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6695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4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汇总.docx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汇总.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汇总.docx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汇总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

9月,我申请了《小学语文自主课堂大展示教师评价语言的研究》的课题。

我在校内外进行大量听课,在这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在我们的课堂评价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有观念层面的问题,也有操作层面的问题。

下面就从操作的层面谈一谈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课堂中存在着不少思维狭窄、观念落后、缺乏技巧、盲无目的的评价,这些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人格成长、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课堂评价中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四个缺”:

1、缺广度

课堂评价具有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

在日常教学中,评价的“激励”与“诊断”功能比较受重视,具体表现为,我们的评价都集中在学生知识学习方面,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对不对”与“好不好”的评判,并把学习引向深入。

其实,评价可涉及的领域远不止这些,学生学习的能力(如朗读能力、想象能力、提问能力、听话能力等)、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情感态度、学习中流露的价值观都可以进入我们评价的视野。

这些做好了,就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调控”与“导向”功能。

而这些,恰恰是现在的课堂评价十分缺乏的。

2、缺花样

有的老师喜欢用“对的”“好的”“哦,不错,请坐”这类的评价语言,甚至对学生不作评价。

这样的情况偶尔出现也许是很难避免的,但如果在课堂是大量出现的话,那就成问题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单调乏味的评价语言不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特别在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下、讲解难点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在评价上搞点“花头”刺激一下学生,那就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3、缺力度。

很多老师习惯于泛泛的表扬与批评,比如,“你说得真好”“不对”,却抓不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与谬误,点不破“好”在哪里,“不对”在什么地方。

这样的表扬无异于隔靴搔痒,没有什么力度可言,也就触动不了孩子心灵中柔软的部分。

“你说得真好。

”这是泛泛的表扬,但对于回答特别突出的同学,我们这么评价:

“你太有想象力了,将来能当作家。

”可想而知后者表扬的力度大多了。

专家指出,我们要学会表扬孩子,表扬得他坐立不安,摇头摆尾。

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评价语言“缺力度”,包括上文讲到的“缺花样”,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真诚的欣赏,缺少课堂生命的激情。

4、缺过程

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一个“对”与“错”,“好”与“坏”的标签,关键还是要促进学生们学习方法、能力、态度的加强与改进,促成学生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有些情况下,教师对“配合默契”的答案大加赞赏,对“捣蛋添乱”的答案绝然否定或不予理睬,这样的评价犹如一把锋利的刀,斩断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对策

1、学习“三维目标”,开阔评价视野

如何增加课堂评价的广度呢?

在上海市推行的新一轮课改中,语文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的推行“三维目标”。

我们仔细研究“三维目标”就会发现,三维目标与课堂评价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

与三维目标相对应,课堂评价也可以有三维指向,即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开展评价,进一步又可分成许多小的类型,大大丰富评价的内容,可以说是基本包含了评价的绝大部分内容。

其中的对应关系,列表如下:

三维目标

课堂评价主要操作要点

知识与能力

1、对回答的对与错做出辨证的分析,及时抓住回答中的闪光点与谬误。

2、抓住“差错”资源,在评价中将学习引向深入或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

3、很多学习的技能应进入教师评价的视野,如:

朗读的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写字技能、提问能力、动作迅速与否、会听话与否等。

方法与过程

1、适当评价学习习惯,如:

坐姿、注意力等。

2、必要时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如:

你是怎么思考的?

方法是什么?

进而评价学习方法。

3、当学生表现不佳时,能指导后给学生再次尝试的机会,再做前后对比评价。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重视鼓励,表扬“言之有物”,有针对性,少用泛泛的表扬。

2、遵循正面引导的原则,对学生少一点直接打击,运用评价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

3、评价中适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回答问题中流露的价值观。

4、评价中充满激情,语言抑扬顿挫,力求评价的幽默性、艺术性。

下面略举几个实例来加以说明。

例一:

x老师上课前喜欢表扬几位学生,有的“坐得最端正”,有的“准备工作做得最好”,有的“眼睛一直看老师,在等待老师上课”……不一而足。

X老师就是在评价孩子的学习习惯,在不经意间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的中途,学生开始出现疲劳感的时候,再树立一两位榜样,同样能起到很好的组织课堂秩序的作用。

例二:

x老师问学生“聒”是什么意思,一位学生说是“在别人耳边不停地说话,让人很烦。

”x老师马上问了:

“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

“‘聒’是由一个‘耳’和一个‘舌’组成,有人在你耳边说个不停就是很烦的。

”x老师说:

“你很会动脑筋,原来从一个字的字形上也可以分析出一个字的意思,别的同学都学会了吗?

