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667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docx

《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docx

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

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

**史学史概念(名词解释)

史学史是历史学科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即“历史的历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

史学史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与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者指历史观,后者指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

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第一阶段:

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梁启超—李大钊—胡适—何炳松

第二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第三阶段:

1978年至今

西方历史学的发展阶段:

古典史学:

人本史观,理性的觉醒,“人是万物的尺度”。

中世纪史学:

神学史观,

近代史学:

人文主义,史学思想又一次将人置于历史发展的中心位置。

现代史学

***古典时期的史学:

(一)古希腊史学、

(二)古罗马史学

**

(一)古希腊史学

一,(形式)神话与史诗及其史学价值

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反映了整个自然界和古希腊的社会生活,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类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从中可见古希腊人处于朦胧中的历史意识,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二,古希腊哲学及其批判精神

爱奥尼亚地区最早产生了史学,这一地区最早产生了哲学,是古希腊哲学最繁盛的地区。

有科学和哲学就会有批判怀疑的精神,而理性批判精神的运用,最终使历史与神分离,导致历史学的产生。

三,古希腊三大史学家:

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希罗多德(“史学之父”—西塞罗评)及其著作

1.生平简介:

(HerodotusBC484—425)

小亚细亚西海岸的哈利卡尔那索斯,名门望族之后。

后因政治原因出走,再也没有回去,但是他用了30年游历,终于写成《希波战争史》。

2.《希波战争史》(亦称《缪斯书》)特点:

(简答)

第一,内容丰富。

记载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名胜古迹等;西方社会文化史的开始。

第二,取材广泛、史料充实。

充分利用了他所能看到的所有的史料,如谱系、神话、史诗、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著作;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材料。

开创了历史叙述体。

第三、历史批判的方法。

3,希罗多德对历史和历史学的双重思考:

对历史的思考:

进步的社会政治观念,人本的观念

对历史学的思考:

用批判的精神来写著作,从记录神事到记录人事,治史视野的宽广和治史观念的变化:

眼光投向希腊之外的世界,种族偏见较少。

**修昔底德——“政治史之父”及其著作

1,生平简介:

(ThucydidesBC460—396):

雅典显贵,十将军委员

2,《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及其特点:

——政治军事史的范例

特点:

(简答)

(1)史料批判的原则;

(2)结构严谨,联系紧密;

(3)文笔洗练、力求精确;

(4)代撰演说词,与叙事浑然一体;

3,修昔底德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

(简答)

第一,神人分离,摒弃天人感应,试图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认定历史上的成败兴衰是由人事决定的

第二,致力于因果关系的探讨

第三,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

**色诺芬(XenophonBC430-350)和修辞学派:

(不太重要)

多产作家;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富有文采

修辞学派:

埃福罗斯(BC405-330)和特奥波姆波斯(BC378-?

修辞学派注重练字造句,只求文字生动,而不关心史事之正确。

**古罗马史学

一、从模仿到奠立

费边·匹克托(B.C.254-?

),用希腊文写作《罗马史》

**拉丁史学的发展:

(简答)

1,老加图(B.C.234-?

),开创了用拉丁文写作罗马史的传统,《罗马历史源流》,强烈的政治史传统。

2,萨鲁斯提乌斯(B.C.84-B.C.34),《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

3,恺撒(B.C.100-B.C.44),《高卢战记》、《内战记》,寓论于史,客观冷静。

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如果他(阿里奥维司都斯)杀死了凯撒,就可以讨好许多罗马的显贵和要人·····”

**史坛双擘:

李维、塔西陀

一,李维(TitusLiviusB.C.59-A.D.17),书斋型的历史学家。

著作—《罗马建成以来史》

李维的史学贡献:

1,开创了通史体例

2,垂训思想

3,文笔优美

二,塔西陀(TacitusA.D.55-120)

著作—《日耳曼尼亚志》、《阿古利可拉传》、《历史》、《编年史》

塔西陀的史学思想:

