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1.10KB ,
资源ID:99768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9768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风ppt.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风ppt.docx

1、中风ppt第一节 概述 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轻者可无昏仆。中风一病源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一、沿革关于中风病因的论述,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中风乃由络脉空虚,风邪人中。2 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二、病机1 刘河间主“心火暴甚”。2 李东垣主“正气自虚”。3 朱丹溪主“痰湿生热”。4 王履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真中”与“类中”。5 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6 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7 清代叶天士、沈金鏊、尤在泾、王清

2、任等丰富了中风病的治法、方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风病治疗方法。如王清任以气虚血瘀立论,创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8 晚清、民国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三、病因 1 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2 劳欲过度:烦劳过度,阳气暴张;或因纵欲伤肾水不制火,阳亢风动。3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醇酒厚味,使脾失健运,酿生痰湿或痰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4 情志所伤:肝气不舒,气郁化火,阴精暗耗,阳亢风动。复因忧郁恼怒,导致肝阳暴亢,心火暴甚,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

3、遂致卒倒无知。5 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人中,气血痹阻。四、病机1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 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2 病位:主在心脑,与肝、肾、脾关系密切3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4 病理演变:决定于肝风、邪热、痰浊、瘀血等病邪与人体正气棚 争及其消长变化4.1中经络和中脏腑的转化:初起中经络者,正气虚而不甚,邪虽盛而病位浅,病情尚轻初起

4、即显中脏腑者,邪气炽盛,正气渐衰,病位较深,病情危重。二者之间可相互转化。4.2中脏腑闭证脱让的互相转化:如闭证风阳痰火炽盛,进步耗伤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出现脱证; 脱证元气得固后,又可转为邪气内闭清窍的闭证。五、治疗原则 1 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2 中脏腑(1)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 (2)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3)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3,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六、证治分类 1 中经络2 中脏腑3 后遗症(恢复期)1 中经络1.1 风痰人络证1.2

5、风痰瘀血,痹阻脉络1.3 风阳上扰证 1.4 阴虚风动证1.5 痰热腑实证1.6 气虚血瘀证1.1 风痰人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代表方:大秦艽汤、真方白丸子加减。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1.2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代表方:化痰通络汤加减。常用药: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大黄。1.3 风阳上扰证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1.4 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代表方:镇肝息风汤加减。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

6、、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1.5 痰热腑实证参照中脏腑之痰热腑实证。1.6 气虚血瘀证参照后遗症之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证.2 中脏腑2.1 闭证 2.1(1) 阳闭 2.1(2)阴闭2.1(1)阳闭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风火闭窍痰热腑实证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代表方:桃仁承气汤”、星蒌承气汤。常用药: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陈胆星、黄芩、全瓜蒌、桃仁、赤芍、丹皮、牛膝。痰火瘀闭证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代表方:羚羊角汤、羚羊钩藤汤,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常用药: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菖蒲、郁金。风火闭窍治法:清热息风,醒脑

7、开窍。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2.1(2)阴闭痰浊瘀闭证脱证(阴竭阳亡)痰浊瘀闭证治法:化痰息风,宣郁开窍。代表方:涤痰汤,另用苏合香丸。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菖蒲、胆星、天麻、钩藤、僵蚕。脱证(阴竭阳亡)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常用药: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3 后遗症(恢复期)3.1 半身不遂3.2 语言不利3.3 口眼 斜3.1 半身不遂3.1(1)气虚血滞,脉络瘀阻3.1(2)肝阳上亢,脉络瘀阻3.1(3)肝肾亏虚证3.1(1)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治法: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8、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味。常用药: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地龙、牛膝。3.1(2)肝阳上亢,脉络瘀阻治法:平肝潜阳,息风通络。代表方:镇肝息风汤或天麻钩藤饮3.1(3)肝肾亏虚证治法:滋养肝肾。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常用药: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萸肉、麦冬、石斛、当归、鸡血藤。3.2 语言不利3.2(1)风痰阻络3.2(2)肾虚精亏3.2(3)肝阳上亢,痰邪阻窍3.2(1)风痰阻络治法:祛风除痰,宣窍通络代表方:解语丹。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地龙、僵蚕、全蝎、远志、菖蒲、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3.2(2)肾虚精亏治法:滋阴补肾利窍代表方:地黄饮子去肉桂、

