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结合文献资料的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952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融结合文献资料的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产融结合文献资料的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产融结合文献资料的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产融结合文献资料的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产融结合文献资料的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融结合文献资料的汇总.docx

《产融结合文献资料的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融结合文献资料的汇总.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融结合文献资料的汇总.docx

产融结合文献资料的汇总

【原文出处】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200303

【分类号】F62

【分类名】金融与保险

【复印期号】200306

【标题】略论当前我国的产融结合

【作者】朱晖/张进铭

【作者简介】朱晖 张进铭 江西财经大学

【摘要题】学术研究

【正文】

    一、产融结合的内在机制

  “产融结合”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狭义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在资本、资金、人事等多方面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同生共长,其中资本的融合是根本。

广义的“产融结合”除了包括狭义的概念所提及的全部内容以外,还包括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以业务为纽带而保持的密切联系,其基础为业务纽带。

诸如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企业通过证券公司发行股票等业务上的结合等,也属广义的“产融结合”范畴。

本文所探讨的产融结合主要是其狭义方面。

  实现产融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

这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固有特性密切相关。

资本的无限逐利性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产业资本天生具有扩张的动机,它必然要寻找到一种能够使其得以扩张的机制。

而现代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对产业资本在存量上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产业资本必须寻找到能够持续、稳定、大量地获得资本和资金的途径。

金融部门作为一种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本身就是应产业部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金融资本所集聚的是一些零散的资金,它必须保证资本和资金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

从最简单的借贷关系开始,产业资本就与金融资本紧密联系,再到两者交叉融合、同生共长,产业资本实现了在相对较低的成本上获取资本和资金,并得到了扩张和发展;金融资本则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增殖,扩大了金融资本的支配权,增加了资本来源,保证了资本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这两种资本的不同特性正是相互融合中得以互补,所以产融结合具有一般的规律性。

    二、当前我国产融结合成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间由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促使产业界和金融界掀起了新一轮的产融结合的高潮。

  正如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产融结合高潮得益于股份制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兴起一样,这次出现的新一轮高潮也有其重要成因。

  1.中国“入世”是根本导因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金融业必须按照入世协议书的承诺实行逐步的对外开放。

根据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这种开放同样适用于国内企业。

因此,政策上对金融行业进入壁垒的放开,成了国内产业界大举进入金融行业的主要导因。

  对于国内产业界来,我国“入世”后对工商业的开放程度要求更高,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势必依仗其拥有的产融结合经验,携带着巨额资本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参与国内竞争,从而使得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工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加大,迫使国内企业必须迅速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而打通由产业到金融业的通道,形成完整的“资金供给—生产—金融服务”的链条,产生跨行业协同效益,成为国内企业的优选之路,就必须:

一方面,产业资本通过并购金融资本进行跨行业经营,取得横向规模的扩大,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而且通过其控制的金融机构,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产业间的并购、整合,迅速增强企业的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资本通过延长生产的前后金融服务链条,不仅能促进产销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取得金融服务的高额利润,提高了整个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

  2.金融业较高的利润率也是吸引产业界的重要原因

  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原理,在行业间利润率不均的情况下,必然吸引低利润率行业的资本转移到高利润率行业中去,最终实现社会平均利润率。

由于我国的金融业长期形成的相对垄断地位,使得金融业一直能获得高于其他行业的丰厚利润。

据统计,2001年家用电器类30家上市公司的每股平均收益为-0.129元,而金融类的8家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1665元。

可见,资本从产业流向金融业不仅是客观现实,而且是一种趋势。

    三、产融结合的效应分析

  对当前我国产融结合的效应进行科学分析,有助于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决策。

产融结合既可带来正面效应,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

从正效应方面考虑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助于加速形成我国的大型产融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目前世界上共有跨国公司4万多家,其分支机构有25万之多,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已占工业国家总产值的40%,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50%以上。

