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ppt.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7680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pp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风pp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风pp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风pp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风pp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风ppt.docx

《中风pp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ppt.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风ppt.docx

中风ppt

第一节概述

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

病轻者可无昏仆。

中风一病源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

一、沿革

关于中风病因的论述,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中风乃由络脉空虚,风邪人中。

2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

二、病机

1刘河间主“心火暴甚”。

2李东垣主“正气自虚”。

3朱丹溪主“痰湿生热”。

4王履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真中”与“类中”。

5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

6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7清代叶天士、沈金鏊、尤在泾、王清任等丰富了中风病的治法、方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风病治疗方法。

如王清任以气虚血瘀立论,创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

8晚清、民国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三、病因

1内伤积损:

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

2劳欲过度:

烦劳过度,阳气暴张;或因纵欲伤肾.水不制火,阳亢风动。

3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醇酒厚味,使脾失健运,酿生痰湿或痰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

4情志所伤:

肝气不舒,气郁化火,阴精暗耗,阳亢风动。

复因忧郁恼怒,导致肝阳暴亢,心火暴甚,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遂致卒倒无知。

5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人中,气血痹阻。

四、病机

1基本病机:

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

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

2病位:

主在心脑,与肝、肾、脾关系密切

3病理性质:

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4病理演变:

决定于肝风、邪热、痰浊、瘀血等病邪与人体正气棚

争及其消长变化

4.1中经络和中脏腑的转化:

初起中经络者,正气虚而不甚,邪虽盛而病位浅,病情尚轻—初起即显中脏腑者,邪气炽盛,正气渐衰,病位较深,病情危重。

二者之间可相互转化。

4.2中脏腑闭证脱让的互相转化:

如闭证风阳痰火炽盛,进—步耗伤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出现脱证;脱证元气得固后,又可转为邪气内闭清窍的闭证。

五、治疗原则

1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2中脏腑

(1)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

(2)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3)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3,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六、证治分类

1中经络

2中脏腑

3后遗症(恢复期)

1中经络

1.1风痰人络证

1.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1.3风阳上扰证

1.4阴虚风动证

1.5痰热腑实证

1.6气虚血瘀证

1.1风痰人络证

治法:

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

大秦艽汤、真方白丸子加减。

常用药:

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

1.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治法: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代表方:

化痰通络汤加减。

常用药:

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大黄。

1.3风阳上扰证

治法: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

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

1.4阴虚风动证

治法:

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

镇肝息风汤加减。

常用药:

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

1.5痰热腑实证

参照中脏腑之痰热腑实证。

1.6气虚血瘀证

参照后遗症之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证.

2中脏腑

2.1闭证

2.1

(1)阳闭

2.1

(2)阴闭

2.1

(1)阳闭

痰热腑实证

痰火瘀闭证

风火闭窍

痰热腑实证

治法:

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代表方:

桃仁承气汤”、星蒌承气汤。

常用药:

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陈胆星、黄芩、全瓜蒌、桃仁、赤芍、丹皮、牛膝。

痰火瘀闭证

治法:

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

羚羊角汤、羚羊钩藤汤,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

常用药:

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菖蒲、郁金。

风火闭窍

治法:

清热息风,醒脑开窍。

代表方:

天麻钩藤饮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

2.1

(2)阴闭

痰浊瘀闭证

脱证(阴竭阳亡)

痰浊瘀闭证

治法:

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

涤痰汤,另用苏合香丸。

常用药:

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菖蒲、胆星、天麻、钩藤、僵蚕。

脱证(阴竭阳亡)

治法: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代表方:

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

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

3后遗症(恢复期)

3.1半身不遂

3.2语言不利

3.3口眼斜

3.1半身不遂

3.1

(1)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3.1

(2)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3.1(3)肝肾亏虚证

3.1

(1)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治法:

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代表方:

补阳还五汤加味。

常用药:

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地龙、牛膝。

3.1

(2)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治法:

平肝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

镇肝息风汤或天麻钩藤饮

3.1(3)肝肾亏虚证

治法:

滋养肝肾。

代表方: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常用药:

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萸肉、麦冬、石斛、当归、鸡血藤。

3.2语言不利

3.2

(1)风痰阻络

3.2

(2)肾虚精亏

3.2(3)肝阳上亢,痰邪阻窍

3.2

(1)风痰阻络

治法:

