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学讲义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564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学讲义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学生心理学讲义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学生心理学讲义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大学生心理学讲义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大学生心理学讲义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学讲义汇总.docx

《大学生心理学讲义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学讲义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学讲义汇总.docx

大学生心理学讲义汇总

大学生心理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从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上进行研究;

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上进行研究;

从社会对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制约上进行研究;

从心理学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上进行研究……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是人们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学科。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

从宏观来说,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从中观来说,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从微观来说,认识过程分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

情感过程包括情绪和情感,

意志过程与行为相关。

个性倾向性包括:

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科学的心理观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无脊椎动物:

感觉阶段

低等脊椎动物:

发展到知觉

高等脊椎动物:

出现思维的萌芽

二、人的心理是一种高级的反映。

三、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四、人的心理具有主观性。

五、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

六、实践是沟通人的心理主观、客观、能动性的桥梁。

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第三节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

“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艾宾浩斯

二、学派的纷争

1、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

冯特、铁欣纳

主张: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还把意识经验分成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像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

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他们强调用内省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因为人能直接意识到自己的直接经验,

可以靠实验者对自己的经验的观察和描述来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

2、行为主义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

心理学研究行为而不研究意识,行为最后可分析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心理不过是轻微而内隐的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观察而不是自我内省;除最简单的反射外,一切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过程而后天习得的;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

3、格式塔心理学派

它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它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个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

4、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

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主张:

研究意识,但是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应看成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

5、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

弗洛伊德

主张:

人的性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弗洛伊德认识到,人的心理历程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人能够直接知晓的、有意识的心理现象是很少的,是冰山的一角,那些深藏不露、不为人知而有站支配地位的潜意识才是人们行动的真正动力,许多原始性的冲动、本能、欲望,因为和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相冲突,就会被我们自己的道德良心所压抑,而这些平时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原始欲望,有时会顽固地控制我们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神经症。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人本主义心理学:

研究主题:

人的本性是怎样的?

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

主要观点:

强调人的独特性,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将人看作机械或动物,主张研究人的现在能力和善良本性,设想通过理想的教育发展人的潜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

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

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自我实现,他认为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把自己身心各方面的潜能,尤其是那些潜藏在个体身上的良好品质,充分地展现出来,就是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形成人的理想人格。

罗杰斯倡导并系统发展了“非指导”或“个人中心”治疗法,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把他的“个人中心”理论推广到人际关系的各个领域,反对传统教育,积极倡导人本主义教育,并设计和推行人本主义的教育改革和社会改良运动。

2、认知心理学

早期的代表:

瑞士的皮亚杰。

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来揭示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他重视智力问题,注意分析智力发展的结构。

从40、50年代后,开始在知觉、言语、记忆和问题解决的领域里进行研究。

它把人看成是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人的认知过程对环境进行编码、存储和操作,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3、生理心理学

探讨心理活动的心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从解剖生理学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仪器和技术来认识人类的心理过程。

第四节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辨证发展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含义: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人的活动和行为,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优点:

在自然条件下,可以直接了解被观察者,了解到真实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方便快捷;目的明确,使用方便,在被研究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有较好的客观性。

缺点:

理论解释的不确定性;难以控制研究对象,了解的心理可能不全,费时费力。

2.调查法

含义:

用问卷采集大量资料

优点:

在较短的时间里比较容易收集到大量资料,费用少

缺点:

问卷设计必须精确,取样要有代表性

3.个案法

含义:

对特定个人或群体进行系统的历史的研究,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

4.实验法

含义:

主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被试的行为和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如记忆方法与记忆效果的关系。

自变量:

是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

因变量:

由自变量引起被试心理或行为的变化

控制变量:

无关变量

分类:

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

参阅《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感觉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

由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第二节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标示一个人感受性的量值。

也叫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绝对感受性;人对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受性;人对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感觉阈限是衡量人的感受性的尺度,二者呈反比关系。

公式:

E=1/R

其中,E表示感受性,R表示感觉阈限。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1、韦伯定律:

K=∆I/I

其中,∆I代表差别感觉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强度。

公式表明:

差别阈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原来刺激的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人的各种感觉通道中,差别感觉阈限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2、费希纳定律

S=KlgR 

S=感觉强度;R=剌激强度;K为费希纳常数

公式表明,人的感觉强度的变化与刺激强度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

,感觉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

第三节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适应:

暗适应、明适应

嗅觉适应

味觉适应

触压觉适应

听觉和冷觉的适应一般比较慢

痛觉则根本不能适应

二、感觉后像

含义: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人的大脑中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像。

分类:

正后像,性质和原刺激性质相同;

负后像,性质和原刺激性质不同。

三、感觉对比

含义:

不同的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四、联觉

在生活中,同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人几种不同的感觉体验。

人在产生一种感觉时又引起另一种不同性质感觉的现象,称为联觉。

第四节各种感觉

一、视觉

1、颜色的特性

明度:

颜色的明暗程度,取决于光波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色调:

取决于光波的波长。

饱和度:

颜色的纯杂程度和鲜明程度,取决于光波的纯杂程度。

2、颜色混合

色光的混合:

相加的混合

颜料的混合:

相减的混合

3、色觉异常

色弱:

能分辨颜色,但是感受性差。

当波长差别大时能分辨出不同的颜色。

色盲:

部分色盲

(1)   红绿色盲

(2)   黄蓝色盲

全色盲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的感受性

适宜刺激: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听觉丧失

听觉疲劳

听觉适应

(二)听觉的感受性

1.音调 声音高低的属性。

根据它可以把声音排列成由低到高的序列。

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

2.响度 声音强弱的属性。

根据它可以把声音排列成由轻到响的序列。

响度是与声音的强度和频率有关的一种主观度量。

声学家们以1000赫纯音作为基准音。

3.音色 指复合声的一种主观属性。

人们根据它可以把具有相同的音高和响度的复合声区分开来。

音色主要取决于声能在不同频率上的分配模式。

三、嗅觉和味觉

四、皮肤感觉:

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五、平衡觉

六、运动觉

七、内脏感觉

第四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大脑中的反映。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在人的知觉的过程中,人只选择一部分事物进行清晰地知觉,这就是知觉的对象,其余事物则知觉地比较模糊,这些就是知觉的背景。

所以,知觉选择性就是人区分知觉对象与背景的过程。

(二)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所具有的容易将知觉对象知觉为整体的心理倾向。

可以查一下相关资料了解知觉整体性的原则。

(三)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容易用自己的已有经验理解知觉对象,赋予其特定意义,并用语言描述和概括它的特性。

知觉的理解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时,知觉的理解性又对知觉的其他特性产生重要影响。

可以查相关资料掌握知觉的理解性对知觉的其他特性所产生的影响。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对知觉对象的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第二节知觉的基本种类

一、空间知觉

含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1.大小知觉:

对特定对象大小的感知。

2.形状知觉:

人对物体轮廓的反映。

3.方位知觉:

人对方向位置的反映。

4.深度知觉:

人对远近距离的感知。

二、时间知觉

含义:

是对物质对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时间知觉的参考系:

1.宇宙环境所提供的信息

2.计时工具

3.生理的节律性信息

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1.视觉、触觉、听觉对时间的估计不同

2.活动内容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

3.情绪和态度也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

三、运动知觉

含义:

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运动知觉可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等心理现象。

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PHI现象

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

(二)自主运动

如在一间黑屋子里,你站在屋子的一头,在另一头安排一个亮点,注视这个光点几分钟,这时光点会古怪地动荡起来。

(三)诱导运动

在没有更多的参考标志的条件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人可能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看成是运动的。

第五节记忆

第一节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说,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由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等环节构成。

二、记忆的种类

1、形象记忆

2、情景记忆

3、语义记忆

4、情绪记忆

5、运动记忆

记忆还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三、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

识记:

学习和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回忆: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再认和重现是回忆的两种方式。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

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所以,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又叫保持曲线图。

要注意的记忆方法:

