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606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教案

9.穷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

(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

托尔斯泰的资料。

4.师:

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穷人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

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抄写生字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3.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3.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

“穷”人

1.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2.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3.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有感情朗读

1.课件出示: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

……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你觉得呢?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

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

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4)课件出示: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

(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

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

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

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板书设计】           

9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反思】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

齐读课题:

别饿坏了那匹马

2.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

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

“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

“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

碧云!

”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

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

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

那匹马呢?

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

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

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板书设计】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热心、善良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教学反思】

 

11.唯一的听众

【教学目的】

   1.“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2.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学重点】

  “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文出现的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出现的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父亲和妹妹认为男孩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因为他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可是有一天锯桌腿的声音变成了真正的音乐,这究竟缘于何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唯一的听众》。

  二、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词。

   1.易混易错字

   2.词语解释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层次,并思考: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文章层次

    ①家中练琴遭冷遇

    ②林中练琴遇知音

    ③舞台演琴生感慨

   3.在遇到老妇人之前,别人对“男孩”的评价是这样的?

男孩的心情有是怎样的?

  五、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复述课文的一个场景

    方式:

①在语言创新、添加、改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重组讲述;

       ②直接记忆式情感诵读原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2.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学重点:

“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1.听写生字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说说文章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

  二、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

   1.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的眼帘的?

“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

因何而改变?

   2.“听众”的语言随着听琴的时间推移,其内在含义是怎样变化的?

   3.“听众”的关注、鼓励、帮助、宽慰对我的心理变化作用如何?

  使我有了信心勇气和毅力:

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的感觉、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三、开动脑筋想一想

   1.当“我”初次遇到“老妇人”时,如果老妇人告诉“我”她是音乐学院教授的话,“我”的情形将怎样?

   2.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想像一下老人想帮“我”时和看到“我”成功时的心理活动?

   

3.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可以删去吗?

你的理由是什么?

   4.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出了哪些内容?

  四、生活故事

    在你的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了困难、困境、困惑,请你以“经历”为题,把它记述下来,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11唯一的听众

       老人给我鼓励、信心、力量、帮助

【教学反思】

 

12*用心灵去倾听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人间处处有真情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

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

用心灵怎么去倾听?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

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

我的第二个母亲)

(1)出示句子:

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3)学生交流谈感受。

(4)苏珊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

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

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

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

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

苏珊为什么要留言?

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

就要离开了,苏珊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

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板书设计】

12用心灵去倾听

我苏珊

以为苏珊是小精灵

砸伤手用魔法帮助

聊天耐心解释

金丝雀死了“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约定见面去世

怀念用心灵去倾听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3.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

4、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3.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

4、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教学过程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小组辩论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2.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

3、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

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

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

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

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

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

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

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

是怎样写具体的?

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

A、“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B、“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C、“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2.回忆本组课文,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3.交流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4.课后积累相关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2.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

4.全班交流,交流句意。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5.学生自由吟诵。

6.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

三、课外书屋

1.自由读。

2.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3.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

4.拓展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片段)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