祛风除痰,宣窍通络

代表方:

解语丹。

常用药:

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地龙、僵蚕、全蝎、远志、菖蒲、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

3.2

(2)肾虚精亏

治法:

滋阴补肾利窍

代表方:

地黄饮子去肉桂、附子.加杏仁、桔梗、木蝴蝶。

3.2(3)肝阳上亢,痰邪阻窍

治法:

平肝潜阳,豁痰开窍

代表方:

镇肝息风汤或大麻钩藤饮加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全蝎。

3.3口眼斜

代表方:

牵正散。

第二节医案

一、徐大椿医案

二、黄竹斋医案

三、冉雪峰医案

四、任应秋医案

五、汪履秋医案

六、王季儒医案

七、施今墨医案

八、蒲辅周医案

1医者简介

徐大椿(1693~1771)清著名医学家。

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道人。

吴江(今江苏)人。

少业儒,通晓道家书、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

后因家人有误于医者,始习岐黄。

年20从学于周意庭,曾两次人宫治病。

行医50余年,博览医书万余卷,经批阅者亦有千余卷。

敢于直言以斥时弊,然亦不免有偏颇之论。

平生著述甚富,主要著作有《医学源流论》、《洄溪医案》等,后世刊有《徐灵胎医学全书》多种。

2验案

运使王公叙,自长芦罢官归里,每向余言手足麻木而痰多。

余谓:

公体本丰腴,又善饮啖,痰流经脉,宜撙节为妙。

一日忽昏厥遗尿、口噤手拳、痰声如锯,皆属危证。

医者进参、附、熟地等药。

煎成未服。

余诊其脉,洪大有力,而面赤气粗,此乃痰火充实诸窍皆闭,服参附立毙矣。

以小续命汤去桂附,川生军一钱,为末,假称他药纳之,恐旁人之疑骇也。

戚党莫不哗然,太夫人素信余,力主服余药。

三剂而有声,五剂而能言。

然后以消痰养血之剂调之,—月后步履如初。

3评析

本案为徐大椿治疗中风验案之一。

本案患者因罢官肝气郁结,气郁生痰,加之胖人多痰,忽昏厥遗尿、口噤手拳、痰声如锯,为痰火之实、诸窍皆闭之危象。

徐氏用小续命除却桂、附之热,加人生大黄泻火活血,全方以达消风、泄热、化痰、散邪之目的。

待实邪尽后,方以消痰养血善其后。

设若误用前医所拟温补之剂,则犯实实之戒,甚至“立毙”。

此案体现了徐氏治疗中风,务在祛邪的思想。

1医者简介

黄竹斋(1885~1960)名维翰,原名谦,字吉人。

晚号中南山人、诚中子,陕西临潼人。

幼时家贫,随父打铁为生。

后发奋攻读通经史、天文、历算,尤精医学。

曾任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建国后被聘为西北医学院中医科主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主任兼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会委员。

素崇仲景学说,并擅针灸。

撰有《医圣张仲景传》、《伤寒杂病论集注》及《针灸经穴图考》等涉及医药、天文、数学方面的著作50余种。

曾荣获卫生部金质奖章。

其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偏瘫有独到之处。

曾治愈前苏联大使尤金瘫痪病。

2验案

东布罗斯金,男,82岁,民主德国人。

患者于1957年4月20日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偏瘫,遂抬来本院急诊室。

患者神志不清,不会说话,右半身偏瘫,脉浮紧,诊断为类中风暗痱。

针刺风府、风池、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等穴;服苏合香丸,每服1丸,日2次;古今录验续命汤日服l剂,分两次服。

第二日神志清醒,即能说话。

共针4次,服续命汤8剂,牛黄清心丸10丸,说话、写字、走路,一切恢复正常。

3评析

本案为黄竹斋治疗中风验案之一。

本案患者是德国一高龄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病人,经黄氏针药并用,次日神清能语,8天后即恢复正常,这一消息曾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报刊登载,称赞中国医学高明。

