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97674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业是民生之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就业是民生之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就业是民生之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就业是民生之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就业是民生之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就业是民生之本.docx

《就业是民生之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是民生之本.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就业是民生之本.docx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关系到我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

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更是责无旁贷。

因此,县政协农业委于今年10月用一个月时间织组部份政协委员到梓潼街道办事处、小渡、田家、县劳务经济发展局等乡镇和县直部门,就当前我县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全县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

劳动力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法定退休年龄以内的人员。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91.29万人,比上年增长0.8%。

16岁以上全部人数58.13万人(其中不记入劳动力资源人数3.84万人)。

我县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城乡劳动力资源有所增长

据统计显示,2006年末全县劳动力资源总数为54.29万人(城镇15.03万人,乡村39.26万人),当年新增劳动力1.73万人(其中:

城镇0.21万人,乡村1.52万人)增长3.1%。

表明随着我县城乡人口总量的增长,全县劳动力资源也在不断增加。

(二)城乡劳动力分布差异明显

从城乡劳动力分布情况看,城镇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资源总数的27.68%,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资源总数的72.32%。

表明我县城乡劳动力分布存在着明显差异。

(三)城乡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变动趋势一致

2006年全县社会从业人员46.63万人,其中:

第一产业21.12万人,占就业人口的45.29%,第二产业12.93万人,占27.73%,第三产业12.58万人,占26.98%与2005年一产33.86万人,二产12.55万人,三产12.46万人相比,第一产业减少37.6%,二、三产业分别增加3.0%和1.0%。

就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正日趋合理,其变化趋势与我县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是一致的。

人员的67.20%。

4.城镇失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

据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0.28万人。

据了解,失业登记人员中以初中文化程度者达90%。

失业群体以40—50岁年龄段的中年女性为主。

城镇失业人员主要来自我县粮食系统、商业系统和以前的其它企业。

不难看出,由于文化素质低失业者失业前从事的职业都是以二、三产业中低层次职业为主,职业技能层次比较低。

调研组在基层调研时,据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目前我县失业率要高出目前的数据,应值得引起重视。

(二)乡村劳动力就业特点

据统计显示,2006年末我县乡村劳动力资源为39.26万人,(其中从业人员34.04万人,非经济活动人员5.22万人),纵观我县乡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乡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有所增加。

据统计显示,2006年我县乡村劳动力从事制造业、住宿餐饮业分别为3.84万人和0.51万人与2005年的3.52万人和0.48万人相比都有所增加;表明我县农村劳动力正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其主要原因:

一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有效、快速增长,我县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外务工或经商或办企业。

二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快了工业经济、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在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大容量密集就业载体的同时,配套了支持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政策和措施,使我县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支撑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2.集体经济是乡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

按经济类型来分,乡村劳动力中从事集体经济的人员29.47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86.57%,其次为其它经济占10%,个体经济占2.6%,私营经济占0.6%,国有经济占0.2%。

3.乡村非经济活动人口较多。

据统计年鉴,2006年我县城乡非经济活动人员有6.92万人,其中乡村占75.43%,这表明我县乡村非经济活动人口所占比重较大。

4.乡村劳动力以自发及亲友介绍方式实现就业比例高。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向非农行业转移的劳动力中,有组织的转移人数尚不足两成,大多数乡村就业人员是自己出去寻找或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外出工作。

调查数据显示,全县离开本乡镇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有组织进行转移的只占16.4%,自发出去的占83.6%。

三、城乡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县在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乡镇调研时我们了解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

据了解,县内企业对中、高级技术工需求量供不应求,但,由于物价因素,加之企业给这部份员工的待遇低(每月1000多元),致使中、高级技术工不愿到县内企业就业。

而对无技能的乡村劳动力的需求量却已供过于求。

2.劳动力素质技能普遍偏低。

分析我县城乡劳动力资源现状,表现为求职总量偏高,素质普遍较低,技工严重短缺。

从城镇劳动力技能状况看,失业一年以上人员中,因技能比较单一而不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人员达八成以上;从农村劳动力技能状况看,因技能不足而被用工单位拒之门外的人员则更高。

通过对梓潼街道办事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全街道办事处有劳动年龄内的乡村劳动力3万多人,其中无专业技能人员占到了60-70%。

3.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较大。

因阶层、行业、性别、地区、户籍等因素的影响,收入差距的扩大加剧了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双向选择的难度。

根据统计年鉴,2006年对城市60户家庭和农村320户农村居民年人均总收入进行了抽样调查,从户籍所在地看,城镇家庭年均人收入9225.90元,可支配收入为8833.70元,其中工薪收入7319.10元,经营净收入为840.50元,财产性收入为133.70元,转移性收入为932.60元;而农村居民年均人收入为4057.8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359.50元,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503.05元,财产性收入为49.06元,转移性收入为189.10元,城镇居民家庭年均人收入是乡村居民家庭年均人收入的两倍。

