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心理健康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亚丽
一、 什麽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和完全安宁。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职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的完整、和谐,能适应社会。
(刘维良,2000)
心理健康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乐于学习和活动
2、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3、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状态
4、行为正常,自我协调
5.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6.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分
1、心理健康中的“灰色区概念
如果将人的精神正常比作白色,将精神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麽在白色和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
(岳晓东,1998)
“灰色区”概念示意图
各种非病理性精神痛苦之和各种病理性精神痛苦之和
纯白浅灰深灰纯黑
特点健康人格由生活压力产生的心理冲突变态人格精神病
自信心强一般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心理障碍
适应力强
服务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医师
社会工作者
工作模式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医学
说明:
大多数人会在某个时期或某个心理方面出现“浅灰色区”的问题,是正常人的正常问题,通过自我调节及心理咨询解决问题;
“深灰色区”指种种人格异常、神经症等,需要依靠有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做较长时期的治疗工作;
精神病是精神不健康的极端,与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根本区别,在人群中是极少数。
2、心理不健康者的主要特点
▲痛苦感
▲心理――生理机能紊乱
▲焦虑感
▲我向关注
▲异常心理固着
▲意识域狭窄
二、什麽是心理健康教育
(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二)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
一般人
目的:
提高心理素质:
维护身心健康
培养健全人格
开发心理潜能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1、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心理健康—凡人
德育---君子
基本职能相同—育人
内容有共同之处
渠道有共同之处
2.区别:
理论基础有区别
具体目标有区别
方法有区别
内容有区别
应该怎么做-------知道怎么做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2、从当前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看,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成长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内容和途径
(一) 一般内容
1、培养儿童对学习生活的适应,学会学习
2、促进儿童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3、使儿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性格特点
4、帮助儿童认识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5、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正常的行为
6、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性健康教育
7、对儿童的升学、择业作必要的心理辅导
(二) 实施途径
1、在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 个别心理辅导
4、 小组心理辅导
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国家从政策上体现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
3、学校、教师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4、教师资培训工作受到了重视
5、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有我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6、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
2、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3、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
4、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5、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孤立化倾向
(三)发展趋势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2、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
年龄阶段的划分:
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幼儿期(3—6.7)
童年期(6.7—11.12)
少年期(11.12---14.15)
青年期(14.15---27.28)
一、中学生生理发育的特征
1.生长的第二“高峰”
2.性发育成熟
3.神经系统接近成熟
二.中学生心理特征
1.在自我意识方面寻求自身独立个性的发展
成人感:
独立性增强,强烈的自尊,敏感脆弱,易自卑.
关心自己个性的发展:
注重体现自己的特色:
有针对性的封闭:
对父母不畅所欲言,有秘密
体现明显的反抗心理:
态度粗暴,迁移.
2.评价能力提高
3.性机能发育,性意识的觉醒
关注自己的性别特征
对异性感兴趣
注重容貌打扮
有交往的强烈愿望初恋的萌发
4.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发展智力发展迅速.
5.情绪丰富多彩、充满热情、富有朝气
情绪由易露、直白逐渐表现出内隐、文饰的特点,并逐渐趋于稳定
易出现消极心境
烦恼、孤独、压抑
6.人际关系的特点
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朋友关系在生活中日益重要
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日益融洽,开始相互有好感
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情感上的脱离
行为上的脱离
观点上的脱离
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高中生能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关系,反抗的成分逐渐减少
附高中生价值观的确立
1、高中生确立价值观的主客观需求
高中生具备了分析社会现实掌握社会标准的认知能力;