纵观世界500强的公司,80%以上的公司均有过成功的产融一体化的经营经验。

要与这些“巨型航空母舰”进行竞争,也必须打造出我们自己的“航母”。

我国的跨国公司数量少,规模小,部分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产融一体化,可以得到快速发展的机会。

这对于扩大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均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打破金融行业的相对垄断地位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哪个行业的市场结构越不完善,该行业的运行效率越低。

我国的金融行业由于长期占据相对垄断地位,效率一直偏低,银行坏账率居高不下,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缓慢。

通过有步骤地放开金融业的准入限制,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目前金融业经营不佳的现状,提高市场效率,更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有助于实现金融业的混业经营

  1995年,我国政府确立了中国金融分业经营的原则和精神。

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相继颁布,构筑了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法律基础。

从其产生的背景上看,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的确立是政府强化金融管制、防范金融风险的现实选择。

国外发达国家在混业和分业这个问题上则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在经历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之后,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开创了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先河。

此后,英国、日本等国紧步其后尘,建立起了与其相类似的金融体制。

但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电子化技术飞速发展,现代金融产品极大丰富,金融管理体系日臻完善,这又为金融业混业经营奠定了基础,也使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法律上废止了分业经营制度,标志着美国金融体制为适应新的国内金融环境做出了关键性的调整。

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比较优势及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说明该制度是金融业经营制度变迁的最终选择。

但这种混业经营是建立在成熟的金融运行体系和完善的监管体系条件之下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目前实现完全的混业经营的条件尚不成熟。

随着我国在“入世”协议中所作逐步放开对境外金融机构的经营限制的承诺,国内金融机构将直接与境外混业经营的跨国金融机构展开竞争。

然而我国业务经营的范围狭窄,服务的深度不够,从而使利润空间受到制约,这将使国内金融机构陷入不利的境地。

面对加入WTO的挑战,我国金融业应为未来向混业经营制度的转变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一次产业资本大举进入金融行业的多项业务,呈现出“集团公司混业,子公司分业”的经营局面。

这是在当前政策环境下的一种适应性产物。

这种混业集团公司可以为我国今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混业经营积累运作和监管经验,并使我国的金融机构有机会在短暂的入世过渡期内迅速发展壮大,增强竞争实力。

  虽然产融结合能产生多方面的正效应,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存在进入陌生行业的经营风险。

跨行业扩大集团的经营范围固然可以扩大集团规模,分散集团行业风险,增加集团利润来源,但进入陌生行业会带来经营风险,跌入多元化陷阱。

  其次,通过产融结合,打通了产业从金融业获取资金的通道,加大了企业的财务杠杆风险。

金融行业本身就具有高负债率的特点,而产业部门通过产融结合建立了与金融部门密切的关联关系,使其能便利地获得大量的借贷资金,这会提高产业部门的资产负债率,加大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一旦出现现金流量的梗阻,会放大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三,产融的密切结合会带来两方面的连锁风险。

产业部门通过产融结合建立的与金融部门的关联关系加大了产业部门的财务风险,同时也增大了金融部门的经营风险。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高风险的本性,而且金融业具有同业关系紧密、业务往来频繁的特点。

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突发性都大大增强,这也对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资本在产业和金融业之间的多次运动增大了信用膨胀风险。

根据货币银行理论,货币在银行和客户之间通过无数次的借贷和储蓄,能无限地“创造货币”。

同理,资本在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反复转投,也能“创造资本”,引起信用膨胀,加大经济泡沫。

当然,由于受到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关于产融之间相互投资的有关限制,这种“资本创造”是被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的,但决不可忽视。

  第五,不正当的内部交易或关联交易风险。

由于产融结合的集团公司经营业务横跨产业和金融业,甚至经营多项金融业务,从而加大了集团公司内不正当的内部交易或关联交易的风险,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法规来约束,没有适当的监管机构来监管,将带来严重后果,造成投资者受损、国有资产流失,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

    四、对促进我国产融结合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国际上的发展经验来看,产融结合是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也表现出了这种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但由于我们在政策和监管上相对滞后,当前的产融结合存在明显不足。

