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过度自信的迷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091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过度自信的迷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六章过度自信的迷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六章过度自信的迷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六章过度自信的迷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六章过度自信的迷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过度自信的迷局.docx

《第六章过度自信的迷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过度自信的迷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过度自信的迷局.docx

第六章过度自信的迷局

第六章过度自信的迷局

我们想知道真相:

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收集信息,究竟能增加多少投资决策的胜算?

“经济上涨了7%”,“通货膨胀没有到2%”,

这些真会让我们的投资变得确定?

我们早已经看不上那些股评节目,但为什么还是觉得需要它?

为什么价值投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当心知识幻觉

令人过度自信的迷药

既然神仙们信不得,看来只有自己把握了。

投资者满足控制的感觉,更多时候是晦而不宣的,没人把它晒

到桌面上,列为投资决策的理由。

一是因为这种控制幻觉很少被投资者自己察觉,二是即使有先知者,也不愿意因此让自己的专业性受到怀疑。

然而,知识幻觉却不一样,一定要小心它,因为它披着更加魔幻的外衣,并且常常公然招摇。

我们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

专业投资者们知道很多知识,给客户提供了很多信息,他们一定能帮助客户做出更好决策吗?

估计没人能完全肯定。

但有些投资者却对自己出奇自信,是知识幻觉的迷药使然。

我们不妨先进入掷色子的游戏。

一个六面体的色子,每一次掷到3的概率是多少?

当然是1/6。

想想看,6个面,分别标明的是1、2、3、4、5、6这6个数字,所以掷到每一个数字的概率都是1/6。

但如果我们第一次掷到了3,第二次恰巧又掷到了3,第三次仍然是3,那么,第四次会是几?

理论上讲,第四次掷到3的概率,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仍然是1/6。

但我们的实际感觉呢?

我们会觉得——第四次掷色子,它要么是3,要么不是3。

无论你的判断“是”或“不是”,心理上认为的概率已经不再是1/6了,而是大大提高了,甚至提高到了“一半”。

这就是知识幻觉。

也正是因为有知识幻觉的存在,我们一般会相信,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人们判断事物的准确度就会增加。

我们愿意相信只要增加了知识,就能改进我们的决策,所以在决策之前,人人都喜欢玩命收集信息,提高自己,以使自己的决策更好。

事实上,信息只是漂浮在半空中无魂灵的斑斓泡泡,你看见了它,并不等于能抓住它,你以为抓住了它,却也许不过是场幻觉。

它只有附着在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人身上,经过他们的认真分析才能真正改善决策。

常常听到一些办公室白领滔滔不绝于各种最新信息,然而真问起他们的投资收益来就没那么美妙了。

说来也是,基金经理们有应对市场起起落落的大把经验,又把全部精力用于干投资这点事,但最多也不过就是60%的胜算概率。

而作为一般投资者,就了解那点众所周知的信息,花了那点上班之外的工夫,究竟能提高多少概率呢?

当然没多少。

他们认为自己手拿把攥的东西其实大部分只是知识的幻觉,但因此产生的盲目自信,却会令专业投资者都心生不安:

我真的有够强的能力去说服他们并且帮助他们更好地决策?

局部确定的迷局

一叶知秋还是一叶障目

在不确定的市场下,我们是如何决策的?

还是从一个游戏讲起吧。

这个游戏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退出游戏一无所获的概率是75%,也就是说,如果你在第一阶段退出,你就只有25%的概率进入这个游戏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时候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你可以直接拿走30元;或者另外一个选择,在一个纸箱子里抽签,箱子里放着10个纸条,其中有8个纸条上写着“你可以拿走45元”,有两个纸条写着那些令人沮丧的字眼——“拜拜”或者“谢谢你”。

你会选择直接拿钱呢,还是抽签呢?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选择的选择题,大部分人都是在两者之间犹犹豫豫,即便最终不得不选择,他们也会觉得另一个选择也不错。

我们再进入第二个游戏。

也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有25%的概率获得30元;还有一个是20%的概率获得45元,但都得抽签获得。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20%的概率抽取45元,因为他乘起来是0.9,显然比0.7更大。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两个游戏其实是一模一样的,但为什么我们在第一游戏里对于肯定会获得30元更偏好?