(简答)

1,“抽离自我”、“超然物外”的客观主义治史原则;

2,塔西佗十分重视历史的教育垂训功能。

3,塔西佗的著作写作技巧高超,文字风格独特。

4,反对暴君统治、怀念共和制度,这是塔西佗历史研究的最大主题。

三,光辉的延伸

1.波里比阿(Polybius,约B.C.201-120)——《罗马史》

波氏治史的基本特点:

(简答)

第一,历史眼界的开阔

第二,历史思想的深化。

认为历史的任务有两个:

一是记录事实的真相,并对之做出解释;二是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历史方法的进步。

波氏认为历史研究应当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披阅各种文献资料,并比较记载之异同;二是必要的地理知识,要有亲身的考察;三是政治经验

2,希腊语世界的史家群体:

(1)普鲁塔克(A.D.46-120),希腊中部查罗尼亚城人。

《希腊罗马名人传》,开西方史学中的历史传记体之先河。

当过执政官。

(2)阿里安(A.D.95-165),埃及亚历山大里亚人,《亚历山大远征记》。

卡巴多西亚总督。

(3)阿庇安(约A.D.96-175)小亚细亚比泰尼亚人,埃及总督。

著作—《罗马史》史学价值:

第一,注意考察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第二,垂训的作用,对后世颇有启迪

第三,为后世保留了不少早已失传的作品。

**古典时期史学的传统:

(简答)

1,求真探索精神

2,人文主义观念

3,宽宏的历史眼光

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5,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

***中世纪史学

**早期基督教史学

*奥古斯丁(名词解释):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史观的奠基人,基督教早期神学、哲学和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

十六岁前往迦太基学习,他信奉摩尼教,后来改信基督教,并接受洗礼。

作品《上帝之城》和《忏悔录》,《上帝之城》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

(奥古斯丁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首先,发展了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而,历史时间观念的定性决定了中世纪历史写作的基本形式;其次,开创了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观;再次,历史的目的论和宿命论,规定了历史发展的目的,即向上帝之城迈进。

—此处也可作简答用)

*《上帝之城》内容与奥古斯丁的主要思想

奥古斯丁认为,在天地间存在两个国度,即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

前者是上帝的天国,象征光明、善良,后者是由亚当的儿子该隐创造的,是黑暗、邪恶的代表。

因为教会是上帝创立的,是上帝在地上之城的代表,它在两城之间就会发生不间断地斗争,直到地上之城被彻底消灭。

这样,整个世界历史变成了善与恶斗争的历史,即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斗争的历史,也是教会统治取代世俗政权统治的历史。

在这一框架之下,奥古斯丁驳斥了异教徒的观点,认为罗马受到外族入侵是因为罗马自建国以来的种种邪恶,而非基督教的过错。

相反基督教实际上缓和了入侵者的残暴性格,这些都很好的证明了基督教存在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奥古斯丁要求人们不要嘲笑人类的事物,也不要因为人类的苦难而哭泣,而要去理解它。

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帝之城》便是奥古斯丁对罗马危机进行理解的结果。

**欧洲各国史学——法、英、德、意、拜占庭

*法国

一,格雷戈里(GregoryofTours,538~594年)

经历:

格雷戈里出身于克莱蒙·费朗的一个高卢·罗马贵族名门,父母两系都是罗马元老的后裔,并在基督教会里占据着重要的教职。

都尔城的历届主教中,只有5位主教的出身与这个家族没有关系。

格雷戈里生活在墨洛温王朝的战乱时期。

他曾以主教的身份,竭力宣扬“基督的仁慈”以抬高基督教会的地位;同时他还勤于著述,用以诠释“上帝万能”和“教会至上”的思想。

著作和思想:

1,《法兰克人史》的内容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写的,始自“创世纪”,终于公元591年。

至于为什么要从“创世纪”开始写起,他也有过明确的交代:

“为了更好地计算年代,我认为在第1卷里最好先从世界的创立讲起”。

换言之,他在著作中之所以要对人类历史过程的整个过去进行回忆,是为了要确定法兰克人的历史在上帝安排好的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的位置,进而再证明法兰克人现在的历史仍然还处于这个历史过程之中、始终遵循着上帝的安排。

格雷戈里从时间的起源之处开始叙述历史,这种做法继承了早期基督教史学以来形成的通史式叙史传统,使得叙述内容严格地按照时间的流向展开,也因此来证明上帝对人类历史进行安排的合理性和目的性。

2,《法兰克人史》是格雷戈里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书中不仅详细地记载了法兰克王国的建国过程和正统基督教在法兰克人中间的传播状况,而且为后人提供了法兰克王国早期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典章制度、行政事务、商业贸易、民俗风情、伦理道德、教育水平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

由于历

史上关于法兰克人和法兰克王国早期历史的记载极少格雷戈里的记载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另外,也由于他的著述涉及的内容丰富翔实,颇有些文化史家的风范,因此后人称他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二,艾因哈德(Einhard,770~840年)

艾因哈德(名词解释):

是法兰克王国、也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传记家,是查理曼帝国时期所谓“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共有5部著作传世,但使他名垂史册的则是那本《查理大帝传》。

出身经历:

艾因哈德出生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美因河下游的莫因格维,自幼家境殷实、生活富足。

9岁那年被送到傅尔达修道院(Fulda)学习,系统地接受了语法、修辞、辩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即所谓的“古代七艺”)等方面的训练。

由于学习成绩优秀,20岁时由傅尔达修道院院长鲍古尔富斯推荐到查理曼的皇宫中供职。

成了查理曼的重臣和密友。

查理曼去世以后,艾因哈德继续留在宫中辅佐“虔诚者”路易。

830年,由于他不愿意卷入路易的3个儿子之间的混战,毅然离开了宫廷,来到他自己创建的塞利根施塔特修道院隐居,潜心著述,直至840年3月14日去世。

艾因哈德退出政界以后,为了追念查理曼的功绩、同时也为了报答查理曼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写作了本书。

三,法国中世纪时主要的史书著述形式——编年史与年代记

1,加洛林帝国瓦解以后,法国的历史著述主要是以编年史和年代记为主。

它们往往是由各寺院的神职人员撰写的。

2,编年史与年代记的区别:

历史学家士达布斯是这样区分的:

“编年史和年代记之间的区别并不像人们有时所说的那样,前者是世界史,后者是国别史或专门史,而是前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连续性,后者则只是一些不连贯的事件的简短记载。

”按照他的说法,编年史与年代记的的作者都不是历史学家。

其实编年史家所保持的内容的连续性也是成问题的,因为编年史总是试图叙述一个事件,但是最终为了保持年代的顺序而被打断,年代记则没有任何完整表述一个故事的尝试。

3,评价:

虽然编年史与年代记为后代史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但是在史学思想上的价值却极为有限。

*英国

一,修士(神职人员)比德:

(名词解释)(672—735年)是中世纪早期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神学家及科学家,被称为“可敬的比德”。

他利用了坎特伯雷大教堂所藏的英吉利教会的文献,以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为基准的年代纪作为体裁,写作了《英吉利教会史》这部编年史。

作者因《英吉利教会史》而被称为“英吉利历史之父”

《英吉利教会史》主要内容:

叙述天主教在不列颠传布的经过,但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最后编列综合年表,列举凯撒在公元55—54年在不列颠登陆直到公元731年英国历史上的大事,在英国一般历史上关于公元731年前的历史上大事,几乎完全采自《英吉利教会史》。

二,圣·安瑟伦(约1033-1109)

名词解释或者简答(思想):

坎特伯雷大主教,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方面继承了奥古斯丁的学说,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的历史情况加以发展。

