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554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服务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医疗服务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医疗服务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医疗服务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医疗服务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服务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

《医疗服务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服务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疗服务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

医疗服务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17年医疗服务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图表目录

表格目录

第一节医疗行业核心在供给侧,供给侧改革核心在医院和医生

在之前互联网医疗系列深度报告中,我们强调“数据连接”的重要性,数据可以连接政府、医院、医生、患者、保险、药企六大医疗要素。

本质来说,数据连接调和的是六大要素的供需情况,数据连接的基础是医疗服务的供需形态,因此,我认为目前医疗服务的核心问题在供给侧,供给侧改革是医改核心。

一、医疗行业供给不能匹配需求

1、医疗服务需求端持续增长

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财富增长、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环境变化和生活工作方式变化,驱使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越来越多,健康产品和服务消费更多元化、更高端化。

从需求方来看,人口的老龄化、城镇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财富的增长以及全民医保制度的推进都正在驱动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容。

相对于飞速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供给的增长步伐却极为缓慢,2013年卫生机构数量为2004年的1.2倍卫生人员1.5倍,卫生机构床位数1.9倍。

13年机构个数为96.1万,床位数618.2万张;14年机构个数为981432个,床位数为6601214个;15年机构个数为983528个,床位数为7015220个。

图表1:

整体经济背景与医疗行业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表格1:

财富、人口、经济和环境是医疗消费升级的驱动因素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2、医疗服务供给不足

目前国内医疗行业问题本质是供给不足,表现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高端医疗稀缺。

(1)供给端总量不足

我国2013年卫生消费总额为3.2万亿元,是2004年的4.2倍,年复合增长率17.2%。

14年为3.5万亿元,15年为4.1万亿元。

虽然卫生消费增长飞速,在GDP总额中的占比仍仅为5.6%,低于高收入和中高等收入国家水平,如果该占比能在2020年达到卫计委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6.5%-7%的目标,我国卫生消费市场将达到6.2–6.7万亿元规模。

虽然医疗总费用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需求端仍然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从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人均医生数、人均病床数可以看出。

图表2:

中国医疗消费总费用(亿)

资料来源:

卫生统计年鉴,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图表3:

2015年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

XX,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图表4:

每千人口医生数

资料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图表5:

每千人口病床数

资料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2)结构失衡

问题不仅在于总量供给不足,医疗结构也不合理。

目前主要诊疗还集中在公立三级、二级医院。

目前国内就诊人次超过40%集中在三级医院,超过50%集中在二级医院,在基层医院就诊比例低于10%。

图表6:

各级医院入院人数占比

资料来源:

卫生统计年鉴,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图表7:

各级医院诊疗人次占比

资料来源:

卫生统计年鉴,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相对应的,国外医疗机构布局和分级诊疗制度的重心都在基层医院/家庭医生。

图表8:

英国、美国、日本的医疗机构布局和分级诊疗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3)高端医疗服务稀缺,市场化不足

由于国内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国内好医院好医生都如“僧多粥少”般成为病患争抢的对象,应运而生的海外医疗、远程会诊、海外医疗中介。

据专业媒体报道,2015年中国大约有3000人出国看重大疾病,年增长40%。

不包括出国体检、出国整形美容。

据研究报告,日、韩、美依托各自优势成为中国最大海外医疗旅游目的地。

美国和日本因其系统性的先进技术,强大的药物和成熟的海外患者服务体系,成为患者走出去治病的首选目的地。

根据斯坦福研究机构(SRI)报告,预计2017年全球旅游的收入规模将达到6785亿美元,而2013年该收入为4386亿美元,全球医疗旅游增速是旅游业增速的两倍,预计2017年全球医疗旅游的收入将占世界旅游总收入的16%,2013年该比例为13%。

图表9:

日韩美医疗水平

资料来源:

易观智库,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二、作为核心供给端,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扭曲,急需改革

1、补偿机制扭曲导致依赖诱导服务

图表11是目前国内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我们可以看出:

社会经济决定潜在医疗市场,也就决定了医疗服务空间,但公立医院的收入与支出同时受到政府与政策的影响。

图表10:

国内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目前公立医院的症结在于:

政府投入不足,医疗保险支持不够,削减成本不可行,提高价格不允许。

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想要盈亏平衡,只能依靠诱导服务。

只有医生才能判定病人需要的服务项目内容和数量,当医生的判定和医院的经济补偿挂钩,收入成为判定的重要因素,诱导服务应运而生。

国内常见方式有:

药品加成、检验检测、医用试剂和耗材等。

图表11:

医院的医药行为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2、补偿机制扭曲造成医院供给端问题

下图表示公立医院收支项及数量,补偿机制的扭曲是造成医院供给端的主要原因。

图表12:

收不抵支依赖药品加成,杠杆作用加大社会负担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1)公立医院出现分化,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经营困难

补偿机制的扭曲,迫使公立医院不得不依赖药品、仪器设备、材料等途径获得收入。

公立医院经营的好坏,取决于公立医院向病人卖出药品、检查和材料的能力。

药品越好、设备越先进、材料越高级,则价格越高,医院的收益也就越大,给病人希望的同时也加重了病人的负担。

图表13:

公立医院提升技术带来希望和负担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公立医院向病人卖出药品、检查和材料的能力,取决于老百姓对其的信任程度。

老百姓的信任程度,取决于公立医院的技术水平。

公立医院的技术水平,体现在等级划分上。

三级医院的技术水平要高于二级医院,二级医院的技术水平要高于一级医院。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经营困难。

图表14:

公立医院出现分化,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经营困难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表格2:

各级医院病床使用率

资料来源:

卫生统计年鉴,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2)医疗费用增长迅速,远远超出收入增长水平,但供给缺口依然很大

各国的经济发展规律都显示家庭各项支出中食品的比例会逐渐下降,非食品支出的比例会逐渐上升,特别是医疗费用。

图表15:

医疗费用增速与收入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

卫生统计年鉴,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国内由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扭曲,一方面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远超出收入增长,另一方面这种增长是医院补偿杠杆带动,真实供给缺口仍然很大。

图表16:

每千人口医生数

资料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图表17:

每千人口病床数

资料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三、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解放医生

1、医改核心在于供给侧改革

医疗改革涉及政府、医院、医生、患者、保险、药企六大医疗要素,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我们整理了医疗六大资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其关系错综复杂:

1)政府计划经济思维,造成供需不匹配,产生寻租行为;

2)基础设施(大数据、政策等)不足,各要素无法有效流动;

3)医院和医生完全绑定,缺失市场化定价,限制供给;

基本供给(基层医疗体系)

高端供给(专科民营体系)

4)长期形成的利益分配机制,造成资源浪费。

图表18:

供给侧打通各要素诉求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我们模拟了未来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分别对各个资源要素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我们认为医疗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才是真正能产生增量市场的改革方向:

医院:

公立医院作为医院的主体,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大背景下,将回归公益性角色,成为社会基本医疗供给平台机构。

同时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

医生:

作为医疗行业的真正供给方,将与医院适度松绑,通过稀缺资源的市场化路径来寻找真正价值,实现医疗的供给侧改革。

患者:

随着供给侧改革,患者的需求侧将被切分得更加细致,从多年对互联网的研究看,基于用户需求的研究是打造商业模式的核心。

医药:

巨大的寻租空间将被压缩,药品回归治病角色。

同时随着互联网化和信息化的提升,医药流通效率将大幅提升,来服务新的供需场景。

医保:

对医保进行控费后,引入新的买单方来匹配市场化的供需结构,引入个人健康险是大势所趋。

图表19:

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全景图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2、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于解除医院对医生的绑定

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解放医疗服务资源,即医生。

正常情况下,医生作为核心供给方,提供医疗服务。

同时,医院为医生提供支持,包括平台、管理、设备并且引流患者。

而国内则是公立医院深度绑定医生。

医生诉求无法从市场得到解决,必须全部由公立医院满足,导致公立医院完全绑定医生,导致医生资源不流通,因此医疗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解绑医生和医院。

图表20:

医院深度绑定医生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在现行的定价体系中,医院的收入来源除了患者外,还有政府和医疗保险,后两者的支付能力有限,导致医院如果想增加收入,只能从患者入手。

因此,医院必须增加客流、提高加成费用、并且加大对设备和人才的依赖,导致资源向大医院靠拢,被现行体制绑架。

另一方面,由于患者必须将医疗费用支付给医院,因此医院控制了医生的收入,导致医生的医疗服务无法市场定价,想要提高收入只能通过医院。

因此,诱导服务成了统一医院与医生利益的方式。

图表21:

公立医院对医生的绑定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第二节医生集团:

医疗服务重新定价,商业保险决定空间

一、国内医疗服务需要重新市场定价

中国执业医生等级呈现倒金字塔形结构,从下到上依次是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年收入依次递增,人数依次递减。

