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336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梳理]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

(1)特点:

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

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

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

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

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

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

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1.皇帝制度:

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

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

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

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

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

1.秦朝:

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2.西汉:

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

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1.选官制度的演变

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1)秦朝:

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2)西汉: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北宋:

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4)明朝:

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司法。

[答题术语]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早期文明形态里面,血缘亲属纽带极为稳定和强大。

2.宗法制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

3.诸侯在封国内拥有地方实权,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4.宗法观念虽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和制度约束力。

至今仍存在于绝大部分国人的心中。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1.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2.封建王朝屡次出现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

3.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是一大进步。

4.宋朝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掌文武大权。

5.明朝内阁职权的膨胀,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

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交织,贯穿始终。

2.皇权至上原则是指君主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3.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始终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伴随。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1.汉代主要由地方推荐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的方式选官。

2.隋唐创立科举制,适应了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的趋势。

3.明清时期,随着科举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日益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思维导图]

[三年真题]

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2.(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3.(2018·海南高考·2)《汉书》云:

“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答案】C

4.(2018·江苏高考·2)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礼记·射义》说:

“射侯者,射为诸侯也。

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射不是抑制之意,西汉通过推恩令等抑制王侯势力,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表明这类图像中的“雀”就是“爵”,“猴”便是“王侯”之“侯”,表示物主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这在文献中有足够的证据,《陈留耆旧传》曰:

“雀者,爵命之祥。

”此图像与“立官”有关,是保佑子孙得官爵、得显贵之意,“射雀射猴”是汉代人“射爵射侯”理想的艺术表现,故B项正确;关注自然和谐,与材料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射爵射侯”不等于尚武健身,更谈不上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

5.(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6.(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

7.(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8.(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

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9.(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10.(2018.4·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B项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

12.(2018·北京高考·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

“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13.(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

【答案】D

【解析】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礼器的使用,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项错误;自商周以来,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的九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对贵族日常行为礼仪的规范,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

14.(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A

【解析】“汉承秦制”是指汉朝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汉朝沿用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故A项正确;刺史制是汉朝才开始实行的,故B项错误;封国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刺史制是汉朝才开始实行的,故D项错误。

15.(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C

16.(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局面已经出现,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对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阻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B项正确;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使得世家大族能够控制人才选拔的主动权,进而形成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基础上的,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弱化,因此不能推断郡县制的基础动摇,故D项错误。

17.(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C

18.(2017·江苏高考·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C

【解析】“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表明三省六部制的存在,故A项错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政府的行政效率无法得到极大提高,故B项错误;皇帝选拨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是为了分散相权,尚书省地位下降,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表明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有所变化,这两种变化加强了君权,削弱了相权,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C项正确;中书省负责政令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决策权归皇帝,中书省、门下省无决策权,故D项错误。

19.(2017·北京高考·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

【答案】D

【解析】转运使是宋代在地方设置的机构,负责将地方的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故A项错误;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与宰相无关,故B项错误;知府是当时地方的行政首领,故C项错误;当时在中央设枢密院,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D项正确。

20.(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21.(2017·天津高考·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可知材料不是在强调君主专制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虽提到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但没有强调君主专制制度仍然影响深远,“根深蒂固”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知材料并非无法解释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而是没有把论述君主制存在的原因作为主旨,故C项错误;综观材料可知论述的是,君主专制能在中国长久存在是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是适应特定社会需要的,对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完全是消极影响,故D项正确。

22.(2017·上海高考·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其中“我朝”是指()

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

【答案】D

【解析】秦朝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丞相,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A项错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故B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故C项错误;明初朱元璋鉴

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并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故D项正确。

23.(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答案】D

24.(2016·上海单科·6)《读通鉴论》曰: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

25.(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A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

26.(2016·海南单科·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答案】C

27.(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解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28.(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答案】B

【解析】汉承秦制,当时中央没有中书省,晋朝以后始设,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系是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较大,后来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题干中发生的事件与唐朝历史环境相似,故B项正确;宋朝立国之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尤其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之祸,剥夺将领兵权,强调文人治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现象,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同样不可能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D项错误。

29.(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30.(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

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会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31.(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答案】B

【解析】东周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元朝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二者地位和职权区别较大,故A项错误;唐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宰相,宋朝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行政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