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661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docx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docx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

(2012—2020年)

 

大学文化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经过广大师生员工的创造、培育和传承而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它沉淀着学校的精神内核和学术传统,凝聚着学校的办学力量和办学追求,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彰显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凝聚师生员工的灵魂和基础,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师范大学自1956年建校以来,辗转于杭金丽台,几度分合、历经坎坷、屡遭磨难,但顽强、执著、坚定的师大人砥砺知行、和衷共济,在危难处见担当,于沉沦处求崛起,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颂歌,形成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凝练了“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校训精神为内核的办学传统。

这些品格、精神和传统,业已熔铸为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夯实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和兴校之源,传承为师大人卓然的风气、风格和风骨。

进入新时期以来,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在延续精神血脉的基础上,在追求卓越的创造中,为“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办学理念逐步彰显,文化育人功能显著提升,学术氛围日趋浓厚,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状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崭新的发展时期,推进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已成为学校今后发展的主旋律和主基调。

只有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践行“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办学质量。

在此背景下,大学文化在综合竞争尤其是人才培养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距离学校的办学要求和师生的殷切期望还有差距,这突出表现为:

一是师大精神的提炼升华尚有不足,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还有待进一步凝练;二是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尚有不足,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三是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尚有不足,校园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还有待进一步消除。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机遇期。

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文化建设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学校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文化发展具体实际,厘清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稳步实施,切实提高学校的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我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围绕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和发展目标,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主动融入区域文化建设体系,大力弘扬师大优秀文化传统,重点建设好精神文化、学术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形象文化,为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和文化支撑。

我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1.普遍性与特色性相结合。

既要遵循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民族文化、时代文化、区域文化、大学文化等的发展成果,系统把握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共同要素和基本内涵,又要立足校情,以师大办学历史为核心,挖掘内涵,打造品牌,丰富载体,凝练弘扬师大精神,塑造提升师大形象,突出师大特有的精神文脉、办学理念、校训校风、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文化设施等,切实彰显学校文化的鲜明特色。

2.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既要把大学文化建设融入学校的事业发展中,整体规划文化建设,强调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对接,提升育人功能,又要科学确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布局、步骤以及资源配置等,根据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文化的不同层面分类实施,处理好彼此相互之间的关系,切实推进学校全面和谐协调发展。

3.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发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学校文化内涵底蕴,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汲取国际先进文化成果和现代大学精神精髓,融入未来学校发展的创新元素,把握新理论,培养新思维,在新的领域去开拓文化阵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的社会性和时代感。

4.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既要秉持“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校训,倡导以求真为目标、创新为灵魂的科学精神,坚持真理性、知识性,培养师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教风学风,又要高度重视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培育师生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强化学校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鼓励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强调文化成果的全员共享,不断增强学校师生员工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关注度。

二、建设目标与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弘扬师大精神,塑造学校形象,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师生行为,优化校园环境,努力在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秉承学校传统、蕴涵学校特色、彰显学校优势、体现学校精神且师生满意的大学文化,力争在爱校精神培育、学术文化营造、师生文明行为、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厚德、仁爱、崇师、弘毅”成为全体师大人自觉的文化追求,努力建设“人文师大、美丽师大、活力师大、幸福师大”。

具体而言:

1.办学理念特色进一步鲜明,凝聚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师生员工高度认同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校歌、校标、教风、学风等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爱校热情得到激发,爱校行为得到普及,爱校精神得到弘扬,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精神逐渐形成并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

2.学校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办学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制度文化体系,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强化规章制度执行,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

3.校园文明行为进一步规范,师生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着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学生公共意识、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规范公共行为。

师生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内容健康、格调高雅,文明礼貌蔚然成风,网络等文化载体的育人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

4.校园自然景观进一步完善,环境净化美化显著提升。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与学校精神文化相匹配的文化景观、文化设施、文化阵地和品牌形象建设,校史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校友林、文化中心等设施进一步健全,全面提升学校物质文化的功能和品位。

5.学术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崇学向学氛围显著提升。

鼓励参与多层面学术研究与自主创新,鼓励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形成潜心探索真理、踏实研究学问的校园学术品格以及崇尚创新、探求真知的学术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学科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精神文化