黄氏针治中风之病,每取风府、风池等穴。

此二穴对解除中风不语、神志不清有较好的疗效。

惟风府穴下临近延髓,针刺不宜过深,一般以0.5—1寸为宜。

苏合香丸对中风牙关紧闭、昏迷痰壅之闭证,有温通开窍之效。

但该方性偏辛香温热,若中风属脱证、热闭者则非所宜。

古今录验续命汤之治中风,早见载于《金匮要略》一书,而后人多畏麻、桂辛热,置弃不用,黄氏则每用此方于属寒痰闭塞,蒙闭神明之中风证者,辄收良效。

牛黄清心丸清心化痰、开窍醒神,甚为对症,足见其选方之精,用药之妙。

1医者简介

冉雪峰(1877—1962),又名敬兴。

四川奉节人。

世业医,自幼攻读文史,研习医学。

曾任武昌医馆馆长、湖北省第一届中西医会会长。

1923年创办湖北中医专门学校,任校长。

建国后,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校长。

1955年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一级专家,曾被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擅治伤寒、温病,对中风、消渴辨证论治经验丰富,对不孕麻疹等妇儿疾病治疗亦有独到之处。

著有《八法效方举隅》、《冉雪峰医案》、《中风临证效方选注》等。

2验案

汉口剧界余洪元,当60岁时,曾患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卧床不起,惟不能坐、行,且不能转侧,面赤气粗(风犹未息),痰声轳轳,神志半昏,时或晕瞀,食不易下,非难吞即自落下。

时历四月,中西方药无效,延余诊治。

脉乍密乍疏,弦动中带涩象,病机脉象均颇坏,此病乃素问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病者年逾花甲,春秋已高,献身文艺界,无暇休息,平时血压即高,工作又忙,烦劳则张,平衡失驭,风阳上冒,激荡不宁,均是促成此病暴发因素。

且病逾百日,犹复面赤气粗,气血上并,冲激未已,病之坏处在此。

然气来犹盛,未成痼疾,以我阅历,病犹可愈。

此际治疗,镇敛浮越,平戢孤亢(息未息之风),冀可暂免急遽变化,再商办法。

拟方:

白薇、百合各9g,龙骨、牡蛎各12g,紫石英、灵磁石、赤石脂各9g,寒水石、滑石各18g,大黄4.5g,铁锈末9g,荆沥、竹沥各15g(二沥冲服)。

一星期略安,得大便1次,原方减大黄为3g,加琥珀1.5g,怀牛膝12g。

又1星期渐佳,大便2次,面赤气粗,痰壅神昏等象锐减,手足能动,勉能起坐,原方去大黄、铁锈,加鲜生地黄30g,山茱萸9g,约两星期,病愈大半,后于前方去寒水石、滑石、荆沥,时加菖蒲、泽兰、甘松、橘络、青木香等,前后约60日,痊愈。

3评析

本案为冉雪峰治疗中风验案之一。

从本案可以看出,冉氏所处之方,是风引汤、百合地黄汤(百合、地黄汁)、白薇汤、珍珠母丸(珍珠母、干地黄、当归、柏子仁、酸枣仁、茯神、水牛角、龙齿、沉香)、寿星丸(天南星、琥珀、朱砂)、铁精散(铁精、川芎、防风、蛇床子)化裁而来,白薇味苦能降,味咸走血,平上并之气血,百合清气宁血,敛阳醒脑,龙骨、牡蛎滋阴潜阳,五石泄热镇降,大黄泄下,铁锈重坠,借二沥化痰通窍。

二诊加琥珀定惊宁神,牛膝消瘀。

三诊去大黄,加生地黄、山茱萸益阴滋液,后加菖蒲开窍,甘松醒脑镇痉,泽兰化瘀,橘络通络,木香理气。

前后用药,谨守病机,且未越冉氏“疗中风坏证方”的立法处方范围。

方出古书,灵活运用,与众不同。

1医者简介

任应秋(公元1914~1984)字鸿宾,四川江津县人。

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幼时诵读史古文辞,从刘有余学习中医学,20岁悬壶。

任氏穷究医理,知识渊博,行医执教50年,对中医经典著作和各家学说、中医基本理论、中国医学史均有精深的研究,堪为一代宗师。

著有《中医各家学说》、《任应秋论医集》等多部著作,百余万字。

其为“五老上书”的执笔人,1980年又上书国务院,建议成立中医药管理局,为中医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验案