9、附子加杏仁、桔梗、木蝴蝶。3.2(3)肝阳上亢,痰邪阻窍治法:平肝潜阳,豁痰开窍代表方:镇肝息风汤或大麻钩藤饮加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全蝎。3.3 口眼 斜代表方:牵正散。 第二节 医案一、徐大椿医案二、黄竹斋医案三、冉雪峰医案四、任应秋医案五、汪履秋医案六、王季儒医案七、施今墨医案八、蒲辅周医案 1 医者简介 徐大椿(16931771)清著名医学家。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道人。吴江(今江苏)人。少业儒,通晓道家书、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后因家人有误于医者,始习岐黄。年20从学于周意庭,曾两次人宫治病。行医50余年,博览医书万余卷,经批阅者亦有千余卷。敢于直言以斥时弊,然亦不免

10、有偏颇之论。平生著述甚富,主要著作有医学源流论、洄溪医案等,后世刊有徐灵胎医学全书多种。2 验案 运使王公叙,自长芦罢官归里,每向余言手足麻木而痰多。余谓:公体本丰腴,又善饮啖,痰流经脉,宜撙节为妙。一日忽昏厥遗尿、口噤手拳、痰声如锯,皆属危证。医者进参、附、熟地等药。煎成未服。余诊其脉,洪大有力,而面赤气粗,此乃痰火充实诸窍皆闭,服参附立毙矣。以小续命汤去桂附,川生军一钱,为末,假称他药纳之,恐旁人之疑骇也。戚党莫不哗然,太夫人素信余,力主服余药。三剂而有声,五剂而能言。然后以消痰养血之剂调之,月后步履如初。 3 评析 本案为徐大椿治疗中风验案之一。本案患者因罢官肝气郁结,气郁生痰,加之胖人

11、多痰,忽昏厥遗尿、口噤手拳、痰声如锯,为痰火之实、诸窍皆闭之危象。徐氏用小续命除却桂、附之热,加人生大黄泻火活血,全方以达消风、泄热、化痰、散邪之目的。待实邪尽后,方以消痰养血善其后。设若误用前医所拟温补之剂,则犯实实之戒,甚至“立毙”。此案体现了徐氏治疗中风,务在祛邪的思想。1 医者简介 黄竹斋(18851960)名维翰,原名谦,字吉人。晚号中南山人、诚中子,陕西临潼人。幼时家贫,随父打铁为生。后发奋攻读通经史、天文、历算,尤精医学。曾任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建国后被聘为西北医学院中医科主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主任兼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会委员。素崇仲景学说,并擅针灸。撰有医圣张仲景传、伤寒杂

12、病论集注及针灸经穴图考等涉及医药、天文、数学方面的著作50余种。曾荣获卫生部金质奖章。其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偏瘫有独到之处。曾治愈前苏联大使尤金瘫痪病。2 验案 东布罗斯金,男,82岁,民主德国人。患者于1957年4月20日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偏瘫,遂抬来本院急诊室。患者神志不清,不会说话,右半身偏瘫,脉浮紧,诊断为类中风暗痱。针刺风府、风池、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等穴;服苏合香丸,每服1丸,日2次;古今录验续命汤日服l剂,分两次服。第二日神志清醒,即能说话。共针4次,服续命汤8剂,牛黄清心丸10丸,说话、写字、走路,一切恢复正常。3 评析 本案为黄竹斋治疗中风验案之一。本案患者是德国一高龄中风

13、不语、半身不遂病人,经黄氏针药并用,次日神清能语,8天后即恢复正常,这一消息曾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报刊登载,称赞中国医学高明。黄氏针治中风之病,每取风府、风池等穴。此二穴对解除中风不语、神志不清有较好的疗效。 惟风府穴下临近延髓,针刺不宜过深,一般以051寸为宜。苏合香丸对中风牙关紧闭、昏迷痰壅之闭证,有温通开窍之效。但该方性偏辛香温热,若中风属脱证、热闭者则非所宜。古今录验续命汤之治中风,早见载于金匮要略一书,而后人多畏麻、桂辛热,置弃不用,黄氏则每用此方于属寒痰闭塞,蒙闭神明之中风证者,辄收良效。牛黄清心丸清心化痰、开窍醒神,甚为对症,足见其选方之精,用药之妙。1 医者简介 冉雪峰(1877