1.传承师大历史。

深入挖掘师大近60年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办学传统与特色,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校史修订、编写校史系列丛书、制作校史片、修建校史馆等,汇集一批反映学校发展历程、体现学校精神传承的成果,形成学校校史文化体系,让师生知校史、懂校情。

在全校师生中普及传唱校歌。

2.弘扬师大精神。

践行“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校训,大力弘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深入开展弘扬师大精神系列活动,不断拓展师大精神、校训内容的呈现形式与展示平台,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外延,努力做到全校师生人人知晓、人人践行,切实提升其引领与辐射作用。

3.优化办学理念。

以“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大力推进学校特色化、国际化、区域化、协同化发展。

全面落实“提升内涵、凝练特色、强化创新、追求卓越、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全面提升师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着力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

4.打造爱校文化。

健全学校各类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庆典等仪式规范,设计并规范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优秀师生表彰、文化艺术节等重要典仪、大型活动的标准流程,使学校形象个性突出、富于内涵、品位高雅,延伸育人功能。

设计并开展好校庆节、教师节等纪念活动,加强对师生的爱校荣校、爱岗敬业教育,树两代师表,铸两代师魂。

专栏1弘扬师大精神系列活动

典仪制度系列:

开展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主题的教师节纪念活动、以“爱校荣校、感恩奉献”为主线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活动,设立“浙师大校庆节”,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师大文化和师大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校史教育系列:

建好校史馆和档案馆;开展“师大记忆”活动,加强学校史料的发掘与研究,编纂校史丛书,拍摄制作校史片、宣传片等;广泛开展校史文化教育,把“师大传统与师大精神”作为新入校师生的第一课,把参观校史馆作为入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真正使每位师生都能深入了解师大的历史、人物和精神。

校友活动系列:

加强校友会组织建设,广泛收集校友情况,促进校友文化的整合与建设;加强与校友的常态联系与沟通,继续办好《校友》,并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每一位校友,让校友及时了解学校改革、发展、建设动态;丰富校友捐款形式,积极引导校友捐资办学和设立奖助学金;编印《浙江师范大学校友风采录》、征集校友故事、办好《师大有约》、《校友讲坛》等,展现校友风采;开辟校友林,组织校友在新校区种植树木或捐建文化景观或景点,增强校友对新校区的认同和情感融合,积极营造“校友情系母校、母校关怀校友、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校友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广大校友的精神家园。

责任单位:

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友办,档案馆

(二)学术文化

1.坚持学术兴校。

大力实施学术兴校工程,做优新兴领域,做强优势领域,做精特色领域,积极推进学术创新,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与学术声誉。

大力提倡“教授治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学术管理制度和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的学科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鼓励师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2.营造学术氛围。

营造自由宽容、求是务实、创造创新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外籍教师及文化团体来校讲学、交流、参观、访问。

充分发挥校内知名学者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出国进修、访问、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外学术领域发出师大的声音。

3.凝练学术品牌。

充分发挥学校传统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传统学科转型和新兴学科生长,形成若干个特色学科群。

进一步做强教育、非洲和儿童研究三大文科学术品牌,加快理工科特色品牌建设步伐,促进学科、专业之间及其内部的交叉融合,逐步培育一批新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及特色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

4.坚守学术道德。

倡导学术自律,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珍爱学术声誉,遵守学术规范,鼓励学术争鸣,形成良好的学术导向。

加强对学术道德与学术纪律的监督工作,反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严禁抄袭剽窃。

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观念内化为师生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自觉行动,规范和完善学术评价机制,规范师生的学术行为。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专栏2师大学人传播工程

重建“丽泽书院”:

与金华市联合重建“丽泽书院”,充分发挥书院在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多重功用,弘扬国学,传承文化,使之成为我校和金华市的文化品牌与学术传播中心,引领校地文化发展。

办好学术论坛:

继续办好“尖峰论坛”、“丽泽讲堂”等学术论坛,让师生更多走近名人名家、感受学者魅力、领略学术精彩。

开展学生学术报告会。

教务部门要把学生听取学术报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建设“师大学人库”:

以“师大文库”为依托,建设“浙师学人库”,定期举办师大学人著作推介展、主题展等;以校园媒体为平台,加强对师大学人、学科以及学术活动的宣传。

办好“读书节”:

不断丰富“读书节”活动内涵,提升活动层次,创新活动形式,继续办好“读书节”,将其打造成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校内营造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师生热爱阅读、善于阅读、享受阅读。