严某,男,56岁,初诊日期:

1975年11月6日。

先患头晕,继而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白唇黯,口角流涎,左半身瘫痪,四肢不温,口眼歪斜,先送县医院救治,不见好转,后又送某县医院扎头皮针。

经两日针刺,牙关松动,仍呈半昏迷状态,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减弱,诊断为脑出血(内囊出血)。

医院来请会诊,诊其脉浮细而弦,舌淡苔薄,乃阳虚阴盛,闭塞清窍之候。

以细辛3R煎汤化开苏合香丸3g灌服,3小时内灌2次,下午三时左右,逐渐清醒,并有饥饿感。

随即疏稀莶至阳汤,以治中风的阳虚证。

方药:

九制稀莶草30g,黄芪9g,天南星6g,白附子6g,川附子9g,川芎3g,红花6g,细辛1.5g,防风6g,牛膝6g,僵蚕3g,苏木6g以其阳虚诸症颇著,而又偏于左半身也。

连续进本方11剂,约两星期左右,基本恢复正常,惟行动时左侧尚有沉滞感而已。

3评析

本案为任应秋治疗中风验案之一。

本案患者阳气素虚,湿痰内盛,继由肝风挟湿痰上涌而发中风。

其面白唇黯,四肢不温,舌淡苔薄,本虚之象;口眼歪斜,左半身偏瘫,昏迷不醒,乃中风阴闭证。

任氏急则治其标,以细辛3g煎汤辛温开散,苏合香丸3g芳香开窍,急救开闭。

待苏醒后再用稀莶至阳汤温阳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治之。

稀莶至阳汤及稀莶至阴汤,乃任应秋教授积50余年临床经验自制治中风阳闭、阴闭证的有效之方。

其中重用稀莶草,功能祛风除湿,善治麻痹、风瘫;又能活血、开郁,以之治中风,一举而三善,风、湿、血兼治。

《活人方汇编》有稀莶散,《张氏医通》和《方脉正宗》均有稀莶丸,皆以之为主药治疗中风偏瘫及足痿痹证。

可见任氏学有渊源,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而有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任氏在服药方法上也别具匠心,3小时内竟服药2次,可师可法。

1医者简介

汪履秋,1919年生。

江苏省兴化市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学会急症研究会副主任委员。

汪氏擅长中风等内科杂病的治疗。

2验案

王某,男,52岁。

初诊:

1973年4月21日。

主诉:

患者于1972年10月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致右侧偏瘫,经治疗年余,基本恢复健康。

本月8日因与家人争吵后致病情复发加重,神志模糊,不能言语,吞咽困难,右侧肢体完全瘫痪。

他医曾用补阳还五、地黄饮子等方治疗无效。

诊查:

右侧肢体瘫痪,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

肝气上逆,痰阻经络。

治法:

调理气机,化痰通络。

处方:

乌药10g,沉香3g,木瓜10g,青皮5g,苏梗10g,天麻10g,橘红5g,胆南星10g,枣仁10g,太子参12g。

煎汤鼻饲,每日1剂。

上方共进30余剂,神志转清,吞咽困难消失,右侧肢体瘫痪亦有所减轻。

原方略增损继进半年余,右侧肢体活动亦基本恢复。

3评析

本案为汪履秋治疗中风验案之一。

中风临床上大多从风阳痰火论治,然气机不畅、气逆上冲亦是重要因素之一。

经云: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风阳痰火上扰,多与气逆上冲有关,特别是因情志刺激而病者。

通过调气降气,既可调畅气机,同时也有利于风阳痰火的下泄。

汪氏在辨证此案中,紧抓情绪刺激而致病,参合舌脉,辨证为肝气上逆,痰阻经络,弃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而用顺风匀气汤,以理气降气为本治疗实为独树一帜,方中主要药物沉香、乌药、紫苏、青皮,理气、降气以平逆上亢之肝气;以天麻、木瓜等平肝潜阳、息风通络,脉细乃气血不足而选太子参、酸枣仁益气养血、健脑益神,再配橘红、胆南星化痰开窍,辨证之准确,造方之奇特,足见汪氏独辟蹊经,常法之中有变法,变法之中见常法,不拘一格,信手拈来,而达药到病除之效。