中国医生的收入构成中比例最高的基本工资高低是由职称高低决定的,由于职称代表一个医生的医疗能力和资历,医院奖金、科室奖金和药企财务支持收入的高低也由职称间接决定,高级职称医生平均年收入可达到10万元而初级职称年收入只有五万五千元。

相比之下,我国医疗服务定价及医生收入与美国差距很大。

图表22:

中国医生职称及收入水平

资料来源:

XX,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图表23:

中美医生医疗服务价格及收入对比

资料来源:

XX,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美国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定价,本质来说是由于美国的医生体系是准入机制。

美国医生培养体系的特色在于通过漫长的学习和培养年限(平均13年,一些高精尖外科时间更长),严格的淘汰制度(医学院低录取率,住院医培训专业考试严格)来控制具有行医资格的医生数目,从而使得医疗服务供求关系更利于卖方以维持医疗服务的高价。

中国的医生资源则被公立医院深度捆绑,医生的各方面诉求均绑定在公立医院,包括收入、职称、科研、教学等。

丁香园对医生的调查问卷也显示,职称是继医院或科室效益之后医生们认为影响收入的第二重要的原因。

图表24:

美国医生培养体系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图表25:

公立医院对医生诉求的绑定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图表26:

医生收入决定因素

资料来源:

丁香园,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二、医生集团——医疗服务的市场定价

医生集团是指由至少两名医生为主体组成的独立法人,能够满足医生自由执业的患者来源、品牌构建、风险控制和运营管理需求,是医生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

目前国内的多点执业、社会办医、分级诊疗政策都有助于医生集团发展。

表格3:

医生集团相关政策整理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医生集团运营方式是与医院、资本合作,其中医院提供平台和患者,资本支持运营。

医生集团发展到现在,人才、资金方面并不存在太多壁垒,要素在于政策、品牌、患者、配套设施、运营管理。

表格4:

医生集团相关政策整理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1、政策——对医生集团起决定作用

医生集团发展到现在,政策才是最大困境。

医生流动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一个适合流动的大环境和流动点;第二,医生自身具备流动能力,年轻和年老的流动难,骨干容易。

由于医学院和各大三甲医院依然是培养医生的最主要来源,医生需要从医院的体制中出来进行多点执业或者完全脱离体制。

绝大部分医生还没有离开体质,选择多点执业方式加入医生集团,虽然国家政策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但很多医生并不敢光明正大的进行,担心院外执业会影响院内发展。

医生集团抢走了公立医院的患者,又在分级诊疗中引流了公立医院的患者,吸收了公立医院的医疗骨干,对公立医院产生负面影响。

在部分大医院院长眼里,医生还是医院的,不是病人的,也不是医生自己的,对多点执业“不予支持”,甚至“沉默抵制”。

每家公立医院有资格和能力进行多点执业的医生本就不多,加上政策的不明确及院方态度的不明朗,医生集团的发展边际仍然有限,医生流出医院未来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可能主要体现在顶级专家的缓慢流出,但是长期来看这个趋势依然是存在的。

图表27:

大型公立医院面临挑战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2、品牌——医生集团运营前提

出于晋升和成长的考虑,中国医生脱离体制比较困难,有能力脱离的基本是副主任及以上级别,但是在脱离体制以后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医生个人品牌的塑造。

目前中国患者就医大部分还是认准医院品牌,医院品牌不等同于医生品牌,所以当医生脱离医院的时候医生的个人品牌和医院品牌就产生了矛盾。

医生脱离医院以后很有可能面临患者锐减的问题,医生集团火热期有部分医生脱离公立医院以后发现门可罗雀,是因为他们对体制内的医院品牌和自己的个人品牌有误解,认为病人是冲着自己的个人品牌去的,然而事实是大部分病人依旧是认准公立医院的医院品牌。

因此医生如果要脱离公立医院加入医生集团,必须考虑个人品牌的培育,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基层布局帮助医生进行个人品牌打造。

医生个人品牌打响之后还可以围绕特色医生品牌组成团队,带动医生集团其他成员的品牌建设。

图表28:

医生集团品牌作用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3、医生集团的患者入口

患者的数量是医生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来源,有了患者数量,医生集团的收入才有保障,才有议价能力。