将面临升学、择业问题,需要作出抉择;
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和压力,面临诸多方面的价值取向;
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使高中生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2、高中生价值观的特点
对理论问题的探讨感兴趣
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
其价值观具有个性色彩
尚缺乏稳定性
三、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进行必要的性教育,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境
帮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注意学习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正确看待和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情和初恋
尊重学生,促进其个性的充分发展
加强理想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做好就业升学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
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第三讲心理辅导的方法及常见心理问题辅导对策
一、 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模式
(一) 精神分析原理与方法
1、基本原理
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故此症状即可消失。
2、常用方法
▲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阻抗;解释
(二) 行为主义原理与方法
1、基本原理
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能通过学习改变或消除。
2、常用方法
放松法
系统脱敏
模仿学习
角色扮演
果敢训练冲击疗法厌恶疗法
强化;消退;代币
(三) 人本主义的原理与方法
1.基本原理:
人的的本性是好的不应当对人性采取悲观消极的看法,而应采取积极态度。
人是有理性的,在适合的环境下,会朝着潜能充分发展的方向前进。
辅导的中心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动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2、常用方法
强调为来访者建立探索自我的适宜氛围,提出了辅导者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三种态度:
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
(四) 认知治疗的原理与方法
1.基本原理:
根据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
2、 常用方法
▲三栏目技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合理情绪自主表。
▲认知转变法(贝克):
识别负性自动思维;识别认知错误;真实性验证(言语盘问、行为实验);去中心化。
附:
11种非理性理念
▲一个人应被周围每一个人喜欢与称赞,尤其要得到重要人物的喜欢和称赞。
(希望被广泛认同,过分重视外在标准)
▲一个人必须非常能干、完善,有成就,才有价值。
(完美主义)
▲有一些人是不好的、邪恶的、卑鄙的,他们应受到责备与惩处。
(是非分明,非此即彼)
▲期待不得报偿,计划不得实现是可怕的灾难。
(重看失败)
▲不幸福、不快乐由外因引起,个人对此无法可施。
(外控观念)
▲对危险、可怕的事情我们必须关心,必须时刻忧虑其危险性与可怕性。
(杞人忧天,消极思考)
▲逃避困难及责任比面对他们更容易。
(逃避责任)
▲一个人应依赖他人,且以一个强者为靠山。
(过分依赖,外控观念)
▲过去经历与事件决定及影响目前行为,而且这些影响永远不会消失。
(不可控观念,不适当类推)
▲一个人应为别人的问题与适应不良感到难过。
(个人化思考)
▲每一个问题都只有一个正确、完美的答案,我们必须找到它。
(钻牛角尖,缺乏弹性)
二、 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
(一) 开发潜力原则
(二) 双主动原则
(三) 综合性原则(身心、问题、原因、方法的综合)
(四) 矫正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五) 灵活性原则
(六) 保密性原则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
(一)学习方面
厌学
原因:
家庭因素;社会大环境;缺少正强化;“听不懂”的积累;学习压力过大等
辅导策略:
多表扬少批评
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
帮其创造学习的成功机会
积极暗示
培养自觉学习习惯
对其多一些尊重和关爱
(一)学习方面(续)
学习疲劳
原因;缺乏学习兴趣;睡眠不足
时间安排紧
辅导策略:
劳逸结合,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
把握自己的生物钟,充分利用最佳的学习时段
坚持一项运动
注意信息反馈提高学习动机
适当的放松训练
(一)学习方面(续)
考试焦虑
原因:
考试关系个人利益;
自我期望值过高
失败体验
辅导策略:
认知调节(适度的焦虑是有益的)
顺其自然,重过程不重结果
积极的心理暗示与放松转移聚焦点
系统脱敏疗法
(二)情绪方面
抑郁
原因:
性格内向、封闭;
家庭因素
曾经受挫
辅导策略:
实施宣泄(倾诉是一种良好的方式愉快日记
认知上的调节(理性情绪疗法)
积极投入工作学习,体验成就感
减少自我关注,体验丰富生活内容
通讯交流机制
(二)情绪方面(续)
易怒
原因:
行为的控制力低;过于任性、固执;焦虑发作
辅导策略:
分析压力--寻找原因
情境转移--推迟评价
理智控制--行为阻断
模仿学习--学会宽容
(三)性心理方面
性别认同倒错
表现:
认同异性性别;习得异性的主要行为方式;不喜欢自身的性别等
原因:
家庭教养不当;对两性的错误认知;生活环境中性别单一明显;青春期生理发育问题等
辅导策略:
加强家庭性别化教育
由内到外强化其自身的性别特征
正确认识男女两性间的差异及各自的优势
与同性朋友多沟通,模仿学习
(三)性心理方面(续)
手淫
原因
青春期偶然的性体验得到了强化;受过性侵犯;黄色毒品的影响等
辅导策略:
正确认识手淫,消除罪恶感
避免不必要的性刺激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制度
在丰富的业余生活中释放过剩的精力
坚持一项运动,培养坚强的意志,战胜自我
(四)个性、行为方面(续)
自卑:
过于自尊,重面子;曾经受挫;过于追求完美的认知倾向等
辅导策略:
找出自卑的真正原因,认知疏导
优点列举法:
有意发现自己的优点
每天找出三件成功的事
培养某方面的兴趣
积极的心理暗示
调整抱负水平
参与活动
(四)个性、行为方面(续)
怯懦
原因:
家教过严,限制太多;早期生活环境简单,接触人少;其行为得到的正面强化少;身体弱小,运动能力差等
辅导策略:
自我鼓励,积极暗示
及时的表扬与鼓励
记成功日记
模仿学习
系统脱敏法
(四)个性、行为方面(续)
网络痴迷
原因:
心理压力过大;家庭缺少温暖;情绪压抑,寻找宣泄的渠道;自控能力差等
辅导策略:
父母的接纳态度及与孩子的情感沟通
协议约束,渐次戒断
代币法与惩罚相结合
尝试采用满灌疗法、厌恶疗法
丰富业余生活,转移注意力
(五)人际关系方面
亲子间的对立
表现:
孩子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关系紧张;情绪对立,难于沟通;逆反性强等
原因:
青春期的成人感;亲子间的“代沟”;父母强制的教养态度等
辅导策略:
亲子之间的直接对话
亲子间的游戏、娱乐活动
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父母教育方式的改变(平等、尊重与亲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