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479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docx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docx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主观题解题四步骤

——200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分类解析

(一)

 □ 秦振良

现代文阅读题,在语文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历年来考生得分差异比较大的一部分。

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为蓝本,解析了主观题和客观题命题方式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总结了解题的基本技巧。

题目会千变万化,但基本要求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所以文章值得认真阅读,仔细体会,以帮助你理清思路,学习方法,掌握技巧。

主观题名为“主观”,其解题过程及答案却大都是“客观”的:

题目要以理解“作者”的意思为核心,答题要以作者的观点为准,必须依据文章本身回答,答案大都是“唯一”的,有些试题尽管在答案中附有“意思对即可”的话,但离开“意思对”这个前提,是不会得分的。

因此,解题时,文本就是全部,读懂、读透文本是答题的前提,其解题步骤如下:

一、通读全文 整体把握

考生拿到试卷,做题时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是通读全文后做题,二是将题目看一遍后再读全文,三是看一题读一段。

前两种方法是都可以的,后一种方法则不可取,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题都是在全文整体意思的统摄下,在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设计出来的。

看一题读一段,因为所读所思仅限于局部,做起来势必盲人摸象,顾此失彼,结果很难正确。

因此,做题之前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非常必要。

有的题目直接要求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如2007年湖北高考卷:

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4分)

有的题目考的是某段、某句,甚至某个词语,但命题者的意图却是在考查答题者对文本的整体内容的理解;甚至要联系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才有正确答案。

如2007年湖南高考卷:

17.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地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

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4分)

这道题的答案有两点:

(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

⑵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

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1)点要联系文本后的注释②才能得出。

(2)点,既要全面把握文意,还要知晓本文作者鲁迅先生提倡写白话文、否定写古文及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才能答出。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看似多费了些时间,其实是为后面做题节省了时间,如果第一遍没有读懂,在做题时,将会花去更多的时间。

二、审清题干 明确要求

答题就是和命题者对话,题干是命题者精心设定的,认清、看准题干要求,才能明确“考我什么”,之后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答非所问。

因此,答题前:

一要审清角度。

与词语、句子或段落相关的作用往往不止一个,所以题干对答题的角度便作了限定。

如2007年上海高考卷:

9.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

 。

(2分)

26.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

(3分)

前者的角度是“构思上的作用”,后者的角度是“用意”。

从考生答题的情况看,对这两道题答题的角度还是明确的,只是答得不确切和遗漏了要点,但有的题目对答题的角度是容易忽略的。

如2006年重庆高考卷:

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

(4分)

这道题回答要紧扣题干“就文章构思而言”这个角度。

先理清全文分四层,再针对题干,找出文中表示思路转换的过渡性语句,答案就明确了:

(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

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一定要从“构思”的角度回答,许多学生答成:

①村落是符号,②村落的含义,③村落的精神,④村落的反思。

——这是段意,答非所问,是一分不得的。

二要审清范围。

“范围”指形成答案的相关信息是在某句某段或全文,这在题干中往往有所提示。

如2007年上海高考卷:

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

“综观全文”是个很重要的提示,很多考生忽略了,只从第⑩段至文末的范围概括,仅得2分(评分标准: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而答案中的前两点“

(1)西湖风景优美,

(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是对①至⑨段的概括。

三要审清程度。

  上一题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如果回答的原因是次要的就不得分了。

再如“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和“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程度上是不同的,答案自然也有别。

四要审清对象。

如2007年湖南高考卷:

18.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4分);

20.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5分)

前者要答“鲁迅”的态度,后者要谈“你”的理解。

五要审清数量。

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II:

12.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分别是哪一个字”一定是两个字。

再如2007年天津高考卷:

18.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4分)

——“哪些”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

六要审清方法。

如2007年辽宁高考卷:

15.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4分)

(1)要求“具体说明”,

(2)要求“简要分析”。

“具体”就不能答得很抽象;“简要”就不能答得太具体。

还有的题目对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也明确指出来。

有的题干,限定和提示是多方面的,审题时要更加仔细。

命题者绝不愿意看到考生因为审题失误导致“全军覆没”,为此在设计题目尤其是分值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时,一般都作了很具体的提示,忽略这些提示而答错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三、搜索信息 筛选整合