这个评价把一种理解字词的重要方法给凸显出来了。

例三:

上《看不见的爱》这一课,有个孩子是这么说的:

“……那位盲童打碎了瓶子,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树立了生活的勇气,我在这里祝愿他以后的生活越来越精彩。

”教师这样评价道:

“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个评价就是指向学生的价值观,在班级中倡导向善的风气。

如果老师换一种评价:

“你说的真好”,就是指向知识的,是评价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这两种评价显然是有区别的。

正因为对学生价值观的关注不多,才更显其可贵。

对学生价值观,教师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

学生发言时,无意识当中会透露出真、善、美的一面,或者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或者社会上的不良思想,这些,教师需要及时应对。

2、研究评价句式,丰富评价的语言

课堂评价的语言怎么丰富起来呢?

为了方便操作,笔者从大量的课堂实践中提炼出了一些典型的评价句式,这些句式本身不一定能直接套用,但其中蕴涵着一些评价的思维方法,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大大丰富我们的评价语言,也有助于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1)“是啊……”(承接——深入型)

《看不见的爱》的导入环节中,老师问:

“你们知道盲人是怎样生活的?

”一学生说:

“盲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看不到的,只能靠感觉来判断面前的事物。

”老师说:

“是啊,对于盲人来说,这世界是一片黑暗,可有一位母亲……”老师把学生的话表达得再深入一层,同时又自然引到下一环节学习。

(2)“不对……”(转折——拨正型)

x老师教学《我们爱老师》(一年级)一课中,问学生什么叫“祖国”?

学生说:

“祖国就是南京。

”斯老师说:

“不对!

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

”另一个学生说:

“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X老师说:

“不对!

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这时学生恍然大悟:

“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x老师通过举反例的办法逐步矫正学生头脑中的对“祖国”这个概念的“相异构想”。

(3)“正可谓……”(总结——提炼型)

《厉归真画虎》一课教学中,教师问学生厉归真为什么能把老虎画得那么传神,一位学生说厉归真为了把虎画好,冒着生命的危险到丛林中观察老虎,亲身感受了“虎气”,才把老虎画得那么传神,教师接过来说:

“你说得非常好,正可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学生互动),实践——出真知(学生互动)。

”教师对课文的总结提炼建立在学生的感悟基础上,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4)“老师听出来了……”(肯定——加强型)

《看不见的爱》中,一位学生是这么说的:

“听到瓶子的碎裂声,我震撼了,因为那个盲童在母亲的精心指导下,终于打碎瓶子了,他终于成功了,终于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了。

”老师这么评价:

“你一连用三个‘终于’,老师听出来了,你确实被震撼了。

(5)“……但是……”(辨证——指导型)

一位教师上《给予树》,指名学生朗读“圣诞节快要到了……”这句话,那位学生以很开心的语气朗读,老师评价道:

“句子读得很正确、很流利,也似乎很有感情,但是,感情把握得不对。

”其他的学生又进行了尝试,最终明白了要以“发愁”的语气来读这段话,因为下文说了:

“我只攒了100美圆,要分给四个孩子买圣诞礼物,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又多又好的礼物呢?

(6)“这就是……”(方法——导向型)

一位教师让学生说描写春天的成语,一个学生说出“鸟语花香”,老师说:

“这个词语漂亮,有声音,还有有味道。

你这个词语哪来的?

”学生说是在一篇散文里学到的,老师马上把话接过来:

“这就是多读书的好处。

”就这么一简单的过程,老师在班级中树立了榜样,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读书的好处。

(7)“啊?