责任单位:

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图书馆,人文学院

(三)行为文化

1.深化文明建设。

教育和引导师生员工在校内外公共活动中时刻注意树立师大人的良好形象。

全校师生员工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强化文明行为,养成文明习惯;要提高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要在社会公共场所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尚;要积极参加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形成共建文明、共享文明的良好氛围。

2.端正教学行为。

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行为要符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科学新成果和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推进教育创新。

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不散布错误政治观点和有害言论信息。

学生要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勤奋学习,诚实守信,品学兼优。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强化专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3.开展优质服务。

管理干部和服务人员的行为要体现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政廉洁、务实深入,转变作风,振奋精神,提升效能,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4.重视廉政建设。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形成良好的廉政文化工作机制。

优化廉政文化建设条件,丰富廉政文化载体,广泛开展廉政教育活动,推进廉政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提升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廉政素养。

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通过专题讲座、警示教育、书画展、摄影展、话剧等形式,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努力形成干部讲政德、教师讲师德、学生讲公德的廉洁文化氛围。

5.繁荣文化活动。

深入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计划”,进一步强化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着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力争成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坚持开展好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尖峰论坛、电影节、社团文化节、生存训练、阿西剧社等为代表的现有品牌文化活动,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师生价值追求的文化活动品牌,构建大学文化品牌体系。

专栏3校风建设工程

师德师风建设:

大力宣传和表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典型,营造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

定期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三育人”先进集体、个人评选表彰活动,举办“师德论坛”。

责任单位:

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工会

优良学风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相关制度,以完善制度促进学风建设;深入实施优良学风班级、班级文化pk赛、学风特优班级和优良学风寝室创建评比活动,开展好优秀毕业生评选、“十佳学子”评选表彰以及学年学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表彰等工作,实施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评选,以典型示范带动学风建设;制订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强化日常行为教育与管理,深化校风校纪教育,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责任单位:

学工部,教务处,研工部

管理作风建设:

认真开展好“作风建设年”系列活动,树立“管理规范、引导有力、服务热情、廉洁高效”的良好作风,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提高管理效益、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基层,服务师生。

责任单位:

党委组织部,纪委办

文明创建活动: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当代浙江人和师大人共同价值观,认真贯彻《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大力推进道德建设,扎实开展校园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师生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努力建设“人文师大、美丽师大、活力师大、幸福师大”,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实道德支撑。

责任单位:

校园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四)制度文化

1.制定实施大学章程。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自主办学、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和现代高校管理制度。

全校师生员工自觉履行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制定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本校特色的《浙江师范大学章程》。

不断完善党委会议事和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术科研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等规章制度,建立相对完备的运行规则体系,及时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完善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相适应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定期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融通和谐。

2.强化管理制度执行。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成员对学校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

树立制度权威,规范公正高效的执行制度。

将刚性执行与柔性执行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以提升执行实效。

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制度,同时大力表彰执行制度的先进典型,以增强对师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确保制度高效、执行有力。

3.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

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群众团体运行的相关规章。

坚持校务公开、院务公开制度,规定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

加强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建设,保障师生员工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专家教授在学校管理,特别是在教学和学术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

建立并完善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制度。

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专栏4创新制度文化

咨询制度:

建立并完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咨询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健全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专业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通报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校情通报制度,定期向老同志、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学生通报学校发展情况,扩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公开制度:

创新公开载体与形式,主动接受师生监督,进一步推动学校民主政治和党风廉政建设,实现校务公开、党务公开、信息公开等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责任单位: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

(五)物质文化

1.完善校园总体规划。

在尊重校园基础设施现状的基础上,按照“总体策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原则和学校形象识别系统,进行校园整体规划和设计,出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规划及设计方案》,规划一批具有清新自然风格、充满人文和科学精神的永久性文化场地或建筑,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学文化建设的高度实施学校建设与改造工程,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主题和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

2.美化校园自然环境。

校园景点要与校园大环境特别是已有的自然环境如湖、桥、林、木相协调,和已有的建筑相呼应。

美化、绿化建设要以“净化、绿化、美化、文化”为核心,调整校园植物结构,使绿化面积达到校园总面积的40%以上,达到“春艳、夏荫、秋香、冬绿”的效果。

校园建筑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和协调。

加强校园环境管理。

保持新月湖、初阳湖、启明湖湖面整洁与水质清洁,保持地面与建筑立面、建筑内部环境整洁。

3.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建设生态景观美好、生态技术优良、生态文化健康、生态管理完善、生态舒适度高的“生态校园”。