  整体把握了文意,明确了题干要求,将题干和答题点联系起来,便进入定点扫描、搜索信息、筛选整合的阶段了。

只要认真分析上下文,找准答题的有效区间,确认符合题意的关键句,很多答案就在文中。

有的答案就是照搬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如2007年浙江高考卷:

18.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各不超过2个字(2分)

(1)□□ 

(2)□□

原文倒数第三段中有“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

照搬其中的“自夸”、“卑怯”便是答案。

有的答案是提取文中的词句连缀而成。

如2007年上海高考卷:

7.第

(1)段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 (2分)

答案“杭州有着对美的希冀和体会”便是从第

(1)段后三句“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

杭州会。

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三句中提取连缀而成的。

  有的答案要抽象提炼,鉴赏评价题的答案,大都要通过抽象提炼得出。

  近几年照搬原文答案的题目越来越少,提取连缀关键词句和抽象提炼概括得出答案的题越来越多,这对能力的要求无疑是有所提高了,对此现代文阅读题表现得尤其突出,说今年上海高考卷现代文阅读题难,就难在这里。

  四、斟酌语言 准确表述

  这是形成答案的最后一步,这一步出了问题必然前功尽弃。

  通常我们即便读懂了文章,也能找到答案的有效区间,但还是难以用最恰当的语言很到位地准确表述。

增加准确率的原则是:

如果原文有现成的语句要尽量选用,因为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语句一般就是原文出现的,要抓住这些语句。

如果题目要求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就直接搬用;如果没有要求也应该尽量对文中的语句进行有效的提取、整合,如此形成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最贴近。

只有找不到这样的语句,才用自己的话来概括,通常也是文中的语句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才合适。

文中的关键语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往往与标准答案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去甚远。

在此前提下,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表述要准

  在对文中语句进行提取、改写、连缀或抽象概括时,一要紧扣题干指向,不能偏离题意;二要范围恰当,既不能过宽,大而无当,也不能过窄,以偏概全。

第二、要点要全

  主观题是按点给分,要点往往有几个,答题时应尽可能答全,遗漏要点扣分,在准确、并非画蛇添足的前提下多答,一般不扣分。

为此在不够确定的情况下,因近两年已没有字数限制,不妨多答,好处是如果其中含有另一个要点的内容,便能得分。

  为了答全要点,在透彻理解文意、准确审清题干的前提下,要做到:

一不要顾此失彼;二不要笼统空泛;三要参考赋分:

一道主观题如果4—6分,其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一点。

评分一般是按点给分,通常4分题,答案至少有两点,答对一点给2分;5分题答案至少有两点或三点,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6分题答对一点给2分或3分。

明于此,就不能只答一点了。

  第三、语句要顺

  简答题在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同时也兼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在评分标准中,对表达也有要求,尤其是分值较高的题,评分中常有“答案条理不清、语言不通的酌情扣分”。

语句不顺的情况一是含糊不清,二是重复唆,三是有错字病句,四是书写潦草难认。

最好先打个草稿,拟几条答案,写全写顺,修改后再誊到试卷上。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和应试策略

曲靖市民族中学钱国柳

一个有文化的人,终身伴随的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阅读,可以说阅读现代文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每天都有要从事的一项基本活动。

对于高考语文而言,如果说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的灵魂,那么阅读就是其脊梁。

然而我们发现好多学生面对现代文阅读不知如何下手,答题时乱写一气,得分情况也是不尽如人意。

随着新课改到来,现代文阅读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分值出现加大的趋势,由17分增到25分(江苏22分);二是大阅读的考查内容发生了变化,变成选考了,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是出现了探究性试题。

如何才能提高现代阅读题的分值呢?