医生集团的产业结构中,患者本身、保险、互联网、医疗机构、医生集团几个要素关系处于初级阶段,任何要素都有可能成为入口。

当然仅仅有患者还不够,患者的背后是支付能力,只有与支付端接轨,医生集团才能走的长远。

图表29:

医生集团产业要素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1)患者——医生集团

患者直接寻找医生集团,主要是通过医生集团品牌的营销,医生集团有不少名医,有着良好的个人品牌效应,不少患者慕名而来,这也是目前医生集团患者来源最主要途径之一。

一方面,慕名而来的患者边际增速极其有限,另一方面,目前医生集团的收费标准较高,尤其体现在动辄高达千元的专家门诊费上,患者对象为高端人群。

因此,患者直接寻求医生集团的扩张边际上受限制。

图表30:

患者——医生集团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2)患者——医疗机构——医生集团

目前看来医生集团大多需要与实体医疗机构合作,医生集团要么与高端私立医院(比如和睦家)合作,要么与公立医院共建科室,少部分还有自己的实体医院(万峰医生集团)。

但是医生集团大多规模较小,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部分医生集团走的是轻资产化的道路,这也导致医生集团就诊地点受到极大限制,医疗条件往往也不如大型公立医院。

由于受到法规监管的限制,目前中国真正持有“医生集团”营业执照的医生集团只有寥寥数家,这也就意味着事实上大多数对外声称是“医生集团”的公司在法律意义上是一个医生管理公司,不能接受医生注册,没法独立开展医疗服务。

在结算方面,医生集团也无资格向病人收费,只能以咨询费名义与合作医疗机构分成。

这也就导致支付方面医疗机构也很大的话语权。

图表31:

患者——医疗机构——医生集团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3)患者——互联网医疗——医生集团

平台是联系患者与医生集团的纽带,互联网医疗平台在其中发挥作用较小,就现有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与医生集团的合作看来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挂号网上的张强医生集团只能通过电话预约,很多互联网平台并没有直接与医生集团合作,而仅仅将医生集团的介绍放到相应平台上,以增加C端的流量和粘性,最终还是要患者通过电话等传统方式预约。

图表32:

患者——互联网医疗——医生集团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表格5:

互联网平台作用

资料来源:

XX,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4)患者——商业保险——医生集团

目前国内保险与医生集团合作还相对较少,一种是保险建立自己旗下的医生集团,这种建立起来的医生集团实际上并没有实体,医生大多也都是兼职;另一种是与拥有医生集团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合作(杏香园与平安健康合作),由于目前的医生集团大多为专科集团,所以保险与之合作一般较少。

因此,目前国内商业保险更多充当医生集团的一种入口,并没有在患者背后起到核心支付作用。

图表33:

患者——商业保险——医生集团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4、配套设施和运营管理

医生集团的发展的另一个要素是相应的配套设施和运营管理,这也是医生集团在产业市场或二级市场与医院端、资本方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

目前医生集团主要有医生主导、体制内分级诊疗、平台化及管理服务组织四种模式,每种模式内都可以分为专科及综合方向,本质来说都是医院提供配套与自身运营方式的不同:

医生成为主导,自由执业,医生团队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取得分成收入或保险支付。

医生主导的医生集团以专科为主,其医生多已脱离了体制。

医生不离开体制,多点执业,实现分级诊疗,促进医生资源由大型医院向基层医院平移;医生的收入来源于提供医疗服务获得的增量收益。

弱化医院的角色,搭建医生和患者直接沟通的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地域、跨医院、跨科室协同合作,医生通过提供服务获得收入,集团则通过管理收取费用。

不涉足具体医疗事务,负责医生集团的运营管理,法务支持等,能提供专业管理技术的收费性服务组织,具有专业化的服务和成本管控能力。

通过收取加盟费和管理费营利。

医师可与管理服务组织签约。

图表34:

医生集团不同运营模式

资料来源:

和君咨询,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图表35:

医生集团运营模式选择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三、医生集团需要支付体系配合

1、医生集团本质是医疗服务存量转移

医生集团方兴未艾,本质来说医生集团是存量转移,将公立医院内不合理定价转移至体制外进行市场定价。

之所以迅速被接受,是因为国内需求很大,市场一直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

我们认为这种定价机制下存量市场空间非常有限,想要走的长远,需要找到增量突破口。

下图是公立医院、医生集团以及美国诊疗的定价对比,我们不难

发现医生集团收费尽管没有达到国际化(美国)的收费标准,但是相比三甲医院的收费标准还是高出不少。

如果考虑中美收入差距(美国人均GDP大约是中国的8-9倍),那么相对而言,医生集团的收费高于美国私立医院。

一般老百姓根本承受不起如此昂贵的医疗费用。

表格6:

公立医院、医生集团、国外医疗服务定价

资料来源:

XX,Google,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现在的医生集团大多为专科医生集团,即使是一些知名的例如张强医生集团也只能目前提供心血管方面的某些手术。

可以认为,目前的医生集团主要关注大病、慢病等费用高的病种。

然而,医疗费用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几何偏向特征,费用低的发生频率高,费用高的发生频率低。

2003年对上海嘉定区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调查,当地农村居民0-50元的费用发生频率为36.39%,2万元以上费用的发生频率只有0.26%。

当时上海嘉定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7000元左右。

治疗费用高的疾病发病率本来就低,再加上医生集团的高端定位,病人里能享受高端医疗服务的人就更少,医生集团的存量有限。

以恶性肿瘤为例,根据2014年的《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可得,北京市目前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3%,医生集团目前瞄准的是高端收入人群,我们在这里采用胡润研究院最近的数据,北京有10万千万富翁,按此比例计算,每年大概有300位高端人群患病,这其中还包括到公立医院急诊的人数。

表格7:

中国不同收入人群

资料来源:

普华永道,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2、增量在于商业保险配合

既然医生集团的本质是医疗服务市场定价,能承担这种定价的人群少,但医疗需求并不会减少,医生集团空间增量在于为患者找到合适的支付方式。

目前国内支付方式有基本医保、个人支出和商业保险,其中个人支出部分占比高40.7%,商业保险仅占3.5%,而美国的商业保险占比为33.5%。

中国商业保险渗透率较低,健康险总保费占GDP近0.25%。

图表36:

中美商业保险对比及保险渗透率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我们认为,未来我国的保险体系将走向明显的双轨制,绝大部分人享受基础医保,商业保险则覆盖中高端人群,而只有与商业保险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才能形成完整的闭环。

以美国凯撒集团为例,2013年,凯撒医疗集团在美国拥有900万会员,17万员工(近5万名护士),1万7千名医生,覆盖8个地区、9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年营业收入达531亿美元,净利润27亿美元。

整合式医疗的优势在于:

协调初级保健医师、专科医生、医院、药店以及实验室等之间的工作,加强护理提供者之间的沟通联系,从而提升护理质量,为会员提供更多便利;由于预防保健的工作效果较好,在保持或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降低成本;有利于促进创新。

图表37:

凯撒集团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凯撒医疗拥有自己保险,医院和医生集团,所以购买了凯撒保险,即相当于购买了凯撒整体的医疗服务。

Kaiser的核心是:

医生控制在自己手里。

对于医生来说,凯撒能够给他们提供高工资、好福利以及稳定的工作环境。

对医院的所有权有利于管理医生的行为,对医生的考核是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价值,医院的运营根本是通过费用控制来降低成本,推高盈利。

因此医生的核心考虑是让病人少生病。

HMO管理者可以通过医生培训、绩效设置来给医生进行健康服务的动力,这样所谓慢病管理、术后管理、随访等手段才有可能进行。

Kaiser与其他医疗管理模式不同之处在于:

创造出医生集团与保险之间新的关系和经营模式,更加符合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达到win-win。

利用资源整合的方式,能够限制住医生多点执业以提高行医效率:

凯撒集团的医生工作稳定,比较容易专注于单点的病患。

这有些类似中国医院对医生的绑定。

但中国医生被绑定有很多事医生无奈的选择,医院无法为医生提供满意的工资、待遇。

与其他保险公司不同。

保险公司之前并无产品壁垒,任何服务均可抄袭、模仿、替代,所竞争的主要在于营销、规模,而Kaiser通过闭环经营的方式,形成了垄断性优势。

图表38:

凯撒集团的双赢模式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我国近年商业保险发展迅速,2015年中国健康险保费收入达到2410亿元,同比增长52%,保持较高速增长的势头。

预计到2020年,我国商业保险规模将达到2万亿。

图表39:

我国商业保险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

保险数据统计报告,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图表40:

个人卫生费用总支出

资料来源:

卫生统计年鉴,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表格8:

2006-2015相关重要政策列表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信息咨询中心

第三节医院端:

改革促进新市场化模式,“六标准”决定细分领域弹性

一、公立医院改革方向——降药降成本提服务

1、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失衡

之前我们讨论过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