通过对校园道路、景观、楼宇的合理规划、命名、建设及修缮,提升校园建筑及环境的文化品位。

注重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等重要场所的标识宣传。

开展部分建筑内部主题文化建设,使之既能展示学院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增加景观雕塑、文化长廊、小品园地等公共艺术作品,建设若干文化广场,做好楼宇的内部装饰,注重彰显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着力打造高层次、高品位、精细化的文化校区。

推进大学生活动中心、教职工活动中心、社区文化中心、校园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

加强图书馆、体育馆、档案馆等文化设施、场所的管理。

专栏5校园美化工程

植树绿化工程: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提高校园绿化水平,营造优美、和谐、舒适的生态空间。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绿化等实际以及学校未来发展的需求,对校园绿化进行总体规划与合理布局,既做到各种功能有规律组合,又能做到张弛有度,使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

环境整治工程:

开展文明劝导行动,整治乱摆卖、乱张贴、乱涂写、乱设广告牌等行为,清除校园卫生死角,切实做到环境干净整洁,公共设施和消防设施功能完好,师生行为文明有序,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和社区环境。

景观建设工程:

依托校园大环境以及原有景观,加强整体规划,稳步推进校园景观建设工程,努力建设一批既有大学品位又体现师大特色,既传承历史文化又呼应时代主题的校园景观,使之成为加强师生爱校教育、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

责任单位:

校园建设处,保卫处,团委,后勤集团

(六)形象文化

1.注重形象识别系统建设。

整体推进以校训、校标、校歌、办学理念等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凝练和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内涵。

出台《浙江师范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学校名称、标准色、标准字体以及校标、校歌等文化标识,加强名片、办公用品、纪念品等学校文化产品的开发、使用与推广。

要重视对学校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保护,以保护促提升。

进一步加强对反映师大历史与精神的早期建筑的保护;要重视对校名、校体字等学校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

2.注重校园媒体建设。

重视学校校报、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和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的管理与建设。

进一步加强校园媒体建设,强化校园媒体发展整体规划,统筹全局,为校园各媒体的发展设定中长期目标,明确校园各媒体的角色功能定位,逐渐打造一批知名的校园媒体品牌,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在信息传播、文化建设、氛围营造、历史传承以及对外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凝聚学校发展力量,服务学校中心工作。

进一步规范横幅、广告牌、海报等宣传品的悬挂、摆放与张贴,使之整齐、有序、美观。

开展好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知媒介、懂媒介,引导大学生善用媒介。

3.注重学校社会形象的对外传播。

通过大众传媒、校园媒体以及其他途径,宣传学校的办学成就,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编印介绍反映学校风貌及各方面成就的学校画册及相关材料,全方位宣传学校及本学院、本部门(单位)的建设与发展。

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

建立和完善校内网络管理制度,防范和阻止各类有害信息进入校园。

完善危机传播应对机制,建立网络舆情汇集及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分析研判舆情动态与走势。

建立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定期检查服务器软硬件系统,监管网站后台管理情况。

鼓励师生参与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拓展形象塑造与提升途径,进一步提升大学文化的引领力。

专栏6学校公共形象塑造与提升工程

建好学校官方微博:

维护好我校的新浪与腾讯官方微博平台,建立微博新闻发布和反馈机制,利用微博平台传播学校形象。

责任单位:

党委宣传部,新闻办

建立学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完成学校校名、简称、英文名、英文缩写及校标、校歌、校旗的商标注册,规范使用校名、校徽、校标、校歌、校旗;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封、信纸、便签、文件夹、档案袋、工作证、名片、获奖证书、办公桌标识牌等基本办公系统,贺卡、专用请柬、邀请函、手提袋、标识伞、灯杆旗、挂旗、文化宣传材料、学校礼品、牌匾等公共关系系统,楼层标识牌、公共设施标识、立地式道路导向牌、立地式道路指示牌、停车场区域指示牌、垃圾桶等环境指示系统,使之实施与制作严格执行视觉形象识别设计的要求及制作规范,完善学校的标识文化,并逐渐向社会传播,为社会所认同,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校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