这就是局部确定——确定的东西,总会让我们在心理上赋予更大的权重。

一个确定的局部,会为我们在整体选择上带来一个确定的感觉。

认真回想起来,我们每一次在证券市场上做的决策,大部分都是因为某一个局部的确定,让我们认为整体都是确定的。

也许经济涨了4%,我们就觉得很好了;也许通货膨胀没有到2%,我们就觉得很好了。

这种所谓的局部确定性,常常促使我们马上就做出判断,做出决定,而这种决定是否在整体上是最优的,就不一定了。

这是在一个不确定市场下投资者常常遇到的事情,其本质应该叫虚假确定,是一个决策陷阱。

因为虚假确定听起来太过负面,所以我宁愿缓和些,称之为局部确定。

之所以说它是虚假确定,是因为从全局来看,依然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

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决策更多会受到局部确定的干扰。

可获得启发式

对的过去,错的未来

在证券市场市盈率处于低点的时候买进,是种明智的选择——短期有机会,长期又好。

但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为什么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呢?

这与人类的天性有关,我们叫它可获得启发式。

举个例子说,近期我老是碰到老张,除了老张,我还有一个小李朋友,但很多年没有碰到了,你说未来我碰上谁的概率大?

当然是老张对不对,因为过去一段时间我总碰到他。

小李有三五年都没有音信了,那你觉得我会想到我未来会碰到小李吗?

那会是很意外的事件。

我过去差不多每天都碰到老张,我觉得我明天也会碰到他,这就是一种可获得启发式。

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成为我们内心深处非常认同的普遍道理,有时甚至都不认为它是个道理,而是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的通则。

可获得启发式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是接近性,比如说越近的事情,我们就觉得未来越可能出现;其次是新意性,比如说出了很多种新闻,什么东西特别新而不同以往就容易被我们记忆,然后我们就觉得这件事情未来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比如说“抗衰老”这个词新颖,虽然出现的概率小,但很多人一下子就记住了,下次再见到就似乎对这个词很熟悉,好象离我们很近了,其实它离我们还很远很远。

一旦感觉与实际发生偏离了,问题就出现了——与实际记忆比较,在记忆中感知到的比真实的情况要有更大的概率。

还有一个叫情绪一致性。

情绪一致性是什么呢?

就是人们高兴的时候吸收的信息,在下次高兴的时候,还会注意类似的信息,因为心境是一致的。

虽然此次市场低迷时期指数基金表现不好,但我把这个事忽略了,我只记得上次那个时候,指数基金好,然后就形成了我的决策。

如果有这样两只基金,一只是满仓的,涨时狂涨,跌时也吓人;另一只总是60%的仓位,涨跌都是慢吞吞。

我们会记住哪一只?

应该是那只大涨大跌的,人们一般会对极端的事件有更深刻的记忆。

而那只涨跌平淡的,实在难以从数百只基金中跳跃出来,被我们关注。

尽管大涨大跌的基金风险大,经历过涨跌的投资者会在上涨时担心其下跌,不过在确定市场上涨方向后,仍然会选择它;而未经历过大涨跌的投资者,也会因其大涨而关注它、购买它。

总之,涨跌鲜明的基金更容易进入我们的决策视野

我们真正进行决策的时候,可能“近期”就决定了未来;某一个生动性就决定了我们的判断;某一个新的事物就决定了我们的决策;与上一次相同心境下的一个感受,就决定了我们的决策。

从这个角度再看价值选择,当市场显现价值的时候,一定是往下跌的,接近性很差,所以说做到在有价值的时候买入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价值选择的困难。

当你以价值的标准即将做出决策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况呢?

