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125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docx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docx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同学们,以下是本人辛苦整理的一定要认真看(答案已经用红颜色字体打出)

最后有一份试卷是从网上下载的可以看看

第二单元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Jué   强  洗zhuó      diàn   污  pá   窃 

诅zhòu      贪lán    duò   落 点zhuì      

 chú   形   丰shuò    慷kǎi       è   运

报chóu    shē   望    蹂lìn       玲珑剔透    

 地窖    泯   灭  天赋      闲暇      魅力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可望而不可即            

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心旷神怡    

得到很多益处。

                            

三、文言文复习:

1.解释下列红色的字: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2.翻译下列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通      读音:

    

由,诲女知之乎!

                       通       读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       读音:

    

第六课理想

(一)

第8节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第11节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1.这两节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这两节诗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它有什么表达

3.“夸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是“可厌”的?

4.“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是“可笑”的?

5.“大写的人”是指怎样的人?

结合你身边的生活,列举出你所知道的“大写的人”的名字,并简说其事迹。

1.树立远大理想意义重大。

2.对比,突出强调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3.躺在功劳簿上争夺名利,当然令人讨厌。

4.凡是只会怨天尤人,诅咒眼前的环境,当然可笑。

5.指崇高伟大,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终于成了一个对中国革命有巨大贡献的伟大政治家。

(二)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

(1)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2)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2.用一句话概括这几节诗的内容。

3.“大写的人”“庸人”如何理解?

4.理解下列诗句的含义。

(1)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2)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3)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5.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试仿造第五节也写几句。

(提示:

可选择失败者、成功者;骄傲者、谦虚者)

6.关于理想的名言很多,试写出一两句。

1.

(1)洗涤

(2)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2.理想的意义。

3.“大写的人”指真正的人,崇高的人,有理想的人。

“庸人”指一般的人,即无理想、碌碌无为的人。

4.

(1)上课讲过了书中找去

(2)为了实现理想,很多人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因为有理想使很多面临不幸的人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获得新生。

(3)失去理想的人,没有追求,没有奋斗目标,将一事无成,还怨天尤人。

第七课短文两篇

(一)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

我们

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而我们呢?

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

(1)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加点的“这一点”指什么?

3.加点的“这种命运”指什么?

4.第二段,写“我们的同类”有何作用?

5.为什么“我们的存在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6.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7.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8.行道树代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试举一例。

1.

(1)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只有。

2.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城市的飞尘里。

3.我们生活在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

4.对比,表现同伴的自由快乐,也衬托出行道树在城市烟尘里默默奉献的品质。

5.因为行道树的存在不过是人们为污浊的环境装点门面,人们并未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

6.记叙、议论。

7.做高尚的事业总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作出贡献。

8.以苦为乐,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

例如:

驻守边关的解放军战士。

(二)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

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

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愿你珍重第一次。

1.用“|”划分第一段文字的层次。

2.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使人回味无穷”?

3.为什么“第一次愈多,生命就愈多姿多彩”?

(二)1.“……奇妙。

|第一次……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2.因为它新鲜而刺激。

3.因为每一个第一次都新鲜而刺激,会给我们启迪和教育,也给我们很多经验和教训。

第十课《论语》十则

(一)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5.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

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8.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9、《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

10.“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

该如何理解?

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11.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是哪则?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_:

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_

17.孔子曾说过: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

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三)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

不断学习、复习。

2.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

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

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

不会矛盾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

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____。

5.以上四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新课程七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

第二单元检测题

班级姓名学号计分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12分)

1、加点字的声母相同的一项是()

A、洗濯诅咒污浊B、倔强扒窃抢劫

C、贪婪玲珑懊恼D、行家嬉戏闲暇

2、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爱心是,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①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③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④一片冬日的阳光

A、④②①③B、②①③④C、①③④②D、③④②①

3、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B、项为之强C、是知也D、见不贤而内自省

4、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吾/日/三省/吾身B、知/之为/知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D、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二)非选择题(8分)

7、《论语》十则中有许多是谈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请你任意默写三个意思完整的句子。

(3分)

(1)

(2)

(3)

8、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2分)

(1)父亲地说:

“你是个学生,怎能不刻苦学习呢?

(2)老师地说:

“你果然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学习比过去努力多了。

9、仿照例句,另外再写一个句子。

(3分)

例句:

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仿句:

理想是。

没有理想,就没有;而没有,就没有。

二、阅读能力(40分)

(一)(10分)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10、写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

(2分)

(1)忠厚()

(2)不幸()

(3)慈爱()(4)坚贞()

11、仔细揣摩下列各句的含义,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分别列举一例加以印证。

(6分)

(1)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2)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12、“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请你想象一下“庸人”是怎样“诅咒”的,并模仿其口吻说几句话,写在下面。

(2分)

10、

(1)凶恶

(2)幸运(3)冷酷(4)妥协

11、(只要生活例子与诗句大意相符即可。

此略)

12、(只要庸人的话语中能突出埋怨环境而不找主观原因的特点即可。

此略)

 

三、口语交际和写作(40分)

(一)口语交际(10分)

21、以“我(们)拥有了……,却失去了……”的句式写一段话(不少于3组句子),反映生活中“得”与“失”的关系。

2006年秋季学期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单元测试卷

(二)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0分)

1、用横线画出每组中字形或注音有错的一项,将正确的答案写在括号里。

(4分)

A、洗濯(zhuó)厄(è)运嬉(xī)戏蜕(tuō)变()

B、风韵(yùn)扒(pā)窃庸(yōng)人姊(jiě)妹()

C、蹂躏(lìn)奢(shē)望金窖(jiào)湛篮(lán)()

D、寂寥(liǎo)猝(cù)然点辍(zhuì)堕(zhuì)落()

2、下面成语的解释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繁弦急管:

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B、具体而微:

因为整个形体非常细致,所以显得很微小。

C、得失之患:

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D、获益匪浅:

得到的益处很多。

3、读下列语句,写出你的理解(不超过20字)(3分)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

“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

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也给理想打两个比方,仿照诗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的格式写两句话。

(4分)(字数可以不完全一样)

5、请你说说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4分)

(1)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

(2)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

6、本单元我们学了不少生词,请你设计一个语境,使用上下面的词语,组成一小段连贯的话。

(3分)

倔强诅咒怨恨自豪多姿多彩

1、tuì\zǐ\蓝\duò或坠2、B

3、做人要有真才实学,而不能盲目地自信。

4、如:

理想是钥匙,打开奋斗的大门;理想是灯塔,指引迷途的航船。

5、

(1)比喻、顶针

(2)拟人

《论语》十则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分)

8、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分)

(1)不亦说乎()

(2)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

9.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B、诲女知之乎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驱之别院

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而时习之(按时)人不知而不愠(怨恨)

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C、不亦说乎(也,也是)死而后已(已经)

D、其恕乎(大概,也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啊)

1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可节选)。

(6分)

(1)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两个句子:

答:

(2)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两个句子:

答:

(3)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两个句子:

答:

12、文中的许多话都成了后人教育他人或警戒自己的名言,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你的理解或理由。

(3分)

答:

7、儒家,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

8、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智慧。

9、C10、A

1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

个人修养: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不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