在神学观方面有所成就,他认为人类是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体现在基督教以进步的信仰为基础的行进过程中;人类的最终目标是获得新生,当这一目标达到时,历史就终结了,进入了一个既无进步也无历史的时期。

与奥古斯丁不同,安瑟伦的世界史理论体现了一种世俗化的倾向,即世界历史是人类整体不断走向进步而达到终点的历史。

*德国

鄂图(亦译“奥托”,OttoofFreising,1114~1158年)是中世纪德意志最著名的历史学家。

出身于霍亨斯陶芬家族。

著作——《双城史》写作背景、目的、史学观点(简答)

1,背景:

1146年,鄂图跟随康拉德3世率领的“圣殿骑士团”参加了第2次十字军东征,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圣地耶路撒冷。

后来,萨拉丁的军队打败了骑士团、占领了耶路撒冷,第2次十字军东征归于失败。

这一事件深深地刺激了鄂图的宗教感情,于是他便写下了这部德意志中世纪历史上最重要的编年史著作。

此书共有8卷,以“创世纪”为开端,一直写到1146年。

2,目的:

鄂图的这部《双城史》不仅在写作模式和写作风格上继承了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在史观和写作意图上也是跟圣·奥古斯丁一脉相承的。

他在序言中写道:

"在上帝的恩准下,我编写一部历史,或许能够把'人间城市'巴比伦公民的苦难展现出来,或许也能够把耶路撒冷公民翘首盼望的基督的王国的光荣作一介绍,甚至就在人间他们也即将预先品尝其美味"。

由此可见,鄂图也是满怀着宗教的虔诚、作为自己的一种宗教实践进行写作的。

3,史学观点:

鄂图用一种世界史的眼光、把一切已知的历史事件都相互联系地安排在以上帝的名义编织出来的人类历史图表之中,自信能为每一个历史事件在上帝给定的时间表中找到它的合适位置。

他的基督教史学体现在,他相信世界正在走向末日,尘世的历史即将结束。

意大利

城市史学(略)

拜占庭

一,普罗科匹厄斯:

(名词解释)(约500~565年)普罗科匹乌斯出身于巴勒斯坦恺撒里亚城的贵族之家,早年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研习过法律,尤其酷爱古代史家的历史著作。

公元527年,他来到君士坦丁堡,被帝国大将军贝利萨里乌斯(Belisarius)聘为法律顾问和秘书,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

在此后的15年中,他跟随贝利萨里乌斯将军的远征军转战于北非、西西里、意大利半岛等战场,后来又随军与波斯帝国争衡。

查士丁尼时代所进行的一系列重要战争,他几乎都是亲身经历过的。

公元542年以后,他得到了查士丁尼皇帝和提奥多拉皇后的信任,成为可以自由出入宫禁的、执掌机要的朝廷重臣,直到562年退隐。

二,普罗科皮阿斯:

1,(名词解释)(500-565)拜占庭时期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立意模仿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用希腊文进行写作。

他与修昔底德相似,在著作中记载的都是当代史事,即主要是查士丁尼时代的战事和政事,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

他也与希罗多德相似,强调历史的教育垂训作用,主张写历史要以道德人心为念、意存劝戒,认为历史上的因果报应是屡试不爽的;同时他也带有希罗多德的某些缺点,有时失于轻信、疏于考证。

代表作有《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和《秘史》。

前者是一部查士丁尼时代的扩张史,后者是描述查士丁尼和贝利萨里乌斯私生活的史书。

2,普罗科皮阿斯著作——《当代史》(又名《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

此书共有8卷,主要记载了查士丁尼进行武力扩张、先后用兵北非和意大利、消灭汪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王国、以及与波斯帝国争斗的经过。

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而且文笔生动、善序事理,把一些征战的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除此之外,此书还记载了6世纪上半叶汪达尔人、东哥特人以及波斯人的社会状况和拜占廷帝国的其他政事。