1医者简介

王季儒(1910—1991),山东省历城县人,主任医师。

出生于医学世家,曾随父静斋公学医,后又拜北京名医孔伯华为师。

行医60年经验宏富,精于内、儿科,尤长“中风”证治。

2验案

赵某,男,54岁。

初诊:

1972年2月22日。

主诉(代主诉):

2月21日晚10:

00,劳动后突然口眼喁斜,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头痛。

2月22日上午来院门诊而收入住院。

既往有高血压史及哮喘史15年,经常头晕、头胀、咳喘、痰多。

诊查:

血压22.7/16.0kPa(170/120mmHg),神志半清,合作欠佳,左侧瞳孔缩小,右侧正常,对光反射存在。

口眼喁斜。

心律齐、心率不快。

左半身偏瘫。

克氏征(十)、巴氏征(十)。

患者2月22日11:

00人院,至午后1:

00神志不清,处于全昏迷状态,瞳孔继续缩小,深睡后有鼾音。

舌质肿大,脉弦滑有力。

西医诊断为脑出血。

辨证:

患者平素咳喘痰多,舌质肿大,系湿痰素盛之候;头晕头胀,脉弦滑有力乃肝阳上亢之象。

突然左半身不遂,不语,逐渐昏迷,肝阳挟湿痰上冲,蒙蔽清窍则神昏,横阻络道则瘫。

证为中脏腑之邪属阳闭者。

治则:

清热镇肝,豁痰开窍。

处方:

生石膏30g,石决明30g,龙胆草10g,栀子10g,莲子心6g,天竺黄10g,郁金10g,九菖蒲10g,清半夏10g,瓜蒌30g,竹茹15g,滑石12g,知母10g,黄柏10g,安宫牛黄丸两粒(分两次吞)。

二诊:

2月24日。

前方服1剂,神志渐清,能示意,不说话,左半身偏瘫,可进流质饮食,脉弦滑。

血压17.3/12.0kPa(130/90mmHg)。

仍以清热豁痰之法治之,兼以活血通络。

处方:

生石膏30g,石决明30g,瓜蒌30g,清半夏10g,陈皮6g,天竺黄10g,九菖蒲10g,茯苓12g,黛蛤粉30g,竹茹12g,桑寄生30g,威灵仙10g,苏地龙10g,生穿山甲10g,磁石20g,竹沥水30g,再造丸1粒(分吞)。

三诊:

2月26日。

言语已清,惟左侧上、下肢仍不能动,大便不畅、脉滑。

于原方加廑虫3g、牛膝10g、络石藤20g、郁李仁12g。

四诊:

3月8日。

前方又服7剂,周身痛,头晕,脉缓,仍以平肝、清化痰热为治,重用活血通络之味。

处方:

石决明30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瓜蒌30g,竹茹12g,九菖蒲10g,杭菊花10g,桑寄生30g,威灵仙10g,苏地龙10g,稀莶草12g,鸡血藤30g,生穿山甲10g,蕲蛇肉6g,牛膝10g,廑虫3g,竹沥水30g(兑人)。

再造丸1粒(分吞)。

以此方加减服药20剂后,左侧肢体活动渐好转,继续用药至4月9日,步行出院。

经随访,至同年12月即恢复整日工作。

3评析

本案为王季儒治疗中风验案之一。

中脏腑闭证,有阴闭、阳闭之分。

阴闭者,症见突然倒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沉弦而缓等,当用温开之苏合香丸以芳香开窍;阳闭者,症见突然倒仆,不省人事。

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脉弦滑而数等,当用安宫牛黄丸,清化痰热以醒神志。

治疗此病,王氏一般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以急救恢复患者神志为主;第二阶段,病人神志已清,再以治疗偏瘫为主。

本例患者有高血压史及哮喘史15年,经常头晕、头胀、咳喘、痰多。

此时发病神志不清、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深睡后有鼾音,为中脏腑闭证。

头晕头胀,舌质肿大,脉弦滑有力乃为阳闭之象,且病情逐渐恶化,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控制,则肝火上冲不已,即有气血上逆不返之虞。