4.制度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

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中碰到的一个较为突出问题就是户籍制度改革。

虽然户籍制度在限制城乡就业方面已不是起主要作用,但由于各项改革还是局部的,未在更大范围内完全推开,可以说目前进行的户籍改革也仅限于就业准入。

因此,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后子女就学、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经济适用房制度等,仍因城乡户籍的差异而不能与城市居民共享。

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居民存在怕失去土地后将来老无所养的后顾之忧,加之,我县乡镇经济发展滞后,且无产业支撑以及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和土地价格的上升,为了不失去“宅基地、自留地”等各种利益,使乡村居民不愿进入城镇。

(二)影响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一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城乡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受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特别是乡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首先考虑的是比在家里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挣的多还是少?

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就意味着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增多,农民的收入就越高,反之,农民收入就低。

二是受家庭收入状况影响。

从绝对收入来讲,城乡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出于脱贫致富的强烈动机盼望就业,这些贫困家庭之所以贫困,一部分是缺少劳动力或无就业渠道,另一部分是虽不缺少劳动力,但长期安于现状,缺乏冒险精神,不愿离家外出务工。

三是受经营耕地面积影响。

对以种地为主业的农村居民来说,经营的耕地越多,占用的劳动力就多,家庭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经营规模越小,家庭富裕劳动力相对多,家庭有劳动力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县由于人均耕地较少,农村富裕劳动力,则只能向城市流动同时,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和地方征用了不少农村耕地,加快了这部份农民向城市的流动。

2.社会因素。

一是就业与再就业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增加了就业难度。

近年来,政府有关方面出台一系列就业与再就业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些政策还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特别是一些基层部门和权力部门,由于认识不到位、理解偏差或出于部门利益考虑,往往造成政策落实不到位,客观上削弱了政府支持的力度,增加了一部分劳动者的就业难度。

二是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提供的劳动信息无法共享,缺乏时效性和准确性。

有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抓住劳动者急于就业的心理,发布虚假用工信息,收取较高的职业介绍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另因市场条件的限制,许多企业不能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同劳动者签订用工劳动合同,随意解除合同。

在用工时不进市场招聘,私招乱雇后,使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劳动者实现就业。

 三是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受到歧视,是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之一。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降低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门槛”——取消了城乡差别,但农村劳动力就业仍受到歧视。

比如:

社会保障制度的歧视,通常情况下城镇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而许多农民工享受不到这些保障待遇。

3.企业因素。

一些用工企业普遍存在着工资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劳动时间过长,加上个别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给劳动者上“保险,”,甚至随意扣压、拖欠本来就少的工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招工难”。

4.劳动者自身因素。

一是劳动者就业观念陈旧落后,束缚了就业与再就业的实现。

许多劳动者对政府、企业仍抱有十分强烈的期盼、等待和依赖心理,据调查,政府免费开办的各种技能培训班让年龄较大且无职业的城乡劳动者加参培训,但一些劳动者却表现出十分冷淡,特别是一些城镇失业人员宁愿在家吃低保打麻将消磨时间,而不愿参加技能培训,与一个又一个工作机会交臂而过。

从而出现了“有事无人干”和“有人无事干”的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交织在一起的怪现象。

 二是高年龄段的人员增加,加大了就业难度。

由于市场用人需求,以16—39岁劳动者为主,40岁以下的需求一直在90%以上,使40岁以上的劳动者难以找到工作。

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这部份劳动者有的失去了信心而退出了人力资源市场。

四、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几点建议

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与农村富余劳动三种就业人口交汇,“多个龙头放水”,形成了我县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针对这一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规划,出台政策

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根据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要求,制定全县城乡统筹就业规划。

按照城乡一体化、促进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原则,根据潼南实际,在取消就业限制、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用工管理、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服务制度建设、社会保险扩面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按年度分步实施。

二是为确保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有效推进,建议及时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使我县在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城乡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健全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城乡统筹就业的政策框架。

(二)开展调查,摸清现状

为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县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包括劳动力基本素质、从业结构、职业技能现状以及社会保险参保情况)。

建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城乡劳动资源调查登记工作。

通过调查,全面掌握了解全县城乡劳动力资源的拥有情况。

对城乡劳动力综合素质、男女比例、行业分布、技能程度、收入水平、就业结构以及社会保险参保等情况作出详细分析,并将调查结果及时输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为进一步推进全县城乡统筹就业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

(三)加强培训,推动转移

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把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作为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举措,出台《关于推进全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二是开展分类培训。

对尚无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实行初、中级工为主的转移型培训;对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实行高级工、高级技师为主的技能提升型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对初中学历的青年农村劳动力开展学历加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是制定奖励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