书中还有一段关于中国养蚕制丝法西传的记载,是难得的历史资料。

然而,普罗科匹乌斯在书中也表现出对日耳曼人极端仇视的情绪,对他们的描述多侮蔑之词;而对贝利萨里乌斯将军个人的军事才能却过于迷信,并进行了不遗余力的颂扬。

另一部著作——《秘史》这是普罗科匹乌斯晚年的作品。

根据英国史学家约翰·布瑞的推测,此书可能于550年写成。

它的希腊语解释为“不能发表的事情”。

普罗科匹乌斯将此书作为《当代史》的补充,着重描述了查士丁尼时代的政事、宫廷琐事、以及达官贵人们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丑行。

他曾明确地表白过撰写此书的目的:

“把罗马人在一系列战争中的经历记载下来,把罗马各地发生的事件记载下来,把周围的善善恶恶记载下来,并揭示事情的真相以告诫后世,我感到这是我的责任”。

“由于这项工作会冒犯皇帝和皇后,我将冒生命之险,所以我常常准备退缩。

但有一件事情给了我坚定的信心,这就是我亲眼目睹了这一时代的变迁,我所记载的事件都是真实的”。

因此,他呼吁人们不要把他的著作仅仅当作一部优美的故事来读。

在此书中,普罗科匹乌斯一反过去对皇帝查士丁尼和皇后提奥多拉的奉承之态,以辛辣的笔调对他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

他记载了查士丁尼剥夺元老院权力、控制司法权、横征暴敛、长期穷兵黩武以及镇压人民起义的经过,称查士丁尼为“具有人形的恶魔皇帝”,视提奥多拉为罗马国家的祸根、无恶不作的荡妇。

三,普塞罗斯(1018-1078)的史学观点:

首先,他认为历史写作应该陈述事实。

其次,他只愿意写自己时代的历史。

四,拜占庭史学的特点:

(简答)

1,拜占庭帝国有自己处理政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而且政权总是处于优先地位,在这种风气之下,拜占庭史家们不必为了遵循神学历史观而刻意将历史解释为一种合目的的行进过程,他们更多的关心各式

各样的政治事件。

2,正是因为宗教意识没有西欧那么浓厚,拜占庭保留了,自由接受古典史学传统的文化氛围和头脑,这样,我们在拜占庭史学中能更多地见到人文主义。

**如何评价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1)中世纪史学的特点或作为对其评价:

(简答)

1,从历史著述的目的来看,历史学家们的写作只是为了证明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符合上帝的安排,都发生在上帝意志范围之内,历史写作同样是一种宗教行为,一种献身于上帝的神圣事业;

2,从历史著述内容来看,中世纪的历史学家们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图,于是他们往往偏向于选择那些能够证明基督精神的材料,有时甚至不惜篡改.编造;

3,从历史著述的方法来看,编年史与年代纪中作常采用的方法就如同这两种类型的名字那样,只是按年代顺序的简单编排与罗列。

(2)对中世纪史学的理解或者说是它的贡献:

(简答)

1,基督教史学创造了一种普遍主义的历史观,即一种世界通史,它在时间与空间范围上达到了最大限度;

2,基督教史学蕴藏着目的论,是一种目的论史学,而目的优于起源,自然而然地将进步史观呈现在人们面前;

3,基督教史学关注历史的延续性,于是为了获得更精确的理解,史学家们采取了历史分期的方式。

***近代史学之14——18世纪的历史学

一,文艺复兴史学与宗教改革史学的背景:

1,民族国家兴起,2,使用民族语言,3人文主义的弘扬

二,人文主义史学—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

1,意大利的历史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时代的迫切需要,历史学的地位获得了空前的提高,人文主义者一方面把历史看成是向古典史家学习的必要途径,一方面又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历史应该为现实的政治提供借鉴、弘扬爱国主义以及培养优秀公民和政治家的应用价值。