1、了解自己的记忆类型特征。

2、注意提高记忆的各过程的效率。

3、要及时复习。

4、调动多种感觉器官。

5、尝试阅读与反复回忆相结合。

6、注意场合因素。

7、适当的过度复习。

8、注意动机强度问题。

查找相关资料添加你认为适合你的记忆方法。

第二节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过去感知过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或是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

1、表象既具有直观形象性,又具有概括性

2、表象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3、表象给思维、想象提供素材

第三节三个记忆系统

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一)感觉记忆

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分类:

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3、记忆容量较大

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二)短时记忆

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

(1)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

(2)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

(3)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4)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三)长时记忆

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

(1)记忆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很长

(2)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种

(3)储存的信息是意识不到的

(4)遗忘原因是自然消退或干扰造成的。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系列位置效应

第六章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人认识过程中最高级的阶段。

(二)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

2、概括性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

是在观念里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把整体包含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分离开来的过程。

综合:

是在观念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过程。

2、抽象与概括

抽象:

是在观念里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有所不同的、非本质特征的过程。

概括:

是把抽象出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形态)

动作思维:

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

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

抽象思维:

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

2、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探索问题答案方向)

集中思维:

按已知信息和熟悉规则进行的思维;

发散思维:

沿不同方向探索答案的思维

3、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否有创造性)

第二节概念的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

内涵是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是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内涵与外延成反比

概念的掌握:

概念的形成,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会概念的过程,即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在一组,把有不同特征的东西放在不同组别之中,再把这些组和不同的名称联系起来的过程。

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是赫尔(C.C.Hull)于1920年首创。

布鲁纳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被试者通过对所给剌激材料的分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首先提出一个与目标相一致的假设。

然后再根据主试者的反馈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概念。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问题”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解决,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解决的情境,即个体面临一个不易达到目标或困难课题时的情境。

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目标指引性,强调明确的目标和受目标的指引

2、操作序列,强调是一系列的操作过程

3、认知性操作,强调重要的思维成分参与。

问题解决是给被试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按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规则去解决这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四、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情境因素:

①问题呈现的模式

②信息量

③问题的具体性。

(2)认知因素

①迁移的作用

②原型启发的作用

③定势

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从迁移的性质来分,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原型启发:

是指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

从本质上说,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一事物本身的属性和特点,与所要创造的东西有相似之处。

定势是指先前形成的一定的心理操作模式,使问题解决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查找资料进一步分析影响人解决问题的因素。

五、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2、启发法:

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启发性策略:

  ①循环子目标的策略,将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②逆向搜索的策略,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③计划简化的策略,把复杂问题简化为简单的形式,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对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基本特点:

1、形象直观性

2、新颖创造性

想象的构成方式:

粘合、夸张、典型化、拟人化

二、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

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加自觉控制的想象。

2、有意想象:

按一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

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合或相仿的新意向的过程。

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表象的过程。

幻想:

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第六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意识概述

一、意识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作用:

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

二、无意识

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性:

1、指向性

2、集中性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特性或心理状态。

二、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

又叫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随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查找相关资料分析影响这三种注意的因素

三、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

又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简单的任务:

7+2个

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

4—6个

2、注意力的稳定性

是指人在较长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3、注意力的转移

是指有目的地迅速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注意力的分配

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

第七章需要和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生理需要是为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

社会需要使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产生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

二、动机

(一)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产生的原因:

1、需要

2、内驱力

3、诱因

4、情绪

二、动机的种类

(一)按需要分: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包括:

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兴趣、爱好

兴趣:

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的品质:

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效能

爱好:

人的兴趣指向某种活动

(二)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三)按来源分: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第二节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把自己身心各方面的潜能,尤其是那些潜藏在个体身上的良好品质,充分地展现出来,就是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形成人的理想人格。

第八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这一定义强调

1、以人的需要为中介

2、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一种主观感受)

3、外部表现形式——表情(可观察)

(1)面部表情(鉴别的标志)

眼睛——对表达忧伤最重要

口部——表达快乐与厌恶最重要

前额——能提供惊奇的信号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语调、节奏、速度等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