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2007年高考现代文命题特点

表一:

18套试题选料分布、命题形式及赋分情况。

序号

省市

题目

文体

赋分

1

广东

《泥泞》(迟子建)

散文

15分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访谈录

15分

2

山东

《灯火的温情》(叶延滨)

散文

18分

《梦碎雅典》(杨明马小林)

新闻

18分

3

海南、宁夏

《林冲见差拨》

小说

25分

《叶圣陶在四川》

传记

25分

4

全国卷I

《总想为你唱支歌》

散文

22分

5

全国卷II

《海南杂忆》(茅盾)

散文

22分

6

北京

《湿湿的想念》

散文

18分

7

天津

《雪野里的精灵》

散文

18分

8

上海

有关杭州西湖

散文

23分

9

辽宁

《炉火》

散文

21分

10

江苏

《麦天》(雷抒雁)

散文

22分

11

浙江

《泰山之思》(蔡家园)

散文

18分

12

福建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

散文

17分

13

湖北

《日月行色》(骆文)

小说

18分

14

湖南

《忆刘半农君》(鲁迅)

散文

17分

15

重庆

《告别三峡》(赵本夫)

散文

22分

16

江西

《泰山很大》(汪曾祺)

散文

21分

17

安徽

《乡村的风》(许俊文)

散文

22分

18

四川

《焰火的变奏》(赵丽宏)

散文

22分

表二:

新课标高考的四个省份的试卷考点分析。

选文

考点

《泥泞》(广东)

《灯火的温情》(山东)

《林冲见差拨》(海南、宁夏)

分析综合

C

①分析作品结构,

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呢?

(4分)

考查①

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在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考查①

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风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考查①

 

D

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17.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请联系全文回答。

(5分)

考查①

20.第一、第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分)

21.作者最后说:

“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5分)

这两题都考查①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请简要分析。

(6分)

考查“分析综合”②和“鉴赏评价”②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②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9.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考查①

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

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

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分)

考查①②

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了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评点道:

“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

”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8分)

考查了“鉴赏评价”①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综合性试题

从以上表格分析2007年文学作品阅读选文的特点:

①散文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形式。

上表列举的2007年的18套试卷中,16套考散文,2套考小说。

江苏卷四年都是散文。

②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思考。

江苏卷前三年《一幅烟雨牛鹭图》《波兹曼的诅咒》《草堂·诗魂》都是有关文化方面的,而今年选题《麦天》就是乡村生活类的。

③题型相对稳定,命题方式基本上是主观性问答题。

除去北京卷和海南宁夏卷、江西卷有选择题外,都是主观表达题。

近三年江苏卷都是四题主观题。

④从命题的设计原则来看,尤其是新课标卷,不再是由词义理解到综合分析、鉴赏的过程;而是先从分析作品结构上入手了。

我们从实验区的题目来看,都是先分析文章开头的作用入手。

⑤考查语句含义题占题目主导位置。

几乎每份试卷都涉及到,有的出现两道题。

像山东卷就连续考了两题。

⑥语言的品味和赏析。

语言的品味和赏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等,这些是文学作品阅读中重点考点。

今年考查分析修辞效果的特别多,如江苏卷两年都考到了。

⑦主旨的把握与概括。

历年的高考题都有这个考点的相关题目。

常见的命题方向有两种:

一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点和中心思想;二是对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

这种题目往往是分析文尾语句的含义。

如: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

为什么?

(07辽宁卷)

2、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07福建卷)

3、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07湖北卷)

二、2008年高考应试策略。

现代文阅读,是试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高考语文卷中一个重头戏,根据2007年的考题情况以及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认为2008年高考现代文复习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文体意识

抽样第一次市调研测试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得分情况:

(共30份试卷,其中21人选文学类文本阅读,9人选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号文题

《闲谈古典》

《在热爱的写作中不顾一切》

14

3.2

2.5

15

4

1.8

16

4.8

2.2

17

2.7

3

总分

14.7分

9.5分

从上得分情况可知:

(1)选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比较多;

(2)文学类文本得分情况比实用类文本得分高。

由上可知,对于选考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心理提前的准备以及相关知识的储备,不可能在考试时再选择的,那时间也不允许的。