14、1962),又名敬兴。四川奉节人。世业医, 自幼攻读文史,研习医学。曾任武昌医馆馆长、湖北省第一届中西医会会长。1923年创办湖北中医专门学校,任校长。建国后,任重庆中 医进修学校校长。1955年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一级专家,曾被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擅治伤寒、温病,对中风、消渴辨证论治经验丰富,对不孕麻疹等妇儿疾病治疗亦有独到之处。著有八法效方举隅、冉雪峰医案、中风临证效方选注等。2 验案 汉口剧界余洪元,当60岁时,曾患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卧床不起,惟不能坐、行,且不能转侧,面赤气粗(风犹未息),痰声轳轳,神志半昏,时或晕瞀,食不易下,非难吞即自落下。时历四月,中西方药无效,延余

15、诊治。脉乍密乍疏,弦动中带涩象,病机脉象均颇坏,此病乃素问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病者年逾花甲,春秋已高,献身文艺界,无暇休息,平时血压即高,工作又忙,烦劳则张,平衡失驭,风阳上冒,激荡不宁,均是促成此病暴发因素。且病逾百日,犹复面赤气粗,气血上并,冲激未已,病之坏处在此。 然气来犹盛,未成痼疾,以我阅历,病犹可愈。此际治疗,镇敛浮越,平戢孤亢(息未息之风),冀可暂免急遽变化,再商办法。拟方:白薇、百合各9g,龙骨、牡蛎各12g,紫石英、灵磁石、赤石脂各9g,寒水石、滑石各18g,大黄4.5g,铁锈末9g,荆沥、竹沥各15g(二沥冲服)。一星期略安,得大便1次,原

16、方减大黄为3g,加琥珀15g,怀牛膝12g。又1星期渐佳,大便2次,面赤气粗,痰壅神昏等象锐减,手足能动,勉能起坐,原方去大黄、铁锈,加鲜生地黄30g,山茱萸9g,约两星期,病愈大半,后于前方去寒水石、滑石、荆沥,时加菖蒲、泽兰、甘松、橘络、青木香等,前后约60日,痊愈。3 评析 本案为冉雪峰治疗中风验案之一。从本案可以看出,冉氏所处之方,是风引汤、百合地黄汤(百合、地黄汁)、白薇汤、珍珠母丸(珍珠母、干地黄、当归、柏子仁、酸枣仁、茯神、水牛角、龙齿、沉香)、寿星丸(天南星、琥珀、朱砂)、铁精散(铁精、川芎、防风、蛇床子)化裁而来,白薇味苦能降,味咸走血,平上并之气血,百合清气宁血,敛阳醒脑,

17、龙骨、牡蛎滋阴潜阳,五石泄热镇降,大黄泄下,铁锈重坠,借二沥化痰通窍。 二诊加琥珀定惊宁神,牛膝消瘀。三诊去大黄,加生地黄、山茱萸益阴滋液,后加菖蒲开窍,甘松醒脑镇痉,泽兰化瘀,橘络通络,木香理气。前后用药,谨守病机,且未越冉氏“疗中风坏证方”的立法处方范围。方出古书,灵活运用,与众不同。1 医者简介 任应秋(公元19141984)字鸿宾,四川江津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幼时诵读史古文辞,从刘有余学习中医学,20岁悬壶。任氏穷究医理,知识渊博,行医执教50年,对中医经典著作和各家学说、中医基本理论、中国医学史均有精深的研究,堪为一代宗师。著有中医各家学说、任应秋论医集等多部著作