对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加大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力度

  我国的法律和政策应支持产融结合朝双向结合的模式发展,即产业部门可以向金融行业扩展,金融部门也可以借助各种方式向产业部门进行资本参与或资本渗透,通过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这种双向渗透,最终形成以金融部门为核心的金融资本集团或金融控股公司。

这是因为:

(1)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双向渗透是现代西方各国产融结合的通行规则,因此,为了在产融结合过程中实现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我们也应实行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双向渗透的产融结合模式。

在坚持工商企业对金融业渗透的同时,允许金融部门以各种方式将资本运营向工商企业领域延伸。

(2)双向渗透模式对金融部门的资本运营更为有利。

它可以拓宽金融部门资本运营的外部空间,使金融部门获得更加多样化的分散资本经营风险的渠道,开辟更多的增加资本盈利的途径;可以使金融部门达到稳定客户、扩大资本运营规模的目的;可以为金融部门化解不良资产提供可资选择的方案;还可以加强金融部门的竞争地位,使之得以与国内工商企业和跨国金融集团做更为公平、对等的竞争。

  

(二)加强对产融结合监管的针对性

  为控制产融结合带来的风险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产融结合的监管-,促进产融结合的健康发展。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关注。

  首先,完整的监管工作,应包括对集团涉足的金融部门和整个集团公司两方面的监管工作,但监管重点应放在金融方面,并根据产融结合的特殊性将监管范围延伸至集团公司。

  其次,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主要由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组成,这是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架构。

为应对当前的“集团公司混业”的现状,可考虑建立一个隶属于三大监管部门的混业监管司来协调和统一对“混业”集团公司的监管。

为控制产业部门进入金融业的经营风险,监管部门必须按照金融机构安全和稳健经营的原则,对产业部门涉足的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性作重点的监管,并可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和风险环境制定相应的资本充足率,对于初次进入金融业的企业应审慎对待。

  第三,为控制产融结合的集团公司的财务杠杆风险和行业连锁风险,应将金融监管延伸至集团公司的财务状况。

目前对集团公司实施监管的部门主要是财政、审计、税收、工商等行政部门,但这种监管具有普遍性,针对性不强。

对国有大型企业实行的稽查特派员制度、会计委派制度和监事会委派制度则是重要的补充,它能及时地将稽查情况汇总上报。

对于涉足了金融业务的集团公司不仅要求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上交各类报表,对于稽查结果也要求通报,特别应关注集团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对外投资比例等重要指标。

对于股份制公司,要充分发挥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监督作用,外部监管部门可采取各种现场的非现场检查(如上交指定报表)方式进行监管。

  第四,对于集团公司内的内部交易和关联交易风险,可采取多种措施来监管。

一是从法律法规上要求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所有交易在“市场条件”下进行,即要求交易的条件大体上同非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相同;二是对特别重要的关联交易做出严格的限制,如从数量上严格限制集团控股的银行对其他子公司的“关系贷款”和信贷延期,以及对银行从关联公司购买证券或其他资产方面的严格限制,将信用膨胀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三是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要求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之间、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公开披露,监管部门要监测关联交易的规模和水平,并评估其性质和影响;四是遵守当前“分业经营”的规定,在经营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之间建立有效的“防火墙”,严防风险连锁。

  第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金融监管机构应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从微观上对集团公司和其下属的金融机构,宏观上对全国金融系统的经营状况、风险程度及抵御风险的能力,都要进行监控和评估。

具体做法上,可建立一套预警指标及相应的指标权重,计算综合得分以此评定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评定结果对金融机构处理,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国刚,李阳.进入21世纪的中国金融[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热点问题研究报告[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 蒂米奇•威塔斯.金融规管——变化中的游戏规则[M].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 贾永轩.产业集团发动金融购并风暴[J].时代财富,2002,

(2).