……“(幽默——激趣型)

x老师上《秦陵兵马俑》一课,问学生什么叫“发髻”,一学生说“发髻就是发型。

”贾老师惊奇地说道:

“啊?

”马上拉起了一位女生的小辫子,“这也叫发髻吗?

你们看,我这三七开也叫发髻吗?

”老师故作惊奇的样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

3、领会课程理念,更新评价观念

评价缺力度、缺过程,根源上看,还是老师受到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知识为本位,导致教师缺少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尊重,以及“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这些问题现在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因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还是要更新评价的观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会真诚欣赏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我们每一节课不仅是在教给学生知识,也是给学生一次生命的经历,促进他们在学业、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这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的立足点。

因此,教师应摆正与学生的关系,学会真诚地欣赏他们。

当我们学会真诚地欣赏学生的时候,我们的课堂评价就会充满激情,充满力度,言之有物。

我们应以一颗敏感的心去倾听学生的发言,就像在接受一阵清新的春风,这样,你的评价一定充满真诚,你的真诚也一定能打动学生。

其实,学生的发言中有许多能够打动我们的东西,只是我们忘记了好好去倾听。

相反,如果我们的教学过于功利化,我们的心灵趋于迟钝,那么课堂评价必然是枯燥无味的,隔靴搔痒恐怕再所难免。

(2)以评价促成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期课改提出了“三维目标”,其中包含了“方法与过程”维度的目标,这足以看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课堂评价运用得当,恰好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种点:

一、评价中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

比如,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捣蛋添乱”的答案,其实是一种资源(“差错资源”),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辨证分析,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在评价中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然后让他们进行新的尝试。

这就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

二、评价中将学习引向深入。

例如,《拥抱大树》一课教学中,老师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

丹尼尔向大树真诚道歉,此时大树开口说话了,它会说些什么?

一个学生说:

“丹尼尔,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对待我。

”另一个学生说:

“丹尼尔,你以后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大树。

”老师马上抓住他们的不同,说道:

“刚才的同学让丹尼尔不要伤害自己,你想到的不光光是自己,而是所有的大树,你比他的境界高一层次。

还有更高的吗?

”接下来,“好好保护绿化”、“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大自然”的答案都出来了,认识一个比一个深化。

三、当学生表现不佳时,教师指导后给学生再次尝试的机会,再做前后对比评价。

比如一个学生课文朗读得不好,你可以对他说:

“你太随意了,再给你一次机会,认真点。

”看到了他的进步,就可以表扬他:

“进步不小呀。

你看,认真了,就是不一样。

”特别是对待后进生,这种办法很重要。

总之,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我们的课堂评价应该积极转变,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从细节处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优化我们的课堂评价,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以促进学生在学业、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学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张革

[摘要]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文结合新课标理念,探索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

具体从挖掘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创设情景,使生活经验数学化;回归生活,使数学知识能力化等方面进行思考。

旨在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倡导“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才能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我们的教师一般很重视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最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试图“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往往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比较注重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挖掘知识的深度,扩大知识的广度,而很少注意知识和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而造成了知识与实际及生活的脱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缺乏兴趣。

而现在的学生又不同于以往的学生,他们有着多彩的个性,有多样的需求和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要想使得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对现行教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同时使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觉得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很有价值。

二、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数学。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的智力潜能;相应的,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基于以上理论的支撑,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学习设计”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

三、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学习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挖掘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益,还要教师善于利用”。

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只有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活内涵,找准理论与实际的接合点,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实践,才能使学生透过教材产生对生活的联想,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1、从实际生活中建立数学的概念。

数学是大量的概念集合,而概念又是具体的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它在舍弃了事物的非本质方面的同时,又失去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变成了一段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术语。

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注重把校园中、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如《角与直角》、《三角形》、《物体的形状》等教学内容:

教师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有关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亲手去摸一摸,比画比画,并给它们归类。

这样教学的好处在于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建立概念,然后又从概念出发,来寻找生活中的角、三角形等,从而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从实际生活中掌握计算的法则和定律。

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计算法则和定律,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之一。

它从形式上看是对一组数据和符号的演译,但从本质上分析,它是对生活、生产中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概括。

