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模块检测卷二 人民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283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模块检测卷二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模块检测卷二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模块检测卷二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模块检测卷二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模块检测卷二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模块检测卷二 人民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 模块检测卷二 人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模块检测卷二 人民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模块检测卷二 人民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模块检测卷二人民版必修1

模块检测卷二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每逢佳节倍思亲。

”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

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B.大、小宗的身份是一成不变的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D.等级森严,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

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宗法制。

在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的地位是相对的而非绝对一成不变的,故B错误。

答案:

B

2.汉武帝时期划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

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A.征收地方赋税   B.管理地方行政

C.掌管地方军事D.监察地方政治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的政治制度。

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为缘由,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是常设机构。

武帝时正式设立,职责是监察地方,后来刺史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故选D项。

A、B、C三项是刺史演变后的职责,故排除。

答案:

D

3.下列各项措施中是西汉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相同点的是(  )

A.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B.削弱或分散地方权力

C.设刺史监督地方D.地方财赋大多运往京师

解析:

本题考查了西汉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D两项主要是宋朝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C项是西汉采取的,不符合题意;宋朝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牵制,削弱地方权力,西汉时通过推恩令等削弱地方王国势力,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行机制是(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解析:

三省六部制之下,各省职能为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故选B。

答案:

B

5.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

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D.军机处

解析:

隋唐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六部隶属尚书省,执行具体事务,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答案:

B

6.下列关于下图海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致远”舰撞击“吉野”舰

A.海战使清王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B.海战发生于黄海

C.“致远”舰的管带是民族英雄邓世昌

D.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海战

解析:

由“‘致远’舰”“‘吉野’舰”可以得出,该海战是黄海海战,而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是威海卫战役,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说法正确。

答案:

A

7.如图是中国国民党黄埔军校建校十周年(1934年6月16日)的文物——紫铜墨盒,盒面上

书有“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何以对民族,何以对国家”的铭文。

对此文物产生背景解读正确的是(  )

A.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国民党抗战政策彻底转变

D.中日之间民族矛盾逐步上升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时间“1934年6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共内战正在进行,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和华东地区,但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答案:

D

8.毛泽东指出:

“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国民党“比较努力”的

抗战(  )

A.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B.反映了全面抗战路线

C.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D.取得了百团大战的胜利

解析:

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排除B项;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事件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排除C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国民党积极抗战,先后组织四次大会战,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

A

9.“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

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解析:

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首义作用,排除A项;十三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D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问题,排除B。

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10.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太平天国北伐和西征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析:

由“大迁移”“流动的武装宣传”可知材料描写了长征的壮举,指出长征传播了思想,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答案:

C

11.“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

A.辛亥革命的爆发B.国民革命的兴起

C.土地革命的开展D.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

材料中“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反映了抗战初期日本占据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领土,国民党只能向内地撤退的史实,这也是促成各个阶层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契机,并最终促成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

D

12.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订,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

这表明(  )

A.我国已经做到“有法可依”

B.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C.

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解析:

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表明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C项中“完备的法律体系”的说

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法律法规的增多与普通百姓的法律意识增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

答案:

D

13.如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邮政总局发行的一套有关两岸关系的纪念封上的图案。

其寓意是(  )

A.和平统一反“台独”

B.海峡两岸盼通邮

C.“九二共识”促统一

D.“一国两制”指方向

解析:

图片中没有“台独”的信息,A项错误。

图中绘着一只衔着信件的信鸽,联系题干中“20世纪80年代”可知,当时正提出“三通”主张,故B项正确。

“九二共识”出现于1992年,与题干中的“20世纪80年代”不相符,C项错误。

图中未能体现“一国两制”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

B

14.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下,中国政府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其出于内政方面考量的因素是(  )

A.割断同旧的屈辱外交关系的联系,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B.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巩固民族独立和主权

C.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

D.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解析:

A项体现的是“另起炉灶”外交方针,错误。

B项体现的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错误。

C项为外部因素,与设问不符。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不仅表明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使新中国在保障革命胜利成果、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故D项正确。

答案:

D

15.据美国解禁的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人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

这最能说明(  )

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B.日本在政治上从属于美国

C.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有合作又存在矛盾

D.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

解析:

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日本先于美国与中国建交,反映了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有合作又存在矛盾、斗争。

答案:

C

16.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加强了与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

A.俄罗斯与中亚B.日本与东北亚

C.新加坡与东盟D.印度与东南亚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除中国外还有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故选A项。

答案:

A

17.伯里克利曾说: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下列能够作为反驳证据的是(  )

A.雅典民主机构   B.雅典居民比例

C.雅典公民投票用的陶片D.苏格拉底之死

解析:

伯里克利说雅典“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但根据B项中的雅典居民比例图所示,雅典公民只占雅典居民总数的9%,而雅典政权是掌握在雅典公民手中的,也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表明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答案:

B

18.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

这一历史事件最可能是(  )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D.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解析:

议会改革不属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事件;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共和政体,没有国王;德意志帝国的国王来自其内部(普鲁士王国)。

故选A。

答案:

A

19.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作者意在(  )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

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D.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解析:

从材料来看,A、B、D都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材料意在强调法国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开始使用协商手段使民主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故选C项。

答案:

C

20.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

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

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解析:

材料信息“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说明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专制主义的色彩,符合这一特点的是皇帝拥有立法和行政大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

21.巴黎公社在客观上体现了《共产党宣言》

中的(  )

A.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理论

C.资本主义是一种腐朽的社会形态的理论

D.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理论

解析: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使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与《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吻合,故答案为B。

答案:

B

22.阅读下面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

A.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首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怪现象

D.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控制

解析:

“罗曼诺夫王朝”指俄国沙皇政府。

材料信息反映了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政府被推翻,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控制。

故B、C、D三项说法正确。

二月革命后俄国仍然参加一战,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一战,故A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A

23.俄国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主要影响是(  )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开辟了俄国历史发展的新道路

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D.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解析:

A是二月革命的成果,B指的是对

俄国国内的意义,C符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十月革命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故答案为D。

答案:

D

24.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提高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

这里的“它”是指(  )

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D.越南战争

解析:

“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提高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就是利用经济手段达到“冷战”目的,故选C。

其他三项均未含经济措施,排除。

答案:

C

25.有人认为从文明史的角度看,未来将是一个“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

假如你赞成该观点,那么你认为决定未来这种“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的因素应该是(  )

A.明智的外交政策

B.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

C.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

D.区域性政治经济的集团化

解析: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用来形容未来世界即指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世界,其决定性因素是综合国力的强弱,故选C。

A、B、D三项都不是决定性因素,皆排除。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7分,27题18分,28题15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

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吴邦国《在中希经贸合作论坛上的演讲》

材料二 雅典的陪审法庭创建于梭伦改革时期,最初附属于公民大会。

公元前5世纪中期,陪审法庭从公民大会中分离出来,成为雅典民主制的核心机构之一……由于陪审员人数众多,就预防了法官受贿的危险性……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

尚书省总揽六部,执行经常业务;中书省可视为设计厅,主持重要的敕诏起草,及有关于制度的更革;门下省则可以视作一种复核机关,其官员审查各种公文,更正错误,有时提议政务上的调查。

……只是机警的读者不难一眼看出,这体系与时下西洋所谓“互相制衡”(checksandbalances)

截然不同。

李唐政府体制之内,没有任何构成的因素代表选区(constituency)的利益;因此一种独立的司法机关不可能在这样的根基上出现。

不论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典审判机构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雅典民主制的其他核心机构。

(5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为什么“不论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

你认为应如何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8分)

答案:

(1)古代希腊创立了民主制度;古代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特点:

属于独立的核心机构;陪审机构庞大;监督能力强。

公民大会,四/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等。

(3)原因:

三省六部,权力分

立、互相监督,减少了决策失误,确保了政策的可行性。

但其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三省六部是专制体制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为专制统治服务。

看待:

二者分别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相适应的,既有积极作用,

又有消极影响;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27.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政治活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革命大相径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皇帝从他的宝座上面踢下来,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共和国,对于深受专制制度统治的人民,曾经是多么令人兴高采烈的事件。

——《新华月报》1961年第11期

材料二 资本主义之为一世界系统已过了时。

它已不能实践其主要的使命:

增加人的能力与人的财富。

人类不能停止于已达到的水平。

只有生产力强有力的增加和健全的、计划的即社会主义的组织生产和分配,才能保障人类——全人类——体面的生活标准,同时赋予他们驾驭自己的经济活动的宝贵自由。

——托洛茨基:

1932年11月27日对

哥本哈根社会民主党学生之演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回答,“令人兴高采烈的事件”是指什么?

结合史实说明该事件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资本主义之为一世界系统已过了时”的标志是什么?

并分析得出该观点的理由。

(6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中所反映的“革命”有何本质不同。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把皇帝从他的宝座上面踢下来”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要结合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来

说明。

(2)问,直接根据材料及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来分析说明。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走资派”即可得出;第二小问要结合“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影响来比较说明。

答案:

(1)事件:

辛亥革命。

关系: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十月革命。

理由: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提高社会生产力、保障人民生活和自由等方面发展有限;社会主义更能促进社会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促使人类进入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3)现象:

“文革”时期,开展批斗“走资派”的活动。

不同:

材料一、二反映的“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是顺应历史发展进程的;材料三反映的“革命”,给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巨大破坏。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戴高乐认为,“如果不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欧洲,欧洲就将成为美苏窥伺的地方,成为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战场。

”……戴高乐说:

“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

”戴高乐决定抛弃前嫌,以舒曼计划为契机

,法国开始由限制德国转而采取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西欧联合政策。

1963年两国政府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

——《试析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材料二 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党名(不称共产党),改国名(取消国家的社会主义或人民共和国字样),在外交上向西方倾斜;政权先后落入“自由派”或“民主派”之手。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戴高乐在欧洲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并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史实,简要说明该主张的落实效果。

(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8分)

答案:

(1)主张:

建立欧洲一体化组织,有利于重振法国大国地位,有利于在美苏争霸格局下维护欧洲利益;法德和解是欧洲一体化的前提和关键。

落实效果:

1951年法、意、卢等六国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7年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1958年生效;1965年,建立欧洲共同体的条约签订,1967年生效。

(2)变化:

两极格局解体;形成“一超多强”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影响:

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遭受挫折使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面临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