受式学习的效率。

  (三)合作学习,读正确、读通顺课文

  1.师:

把课文读给同桌听,听的同学要认真,听一听他是不是把每个字音、标点、停顿的地方读正确了。

  2.学生小组内听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质疑、解惑

  1.师:

请大家默读课文,勾画出有疑惑的地方。

  生:

我想知道第1自然段“经历”是什么意思。

  师:

“经历”是一个多义词,我们试着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或许能读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生:

“经历”的意思是“经过”。

  师:

可以这样理解,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

“经历”可以换成“发生”,“经历过的事”就是“发生过的事”。

  师:

把想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是一种好方法。

  2.生:

第1自然段里的“形式”是什么意思?

  师:

[教师简笔画画出各式各样的绳子上的结]请大家仔细观察,一定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教师轻声读句子,帮助学生思考]。

  生:

“形式”的意思就是样子。

 3.生:

现在世界上哪些民族没有文字?

  师:

这个就需要大家查找资料解决了。

看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全面还是我的答案准确。

  4.生:

什么是“结绳记事”?

  师:

这可要联系课文来思考。

请大家读一读第1自然段的1、2、3句话,也许你就明白了!

  生:

我明白了!

第3句话就讲了什么是“结绳记事”,就是发生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

  5.生: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惟有”的意思是什么?

  师:

我们也试着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生:

我猜“惟有”是“只有”的意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不断渗透、强化理解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这一学习方法牢牢根植在学生的思维中,从而学会运用。

  (五)把握线索,自主学文

  1.师:

请大家轻声读第1自然段。

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

我明白了我国古代有“结绳记事”的方法。

  师:

大家能试着填写这份表格吗?

  (教师抛出思维的线索,帮助学生将形象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师:

请同学们阅读第2、3、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表格的内容,然后填写。

  学生阅读、填表。

  3.师:

请四人小组内评出最完整、正确的一份表格。

  小组评议,教师巡视。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和评议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客观评议的能力。

       借用的东西                      结果

           绳结                   可以记起以前经历的事

           贝壳                   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事

          枪、箭                        宣战书

       死鸟、死老鼠、

     死青蛙、五支箭、

  4.师:

我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没能填写出最后一项,遇到难题了,对吗?

没关系,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4自然段的3-6句话,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

到底这样的信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意思是什么?

  生:

我觉得有点像宣战书。

  师:

我也觉得你说的有一定道理,“有点像”也就是有点不像了,课文中没有写出“我们马上开战”呀!

还要再读读句子,体会体会。

  生: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告诉另一个民族:

你们不要踏上我们的土地。

  师:

课文不是写道“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吗?

 

  生:

这是他们在假设,因为第5句话用了“如果”这个词。

  师:

那告诉另一个民族“你们不要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可以把它称做什么?

  生:

提醒。

  师:

语气不够强硬,你要让你的邻居小心――别侵犯我的领地!

  生:

最后通牒。

  师:

还没到生死关头呢!

  生:

警告。

  师:

这个概括很准确。

  [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将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

  (六)交流资料,延伸课文内容

  1.师:

我知道同学们都是搜集资料的能手了,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趣的通信方式,现在世界上哪些民族没有文字。

  学生自主交流资料。

  2.师:

让我们借用刚才的表格,整理自己搜集到的或是从同学那儿听到的有趣的通信方式吧!

  学生整理填写表格。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很可能很丰富,但肯定没有进行概括式的整理,借用已有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完成“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第三题“你还知道哪些手势语”。

  1.师:

我读中学时,特别崇拜“小虎队”,他们唱歌喜欢做这样的手势[教师演示],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学生猜不出。

  2.师:

神秘的答案就是“爱”。

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很多手势。

请大家看看“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第三题。

谁愿意也做上一些动作,让我们猜一猜。

  师生互动活动。

  (八)布置作业

  1.生字词。

(必做)

  2.给生字找出三组形近字或音近字。

(必做)

  3.将课堂上填写的表格收藏到“成长记录袋”中。

(必做)

  4.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给家人听。

(选做)

  5.将课文读给家人听,再说说通过学习了解到的其他的通信方式。

(选做)

  6.做几个手势语让家人猜一猜。

(选做)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实录之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没有文字),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表现出人类无穷的智慧。

文章层次清晰,语言准确,体现了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所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譬如”“分辨”等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够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层次。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并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知道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从而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充分感受人类的智慧。

激发学生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并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的情感。

   4、提高学生理解文章主要重要语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谈话激趣:

  师:

上周二的秋游活动,大家玩儿得开心吗?