这就要我们先做好两项工作。

1、明确各种文体的相关特点。

从2007年考卷以及一些专家的谈论中,大家几乎形成共识,那就是2008年选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偏向于散文、小说,实用类文本阅读偏向于传记、新闻。

既然这样,我们就要掌握这些文体的相关特征。

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体色彩,因而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1)散文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如下方面内容: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

(2)小说要抓住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①掌握小说体裁的特点。

熟悉情节、人物和环境和人物及主题之间的密切关系。

②熟悉小说这一叙事体裁的写法。

比如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环境描写的技法、主题揭示的手法等。

③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比如人物、语言和结构等鉴赏方法。

例如:

07高考湖南卷小说《日月行色》:

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这个题目是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E。

作用则明显的是描写与小说人物、情节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思考“作用”问题时应联系人物和情节等。

(3)传记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真实性和艺术性结合。

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选文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

②熟悉传记文学的写法。

从创作方法来说,传记可分为历史传记和文学传记。

文学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写作,即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生平,以平实明快的叙述为主,穿插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增加一点抒情和议论的色彩。

新课标模拟题《苏东坡传》(节选)中题目:

文本语言具备了传记文学应有的若干特点,请列举出三个方面。

③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④理解“评”与“传”的关系。

评传是“评”与“传”的结合,是把对传主的评价与对其生平的叙述结合起来的一种传记。

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期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4)明确新闻的特点及其要素

①新闻真实性、时效性和新闻价值。

②了解新闻、通讯作品的内容要素、结构特点及其作用。

如消息结构包括标题、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如:

2007年山东卷《梦碎雅典》:

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

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4分)

答:

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的导语部分。

主要作用有:

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又如:

2008年新课标山东省高考模拟题。

1)这是一篇新闻调查报道,为文段拟出引标题和主标题。

引标题:

主标题:

2)根据本文,请你写出要做好新闻(社会)调查的重要步骤或环节。

答:

①拟好调查内容;②选准调查对象;③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④统计调查数据;⑤分析得出结论;⑥写出调查报告。

2、加大文体训练力度,提高对文体的熟练程度。

建议:

选读《现代散文选读》《传记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小说选读》

3、瞄准考纲要求,达到科学命题。

从高考题以及一些地方的模拟题可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情况作出预测:

1)理解语句的含义。

2)筛选整合信息,概括中心意思是基础性试题。

3)结合文体特征,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的重点。

4)探究性试题会成为难点和热点。

探究的重点有两个方面:

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系统意识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做不好现代文阅读题,失分较多,很大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概念不清晰;或者是我们训练不系统,指导不到位。

因此我想要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1、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

如: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系统: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8种;江苏6种)。

(2)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3)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

(4)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5)结构特点(线索、首尾方式、铺垫、呼应、悬念等)

又如:

文中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写场所

(2)垫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3)为下文作铺垫;

(4)渲染气氛;

(5)推动情节的发展。

另外人称变换的作用;文句在文头、文中、文尾的作用等。

2、指导阅读和鉴赏的一些常见的方法。

如:

对于一般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搜寻,就可以教给学生的常见的方法。

1)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第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2)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

3)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4)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等手法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

3、系统编制各类文体考查要点。

如:

小说考题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命题:

(1)“理情节”题型:

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

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

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

①说说作品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

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

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④阐释小说的社会意义。

(三)整体意识。

就是鸟瞰全局,把握整体,亦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把握了它,就能运用它直接或间接地答题。

如不从整体上把握而去解题,容易犯“盲人摸象”的笑话。

建议坚持一篇阅读材料读三遍的方法。

第一遍:

借助信息,整体感知。

通读第一遍时,我们可特别关注一下文章的题目、出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

了解文章的话题是什么,写作对象是什么,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

第二遍:

圈点勾画,确定答题区域。

读第二遍时,我们可对文章各段的首括句、小结句、过渡句、关键句,以及重要的关联词或路标性词语等进行圈画,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另外找准题目涉及的问题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认真揣摩上下文意。

第三遍:

上下联系,找到答案。

这遍阅读时,需要反复琢磨题干,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再选择文中与之相关的内容。

在选择时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