故以清热镇肝、豁痰开窍重剂而治,方用其创制的镇肝益阴汤加减,再配以清心化痰开窍醒神之安宫牛黄丸。

治疗得法,故服药仅l剂,而神志渐清,然后于方中加活血化瘀通络之品,以治肢体偏瘫,终获痊愈。

七、施今墨医案1医者简介(同前)2验案2.1中风半身不遂案

龙某,女,59岁,出诊。

平素患高血压病,一月以前突然中风不语,急至医院抢救。

口喁,语言不清,右半身不遂,经治月余,诸症稍见转好。

出院后,拟服中药治疗,现症为语言不利,心烦不眠,右半身不用,下肢有痛感,口干思饮,小便多而黄,大便干燥。

血压170/100毫米汞柱。

舌苔白厚中间带黑,脉寸关均弦,尺脉弱。

辨证立法

年近六旬,气血已亏,下虚阳亢,血压过高。

云: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因为主,外因为由。

突然中风,血络壅阻,以致口喁舌强,语言不利,半身不

用。

血行不畅,心脑失养,郁则生热,遂有心烦不眠,口干便结,舌苔中黑诸症。

脉寸关弦而尺弱,是为上充血,下元虚之象。

拟用清热安神,通调血络法。

处方:

夏枯草10克炒远志10克朱茯神12克枳实炭6克青竹茹10克川黄连4.5克陈皮炭10克怀牛膝10克朱寸冬6克炒香豉10克生栀仁6克酸枣仁12克甘草梢3克

二诊:

前方服二剂,大便通畅,是属腑气已通,血络行将通达之兆。

他症尚未轻减,再拟引血下行,调节盈亏。

处方:

首乌藤15克生蒲黄10克磁朱丸(秫米12克同布包)6克怀牛膝10克桑寄生15克嫩桑枝15克紫石英12克紫贝齿12克酸枣仁18克(生炒各半)朱茯神12克干石斛12克清半夏6克茺蔚子10克炒远志10克合欢花10克甘草梢3克。

三诊:

前方连服五剂,睡眠较好,但仍不实,心烦口干,均见轻减,舌苔薄白,已无厚黑之象,拟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化裁,并施针灸治疗,以期速效。

处方:

川黄连4.5克朱寸冬10克朱茯神10克桑寄生18克嫩桑枝18克茺蔚子12克怀牛膝12克干石斛12克夜交藤15克合欢花10克炒远志6克生枣仁15克生栀仁6克杭白芍10克炙甘草4.5克双钩藤12克陈阿胶10克(另烊对服)另:

生鸡子黄2枚(分二次调下)

四诊:

又服五剂,睡眠比前更好,口渴心烦均减轻,头尚晕,小便有时黄,原方再服三剂。

五诊:

服药后睡眠已达七小时之多,头晕见好,精神转健,自觉右脚有血往下行之感,手微酸,右臂痛,再予丸方,仍配合针灸治疗。

处方:

绵黄芪18克野党参60克地龙肉30克净桃仁60克川红花30克蕲蛇肉60克川桂枝30克全当归60克明玳瑁30克明天麻30克酒川芎30克杭白芍60克白蒺藜60克大生地60克天麦冬各30克干石斛60克五味子30克何首乌60克真黄精60克东白薇30克金狗脊60克云黄连30克酸枣仁60克磁朱丸30克云茯神30克怀牛膝60克远志肉30克夏枯草60克条黄芩60克。

共研细末,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日早晚各服l丸,本方可服半年,感冒发热时停服。

按:

本案为素患高血压病,突然中风后,虽经抢救,生命已保,而半身不遂,口喁、语言不清,未能恢复。

经服温胆汤加减采取化痰通络之法,使其血络通畅,实虚调节,诸症逐次减轻。

再进安神、清虚烦之法,得能安睡。

精神逐渐恢复,使正气充沛,气血和协,血压恒常,症状当可指除。

丸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补益气血,通调脉络,巩固疗效。

患者月良丸药半年,经追访知食睡均好,精神旺健,已能扶杖行动,语言清晰,谈笑如常。

嘱再配前方以冀痊可,,综观各诊,辨证精细,用药恰当,通补各有先后,温清皆有比例,步骤分明,理法井然。

2.2王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