三,马基雅维利及其历史观:

1,马基雅维利:

(名词解释)意大利的政治哲学家、诗人。

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他所写下的《君主论》和《佛罗伦萨史》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以及《论李维》一书中的共和主义理论。

其中《佛罗伦萨史》代表人文主义史学最高成就,用把佛罗伦萨融入西欧世界的眼光,开创了编年史体裁,否定基督教史学观念。

并且将历史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其基本历史观:

第一,恶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第二,历史循环论,第三,打破历史循环论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尚武精神。

2,马基雅维利的基本史观(简答或论述)

第一,恶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

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

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

人民有屈从权力的天性,君主需要的是残酷,而不是爱。

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象狮子那样残忍,象狐狸那样狡诈。

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慈悲心是危险的,人类爱足以灭国”。

马基雅维里有句名言: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第二,历史循环论。

“可以看出来,在兴衰变化规律支配下,各地区由治到乱,然后又由乱到治。

因为人世间的事情的性质不允许各地区在一条平坦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当它们达到极尽完美的境况下,很快就会衰落;同样,当它们已变得混乱不堪、陷于极度沮丧之中、不可能再往下降时,就又必然开始回升。

第三,打破历史循环论的唯一办法就是保持尚武的精神。

“以便在命运逆转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

四,考据学派与文献校勘学(背景、代表人物、著作)

1,背景:

人文主义者要用人性解释历史,使历史经世致用,就必须去掉那些荒诞滑稽的史料,因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批判和考据的方法,从而形成了人文主义史学中的考据学派。

2,代表:

(1)比昂多(1392——1463):

他是一个考古学家、历史学家。

第一次提出了中世纪的概念。

(2)瓦拉(1406—1457):

《君士坦丁赠礼的证伪》。

在瓦拉之后,欧洲出现了一门专门研究和鉴定历史文献的学问——文献校勘学。

五,史学理论出现(背景、代表及其贡献)

1,背景:

由于人文主义者历史意识的成熟,由于他们的批判精神和博学的态度,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它也暴露了自己的幼稚和不足,方法的单一,范围的狭小、认识的片面也许是那个时代的通病。

因此,十六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开始出现系统探讨历史理论,对历史学进行宏观反思的倾向。

2,代表:

法国的人文主义者,波丹(1530——1596)。

波丹著有《认识历史的方法》,出版于1566年,这是西方第一部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著作。

3,他对西方历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简答)

第一,强调一个好的历史学家不仅要具备历史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具备历史学以外的知识特别是地理学与年代学方面的知识,这说明他已朦胧地意识到各学科之间渗透的必要性。

第二,他认为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有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两种,前者包括地理的、环境的、人类学方面的条件;动态因素则包括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冲突。

现在一般认为波丹是资产阶级“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先驱。

第三,波丹突破人文主义史学的历史循环论,提出历史发展进步的观念。

“东方、地中海、西欧。

六,宗教改革史学(背景、代表、历史观)

背景:

正当欧洲文艺复兴走向全盛之时,一场由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了。

在此影响之下,宗教改革历史学作为一门新教学者与天主教学者进行论战的工具而出现。

新教学者要证明早期基督教的纯洁和罗马天主教的腐败堕落,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历史上寻找根据。

激烈的宗教战争引起人们更多的去关注历史;长期的宗教战争解放了被禁锢在寺院里的大量的历史资料;对神学问题和早期教会的注意则促进了历史学家对观念史和制度史的重视。

代表:

1,弗兰西斯(新教)《马格德堡世纪史》

2,萨皮《特伦特宗教会议史》

3,弗兰克—宗教改革下层人民利益的代言人。

历史观:

第一,把历史分成三阶段:

没有压迫的原始阶段;出现了私有财产、国家和暴政的阶段;消灭了暴政的阶段。

第二,把理性看成是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

第三,对下层民众给予了深厚的同情。

第四,对中世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