  生:

开心高兴……

  师:

我也是。

在游玩中我们还有不少的收获呢!

在沙滩上我受到了许多大家送给我的贝壳。

[出示一串贝壳]看,我把它穿成串儿带来了。

你看这样一串贝壳可以用来做什么啊?

  生:

A、直述用来做事——

  师:

怎么记啊?

——

  生:

(用自己话说)——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

  生:

看书。

——

  师:

你认真做了预习,真不错。

它在人们创造文字之前,是被人们用来记事的。

  B、多角度答——师:

你们知道吗?

这串贝壳在人类创造文字前作用可大了,它还被人们用来记事呢!

  2、揭题解题:

  师:

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板书]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生:

A、置疑——

  师: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B、解题——

   

(1)生发挥——

  师:

你是怎样了解到的?

——

  生答——

  师评价:

你真是爱读书的好孩子……

   

(2)生直述——

  师:

好,那就让我们读读文中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

(接上)自己边读边来了解课文介绍了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注意读准字音。

  生:

自由朗读课文

  师:

1、[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厉、历比较,万、力原位变红,各组一词;譬pì;理解“分辨”)——生:

开火车领读

  2、同学们不光字音读得准,刚才看课文时也很认真,你一定了解到了课文介绍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有哪些——生:

述——师:

相机板书[板书:

结绳记事贝壳记事一些东西]

  三、细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不用文字的书: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接上)师[自然拎出贝壳]:

这些贝壳是怎样被用来记事的,课文的哪一部分向我们做了介绍?

  生:

第二自然段。

  师:

好,就请大家认真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人们是怎样用贝壳来记事的。

  生:

默读第二自然段。

读后说出“贝壳是怎样被用来记事的”,可直接读句子。

  师[出示句子:

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结绳容易分辨。

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他们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

]:

这串贝壳就是一本书,每个贝壳记了什么事,这是本怎样的书?

展开你的想象,和你学习小组的伙伴交流一下你想到的。

  生:

展开想象,小组交流。

(在想象、表达、交流中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指名说(1-2人)

  师:

这些故事可都是用贝壳记下来的,他们就这样记了许多事,写了许多“书”。

你从他们身上能体会到什么?

  生:

聪明。

  (过渡)师:

这样的方法的确充满智慧。

他们用的不只有贝壳,你知道还有什么东西被用来记事吗?

  生:

A、其它的……——师:

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

……师:

(肯定、评价)你是个…………的孩子;B、直述“结绳记事”——师:

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

书师:

你认真读书了,再哪儿?

生找到第一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接上)师:

我们读读这段话,边读边用直线画出与“结绳记事这种方法”相关的语句,再多读两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种记事方法。

  生:

自由朗读,边读边画,加以理解。

  (指名)用自己的话表达“结绳记事的方法”。

——师:

随机[出示重点语句]

  师:

就是这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绳结记下了许多事儿,从中你又有怎样的体会呢?

  生:

有智慧、聪颖……

  师:

(指导朗读)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写“结绳记事方法”的句子,进一步感受人们的智慧。

  生:

自读。

指名朗读(1-2名)

  (过渡)师:

充满智慧的人们在创造文字前就是用这些奇妙的方法记事的。

可是,随着文字的诞生,时代的发展,今天我们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古老的记事方法了,我们拥有了更便捷的通讯方式。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接上)师:

有一天,你在家里收到这样一个包裹[边述边出示课件],你会怎么样啊?

  生:

害怕惊奇可笑……

  1、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

对于我们,这些东西都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可是在人类创造文字之前它还表示特殊的意义呢!

想知道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快从课文中找出来,自己认真读一读。

  生:

自读第四段。

  指名读。

  师:

原来,这些东西在那时被人们用来捍卫自己民族的尊严,是一封严厉的信。

四样东西有着重要的意思。

其实,那时像这样被用来通信的东西还有很多,如:

一杆枪、一支箭……这又有什么意思呢?