【原文出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200401

【分类号】F62

【分类名】金融与保险

【复印期号】200404

【标题】产融结合简析

【作者】傅艳

【作者简介】傅艳 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摘要题】学术研究

【正文】

  产融结合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中国金融业向民营资本的逐步放开,中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化。

    一、产融结合一定有效吗?

  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的金融业,有的民营企业已经涉足中国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及基金等领域,以期将金融业连接在自己的产业链上。

如“民生系”成功推出民生银行、民生保险、民生证券;“德隆系”投资控股了3家国内上市公司,参股和投资多种行业的数十个公司。

投资控股和参股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农业开发、食品加工、矿产开发、房地产业、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业、金融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物业及酒店业、进出口贸易以及高新技术开发等多个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民营资本控制着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4.6%,控制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比例不低于7.4%,对证券公司的控制程度超过13%,控制着中国50%的金融租赁公司。

  民营资本进军金融业为中国金融业的体制改革及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也拓展和深化了产融结合的内涵和形式。

然而在中国产融结合的新形势下,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现象。

如“德隆系”引发的证券市场风波及目前被关注的“周正毅事件”。

面对金融领域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人们不禁要问,产融结合一定有效吗?

实际上,产融结合是产业投入产出过程与金融业融通资金过程的结合,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并不涉及这种结合所产生的结果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经济发展。

在实践中,产融结合会产生有效、无效和负效三种结果。

因此树立产融结合的有效观,避免无效或负效的结合是产融结合问题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产融为何联姻?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是产融结合的基本方面,实现这种结合的基础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追求不断增值的本性所决定的。

从理论上讲,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增值本质是相同的,并都来源于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在实践中,产融结合之路并不总是这样单纯与畅通。

有的是利用产融结合,构建资本营运平台,在虚拟经济中实现资本增值。

  路径之一:

利用银行贷款“借钱下蛋”。

有研究资料显示,1992年全国商品房投资比1991年增加1倍,其中1/3是银行贷款。

相当一部分人利用贷款炒地产、房产而获巨额利润。

“农凯系”也同样有着贷款一房地产——贷款——房地产……的资金链。

  路径之二:

利用上市公司在证券二级市场上“增值”。

如股市中的“农凯系现象”、“德隆现象”等等。

有时其运作手法较为精致。

他们在参与二级市场运作的同时,向所投资的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经过1~3年的耐心培育,使公司业绩与股价呈现同向发展,最终利用股市这个“金融放大器”获取远远大于先期投资的超额利润。

  围绕资本增值这一目标,产融结合不同的路径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不同的。

从本质上讲,实体经济中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增值的唯一来源。

实体经济中产业的发展才是金融资本增值的源泉。

所谓产融的有效结合是指能充分利用金融功能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效益提高的过程。

  市场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追求资本增值的最佳场所,市场的竞争机制是产融有效结合的启动器,市场价格机制能有效地调节产融结合过程,并检验产融结合效益的高低。

只有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对市场不需要的产品进行金融支持必然是无效或低效的。

满足市场需要的产业生产规模扩张、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改造才能带来产业经济的发展,这种产业对金融的需求同时又是金融业赖以发展的市场需求,是金融业追求价值增值的条件。

金融对产业支持的过程同时也是金融自身增值的过程。

这样,由市场产生的产融结合的需求与供给是有效的需求与供给。

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状态时,其有效性最大。

  产融双方是否具有相结合的动力,是否具有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取决于产融结合主体的目标取向与积极性。

这又取决于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重新调整产融结合主体的利益结构与权利结构,规范产融结合主体的行为,这是激发产融结合主体实现产业与金融有效结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前提。

  现实中,人们对产融结合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产融结合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还有的把产融结合理解为银企结合。

我们认为,产融结合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比如说在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银行对企业的信贷就是一种产融结合,但是银行的信贷规模或信贷结构不合理就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制约,产融结合的无效或负效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从韩国产融结合的实际来看,韩国政府主导金融,政府和银行作为“风险分担者”向大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以期加大产业与金融结合力度,促进大企业的发展。

但这种产融结合机制反而促成大企业大胆举债、高速扩张,缺乏风险意识的高投入低效益格局的形成。

  所谓产融的有效结合是指能充分利用金融功能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效益提高的过程。

从企业融资后产出数量上来看(仅从直接经济效益来看),如果企业融资是有效的,那么企业融资后在扣除了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后的资本收益应该是大于零的。

如果资本收益等于零则是无效,小于零为负效。

    三、产融结合机制向何方演进?