比如说过去一直在跌,最近在狂跌,市场跌到1800点,你会认为未来涨的概率大吗?

如果一直在涨,连续涨到6000点,你认为未来涨的概率大,还是连续跌到1800点时你觉得涨的概率大?

一般肯定是在6000点时,人们认为还是要上涨的。

所以这种可获得式价值选择和我们的常态选择恰恰相悖。

这也是很少有人能做价值投资者的原因。

这里面的情绪一致性是什么呢?

跌到1800点时,所有负面的故事都是极其生动的,所有负面信息都被放大了。

你会想到上一次跌的很惨,四周弥漫了恐惧的气息。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巴泽曼教授将人们在管理决策中常见的判断错误归纳为三类,其中第一类就是“可得性启发式偏差”,简单地说就是:

那些容易回忆、便于从人们记忆中提取的信息,往往容易导致决策偏差。

利用那些陷阱

巧妙设计“参与感”

对于聪明的基金营销人员而言,那些决策中的陷阱是可供利用的。

这也反证了陷阱的真实存在。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推动决策,基金营销人员往往要紧紧抓住两条,第一要局部控制,第二个要提高控制感。

如何做到?

提高控制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参与!

参与不仅提高幻觉,并且,参与越多你的控制感就越强。

既然参与程度越深控制感就越强,所以在投资者准备做一项投资前,基金公司或者理财服务机构都要让投资者有足够的参与,让他们填写一张又一张繁琐冗长的表格,谁又能说这里面没有理财机构的良苦用心呢?

“主动选择”也会让人们觉得自己有控制力。

我们前面说过买彩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机打,还有一种是自选,我们总是觉得自选更有控制感觉。

当然,也许你很理性,认为机打和自选没什么不同。

其实,不管你偏好哪一种,你都会觉得,自己是否最终中奖,取决于自己是否“蒙对了”。

事实上,那不过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博傻游戏,与你的偏好压根就没什么关系。

既然选择可以提高控制感,那么营销人员一般会怎样给出建议呢?

聪明的做法是,给出三个以上的建议和选择,把投资者最有概率购买的“埋伏”于其中。

但记住,给出的建议绝对不能超过五个,五个以上投资者就又进入不确定世界了,反而找不到北,找不到控制的感觉。

还有一个因素叫“任务的熟悉程度”,就是你对业务越熟悉,越能感觉到有更多控制力。

比如网上交易,如果你对这个系统不熟悉,你就会觉得网上交易这件事情很复杂,但当你对系统运作本身很熟悉的时候,就觉得交易非常简单,你就会因为对网上交易流程的熟悉,变成感觉到自己对基金的选择也有控制了。

所以有人发明了一个做法叫交互式引导,替客户做基金诊断、替客户做理财分析、替客户做市场分析,然后帮他进行定投测算,就是在交互式地引导、推动客户决策。

寻找最优策略

合理的生态理性

证券市场变幻莫测,最基本的假设前提是股市的长期走势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相吻合,单只股票的长期走势则取决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

但从任何一个较短的时间来看,大众的认知却构成了影响股价、市场的重要因素。

大众对宏观经济发展的看法、对企业未来盈利的判断、对未来股价变动的预测共同构成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理论上而言,这就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差异——参与者试图理解其所参与的情境,同时,他们的见解又作为决策的基础影响事件的进程,最终参与者的偏向影响了实践的进程,破坏了事件的自然规律。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市场,并不是无能为力。

虽然人们的情绪可能影响其对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虽然一些固有的决策陷阱可能影响人们判断;虽然信息理论如此繁多常常令人们无所适从……但依然可以寻找一些快速、简捷、聪明的决策策略。

当然,我们希望的是寻找启发式决策,这些启发式不是非理性的表现,而是为了能够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找出一些正确的简单策略。