大家读读第三段。

  2、师(小结):

学到这儿,大家了解了创造文字前人们都用什么进行通信了吗?

(生述)他们的这些方式有让你有了什么样的体会?

  生:

人类的智慧。

 四、拓展升华。

  师:

今天人们早已创造了文字,并且我们拥有了更科学的通讯手段,你知道现在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生:

……

  师:

这些方式都是人类用智慧创造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同学们,请你大胆地畅想,未来社会会产生那些新的通讯方式?

  生:

自由畅想,表述。

  师:

想得有多远,就会做得有多远。

大家的畅想是可能实现的,只要大家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发挥人类无穷的智慧,就会让你的梦想在不久的未来实现。

2

〖教学目的〗

   1.认识10个生字及相关词语,会写12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信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与热爱。

  〖设计思路〗

   课文是一篇说明文,没有必要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耗去太多的时间,所以,我准备让学生在读通、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内容作为进一步了解、探究生活资源,从而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出示信封]大家认识我手里的东西吗?

  生:

是一个信封。

  生:

是一个用过的信封。

  2.师:

信封有什么用?

  生:

信封可以帮助我们通信。

  3.师:

[取出信封里的信]大家观察观察,这封信上写有什么?

  生:

信里有写信人想说的话。

  师:

那写信的人是通过什么表达自己的想说的话?

  生:

字。

  4.师:

可是,你们知道吗?

不用文字也可以写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信的历史[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除文字障碍

  1.师:

请同学们同桌互相听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生字。

  2.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生:

我想请大家注意,“示”字下面的“小”字不要写出头。

  生:

我觉得生字条里出现的“历”字和“厉”字是一组形近字,请大家把它们区别开。

  师:

那大家来组词区分,行吗?

  生:

经历、历史、日历、年历、厉害、严厉。

  生:

我也想请大家区分“代”字和“伐”字。

  生:

“代”字右边没有一撇,“伐”字右边有一撇。

  师:

谁能试着组词区分?

  生:

代表、代价、代替、伐木、砍伐。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独特见解,因为这些完全可能成为全新的、有益的教学资源。

在生字的记忆过程中,让他们主动去观察、比较的效率,远远高于接受式学习的效率。

  (三)合作学习,读正确、读通顺课文

  1.师:

把课文读给同桌听,听的同学要认真,听一听他是不是把每个字音、标点、停顿的地方读正确了。

  2.学生小组内听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质疑、解惑

  1.师:

请大家默读课文,勾画出有疑惑的地方。

  生:

我想知道第1自然段“经历”是什么意思。

  师:

“经历”是一个多义词,我们试着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或许能读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生:

“经历”的意思是“经过”。

  师:

可以这样理解,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

“经历”可以换成“发生”,“经历过的事”就是“发生过的事”。

  师:

把想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是一种好方法。

  2.生:

第1自然段里的“形式”是什么意思?

  师:

[教师简笔画画出各式各样的绳子上的结]请大家仔细观察,一定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教师轻声读句子,帮助学生思考]。

  生:

“形式”的意思就是样子。

  3.生:

现在世界上哪些民族没有文字?

  师:

这个就需要大家查找资料解决了。

看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全面还是我的答案准确。

  4.生:

什么是“结绳记事”?

  师:

这可要联系课文来思考。

请大家读一读第1自然段的1、2、3句话,也许你就明白了!

  生:

我明白了!

第3句话就讲了什么是“结绳记事”,就是发生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

  5.生: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惟有”的意思是什么?

  师:

我们也试着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生:

我猜“惟有”是“只有”的意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不断渗透、强化理解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这一学习方法牢牢根植在学生的思维中,从而学会运用。

  (五)把握线索,自主学文

  1.师:

请大家轻声读第1自然段。

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

我明白了我国古代有“结绳记事”的方法。

  师:

大家能试着填写这份表格吗?