因此我们在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他们逐步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同时,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中,如果教师直接提供算式讲解计算法则,学生就会感到教学内容的枯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以下的材料:

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3.5元、钢笔每支9.8元、小刀每把2.5元、橡皮0.85元、文具盒每个12.8元、书包每只25.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各一张,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

列出竖式进行计算。

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他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竖式让学生抄在黑板上,再接着引发学生观察矫正,从中掌握小数减法。

在此基础上,还可拓展让学生每次买2件商品,确定购买方案,列出算式。

由此也有可能生成简便运算(利用减法运算性质),在这一开放的教学中,体现和渗透了学科的价值目标,使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归纳出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3、从实际生活中理解应用题

应用题取材于实际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

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学习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解答。

因此,应用题的教学更离不开实际生活。

如教学《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的巩固环节,(课前)要求学生调查家中八至九月份用电情况,然后课中教师从中选择一些信息制成统计表,要求学生选择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编成稍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

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题列式计算。

根据以下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月份

姓名

八月份

九月份

十月份

严玉婷家

共用电150度

共用电125度

平均每天用电3度

沈柳怿家

平均每天用电4度

共用电90度

共用电62度

尢炜家

平均每天用电8度

共用电210度

平均每天用电6度

学生兴趣浓厚,编出了三十多个问题。

为学生提供了能够充分创新的空间,并通过一些结果,让学生发现一些现象,发表一些见解。

有的学生说:

从3家3个月中平均每天用电量看在逐月减少,说明天气逐月转凉;有的说:

天气逐月转凉,空调、冰箱等电用少了;有的说:

天气越是炎热,用电量会出现高峰,通过求平均数,供电方面,有关部门可以及时作好协调工作等等。

没想到,这样的教学设计,竟引出了孩子们那么多非常理性的思考,太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了,这正是我们学习数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使生活经验数学化。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根据这一理念我们精心设计生活化问题情境,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生活”这样一个数学学习过程。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1、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知冲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如:

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一课时,一开始出示了一则土地拍卖公告:

泗泾镇鼓浪路有一块土地准备拍卖,请有意者于2005年6月3日上午8时到泗泾镇土地管理站会议室外参加竞拍!

泗泾镇土地管理站

2005年5月19日

接着,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某房地产公司的代表,你要买这块土地,首先要了解哪些信息?

简单的一句话把学生的参与度调动了起来。

回答涉及到方方面面:

大小(面积)、形状、环境、位置、价格……紧跟着让学生猜猜这块土地可能是什么形状?

由此引出了土地的大小(即面积)和形状展开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体系。

这种以现实生活素材为教学切入口来导入,创设了一种具体的生活情景,对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检索与这些问题相联系的旧知,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等等,这无疑都是一种挑战,有利于有效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课的最后出示拍卖土地的形状,

200m

150m

350m

400m

并讨论要拍卖的土地,底价是每平方米100元,如果准备用800万元买这块土地,你认为够不够?

这样一个极具探究性的应用开放题,既照应了开头又有利于拓展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学的是一种真实的、有用的数学,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2、还原“生活画面”,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喜新和注意力不持久的心理特征,教师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课时,为了巩固认币,我们设计了一个拿“币”的游戏。

屏幕上有5件商品,分别是5角、1元、2元、1元5角、3元7角。

请学生分别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

有的学生很会动脑,利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找零钱的现象来解决问题。

“老师,我用两个2元买3元7角的小熊,你要找我3角。

”听了学生不同的付钱方式,我们的老师深深地被学生的聪明所感动。

真切体会到,只要你设计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活动中激起了学生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一件商品,不同的付钱方法,学生的思想在这里交流,经验在这里丰富,思维在这儿拓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拓展“生活时空”,创设体验情境

教学要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狭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育观。

教学中我们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他们去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观察体验的思考过程中加强学生联系生活和数学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切地领会数学的某些概念实质,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如: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克、千克”的认识时,可布置一个课前作业,先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和重量,再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或组织学生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让学生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等实际重量。

又如教学“千米、米”的认识时,我们通过带学生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等路程。

这样的教学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三)回归生活,使数学知识能力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