  产融结合必须有效,产融有效结合需要产融结合机制市场化,也就是要改变政府主导型产融结合机制,逐步实现以市场为主的产融结合机制。

  中国产融结合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国家计划为主的产融结合机制。

表现为利率管制;产融结合规模的行政计划性,包括银行信贷规模和证券发行规模。

二是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产融结合渠道。

中国产融结合采取的是以银行信贷为主的结合方式。

中国其它类型产融结合方式处于初期阶段。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虽然在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发展和改造了一批股份制企业,但总的来说,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规模还比较小。

从证券市场发育来看,中国证券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是中国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方式几乎被忽视。

没有重视运用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方式对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现实经济中主动运用此方式的比较少,也比较零散。

  从中国产融结合的条件与需求来看,我们认为在建立与完善产融结合机制市场化过程中,可以建立一种以信用型产融结合方式为基础,以股权型产融结合方式为突破口,注重发挥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方式的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产融结合通道。

  信用型产融结合方式是指以信用为纽带,通过债权债务关系相联系的结合方式。

信用型产融结合方式在推进产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银行信贷是信用型产融结合方式的最基本形式,对产业进行信贷的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产业发展规模,信贷资金的结构变动会影响产业结构变动。

在中国融资结构中,银行间接融资仍处于主导地位。

由于信用型结合方式受国家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的影响较大,在利率尚未市场化的条件下,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信用型产融结合方式仍是中国产融结合的主要的、较为稳定的方式。

  股权型产融结合方式是指以股权为纽带的产融结合方式,是产业发展与证券市场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证券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是其最基本的形式,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证券市场为股权型结合方式的形成提供重要渠道。

我们将股权型产融结合方式作为突破口,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设想,一是进一步扩大中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通过证券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提高产融结合的效益;二是以上市公司为结点,利用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实现中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及企业的资产重组,并形成相互联系的经济协作网。

  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方式是指产业与金融业之间以提供咨询服务而彼此联系与结合的方式。

我们在此强调这种方式,是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咨询服务型方式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被重视的程度不足。

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方式既不产生以资金为主的结合,也不发生股权的结合。

在这种方式中,金融业以金融知识、金融信息、金融技术等无形资本形态向产业经济渗透,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各种金融咨询服务。

随着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几度兴起的企业兼并与资产重组的浪潮中,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方式对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

【原文出处】经济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03

【分类号】F62

【分类名】金融与保险

【复印期号】200006

【标题】中国产融结合机制研究

【作者】郑文平/苟文均

【正文】

      一、对传统产融结合理论的分析与扬弃

  从现代开放市场经济的分析框架来看,传统的“金融资本”概念和理论存在许多缺陷。

“金融资本”概念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很少使用也反映了这一概念的历史局限性。

在希法亭看来,通过各种方式实际上转变为工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就是金融资本。

列宁认为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资本。

在金融机构已经多样化的今天,金融资本概念仍停留在商业银行的作用上就不免失之偏颇。

二战后,各种储蓄机构、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大量长期资金而介入对产业的风险资本和长期资本投资,投资银行是工商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安排并购的重要媒介,并且作为企业投融资决策的重要顾问,在产业投融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商业银行因其资产负债结构的约束而不能为产业资本提供大量的长期信用,它在产业融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在无限增强,而是受到资本市场发展的侵蚀和削弱。

希法亭认为德国式的银行与产业间的结合关系才是产融结合的正常发展道路,而把从未存在过银行与企业间如此密切关系的英国视为偏离了正常发展轨道,这就否定了产融结合方式的多样性。

  尽管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