18、,百余万字。其为“五老上书”的执笔人,1980年又上书国务院,建议成立中医药管理局,为中医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验案严某,男,56岁,初诊日期:1975年11月6日。先患头晕,继而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白唇黯,口角流涎,左半身瘫痪,四肢不温,口眼歪斜,先送县医院救治,不见好转,后又送某县医院扎头皮针。经两日针刺,牙关松动,仍呈半昏迷状态,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减弱,诊断为脑出血(内囊出血)。医院来请会诊,诊其脉浮细而弦,舌淡苔薄,乃阳虚阴盛,闭塞清窍之候。以细辛3R煎汤化开苏合香丸3g灌服,3小时内灌2次,下午三时左右,逐渐清醒,并有饥饿感。随即疏稀莶至阳汤,以治中风的阳虚

19、证。方药:九制稀莶草30g,黄芪9g,天南星6g,白附子6g,川附子9g,川芎3g,红花6g,细辛15g,防风6g,牛膝6g,僵蚕3g,苏木6g 以其阳虚诸症颇著,而又偏于左半身也。连续进本方11剂,约两星期左右,基本恢复正常,惟行动时左侧尚有沉滞感而已。3 评析 本案为任应秋治疗中风验案之一。本案患者阳气素虚,湿痰内盛,继由肝风挟湿痰上涌而发中风。其面白唇黯,四肢不温,舌淡苔薄,本虚之象;口眼歪斜,左半身偏瘫,昏迷不醒,乃中风阴闭证。任氏急则治其标,以细辛3g煎汤辛温开散,苏合香丸3g芳香开窍,急救开闭。待苏醒后再用稀莶至阳汤温阳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治之。稀莶至阳汤及稀莶至阴汤,乃任应秋教授积

20、50余年临床经验自制治中风阳闭、阴闭证的有效之方。 其中重用稀莶草,功能祛风除湿,善治麻痹、风瘫;又能活血、开郁,以之治中风,一举而三善,风、湿、血兼治。活人方汇编有稀莶散,张氏医通和方脉正宗均有稀莶丸,皆以之为主药治疗中风偏瘫及足痿痹证。可见任氏学有渊源,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而有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任氏在服药方法上也别具匠心,3小时内竟服药2次,可师可法。 1 医者简介 汪履秋,1919年生。江苏省兴化市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学会急症研究会副主任委员。汪氏擅长中风等内科杂病的治疗。2 验案 王某,男,52岁。 初诊:1973年4月21日。 主诉:患者于1972年10月因蛛网

21、膜下腔出血而致右侧偏瘫,经治疗年余,基本恢复健康。本月8日因与家人争吵后致病情复发加重,神志模糊,不能言语,吞咽困难,右侧肢体完全瘫痪。他医曾用补阳还五、地黄饮子等方治疗无效。诊查:右侧肢体瘫痪,苔薄白,脉细弦。辨证:肝气上逆,痰阻经络。 治法:调理气机,化痰通络。 处方:乌药10g,沉香3g,木瓜10g,青皮5g,苏梗10g,天麻10g,橘红5g,胆南星10g,枣仁10g,太子参12g。 煎汤鼻饲,每日1剂。 上方共进30余剂,神志转清,吞咽困难消失,右侧肢体瘫痪亦有所减轻。原方略增损继进半年余,右侧肢体活动亦基本恢复。3 评析 本案为汪履秋治疗中风验案之一。中风临床上大多从风阳痰火论治,然

22、气机不畅、气逆上冲亦是重要因素之一。经云: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风阳痰火上扰,多与气逆上冲有关,特别是因情志刺激而病者。通过调气降气,既可调畅气机,同时也有利于风阳痰火的下泄。汪氏在辨证此案中,紧抓情绪刺激而致病,参合舌脉,辨证为肝气上逆,痰阻经络,弃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而用顺风匀气汤,以理气降气为本治疗实为独树一帜,方中主要药物沉香、乌药、紫苏、青皮,理气、降气以平逆上亢之肝气;以天麻、木瓜等平肝潜阳、息风通络,脉细乃气血不足而选太子参、酸枣仁益气养血、健脑益神,再配橘红、胆南星化痰开窍,辨证之准确,造方之奇特,足见汪氏独辟蹊经,常法之中有变法,变法之中见常法,不拘一格