以卡尼曼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启发式引发了决策的偏差与陷阱,但是以德国吉仁泽为代表的认为启发式策略是行为对环境的适应,即,表征信息的形式只要贴合自然的格式,人类行为就会符合传统理性,“只要有合适的信息表征形式,人类思想就会闪烁出理性的光芒。

此时,这种启发式的内涵不再是人们非理性的表现,而是人们较好地拟合了环境结构,适应环境的产物,是生态理性的表现。

这些启发式可以帮助人们在利用较少信息与资源的情况下做出准确判断。

也就是说,这种启发式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产品,是人们对自己能力充分、合理利用的结果。

这时的决策,不是为找出最佳方案(即短时确定盈利的方案),而是寻求具有适应价值的有用结果。

人们所使用的方法很难是概率,概率对于人类大脑,就好像钠光灯对于人类的眼睛,都不是最适合的信息表征形式,在这种不匹配的条件下做出的判断自然是困难而且容易犯错误的。

投资大师们所总结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些启发式,无论是价值投资、还是技术投资,都是这样一些启发式的判断成果,这些成果的含义一定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而是他使用最少的资源就可以做出来的、有较高成功率的判断。

“启发式”策略

更简单,会更正确吗

刚开始,人们最可能用的是最少化启发式。

这从基金售卖的表现中就能探究一二。

2003年,基金大规模战胜市场,给了投资人不菲的回报,2004年一季度,媒体对基金的评价、获奖信息铺天盖地,让投资者忽然知道了基金的赚钱效应。

2004年4月,中信基金与海富通“角力”股票型基金,大获全胜。

2006年,在各大基金公司、银行的大力传播下,部分投资人开始了解到基金之间的差异,不同基金产品、基金经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时,人们容易选择的就是业绩好的基金。

如果他们上一次在营销活动中选择基金的业绩表现良好,那么,在他们看来在营销活动中选好基金就是一个成功的策略,这就是最近启发式的具体体现。

所以,业绩在前的公司,只要有营销活动,投资人就会疯狂买入,直至参与了所有活动。

这就是说,一旦人们有了一些经验,最可能使用的就是最近启发式。

比如,在人们解决问题时,更倾向于利用解决上一个问题时的成功策略,或是利用这一线索继续寻找目前问题的决策。

但是,被这些人所不知的是,启发式为一种生态理性的策略,但不一定会正确。

2007年~2008年的市场跌宕起伏,人们终于明白覆巢之下难有安卵。

此时,在经历了最近启发式产生投资失败之后,理性的投资者就开始继续寻找更好的启发式策略,而进入最佳启发式工作步骤。

例如,采用顺序搜索的策略,即选择具有最高效度的线索,然后审查决策对象的线索值。

理论而言,采纳最佳启发式是指,假设在一些环境下,人们不仅知道线索代表的意义,还知道哪些线索优于其他线索,即能对线索进行排序。

采纳最佳启发式使用的顺序不同于其他理性模型所理解的那样,它不追求线索之间按照某种标准建立起来的某种依从关系,而仅依赖从少数对象或案例中估计出来的顺序,更多凭借类似于直觉经验而得到。

这时,投资者的需求就不止是一个简单的基金选择方案了,而转为对各个选择线索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就需要更加专业的水平了。

因为,投资者所需求的已不是单一线索决策,而是多个线索间的选择;并且这些线索不是按照某种标准建立起来的依存的关系(证券市场本也没有如此绝对的依存关系),此时的多线索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需要启发式的判断。

我们总是希望更简单的启发式策略,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虽然投资者看不上股评,但股评节目依然受到广泛欢迎。

明知股评的问题,但在对“结果”有所要求时,依然会希望获取准确的预测,会认为这是“专家”的看法。

或许这也算是在不确定的证券市场中退而求其次的生态理性吧!

本章要点:

我们必须看清一个个陷阱:

“知识幻觉”披着专业的外衣;“局部确定”的本质是虚假确定;“可获得启发式”让我们从对的过去走向错的未来。

这些陷阱正让我们变得过度自信,从而严重干扰了我们的投资决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