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7334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9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

《六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

六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位置》(六年级上册第-单元)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位置》,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位置》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单元2-3页的内容。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景中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一课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能将已有的习惯性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把习惯现象变成数学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2、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并能在方格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教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谁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地交流、合作。

(3)、情感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发展学生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3、重点与难点:

1、体会数对的引入,数对规定,数对的巩固与运用。

2、掌握数对的表示方法、标注方法和表述方法。

3、数对在生活中是自然存在的,数对能用符号刻画物体和事物所在的位置的对应关系。

数对具有有序性,它能用图表展现的更直观。

二、说教法和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实际情景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生活实践。

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

用班级学生座位图,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2、游戏竞赛法:

用数对的描述方式指出你的好友所在的位置和本小组组长的位置。

3、小组合作交流法:

让学生自主体验数对的引入、构建及巩固与运用。

4、情感教学法:

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巩固教学知识方式来表扬一些学生,让学生体会课堂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获得温暖与喜悦。

5、启发式教学法:

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考的基础上适当疏导;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把学生学习放在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揭开新知识的面纱,这样学得知识才会更好的得以巩固。

三、说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好,你们在教室里都有座位,我们怎样很快说清一个同学的位置呢?

”,这样设计能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也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例1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程序是:

首先我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的座位情景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例题1的学习。

其次提出“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并注意引导学生将教师的表述“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与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上亮红灯的位置联系起来,再使学生明确: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并强调指出,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然后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

我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用(2,3)表示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使学生体会到可以用有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并明确书写格式。

我再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和本组组长的位置,并说出几组数对让学生说出这些位置上同学的名字(以游戏形式进行),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接着引导讨论“如果先表示行数再表示列数,那么你能写出表示张亮的位置的数对吗”“如果不约定先表示列数还是行数,你能判断(2,3)表示的是哪个座位吗”,使学生体会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

最后完成“做一做”,让学生直接说一说。

(2)教学例2:

例2的编写意图是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我确定的教学程序是:

首先让学生观察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一是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

然后使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

我先让学生从例1中列、行的概念迁过来移过来,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明确方格纸上(3,0)的含义,在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的位置。

接下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数对在方格纸上标出一些场馆的位置,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内化成能力的目的。

(3)课内总结

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4)课外拓展,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5题。

四、板书设计先出示课件---动物园示意图

板书设计:

位置

表示位置的方法:

用两个数,前面的数表示第几列,后面的数表示第几行。

标注方法: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分数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感谢领导给我这个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

《分数乘法》。

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就来说说第一个节。

一、说教材

  《分数乘法》是人教实验版六年制上册第二单元的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很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迁移转化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尝试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借助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

   2.尝试教学法:

从主题图中获得信息,尝试自己探究,讨论解决。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依据知识的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学生尝试自主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就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师让学生尝试、观察、讨论、探究中获取知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四、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安排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

(一)复习引课

    12+12+12+12=      +++=

这两题可以让学生口读结果,他们的作用是要为新授环节做一个简单的铺垫。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例1

 

(1)孩子们请仔细读题,你理解这个题吗?

试着来说一说。

在学生分析题意的时候,随机点出线段图。

再仔细的读读这个题,你会列式计算吗?

试着做做。

 

(2)学生做的时候教师巡视、指导,找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上黑板去做,绝大多数同学完成的情况下,老师在布置任务“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想法”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学生至少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时候情板演的同学将出做题的思路。

  第一种 +++==

  第二种 ×4=+++== 这里关键要剖析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在此基础上师生共练两题,教师要做好板书的整理,而后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整个新授过程,我让学生仔细想一想、试着做一做、同桌说一说、试着讲一讲。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二次尝试环节的设计意图,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计算方法。

  3.在教学例2时,因为有了例1的教学过程,学生基本有能力解决,所以我让学生直接动手做,但这一题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让学生明白,能约分的要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这节课的关键是计算方法和计算后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两个要点。

 (四)最后我进行了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起到归纳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尝试探究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学法。