  (教师抛出思维的线索,帮助学生将形象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师:

请同学们阅读第2、3、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表格的内容,然后填写。

  学生阅读、填表。

  3.师:

请四人小组内评出最完整、正确的一份表格。

  小组评议,教师巡视。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和评议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客观评议的能力。

  借用的东西结果

  绳结可以记起以前经历的事

  贝壳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事

  枪、箭宣战书

  死鸟、死老鼠、

  死青蛙、五支箭、

  4.师:

我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没能填写出最后一项,遇到难题了,对吗?

没关系,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4自然段的3-6句话,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

到底这样的信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意思是什么?

  生:

我觉得有点像宣战书。

  师:

我也觉得你说的有一定道理,“有点像”也就是有点不像了,课文中没有写出“我们马上开战”呀!

还要再读读句子,体会体会。

  生: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告诉另一个民族:

你们不要踏上我们的土地。

  师:

课文不是写道“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吗?

  生:

这是他们在假设,因为第5句话用了“如果”这个词。

  师:

那告诉另一个民族“你们不要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可以把它称做什么?

  生:

提醒。

  师:

语气不够强硬,你要让你的邻居小心――别侵犯我的领地!

  生:

最后通牒。

  师:

还没到生死关头呢!

  生:

警告。

  师:

这个概括很准确。

  [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将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

  (六)交流资料,延伸课文内容

  1.师:

我知道同学们都是搜集资料的能手了,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趣的通信方式,现在世界上哪些民族没有文字。

  学生自主交流资料。

  2.师:

让我们借用刚才的表格,整理自己搜集到的或是从同学那儿听到的有趣的通信方式吧!

  学生整理填写表格。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很可能很丰富,但肯定没有进行概括式的整理,借用已有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完成“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第三题“你还知道哪些手势语”。

  1.师:

我读中学时,特别崇拜“小虎队”,他们唱歌喜欢做这样的手势[教师演示],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学生猜不出。

  2.师:

神秘的答案就是“爱”。

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很多手势。

请大家看看“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第三题。

谁愿意也做上一些动作,让我们猜一猜。

  师生互动活动。

  (八)布置作业

  1.生字词。

(必做)

  2.给生字找出三组形近字或音近字。

(必做)

  3.将课堂上填写的表格收藏到“成长记录袋”中。

(必做)

  4.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给家人听。

(选做)

  5.将课文读给家人听,再说说通过学习了解到的其他的通信方式。

(选做)

  6.做几个手势语让家人猜一猜。

(选做)

3

〖设计思路〗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独立识字,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重难点字的分析。

学生在低年段,多多少少了解中国汉字的发展由来,但是,在汉字出现以前,人们是怎样记录事情和通信的,学生大都不知道,因此我将此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最后再将《语文天地》中的实践活动与之联系(形成一节求知与口语交际、动手绘画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知道人类有哪些不用文字的记事和通讯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学认生字10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得是什么?

(出示“书”“信”)生:

一本书和一封信。

板书:

书和信

  师;这里面都写满了什么?

(字、汉字、文字)板书:

文字

  师: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说: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可是在汉字还没出现的时候,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

(学生思考、讨论)

  生:

那时候的人们是不交往的。

  生:

他们可以用语言交流。

  生:

他们可以送东西。

  ……

  师:

你们知道那时候人们也有自己的书信,却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们信吗?

(学生半信半疑)不信我们一起乘坐时光隧道去看看。

  红笔板书课题:

不用

  [评析:

创设认知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形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小组合作学习生词、生字,教师巡视,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4.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学生分组接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标出段序(5段)集体评价。

  [评析:

在学生已有识字能力和识字方法基础上,在整个识字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听、说、读、写、看,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孩子的体验和认知水平不同,记忆生字的方法自然也不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识记,让学生自己悟出汉字的特点,编口诀记忆生字,互相教授,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点拨者、引导者。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师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说说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

通过读我知道了古代有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事。

  师问:

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

第一段中讲到了“结绳记事”。

  教师及时抓住“结绳”一词,(出示各色绳子)让学生边说边动手实验。

(大结记大事,小结记小事,绿绳记――)

  [评析:

用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直观、形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生:

通过读我知道了用贝壳也可以记事。

  生:

通过读我知道了送给别的民族枪或是箭,就是一封宣战书。

  (指导朗读:

怎样读出严厉的语气?

个别读、教师范读、集体读)……

  2.师总评: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讲得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