23、,信手拈来,而达药到病除之效。1 医者简介 王季儒(19101991),山东省历城县人,主任医师。出生于医学世家,曾随父静斋公学医,后又拜北京名医孔伯华为师。行医60年经验宏富,精于内、儿科,尤长“中风”证治。2 验案 赵某,男,54岁。初诊:1972年2月22日。主诉(代主诉):2月21日晚10:00,劳动后突然口眼喁斜,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头痛。2月22日上午来院门诊而收入住院。既往有高血压史及哮喘史15年,经常头晕、头胀、咳喘、痰多。诊查:血压227160kPa(170120mmHg),神志半清,合作欠佳,左侧瞳孔缩小,右侧正常,对光反射存在。口眼喁斜。心律齐、心率不快。左半身偏瘫。

24、克氏征(十)、巴氏征(十)。 患者2月22日11:00人院,至午后1:00神志不清,处于全昏迷状态,瞳孔继续缩小,深睡后有鼾音。舌质肿大,脉弦滑有力。西医诊断为脑出血。辨证:患者平素咳喘痰多,舌质肿大,系湿痰素盛之候;头晕头胀,脉弦滑有力乃肝阳上亢之象。突然左半身不遂,不语,逐渐昏迷,肝阳挟湿痰上冲,蒙蔽清窍则神昏,横阻络道则瘫。证为中脏腑之邪属阳闭者。 治则:清热镇肝,豁痰开窍。 处方:生石膏30g,石决明30g,龙胆草10g,栀子10g, 莲子心6g,天竺黄10g,郁金10g,九菖蒲10g,清半夏10g,瓜蒌30g,竹茹15g,滑石12g,知母10g,黄柏10g,安宫牛黄丸两粒(分两次吞)

25、。二诊:2月24日。前方服1剂,神志渐清,能示意,不说话,左半身偏瘫,可进流质饮食,脉弦滑。血压173120kPa(13090mmHg)。仍以清热豁痰之法治之,兼以活血通络。 处方:生石膏30g,石决明30g,瓜蒌30g,清半夏10g,陈皮6g,天竺黄10g,九菖蒲10g,茯苓12g,黛蛤粉30g,竹茹12g,桑寄生30g,威灵仙10g,苏地龙10g,生穿山甲10g,磁石20g,竹沥水30g,再造丸1粒(分吞)。三诊:2月26日。言语已清,惟左侧上、下肢仍不能动,大便不畅、脉滑。于原方加廑虫3g、牛膝10g、络石藤20g、郁李仁12g。 四诊:3月8日。前方又服7剂,周身痛,头晕,脉缓,仍以平

26、肝、清化痰热为治,重用活血通络之味。处方:石决明30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瓜蒌30g,竹茹12g,九菖蒲10g,杭菊花10g,桑寄生30g,威灵仙10g,苏地龙10g,稀莶草12g,鸡血藤30g,生穿山甲10g,蕲蛇肉6g,牛膝10g,廑虫3g,竹沥水30g(兑人)。再造丸1粒(分吞)。 以此方加减服药20剂后,左侧肢体活动渐好转,继续用药至4月9日,步行出院。经随访,至同年12月即恢复整日工作。3 评析 本案为王季儒治疗中风验案之一。中脏腑闭证,有阴闭、阳闭之分。阴闭者,症见突然倒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沉弦而缓等,当用温开之苏合香丸以芳香开窍;阳闭者,症见突然倒仆,不省

27、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脉弦滑而数等,当用安宫牛黄丸,清化痰热以醒神志。治疗此病,王氏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以急救恢复患者神志为主;第二阶段,病人神志已清,再以治疗偏瘫为主。 本例患者有高血压史及哮喘史15年,经常头晕、头胀、咳喘、痰多。此时发病神志不清、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深睡后有鼾音,为中脏腑闭证。头晕头胀,舌质肿大,脉弦滑有力乃为阳闭之象,且病情逐渐恶化,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控制,则肝火上冲不已,即有气血上逆不返之虞。故以清热镇肝、豁痰开窍重剂而治,方用其创制的镇肝益阴汤加减,再配以清心化痰开窍醒神之安宫牛黄丸。治疗得法,故服药仅l剂,而神志渐清,然后于方中加活血化瘀通络