 “倒数的认识”说课稿

                                                           夏邑育才学校 理想

(一)说教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既与前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部分知识主要为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

它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关键知识,能否正确理解掌握倒数,决定着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水平,因此学习好本节课,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拟订如下知识目标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建立倒数、互为倒数的概念,使学生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2、掌握求一个数,尤其是一个分数或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3、教学时要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4、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和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重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倒数的方法。

(二) 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

在课堂中采取精讲精练、讲练有机结合的模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让学生自学。

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在这一系列的合作中进行恰当的学习活动,有时也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升华……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说教学程序

我准备从以下七个方面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渗透互为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课前活动。

   和学生谈谈“老师和大家互相成为好朋友的”意思,在谈话中让学生理解“互相”应该是双方面的,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老师的朋友”。

这样学生对马上接触到的“互为倒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接下来告诉同学人与人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同样在我们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有着相互关系,比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比如2和3是互质关系等等,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两个数之间的有趣关系。

这样就比较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渗透“互为”这个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为学习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练习口算设疑,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口算题

观察这几道口算题有什么相同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积是1,

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板书课题:

三、自学尝试,理解意义

   根据本课知识,我先提出问题,充分让学生自学,从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自学。

(3)课件出示:

 

(1)满足什么样条件的两个数才能叫做互为倒数?

                  

(2)自己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1、然后让学生按照“读、思、划”三步认真阅读课本,即一边读书P19,一边思考,并把重点知识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

结合例子说明:

3/8和8/3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2、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3、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

怎样理解“互为”的含义?

能说某数是倒数吗?

(举例:

(4)课件出示:

“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能说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华是好朋友吗”?

此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乘积是1”而不是“和(差、商)是1”,理解“互为”是指两数的依存关系。

(5)课件出示,总结倒数的定义

创设情境提问,激励求知,掌握方法

第一层次:

创设问题情境:

找朋友-----手拉手

(6)课件出示         

练习后,质疑“为什么三分之二孤零零地站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再激趣:

“大家有勇气探索求倒数的方法吗?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这是精心设计的,创设三分之二没有倒数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层次(7)挑战尝试

1、  小组交流:

(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

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2、  全班交流,突出重点: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2)强调: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不能用=表示。

(8)然后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求整数、带分数倒数的方法。

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第三层次----回顾、交流

(9)课件出示:

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

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五、鉴别比较提问,弄清特例

 (10)再次课件出示练习

你最喜欢下面哪个数的倒数?

为什么?

从而总结出:

(11)课件出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的结论

设计这样一个针对性练习,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倒数求法的运用,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轻松、顺利地教学了1和0这两个特殊数的倒数。

这样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

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享受到了思维的快乐!

六、巩固练习

(12)课件出示,

我是科学小法官,对错我来判   

 本设计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七、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自主探究”意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

 活动小结:

一堂课有个好的结尾,不但能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对下一堂课的强烈渴望。

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活动,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张分数卡片,拿有互为倒数的分数的两个人就是好朋友。

这样,既巩固复习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又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走出教室。

 

分数的除法

《分数除法》说课稿

向阳小学陈志凯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

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

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

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

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

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一)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

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

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

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

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

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

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

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

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8/38/3÷4=()8/3÷2/3=()的结果后,问:

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

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

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

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尝试列式;

组织折纸实验;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4/5÷2=4÷2/5=2/5

大部分是竖着对折,将4/5这一部分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是这张纸的2/5,想当然的计算出结果;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但也有大部分学生说不出算法。

方法B.4/5÷2=4/5×1/2=2/5

将长方形纸横着折,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极少学生能说出用/5×1/2=2/5,就是求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

 

2.学生汇报,引导理解方法A和B。

师: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师:

在折出的长方形里,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师: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折纸实验,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最后利用课件动画演示,展示平均分的过程,再在黑板上板书计算过程。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A。

再进一步启发:

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

通过这个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再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横着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占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就是求出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五分之四乘二分之一,就可得其中的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第二步:

教学4/5÷3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选方法A?

从中说明方法C与A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概括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