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一中等四校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96020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襄阳一中等四校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襄阳一中等四校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襄阳一中等四校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襄阳一中等四校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襄阳一中等四校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襄阳一中等四校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docx

《湖北襄阳一中等四校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襄阳一中等四校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襄阳一中等四校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docx

湖北襄阳一中等四校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湖北襄阳一中等四校2015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高三

2012-11-0919:

35

湖北襄阳一中等四校2015届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蹭蹬    瞪眼      澄沙      桌子凳子

B.淬火    士卒      仓猝      面容憔悴

C.竿子    旗杆      干支      宵衣旰食

D.翁媪    日晕      氤氲      面有愠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荸荠    陶米    得鱼忘筌   吞言咽理

B.蹒跚    门槛    烦芜丛杂   放荡冶游

C.指谪    莴苣    豁然开朗   终南捷径

D.訾詈    贻误    责无旁贷   精旨奥义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    ,有着两千八百多年建城史的荆州古    —襄阳,迎来了“2012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农历八月十二开幕)。

浓郁的节日气氛,山水城的如画风景,赋予“襄阳好风日”全新内涵。

沉淀在历史深处的三国故事,     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它永远不会是         。

A.中秋    治    尽管      明日黄花

B.仲秋    治    虽然      明日黄花

C.中秋    制    虽然      昨日黄花

D.仲秋    制    尽管      昨日黄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小悦悦事件”表明,当今社会在人际互助、彼此信任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在全社会倡导“拒绝冷落,唤醒真爱”十分必要。

B.“10•5”湄公河中国船员遇害案9月20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

C.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提出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

D.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金色的田野稻浪翻滚,弯弯的小河把稻田分割成清晰的两部分,一边一台收割机正在抢收稻子。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工部,字子美,名甫。

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

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近体诗以《登高》等最为著名。

B.《大卫•科波菲尔》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代表作,这部“半自传体”小说的主人公大卫身上有着作者的影子,不少地方都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大卫的成长史就是这部小说的主线。

C.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他和另几个作家合称“鲁郭茅,巴老曹”。

其爱情三部曲为《家》《春》《秋》,激流三部曲为《雾》《雨》《电》。

D.巴尔扎克和雨果分别为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巴尔扎克创作了《人间喜剧》,其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雨果的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

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姜白石说得好: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

”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

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6.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

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B.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C.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

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C.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

操皆厚赏之,曰:

“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

“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

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

“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悉宥之。

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

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

“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基守便宜,上疏言:

“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书奏报听。

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

“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

“谁任其咎?

”司马王仪曰:

“责在元帅。

”昭曰:

“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引出斩之。

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

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

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

“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

”竟杀之。

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释]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③傅嘏(gǔ),字兰石。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全军之长策也         全:

保全

B.是以相赏               相:

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引:

率领

D.谢之不暇               谢:

推辞

10.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①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②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⑤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伐吴失败而归,司马师未听兰石之谏,愿承担全部责任。

出征的军队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唯有监军司马昭被削了爵位。

B.陈泰请司马师下令把雍州和并州的军队合并在一起,司马师答应了他的请求。

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还未及作战,军队就“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用兵之时一般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但司马昭杀司马王仪是因为王仪做事太荒谬。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

(3分)

(2)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3分)

(3)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

“谁任其咎?

”(3分)

1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

(3分,每两处1分,不得多于6处)

谚曰: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颜氏家训》)

14.阅读下面清诗,完成下题。

(8分)

小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注]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寒花:

菊花。

(1)这首诗的首联中“动”“窥”两字用得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