28、之品,以治肢体偏瘫,终获痊愈。七、施今墨医案 1 医者简介(同前)2 验案2.1中风半身不遂案龙某,女,59岁,出诊。平素患高血压病,一月以前突然中风不语,急至医院抢救。口喁,语言不清,右半身不遂,经治月余,诸症稍见转好。出院后,拟服中药治疗,现症为语言不利,心烦不眠,右半身不用,下肢有痛感,口干思饮,小便多而黄,大便干燥。血压170100毫米汞柱。舌苔白厚中间带黑,脉寸关均弦,尺脉弱。辨证立法 年近六旬,气血已亏,下虚阳亢,血压过高。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因为主,外因为由。突然中风,血络壅阻,以致口喁舌强,语言不利,半身不用。血行不畅,心脑失养,郁则生热,遂有心烦不眠,口干便结,舌苔

29、中黑诸症。脉寸关弦而尺弱,是为上充血,下元虚之象。拟用清热安神,通调血络法。 处方:夏枯草10克 炒远志10克 朱茯神12克 枳实炭6克青竹茹10克 川黄连45克 陈皮炭10克 怀牛膝10克朱寸冬6克 炒香豉10克 生栀仁6克 酸枣仁12克 甘草梢3克二诊:前方服二剂,大便通畅,是属腑气已通,血络行将通达之兆。他症尚未轻减,再拟引血下行,调节盈亏。 处方: 首乌藤15克 生蒲黄10克 磁朱丸(秫米12克同布包)6克 怀牛膝10克 桑寄生15克 嫩桑枝15克 紫石英12克 紫贝齿12克 酸枣仁18克(生炒各半) 朱茯神12克干石斛12克 清半夏6克 茺蔚子10克 炒远志10克 合欢花10克 甘草

30、梢3克。三诊:前方连服五剂,睡眠较好,但仍不实,心烦口干,均见轻减,舌苔薄白,已无厚黑之象,拟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化裁,并施针灸治疗,以期速效。处方: 川黄连45克 朱寸冬10克 朱茯神10克 桑寄生18克 嫩桑枝18克 茺蔚子12克 怀牛膝12克 干石斛12克夜交藤15克 合欢花10克 炒远志6克 生枣仁15克 生栀仁6克 杭白芍10克 炙甘草45克 双钩藤12克 陈阿胶10克(另烊对服)另:生鸡子黄2枚(分二次调下)四诊:又服五剂,睡眠比前更好,口渴心烦均减轻,头尚晕,小便有时黄,原方再服三剂。 五诊:服药后睡眠已达七小时之多,头晕见好,精神转健,自觉右脚有血往下行之感,手微酸,右臂痛,再予

31、丸方,仍配合针灸治疗。 处方: 绵黄芪18克 野党参60克 地龙肉30克 净桃仁60克 川红花30克 蕲蛇肉60克 川桂枝30克 全当归60克明玳瑁30克 明天麻30克 酒川芎30克 杭白芍60克 白蒺藜60克 大生地60克 天麦冬各30克 干石斛60克五味子30克 何首乌60克 真黄精60克 东白薇30克金狗脊60克 云黄连30克 酸枣仁60克 磁朱丸30克 云茯神30克 怀牛膝60克 远志肉30克 夏枯草60克 条黄芩60克。共研细末,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日早晚各服l丸,本方可服半年,感冒发热时停服。 按:本案为素患高血压病,突然中风后,虽经抢救,生命已保,而半身不遂, 口喁、语言不清,未能恢复。经服温胆汤加减采取化痰通络之法,使其血络通畅,实虚调节,诸症逐次减轻。再进安神、清虚烦之法,得能安睡。精神逐渐恢复,使正气充沛,气血和协,血压恒常,症状当可指除。丸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补益气血,通调脉络,巩固疗效。患者月良丸药半年,经追访知食睡均好,精神旺健,已能扶杖行动,语言清晰,谈笑如常。嘱再配前方以冀痊可,综观各诊,辨证精细,用药恰当,通补各有先后,温清皆有比例,步骤分明,理法井然。2.2 王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